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脏热

中医病证名 中医学

心气虚,则脉细;肺气虚,则皮寒;肝气虚,则气少;肾气虚,则泄利前后;脾气虚,则饮食不入。
医学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医学知识库 + 健康测试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wǔ zāng rè

2 英文参考

visceral heat[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3 概述

五脏热为病证名[1]。见《证治准绳·幼科》。小儿五脏偏热而引起热证的合称[1]。即心热肝热脾热肺热肾热[1]

4 心热·五脏热

心热为病证名[2]。泛指心的各种热性病[2]。又称心气热[2]火气通于心,而心主血脉,藏神,故心气亢盛多表现为火热之证,影响神志及血脉[2]。症见心中烦热睡眠不宁,喜笑不休或神志昏愦,面红,口渴小便黄,舌红,脉数等[2]。治以清心泻火为大法[2]。《黄帝内经素问·刺热》:“心热病者颜先赤。”又:“心热病者,先不乐。数日乃热,热争则卒心痛,烦闷善呕,头痛面赤无汗。”《小儿药证直诀》:“视其睡,口中气温,或合面睡,及上窜咬牙,皆心热也。导赤散主之。”《证治准绳·幼科》;“心热者,额上先赤,心烦心痛掌中热而哕,或壮热饮水,巳午时益甚,宜泻心汤导赤散安神丸。”

5 肝热·五脏热

肝热为病证名[3]。泛指肝脏的各种热证[3]。如肝火肝阳上亢肝气热、肝实热[3]

6 脾热·五脏热

脾热为病证名[4]。泛指脾的各种热证[4]。《黄帝内经素问·刺热篇》:“脾热病者鼻先赤。”又“脾热病者,先头重颊痛,烦心颜青,欲呕身热,热争则腰痛不可用俯仰,腹满泄,两颔痛”[4]。可由外感热邪深伏,或胃肠积热,或嗜酒,或过食肥甘燥热等所致[4]。治宜清热结行气消导[4]

7 肺热·五脏热

肺热为病证名[5]五脏热之一[5]。又称肺气[5]。多由外邪侵肺化热所致,亦可由内热引起[5]。症见咳嗽,痰黄黏稠,或喘促,或咳吐脓血胸痛,或恶寒发热舌红苔黄或黄腻,脉数或滑数[5]。《黄帝内经素问·刺热篇》:“肺热病者,先淅然厥,起毫毛恶风寒,舌上黄,身热。热争则喘咳,痛走胸膺背,不得太息头痛不堪,汗出而寒。”治宜清气泻肺[5]

1.有嗽而咯脓痰者,乃肺热食后服甘桔汤(《小儿药证直诀》)[5]

2.肺热……咳嗽寒热壮热饮水,凉膈散主之[5]

3.肺热者,右颊先赤,日西热甚[5]。轻则用泻白散,重则用凉膈散地骨皮散(《证治准绳》)[5]

8 肾热·五脏热

肾热为病证名[6]。《黄帝内经素问·刺热论》:“肾热病者,先腰痛,䯒酸,苦渴数饮,身热。”《黄帝内经素问·痿论》:“肾热者,色黑而齿槁。”临床尚可见目无精光而畏明,两足热甚,脊骨重,热甚不能起于床,夜间益甚[6]。治宜滋肾育阴,用六味地黄汤[6]。若虚热见于大病之后,或温热,或潮热,或渴或不渴,大小便如常者,宜骨皮散加减[6]

9 参考资料

  1. ^ [1]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30.
  2. ^ [2]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384.
  3. ^ [3]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889.
  4. ^ [4]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746.
  5. ^ [5]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079.
  6. ^ [6]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028.
编辑:fengchuile、banlang 审核:sun

治疗五脏热的穴位

以下内容自动匹配而来,非人工筛,请自行鉴别

查看更多

治疗五脏热的方剂

以下内容自动匹配而来,非人工筛,请自行鉴别

查看更多

治疗五脏热的中成药

以下内容自动匹配而来,非人工筛,请自行鉴别

查看更多

五脏热相关药物

以下内容自动匹配而来,非人工筛,请自行鉴别

查看更多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