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怀隐

针灸学 中医学家 中医学

目录

心气虚,则脉细;肺气虚,则皮寒;肝气虚,则气少;肾气虚,则泄利前后;脾气虚,则饮食不入。
医学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医学知识库 + 健康测试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wáng huái yǐn

2 注解

王怀隐为宋代医家[1][2]。宋州睢阳(今属河南商丘南)人[2]。初为道士,精通医药[2]。太平兴国初年诏还俗,为尚药奉御,后升任翰林医官使[2]。太平兴国三年(978),宋政府组织编修方书,命王怀隐与副使王祜、郑奇、医官陈昭遇等,广泛收集历代名方及家传验方,主要以隋代《诸病源候总论》为依据,加以分类,附以方药[2]。太平兴国七年(公元982年),主纂官修《太平圣惠方》,成书百卷,太宗作序,刊行各州[2]。其中99~100两卷,收录了唐以前有关针灸学资料[2]。于992年(淳化三年)编成《太平圣惠方》100卷,太宗作序,并刊刻颁行各州[2]。置医博士掌之[2]

王怀隐初曾为道士,居京师津隆观,并以医术知名。后宋太宗于太平兴国初诏其为官,初任尚药奉御,后迁翰林医官使,并尝治愈吴越王之子钱惟浚之疾,深受赏识。时太宗留心医药,尝以所藏之方千首出示,并命翰林医官院搜集各种方剂达万余首,由王怀隐会同副使王祐郑奇并医官陈昭遇等人共同整理编次,以病归方,每类之下,以《诸病源候论》冠之,次列方剂,得一百卷,于淳化年间刊成,太宗亲为之序,是为《太平圣惠方》,其中资料甚多,有些系古医籍佚文,甚可珍贵。

3 参考资料

  1. ^ [1]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70.
  2. ^ [2]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85.
编辑:fengchuile、banlang 审核:sun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