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起灸

针灸学 灸法 中医学 刺法灸法学 艾条灸 艾灸

心气虚,则脉细;肺气虚,则皮寒;肝气虚,则气少;肾气虚,则泄利前后;脾气虚,则饮食不入。
医学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医学知识库 + 健康测试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xuán qǐ jiǔ

2 英文参考

over skin moxibustion[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suspension moxibustion[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悬起灸(over skin moxibustion suspension moxibustion)为艾灸灸法之一[1][2]。是将艾条悬于穴位上方施行的灸法[3]悬起灸实按灸相对,方法是将艾卷悬放在距离穴位一定高度上进行熏烤,不使艾卷点燃端直接接触皮肤[3]。一般每次灸至皮肤温热潮红为度[3]。清《陈修园医学丛书·太乙神针》附载有叶圭的操作法:“将针(指艾条)悬起,离布半寸许,药气自能隔布透入……取效较缓。”操作时可集中熏灸一处,也可作较大范围的回旋灸,也可作一起一落的雀啄灸[3]

4 悬起灸分类

悬起灸分为温和灸雀啄灸回旋灸[3]

4.1 温和灸

温和灸(mild-warm moxibustion)又称温灸[4]。为悬起灸的一种[4][5]。是将艾条燃着的一端与施灸部位的皮肤保持一定距离,使患者温热感而无灼痛悬起灸[5]。也有人认为温和灸是相对烧灼灸而言,凡可使患者产生温热感觉灸法,均可称为温和灸[5]

4.1.1 温和灸的施灸方法

艾卷的一端点燃,对准应灸的腧穴部位或患处,约距离皮肤2~3cm,进行熏烤,使患者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一般每穴灸10~15min,至皮肤红晕为度[6]

间接灸时要根据反应情况适当移动艾炷和垫隔物;如用直接灸则须不待烧及皮肤即将艾炷压灭,另换艾炷再灸,以达到温热即止[6]

在治疗昏厥或局部知觉减退的患者及小儿时,为了防止烫伤,医者可将食、中两指置于施灸部位两侧,通过医生的手指来测知患者局部受热程度,以便随时调节施灸距离,掌握施灸时间[6]

艾条灸方法之温和灸.jpg

4.1.2 温和灸适应

温和灸临床应用广泛,适用于一般灸法适应[6][6][6]

4.2 雀啄灸

雀啄灸(birdpecking moxibustion)为艾条灸法之一[7]。属悬起灸[8]。是将艾条燃着的一端接近施灸部位,待其有灼痛感后迅速提起,如此一上一下如同雀啄的悬起灸[8]

4.2.1 施灸方法

艾条点燃的一端接近施灸部位,待其有灼痛感后迅速提起,艾条一起一落,忽近忽远上下移动,如鸟雀啄食样[8][8]。另外也可均匀地上下或向左右方向移动,或作反复地旋转施灸[8]。一般每穴灸5min[8]

艾条灸方法之雀啄灸.jpg

4.2.2 雀啄灸适应

雀啄灸适用于昏厥急救、小儿疾患、胎位不正、无乳及一般虚寒性疾病[8][8]。本法热感较强,应避免灼伤皮肤[8][8]

4.3 回旋灸

回旋灸(revolving moxibustion)为艾灸法的一种[9]。是施灸时,艾卷点燃的一端与施灸部位的皮肤保持一定距离,向左向右方向移动、反复旋转地的悬起灸[9]。该法可以给患者以较大范围的温热刺激[9]

4.3.1 施灸方法

点燃艾条,将点燃的一端悬于施灸部位上方约3cm高处,在施灸部位上左右往返移动或反复旋转进行灸治[9]。移动范围在3cm左右[9]。应使皮肤温热感而不致于灼痛[9]。—般每穴灸10~15min[9]

回旋灸示意图

回旋灸

4.3.2 适应

回旋灸适用于风湿痛,神经麻痹瘫痪[9][9]

5 参考资料

  1. ^ [1]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629.
  2. ^ [2]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589.
  3. ^ [3]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基本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4. ^ [4]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689.
  5. ^ [5]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783.
  6. ^ [6] 魏睦新,仲远明.中医针灸一本通[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
  7. ^ [7]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626.
  8. ^ [8]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572.
  9. ^ [9]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613.
编辑:fengchuile、banlang 审核:sun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