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形体病

疾病

心气虚,则脉细;肺气虚,则皮寒;肝气虚,则气少;肾气虚,则泄利前后;脾气虚,则饮食不入。
医学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医学知识库 + 健康测试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人粒细胞无形体病(human granulocytic anaplasmosis, HGA),简称无形体病,是一种新发的由嗜吞噬细胞形体(Amaplasmaphagocytophilum)侵染末梢血中性粒细胞引起,以发热白细胞血小板减少和多脏器功能损伤为主要临床表现,经蜱传播的重要自然疫源性疾病。HGA可能呈世界性分布,自20世纪90年代初在美国首次发现以来,澳大利亚、欧洲多国、韩国及我国先后发生局部流行,且感染数量呈逐年增加趋势。

中国诊断出的首例人粒细胞无形体病出现在安徽省。2006年11月5日,安徽省宣城市广德县一名疑似“流行性出血热”病人被送到芜湖市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后抢救无效死亡,当月9日至17日,与死亡患者密切接触史的5名家属和弋矶山医院的4名医务人员先后出现群体不明原因发热,与死者病情相似。此后,中国疾控中心病毒病所、传染病所、安徽省疾控中心迅速开展实验室诊断,排除了病毒感染的可能性,最终确认这是一例人粒细胞无形体病案例。针对这一病例的研究论文11月19日发表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美国医学会杂志》。

1 病原学

吞噬细胞形体

吞噬细胞形体属于立克次体目、无形体科、无形体属。无形体科是一类主要感染白细胞的专性细胞寄生革兰阴性小球杆菌,其中对人致病的病原体主要包括无形体属(Anaplasma)的嗜吞噬细胞形体、埃立克体属(Ehrlichia)的查菲埃立克体(E. chaffeensis)和埃文氏埃立克体(E.ewingii)、新立克次体属(Neorickettsia)的腺热新立克次体(N. sennetsu),分别引起人粒细胞无形体病、人单核细胞立克体病(Human monocytic ehrlichiosis, HME)、埃文氏埃立克体感染、腺热新立克次体病。

90年代初期,美国在多例急性发热病人的中性粒细胞胞质内发现埃立克体样包涵体。1995年,Goodman等从病人的血标本分离到该种嗜粒细胞病原体,将它非正式命名为人粒细胞埃立克体,其所致疾病称为人粒细胞立克体病。后经16S rRNA基因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发现该种嗜粒细胞病原体与无形体属最相关,因此,将其归于无形体属的一个新种,命名为嗜吞噬细胞形体,其所致疾病也改称为人粒细胞无形体病

1.1 形态结构及培养特性

吞噬细胞形体呈球状多型性,革兰氏染色阴性,主要寄生粒细胞的胞质空泡内,以膜包裹的包涵体形式繁殖。用Giemsa法染色,嗜吞噬细胞形体包涵体在胞质内染成紫色,呈桑葚状(图-1)。

吞噬细胞形体为专性细胞寄生菌,缺乏经典糖代谢途径,依赖宿主系统进行代谢生长繁殖,主要侵染人中粒细胞。嗜吞噬细胞形体的体外分离培养使用人粒细胞白血病细胞系(HL-60),主要存在于HL-60细胞内与膜结构相连的空泡内,生长繁殖迅速。其感染的空泡内无查菲埃立克体感染所形成的纤维结构。嗜吞噬细胞形体早期的形态多为圆形、密度较大的网状体,后期菌体变小且密度增大。嗜吞噬细胞形体外膜比查菲埃立克体外膜有更多的皱折(图-2)。

1.2 遗传及表型特征

吞噬细胞形体基因组为1,471,282个碱基对,G+C含量为41.6%,含有1,369个编码框(ORF)。特征性基因为msp2以及AnkA基因,100%的菌株具有msp2,70%的菌株具有AnkA基因。

2 流行病学

2.1 宿主动物与传播媒介

HGA传播途径

动物宿主持续感染病原体维持自然循环的基本条件。国外报道,嗜吞噬细胞形体储存宿主包括白足鼠等野鼠类以及其他动物。在欧洲,红鹿、牛、山羊均可持续感染吞噬细胞形体

国外报道,嗜吞噬细胞形体传播媒介主要是硬蜱属的某些种(如肩突硬蜱、篦子硬蜱等)。我国曾在黑龙江、内蒙古及新疆等地的全沟硬蜱中检测到嗜吞噬细胞形体核酸

我国的储存宿主、媒介种类及其分布尚需做进一步调查。

2.2 传播途径

(1)主要通过蜱叮咬传播蜱叮咬携带病原体宿主动物后,再叮咬人时,病原体可随之进入人体引起发病。

(2)直接接触危重病人或带菌动物的血液体液,有可能会导致传播,但具体传播机制尚需进一步研究证实。国外曾有屠宰场工人因接触鹿血经伤口感染该病的报道。

2.3 人群易感性

人对嗜吞噬细胞形体普遍易感,各年龄组均可感染发病。

高危人群主要为接触蜱等传播媒介的人群,如疫源地(主要为森林、丘陵地区)的居民、劳动者及旅游者等。与人粒细胞无形体病危重患者密切接触、直接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医务人员或其陪护者,如不注意防护,也有感染的可能。

2.4 地理分布和发病季节特点

目前,已报道有人粒细胞无形体病的国家有美国、斯洛文尼亚、法国、英国、德国、澳大利亚、意大利及韩国等,但仅美国和斯洛文尼亚分离病原体。根据国外研究,该病与莱姆病的地区分布相似,我国莱姆病流行区亦应关注此病。

该病全年均有发病,发病高峰为5-10月。不同国家的报道略有差异,多集中在当地蜱活动较为活跃的月份。

3 病理改变

人粒细胞无形体病

病理改变包括多脏器周围血管淋巴组织炎症浸润坏死性肝炎、脾及淋巴结单核吞噬系统生等,主要与免疫损伤有关。嗜吞噬细胞形体感染中性粒细胞后,可影响宿主细胞基因转录细胞凋亡细胞因子产生紊乱、吞噬功能缺陷,进而造成免疫病理损伤

4 症状及体征

人粒细胞无形体病

潜伏期一般为7-14天(平均9天)。急性起病,主要症状发热(多为持续性高热,可高达40℃以上)、全身不适、乏力头痛肌肉酸痛,以及恶心呕吐厌食腹泻等。部分患者伴有咳嗽咽痛体格检查可见表情淡漠,相对缓脉,少数病人可有浅表淋巴结肿大及皮疹。可伴有心、肝、肾等多脏器功能损害,并出现相应的临床表现。

重症患者可有间质性肺炎肺水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以及继发细菌病毒真菌感染。少数病人可因严重的血小板减少及凝血功能异常,出现皮肤、肺、消化道等出血表现,如不及时救治,可因呼吸衰竭急性肾衰等多脏器功能衰竭以及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死亡。

老年患者免疫缺陷患者及进行激素治疗者感染本病后病情多较危重。

5 实验室检查

实验室检查外周血象白细胞血小板降低,异型淋巴细胞增多。合并脏器损害的患者,心、肝、肾功能检测异常。病原学和血清检查阳性。其中:

血常规白细胞血小板减少可作为早期诊断的重要线索。病人发病第一周即表现有白细胞减少,多为1.0-3.0×109/L; 血小板降低,多为30-50×109/L。可见异型淋巴细胞

尿常规:蛋白尿、血尿、管形尿。

血生化检查: 肝、肾功能异常;心肌酶谱升高;少数患者出现血淀粉酶尿淀粉酶血糖升高。

部分患者凝血酶原时间延长,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升高。可有血电解质紊乱,如低钠、低氯、低钙等。少数病人还有胆红素血清蛋白降低。

6 诊断

依据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测结果进行诊断。

(一)流行病学史。

1. 发病前2周内有被蜱叮咬史;

2. 在有蜱活动的丘陵、山区(林区)工作或生活史;

3. 直接接触过危重患者血液体液

(二)临床表现。

急性起病,主要症状发热(多为持续性高热,可高达40℃以上)、全身不适、乏力头痛肌肉酸痛,以及恶心呕吐厌食腹泻等。个别重症病例可出现皮肤瘀斑、出血,伴多脏器损伤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等。

(三)实验室检测

1. 血常规生化检查

(1)早期外周血象白细胞血小板降低,严重者呈进行性减少,异型淋巴细胞增多。

(2)末梢血涂片镜检中性粒细胞内可见桑葚状包涵体

(3)谷丙(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或谷草(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转氨酶升高。

2. 血清及病原学检测

(1)急性期血清间接免疫荧光抗体(IFA)检测吞噬细胞形体IgM抗体阳性

(2)急性期血清IFA检测嗜吞噬细胞形体IgG抗体阳性

(3)恢复期血清IFA检测嗜吞噬细胞形体IgG抗体滴度较急性期有4倍及以上升高。

(4)全血血细胞标本PCR检测嗜吞噬细胞形体特异性核酸阳性,且序列分析证实与嗜吞噬细胞形体同源性达99%以上。

(5)分离病原体

(四)诊断标准。

疑似病例:具有上述(一)、(二)项和(三)项1项中的(1)、(3)。部分病例可能无法获得明确的流行病学史。

临床诊断病例:疑似病例同时具备(三)项1项中的(2),或(三)项2项中的(1)或(2)。

确诊病例:疑似病例或临床诊断病例同时具备(三)项2项中(3)、(4)、(5)中的任一项。

7 鉴别诊断

(一)与其他蜱传疾病、立克次体病的鉴别:人单核细胞立克体病(HME)、斑疹伤寒恙虫病、斑点热以及莱姆病等。

(二)与发热出血及酶学指标升高的感染性疾病的鉴别:主要是病毒出血性疾病,如流行性出血热登革热等。

(三)与发热、血白细胞血小板降低的胃肠道疾病的鉴别:伤寒急性胃肠炎病毒性肝炎

(四)与发热及血白细胞血小板降低或有出血倾向的内科疾病的鉴别:主要是血液系统疾病,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粒细胞减少、骨髓异常增生综合征。可通过骨髓穿刺及相应病原体检测进行鉴别。

(五)与发热伴多项酶学指标升高的内科疾病鉴别:主要是免疫系统疾病,如皮肌炎系统性红斑狼疮风湿热。可通过自身抗体免疫学指标进行鉴别。

(六)其他:如支原体感染钩端螺旋体病、鼠咬热、药物反应等。

8 治疗

及早使用抗生素,避免出现并发症。对疑似病例可进行经验性治疗。一般慎用激素药物,以免加重病情。

8.1 病原治疗

1. 四环素抗生素

(1)强力霉素。为首选药物,应早期、足量使用。成人口服:0.1g/次, 1日2次, 必要时首剂可加倍。8岁以上儿童常用量:首剂4mg/kg;之后,每次2mg/kg, 1日2次。一般病例口服即可,重症患者可考虑静脉给药。

(2)四环素。口服:成人常用量为0.25-0.5g/次,每6小时1次;8岁以上儿童常用量为一日25-50 mg/kg,分4次服用。静脉滴注:成人一日1-1.5g,分2-3次给药;8岁以上儿童为一日10-20 mg/kg,分2次给药,每日剂量不超过1g。住院患者主张静脉给药。四环素副作用较多,孕妇和儿童慎用。

强力霉素四环素治疗疗程不少于7天。一般用至退热后至少3天,或白细胞血小板计数回升,各种酶学指标基本正常,症状完全改善。早期使用强力霉素四环素药物,一般可在24-48小时内退热。因人粒细胞无形体病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尚缺乏快速的实验室诊断方法,可对疑似病例进行经验性治疗,一般用药3-4天仍不见效者,可考虑排除人粒细胞无形体病的诊断。

2.利福平儿童、对强力霉素过敏或不宜使用四环素抗生素者,选用利福平。成人450-600mg,儿童10 mg/kg,每日一次口服。

3.喹诺酮类:如左氧氟沙星等。

磺胺类药有促进病原体繁殖作用,应禁用。

8.2 一般治疗

患者应卧床休息,高热量、适量维生素、流食或半流食,多饮水,注意口腔卫生,保持皮肤清洁

对病情较重患者,应补充足够的液体和电解质,以保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体弱或营养不良、低蛋白血症者可给予胃肠营养、新鲜血浆白蛋白丙种球蛋白等治疗,以改善全身机能状态、提高机体抵抗力。

8.3 对症支持治疗

1. 对高热者可物理降温,必要时使用药物退热。

2. 对有明显出血者,可输血小板、血浆

3. 对合并有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者,可早期使用肝素

4. 对粒细胞严重低下患者,可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5. 对少尿患者,应碱化尿液注意监测血压和血容量变化。对足量补液后仍少尿者,可用利尿剂。如出现急性肾衰时,可进行相应处理。

6. 心功能不全者,应绝对卧床休息,可用强心药利尿控制心衰

7. 应慎用激素。国外有文献报道,人粒细胞无形体病患者使用糖皮质激素后可能会加重病情并增强疾病的传染性,故应慎用。对中毒症状明显的重症患者,在使用有效抗生素进行治疗的情况下,可适当使用糖皮质激素

8.4 隔离及防护

对于一般病例,按照虫媒传染病进行常规防护。在治疗或护理危重病人时,尤其病人有出血现象时,医务人员及陪护人员应加强个人防护。做好病人血液、分泌物、排泄物及其污染环境和物品的消毒处理。

8.5 出院标准

体温正常、症状消失、临床实验室检查指标基本正常或明显改善后,可出院。

9 预后及并发症

如延误治疗,患者可出现机会性感染败血症中毒休克中毒性心肌炎急性肾衰、呼吸窘迫综合症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及多脏器功能衰竭等,直接影响病情和预后。

据国外报道,本病病死率低于1%。如能及时处理,绝大多数患者预后良好。如出现败血症中毒休克中毒性心肌炎急性肾衰、呼吸窘迫综合症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及多脏器功能衰竭等严重并发症的患者,易导致死亡。

编辑: 审核:sun

治疗无形体病的穴位

以下内容自动匹配而来,非人工筛,请自行鉴别

查看更多

无形体病相关中成药

以下内容自动匹配而来,非人工筛,请自行鉴别

查看更多

无形体病相关药物

以下内容自动匹配而来,非人工筛,请自行鉴别

查看更多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