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痛·肝胃郁热证

中医诊断学 中医内科学 中医证名 胃痛 中医学

心气虚,则脉细;肺气虚,则皮寒;肝气虚,则气少;肾气虚,则泄利前后;脾气虚,则饮食不入。
医学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医学知识库 + 健康测试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wèi tòng ·gān wèi yù rè zhèng

2 英文参考

stomachache with syndrome of heat stagnation in liver and stomach[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

3 定义

胃痛·肝胃郁热证(stomachache with syndrome of heat stagnation in liver and stomach[1])是指肝气郁结胃热内盛,以胃脘灼痛,痛势急迫,心烦易怒,泛酸嘈杂口干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数等为常见症的胃痛证候[1]

5 证候分析

肝气郁结,日久化热邪热犯胃,故胃脘灼痛,痛势急迫。肝胃郁热,逆而上冲,故烦躁易怒,泛酸嘈杂。肝胆互为表里肝热胆火上乘,故口苦口干舌红苔黄为里热之象,脉见弦数,乃肝胃郁热之征,辨证胃脘灼痛势急,烦怒,口干苦为特点。[2]

6 胃痛·肝胃郁热证的治疗

6.1 治法

胃痛·肝胃郁热证治宜疏肝泄热和胃[2]

6.2 方药治疗

胃痛·肝胃郁热可用化肝煎[备注]化肝煎(《景岳全书》):青皮陈皮芍药丹皮栀子泽泻贝母为主方进行治疗。方中陈皮青皮理气芍药敛肝;丹皮山栀肝泄热。可加左金丸[备注]左金丸(《丹溪心法》):黄连吴茱萸辛开苦降,重用黄连苦以清火,稍佐吴萸辛以散郁,郁散则火随之得泄。内热最易伤阴,此时投药慎用香燥,可选加香橼佛手绿萼梅理气而不伤阴的解郁止痛药。故叶桂主张“忌刚用柔”,实属经验之谈。[2]

亦有火热内盛,灼伤胃络而导致吐血者,常见胃脘疼痛痞满面赤舌红心烦便秘,脉弦数有力等证,是为肝胃郁热,迫血妄行,治以《金匮要略方论泻心汤[备注]泻心汤(《金匮要略方论》):大黄黄芩黄连寒清泄,直折其火,使火降气顺则血亦自止。[2]

化肝煎张介宾景岳全书》)处方栀子12克,牡丹皮10克,白芍15克,陈皮6克,青皮10克,吴茱萸6克,黄连10克,蒲公英30克,佛手12克,甘草6克。水煎服。

6.2.1 治疗肝胃郁热型胃痛中成药

三九胃泰颗粒冲剂,每次1包,每日2次。

6.2.2 治疗肝胃郁热型胃痛单方验方

柴胡公英汤(刘国普验方处方柴胡12克,白芍15克,枳实12克,蒲公英30克,法半夏黄芩各10克,砂仁6克(后下),甘草6克。水煎服。

6.3 针灸治疗

中脘足三里内关公孙等穴为主[3]胃热内庭[3]

6.4 推拿治疗

[4]

选穴:中脘内关天枢气海脾俞胃俞

操作方法:通过在中脘穴用双手指拿、掌根用力作顺时针方向的上腹部按摩,速度均匀,旋转回环,由轻到重。然后点揉内关穴,边点边揉1分钟,持续30秒,再重新点按。最后配合点天枢气海脾俞胃俞等穴。用轻—重一轻的手法原则治疗,在对患者治疗过程中也要用心理疗法减轻其心理负担,同时要求患者全身放松。治疗完毕,要求患者喝200ml白开水,治疗时间大约10分钟。

6.5 食疗

豆腐石膏汤:生石膏30克,豆腐2块,加适量水煲2小时,调味饮汤。适用于肝胃郁热型。

7 关于胃痛

胃痛(gastralgia[5]、stomachache[5])为病证名[6]。是指以胃脘近心窝处经常发生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疾病[6]。由于痛处近心窝部,所以古时亦称心下痛心痛[6],但与真心痛有显著区别。胃痛亦称胃脘痛[7]心下痛[8]心痛[8]等 。

黄帝内经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说:“木郁之发,民病胃脘当心而痛。”《黄帝内经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指出:“胃病者,腹膜胀,胃脘当心而痛。”《外台秘要·心痛方》说:“足阳明为胃之经,气虚逆乘心而痛,其状腹胀归于心而痛甚。谓之胃心痛也。”这里的心痛都是指胃脘痛。在《伤寒论》中所谓的心下痞,按之濡,或心下痞,按之痛等,实皆指胃部而言。古方九种心痛之说,亦多指胃痛而言。为此,古代文献多把属于胃脘痛心痛和属于心经本身病变的心痛混为一谈。后世医家,根据各自的实践经验,对胃痛心痛,有了明确的区分。《证治准绳·心痛胃脘痛》曰:“或问丹溪言痛即胃脘痛然乎?曰心与胃各一脏,其病形不同,因胃脘痛处在心下,故有当心而痛之名,岂胃脘痛心痛者哉?”《医学正传·胃脘痛》也说:“古方九种心痛……详其所由。皆在胃脘,而实不在于心也。”

胃痛相当于现代医学的胃和十二指肠炎症、胃溃疡胃痉挛等疾病[9]急性胃炎[9]慢性胃炎[9]消化溃疡[9]胃肠神经官能症[9]、胃粘膜脱垂等引起的胃脘疼痛中医胃痛”范畴。

详见胃痛条。

8 参考资料

  1. ^ [1]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2. ^ [2] 张伯臾主编.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133-138.
  3. ^ [3]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512.
  4. ^ [4] 柴铁劬主编.推拿疗法速成图解[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
  5. ^ [5]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6. ^ [6]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230.
  7. ^ [7] 张伯臾主编.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133.
  8. ^ [8]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232.
  9. ^ [9] 石学敏主编.针灸治疗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61-64.
编辑:fengchuile、banlang 审核:sun

治疗胃痛·肝胃郁热证的穴位

以下内容自动匹配而来,非人工筛,请自行鉴别

查看更多

治疗胃痛·肝胃郁热证的方剂

以下内容自动匹配而来,非人工筛,请自行鉴别

查看更多

治疗胃痛·肝胃郁热证的中成药

以下内容自动匹配而来,非人工筛,请自行鉴别

查看更多

胃痛·肝胃郁热证相关药物

以下内容自动匹配而来,非人工筛,请自行鉴别

查看更多

你知道吗?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