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鼓

中医病证名 鼓胀 中医内科学 常见病方药治疗 中医常见病 中医学 常见病针灸治疗

心气虚,则脉细;肺气虚,则皮寒;肝气虚,则气少;肾气虚,则泄利前后;脾气虚,则饮食不入。
医学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医学知识库 + 健康测试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xuè gǔ

2 概述

血鼓为病证名[1]。又名单腹胀[1]。为鼓胀之一[1]。由瘀血阻滞所致者为血鼓,腹大坚硬,青筋暴露,扪之有块,甚者衂血、便血吐血[2]

血鼓可见于门脉性肝硬化血吸虫性肝硬化及某些腹腔内肿瘤并发腹水等病症[2]

3 血鼓病因病机

血鼓瘀血阻滞所致[2]

石室秘录·内伤门》:“血臌之症,其由来渐矣。或跌闪而瘀血不散,或忧郁而血结不行,或风邪而血蓄不发,遂至因循时日,留在腹中,致成血臌。”

4 血鼓症状

腹大坚硬,青筋暴露,扪之有块,甚者衂血、便血吐血[2]

血证论·血臌》:“血臌之证,胁满小腹胀满,身上有血丝缕,烦躁漱水,小便赤,大便黑,腹上青筋是也……单腹胀者为血臌。”

5 血鼓的治疗

5.1 肝脾血瘀

5.1.1 肝脾血瘀鼓胀症状

腹大坚满,脉络怒张,胁腹刺痛面色黯黑,面颈胸臂有血痣,呈丝纹状,手掌赤痕,唇色紫褐,口渴,饮水不能下,大便色黑,舌质紫红或有紫斑,脉细涩或芤[3]

5.1.2 证候分析

瘀血阻于肝脾脉络之中,隧道不通,致水气内聚,故腹大坚满,脉络怒张,胁腹刺痛。瘀热蕴阻下焦,病邪日深,入肾则面色黯黑,入血则面颈胸臂等处出现血痣,手掌赤痕,唇色紫褐。由于水浊聚而不行,故口渴饮水不能下。大便色黑,乃阴络之血外溢。舌紫红或有紫斑脉象细涩,乃血瘀停滞之征。失血时则见芤脉[3]

5.1.3 治法

活血化瘀行气利水[3]

5.1.4 肝脾血瘀鼓胀的方药治疗

调营饮[备注]调营饮(《证治准绳》):莪术川芎当归延胡赤芍药瞿麦大黄槟榔陈皮大腹皮葶苈、赤伏苓、桑白皮细辛、官桂、炙甘草、姜、枣、白芷加减。方中当归川芎赤芍等以活血化瘀莪术延胡索大黄散气破血瞿麦槟榔葶苈子、赤苓、桑白皮等以行气利尿。本方为急则治其标之法。如大便色黑,可加参三七侧柏叶等化瘀止血;如水胀满过甚,脉弦数有力,体质尚好,可任攻逐者,可暂用舟车丸[备注]舟车丸(《景岳全书》引刘河间方):甘遂芫花大戟大黄黑丑木香青皮陈皮轻粉槟榔十枣汤[备注]十枣汤(《伤寒论》):大戟芫花甘遂大枣以攻逐水气,水气减乃治其瘀,但须时时注意脾胃之气,不可攻伐太过,攻后虽有瘀实之证,宜缓缓消之,或攻补兼施,不能强求速效。如病势恶化,亦可见大量吐血下血或神志昏迷危候,治按前列各法。[3]

5.2 肝肾阴虚

5.2.1 肝肾阴虚鼓胀症状

腹大胀满,或见青筋暴露面色晦滞,唇紫,口燥,心烦失眠牙宣出血,鼻时衄血小便短少,舌质红绛少津,脉弦细数[3]

5.2.2 证候分析

肝肾阴虚津液不能输布,水液停聚中焦血瘀不行,故腹胀大,甚者青筋暴露小便短少,面色晦滞。心烦失眠衄血,均为阴虚内热,热伤阳络之象。阴虚津液不能上承,故口燥。舌红绛少津,脉弦细数,亦是肝肾阴血亏损之象。[3]

5.2.3 治法

滋养肝肾凉血化瘀[3]

5.2.4 肝肾阴虚鼓胀的方药治疗

六味地黄丸[备注]六味地黄丸(《小儿药诳直诀》):熟地黄山药茯苓丹皮泽泻山茱萸一贯煎[备注]一贯煎(《柳洲医话》):沙参麦冬当归生地黄枸杞子川楝子膈下逐瘀汤[备注]膈下逐瘀汤(《医林改错》):五灵脂当归川芎桃仁丹皮赤芍药乌药延胡索甘草香附红花枳壳加减。六味地黄丸重在滋养肝肾一贯煎养阴柔肝膈下逐瘀汤重点在于活血化瘀[3]

内热口干舌绛少津,加玄参石斛麦冬清热生津;如腹胀甚,加莱菔子大腹皮行气消胀;如兼有潮热烦躁失眠,加银柴胡地骨皮炒栀子夜交藤;如小便少,加猪苓滑石白茅根,或少加肉桂心以反佐之,以化气行水;如齿鼻衄血,加仙鹤草、鲜茅根之类以凉血止血;如阴虚阳浮,症见耳鸣面赤颧红,加龟版鳖甲牡蛎等以滋阴潜阳[3]

5.3 血鼓针灸治疗

血鼓三阴交膈俞期门章门石门等穴为主[3]腹胀梁门黄疸至阳阳纲潮热大椎太溪[3]

5.4 血鼓的方药治疗

血鼓的治疗宜活血行瘀健脾利湿,可用消瘀荡秽汤抵当丸分消汤当归芍药红花丹皮,去白术茯苓[3]。如内热目黄皮肤黄,宜用茵陈汤化瘀汤[3]

6 关于鼓胀

鼓胀为病证名,是据腹部膨胀如鼓而命名[3]。以腹胀大,皮色苍黄,脉络暴露为特征[3]。《黄帝内经灵枢·水胀》篇载:“鼓胀何如?歧伯曰:腹胀,身皆大,大与肤胀等也。色苍黄,腹筋起,此其候也。”鼓胀由情志郁结,饮食不节,嗜酒过度,或虫积日久,肝脾受损,日久伤肾,终致气滞血瘀,水湿不行所致[4][4]。亦有由癥瘕积块发展而成[4]。治宜健脾渗湿、化瘀通络、理气逐水、益肾养肝等法[4]

现代医学中的肝硬化结核性腹膜炎血吸虫病营养不良及腹腔内恶性肿瘤等疾病的后期,多属鼓胀范畴,可参考本条治疗[4]

详见鼓胀条。

7 参考资料

  1. ^ [1]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662.
  2. ^ [2]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700.
  3. ^ [3] 张伯臾主编.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192-197.
  4. ^ [4]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811.
编辑:fengchuile、banlang 审核:sun

治疗血鼓的穴位

以下内容自动匹配而来,非人工筛,请自行鉴别

查看更多

治疗血鼓的方剂

以下内容自动匹配而来,非人工筛,请自行鉴别

查看更多

治疗血鼓的中成药

以下内容自动匹配而来,非人工筛,请自行鉴别

查看更多

血鼓相关药物

以下内容自动匹配而来,非人工筛,请自行鉴别

查看更多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