阴水·脾虚湿困证

阴水 中医诊断学 中医内科学 中医证名 水肿 中医学

心气虚,则脉细;肺气虚,则皮寒;肝气虚,则气少;肾气虚,则泄利前后;脾气虚,则饮食不入。
医学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医学知识库 + 健康测试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yīn shuǐ ·pí xū shī kùn zhèng

2 英文参考

yin edema with syndrome of damp retention due to spleen deficiency[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

3 定义

阴水·脾虚湿困证(yin edema with syndrome of damp retention due to spleen deficiency[1])是指脾气虚弱,水湿内停,以面浮足肿,反复消长,劳累或午后加重,食少,腹胀大便溏泻,尿少色清,身体困重,或有微肿,舌淡胖,苔白润或腻,脉濡缓等为常见症的阴水证候[1]

4 阴水·脾虚湿困证症状

阴水·脾虚湿困证患者面浮足肿,反复消长,腰以下为甚,按之凹陷不易恢复,劳作后或午后加重,伴脘腹胀满、纳减、食少、面色萎黄、㿠白、神倦乏力、尿少色清、大便或溏,身倦肢冷,小便短少,舌质淡,苔白滑或白腻,脉沉缓或沉弱。[2][3][4]

5 证候分析

脾气亏虚,水液运行失常:中阳不振,健运失司,气不化水,以致下焦水邪泛滥,故身肿,腰以下尤甚,按之凹陷不起。湿为阴邪,其性粘滞,劳累后更易损伤于脾,其肿反复消长,故劳后或午后加重。脾虚运化无力,故脘闷纳减,腹胀便溏脾虚则面无华色,阳不温煦,故面色萎黄、㿠白,神疲肢冷。阳不化气,则水湿不行而小便短少。舌淡,苔白腻或白滑,脉沉缓或沉弱是脾阳虚衰,水湿内聚之征。[4][4]

6 脾虚湿困证与水湿浸渍证的区别

阴水·脾虚湿困证阳水·水湿浸渍证的区别,一是水邪盛导致中阳不运而水肿,一是脾阳不振导致水湿不运而水肿,治当区别邪正的主次轻重[4]

7 阳水·水湿浸渍证的治疗

7.1 治法

阴水·脾虚湿困证治宜温运脾阳,以利水湿[4]

阴水·脾虚湿困证治宜温阳健脾化气利水[4]

7.2 方药治疗

阴水·脾虚湿困证可用用实脾饮木香流气饮等方治疗[5]

阴水·脾虚湿困证可用实脾饮[备注]实脾饮(《严氏济生方》):附子干姜白术甘草厚朴木香草果槟榔木瓜生姜大枣茯苓治疗。方中干姜附子草果温阳散寒白术茯苓、炙草、姜枣健脾补气大腹皮茯苓木瓜利水去湿;木香川朴大腹皮理气,气行则水行。如气短声弱,气虚甚者,可加人参黄芪健脾补气。若小便短少,可加桂枝泽泻,以助膀胱化气行水[5]

又有浮肿一证,由于较长期的饮食失调,脾胃虚弱精微不化,而见面色萎黄,遍体浮肿,晨起头面肿甚,动则下肢肿胀,能食而疲乏无力,大便如常或溏,小便反多,舌苔薄腻,脉象软弱,与上述水肿不同。此由脾气虚弱,气失舒展,不能运化水湿。治宜健脾化湿,不宜分利伤气,可用参苓白术散[备注]三拗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麻黄杏仁、生甘草加减,或加桂枝黄芪益气通阳,或加补骨脂附子温肾助阳,以加强气化。并适当注意营养,可用黄豆、花生佐餐,作为辅助治疗,多可调治而愈。[5]

7.3 针灸治疗

[5]

7.3.1 选穴

任脉足太阴脾经穴为主。取脾俞三焦俞气海水分足三里三阴交脾俞三阴交足三里健脾以助运化水湿。三焦俞调整气化功能气海元气以升脾阳水分为分利水道利尿行水的效穴。

7.3.2 随证配穴

脘闷甚者,加中脘

7.3.3 刺灸方法

针用补法平补平泻法,加灸。

7.4 食疗

7.4.1 推荐食材

阴水·脾虚湿困证患者建议食用干姜生姜花椒胡椒刀豆肉桂大茴香小茴香羊肉草果茯苓木瓜桂枝益智仁大枣花生、黄豆等[5]

7.4.2 推荐食疗

[5]

1.姜苓仁汤:干姜15g,茯苓30~60g,肉桂5~10g,草果5~10g,小茴香15~30g,陈皮15g,羊肉适量,切块备用。将干姜茯苓肉桂草果小茴香陈皮洗净放入锅内,加适量水,先用大火煎煮15分钟,然后放人羊肉煎煮至熟,食肉喝汤,病愈而止。

2.二香粥:生姜15g,香薷10g,藿香10g,桔梗10g,薏苡仁60g,赤小豆30g。先将生姜桔梗薏苡仁赤小豆放入锅内煎煮约30分钟,再将香薷藿香放人锅内煎煮约5分钟,每天食用2次。

3.花枣茶:花生30粒,大枣6枚,龙眼8个,泡水代茶饮,可经常食用。

8 关于水肿

水肿(edema[5][6])为病名[7][8]。出《黄帝内经素问·水热穴论》。又称水气[8]。古代称水、水气水病水胀[8]。是以肌肤浮肿为主要表现的疾病的统称[8]患者体内水液潴留,泛滥肌肤,引起眼睑头面四肢、腹背甚至全身浮肿,严重者还可伴有胸水、腹水[8]水肿一证,是全身气化功能障碍的一种表现,主要病变在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膀胱气化不利,发生水肿。根据临床表现可分为阳水阴水两类。感受外邪而发,发病较急,多从头面部先肿,肿势以腰部以上为著,病位多在肺脾,多属实证,为阳水内虚者发病较缓,多从足跗先肿,肿势以腰部以下为剧,病位在脾肾,多为虚证,为阴水[8][8][8]

水肿的治疗方法发汗利尿、攻逐、健脾温肾、降浊、化瘀等。如经一般常法治疗不应,或有瘀血征象者,可参合应用活血化瘀法[8]。以上诸法,或单用,或合用,均视病情需要而选择[8]针灸治疗本证有一定效果,在改善症状、增强体质、减少反复发作等方面有较好的疗效。

中医内科的水肿可见于西医学的心源性(如充血性心力衰竭水肿肾病性(如急慢性肾小球肾炎水肿肝病性(如肝硬化水肿内分泌失调、以及营养不良性水肿等疾患[8][8]

水肿现常分为阳水(包括风水相搏证水湿浸渍证湿热蕴结证等)、阴水(包括脾虚湿困证阳虚水泛证瘀水互结证等)进行辨治,详见水肿条。

9 参考资料

  1. ^ [1]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2. ^ [2] 石学敏主编.针灸治疗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98-100.
  3. ^ [3] 张伯臾主编.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227-232.
  4. ^ [4] 施洪飞,方泓主编.中医食疗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86:90-92.
  5. ^ [5]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739.
  6. ^ [6]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7. ^ [7]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122.
  8. ^ [8]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400.
编辑:fengchuile、banlang 审核:sun

治疗阴水·脾虚湿困证的穴位

以下内容自动匹配而来,非人工筛,请自行鉴别

查看更多

治疗阴水·脾虚湿困证的方剂

以下内容自动匹配而来,非人工筛,请自行鉴别

查看更多

治疗阴水·脾虚湿困证的中成药

以下内容自动匹配而来,非人工筛,请自行鉴别

查看更多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