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呕·脾胃虚寒证

呕吐 中医诊断学 中医内科学 虚呕 中医证名 中医学

心气虚,则脉细;肺气虚,则皮寒;肝气虚,则气少;肾气虚,则泄利前后;脾气虚,则饮食不入。
医学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医学知识库 + 健康测试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xū ǒu ·pí wèi xū hán zhèng

2 英文参考

deficient vomiting with syndrome of deficient cold of spleen and stomach[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

3 定义

虚呕·脾胃虚寒证(deficient vomiting with syndrome of deficient cold of spleen and stomach[1])是指脾胃虚寒,胃失和降,以饮食稍多即欲呕吐,时作时止,胃纳不佳,食入难化,胸脘痞闷,口干而不欲多饮,面白少华,倦怠乏力,喜暖恶寒,甚则四肢不温,大便溏薄,舌淡,苔薄白,脉细弱等为常见症的虚呕证候[1]

4 虚呕·脾胃虚寒证症状

患者劳累过度或饮食稍有不慎,即易呕吐,时作时止,面色㿠白,倦怠乏力胃脘隐痛口干而不欲饮,喜暖喜按畏寒肢冷,四肢不温,大便溏薄,舌质淡,苔薄白,脉濡弱[2][3][4]

5 证候分析

脾胃虚寒阳气不足,失于温煦:脾胃虚弱中阳不振,水谷熟腐运化不及,故饮食稍有不慎即吐,时作时止,迁延日久,劳累过度或饮食不慎即发。阳虚不能温布,则面色㿠白四肢不湿,倦怠乏力中焦虚寒气不化津,故口干而不欲饮。脾虚则运化失常,故大便溏薄。舌质淡或胖,苔薄白,脉濡弱,乃脾阳不足之象。本证以饮食稍有不慎即吐,肢冷便溏为临床特点。[4][4][4]

6 虚呕·脾胃虚寒证的治疗

6.1 治法

虚呕·脾胃虚寒证治宜温中健脾和胃降逆[4]

虚呕·脾胃虚寒证治宜散寒和胃止呕[4]

6.2 方药治疗

虚呕·脾胃虚寒证可用用理中丸[备注]理中丸(《伤寒论》):人参白术干姜炙甘草为主方进行治疗。方以人参白术健脾益胃干姜甘草甘温和中;并可加砂仁半夏陈皮之类以理气降逆。如呕吐清水不止,可再加吴茱萸以温中降逆,而止呕吐。若呕吐日久,肝肾俱虚,冲气上逆者可用来复丹[备注]来复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引杜先生方):玄精石硝石硫黄橘皮青皮五灵脂镇逆止吐。[4]

6.3 针灸治疗

6.3.1 方一

[4]

选穴:以任脉足阳明胃经穴为主。取中脘内关足三里脾俞胃俞章门关元

随证配穴腹痛者,加天枢

刺灸方法:针用补法,加灸。

方义:中脘胃俞章门脾俞俞募配穴法,以调补脾胃,振奋中阳,使其升降功能恢复正常。内关足三里宽胸降逆,和胃止呕关元补元气而温脾阳。

6.3.2 方二

以取中脘足三里内关公孙等穴为主[5]脾胃虚弱者加灸神阙[5]。如呕吐不止,可加金津、玉液点刺出血[5]

6.4 食疗

6.4.1 推荐食材

虚呕·脾胃虚寒证患者建议食用高良姜干姜饴糖白芍牛肚、茶等[5]

6.4.2 推荐食疗

[5]

1.姜茶饮(《圣济总录》):绿茶10g,干姜3g。干姜切丝,与绿茶一同放入杯中,以沸水冲泡,温浸片刻。趁热频服饮用。

2.良姜粥(《饮膳正要》):高良姜15g,粳米100g。以水750mL,先煎高良姜至500mL,去渣纳粳米文火煮粥。早晚服。

3.小建中汤(《伤寒论》):白芍12g,桂枝6g,甘草3g,生姜10g,大枣4枚,饴糖30g。前五味水煎取汁,入饴糖文火溶匀。日2~3次温服

7 关于呕吐

呕吐(vomiting[5])为病证名[6]。出《黄帝内经素问·六元正纪大论》。

呕吐是一个症状,是由于胃失和降,气逆于上所引起的病证[6]。所以任何病变,有损于胃,皆可发生呕吐[6]。前人以有物有声谓之呕,有物无声谓之吐,无物有声谓之干呕。其实呕与吐同时发生,很难截然分开,故一般并称为呕吐[6]呕吐干呕两者虽有区别,但在辨证治疗方面大致相同,所以合并在一起讨论[6]

虚呕是指脾胃虚弱,胃失和降,胃气上逆所致的呕吐[6]。发病缓慢,病程较长[6]。《景岳全书·杂证谟》:“凡胃虚作呕者,其证不一,当知所辨。若胃脘不胀者,非实邪也;胸膈不痛者,非气逆也;内无热燥者,非火证也;外无寒热者,非表邪也。无食无火而忽为呕吐者,胃虚也;呕吐无常而时作时止者,胃虚也;食无所停而闻食则呕者,胃虚也;气无所逆而闻气则呕者,胃虚也;或身背、或食饮微寒即呕者,胃虚也;或吞酸,或嗳腐,时苦恶心,兀兀然、泛泛然冷咽靡宁者,胃虚也;或因病误治,妄用克伐寒凉,本无呕而致呕者,胃虚也;或朝食暮吐暮食朝吐,食人中焦而不化者,胃虚也;食入下焦而不化者,土母无阳,命门虚也。”治宜温补[7]

呕吐见于西医的多种疾病中,其中以胃肠道疾患最为常见,如急性胃肠炎贲门痉挛幽门痉挛、幽门梗阻慢性胃炎、胃粘膜脱垂、食管癌十二指肠壅滞症等,其他如神经性呕吐内耳眩晕呕吐,以及颅脑病变所致的呕吐,也均可参照辨证施治[7]

呕吐现常分为实呕(包括寒邪犯胃证食积证胃热证外邪犯胃证痰饮停胃证肝气犯胃证暑湿证等)、虚呕(包括脾胃气虚证脾胃阳虚证脾胃虚寒证胃阴虚证等)进行辨治,详见呕吐条。

8 参考资料

  1. ^ [1]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2. ^ [2] 张伯臾主编.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143-146.
  3. ^ [3] 施洪飞,方泓主编.中医食疗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86:62-65.
  4. ^ [4] 石学敏主编.针灸治疗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56-59.
  5. ^ [5]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321.
  6. ^ [6]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846.
  7. ^ [7]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564.
编辑:fengchuile、banlang 审核:sun

治疗虚呕·脾胃虚寒证的穴位

以下内容自动匹配而来,非人工筛,请自行鉴别

查看更多

治疗虚呕·脾胃虚寒证的方剂

以下内容自动匹配而来,非人工筛,请自行鉴别

查看更多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