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感眩晕

中医诊断学 中医内科学 中医学 中医病名

心气虚,则脉细;肺气虚,则皮寒;肝气虚,则气少;肾气虚,则泄利前后;脾气虚,则饮食不入。
医学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医学知识库 + 健康测试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wài gǎn xuàn yūn

2 英文参考

exogenous vertigo[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

3 概述

外感眩晕(exogenous vertigo[1])是指外感六淫邪所致的眩晕,包括风寒眩晕暑湿眩晕燥火眩晕[1]

4 关于眩晕

眩晕(vertigo[1][2])为病名[3]。是指以头晕目眩为主要表现的疾病[3][3]。见《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眩晕证治》。眩晕又称头晕[4]眩运头旋眼花[4]。眩,视物黑暗不明或感觉昏乱;晕,感觉自身与周围景物旋转[4]

医碥·眩晕》:“眩,惑乱也,从目从玄。玄,黑暗也,谓眼见黑暗也,虚人久蹲陡起,眼多黑暗是也;晕与运同,旋转也,所见之物皆旋转如飞,世谓之头旋是也。”

证治汇补·眩晕章》:“其状目暗,耳鸣,如立舟车之上,起则欲倒,不省人事。盖眩者言视物皆黑,晕者言视物皆转,二者兼有,方曰眩晕。”

相当于周围性及中枢性眩晕、耳源性眩晕、颅内血管性病变、药物中毒晕动病[4]

4.1 眩晕症状

病人自觉头昏眼花、视物旋转、难以坐立为主证[4]

气血亏损,髓海空虚者属虚证;风阳上扰,痰浊上蒙清窍所致者多属实证(或本虚标实[4]。轻者闭目自止[4]。重者旋转不定,伴恶心呕吐、汗出等症[4]。本病症多见于现代医学中的内耳眩晕(美尼尔氏症、晕动症等)、脑性眩晕高血压低血压动脉硬化等)、神经官能症贫血等病中[4]

耳源性眩晕、脑动脉硬化高血压心血管病、贫血神经衰弱等引起眩晕均属本证范畴。

4.2 眩晕病因病机

多因外感六淫内伤七情,或气血衰弱,脏腑阴阳失调等所致[4]

多因气血亏损,髓海空虚,或风阳上扰,痰浊上蒙清窍所致[4]

东医宝鉴·外形篇》:“眩晕,有风,有热,有痰,有气,有虚,有湿。”历代医家有不同论述[4]。如刘河间主风火[4]。《素问玄机原病式·五运主病》:“所谓风气甚,而头目眩运者,由风木旺,必是金衰不能制木,而木复生火。风火皆属阳,多为兼化,阳主乎动,两动相搏,则为之旋转。”朱丹溪主痰[4]。《丹溪心法·头眩》:“无痰则不作眩。”张景岳主虚[4]。《景岳全书·杂证谟》:“无虚不能作眩。”

常与忧郁恼怒、恣食厚味、劳伤过度和气血虚弱有关。

素体阳盛,情志不舒,气郁化火,风阳升动致肝阳上亢眩晕

恣食肥厚,脾失健运痰湿中阻,清阳不升亦发眩晕

劳伤过度,肾精亏损,不能上充于脑可发眩晕

病后体虚,气血虚弱,脑失所养亦能发生眩晕

4.3 眩晕辨证分型

根据病因症状之不同,可分为风晕湿晕痰晕中暑眩晕燥火眩晕气郁眩晕肝火眩晕虚晕[4]

头晕目眩,泛泛欲吐,甚则昏眩欲仆。

肝阳上亢:兼见头痛耳鸣,急躁易怒,口苦多梦舌红苔黄,脉弦。

痰湿中阻:兼见头重如裹,胸闷恶心神疲困倦,舌胖苔白腻,脉濡滑。

肾精亏损:兼见遗精耳鸣腰膝酸软,舌淡,脉沉细。

气血虚弱:兼见神疲乏力心悸失眠面色白,舌淡,脉细。

4.4 眩晕的治疗

针灸治疗效果较好,如属眩晕综合征应查明原因,先治疗原发病。

眩晕发作时嘱患者闭目,保持安静,如伴呕吐应防呕吐物误入气管

注意饮食,少食肥腻生痰之品。

4.4.1 刺灸法

针灸治疗:虚证百会风池肾俞脾俞足三里等穴为主[4]耳鸣听宫心悸内关;少寐加神门[4]实证中脘阴陵泉行间丰隆印堂风池等穴为主[4]。胁胀加阳陵泉头重如裹加头维[4]

4.4.1.1 肝阳上亢

治则 平肝潜阳滋水涵木

处方 风池 肝俞 肾俞 行间 侠溪

方义 肝胆两经同为风木所寄,取风池侠溪行间清泄肝胆上亢之阳,肝俞平肝潜阳肾俞滋水涵木,是治本之法。

随证配穴 耳鸣翳风头胀痛-太阳

操作 毫针刺,风池肝俞行间侠溪泻法,肾俞补法,每日1次,每次留针20~30min,10次为一疗程。

4.4.1.2 痰湿中阻

治则 运脾和中,除湿涤痰

处方 头维 内关 中脘 丰隆 阴陵泉

方义 头维足阳明足少阳交会穴,为治目眩要穴内关宽胸止呕中脘和中,丰隆降逆祛痰阴陵泉脾经合穴利湿降浊。

随证配穴 胸闷膻中,纳差-足三里

操作 毫针刺,头维丰隆阴陵泉均泻法,内关中脘平补平泻法,每日1次,每次留针15~20min,10次为一疗程。

4.4.1.3 肾精亏损

治则 补肾益精,培元固本

处方 百会 悬钟 肾俞 太溪

方义 百会督脉,入络于脑以止眩晕悬钟髓会补益精髓肾俞太溪俞原相配,补肾益精,培元固本。

随证配穴 遗精关元三阴交耳鸣翳风

操作 毫针刺,均补法,每日1次,每次留针30min,10次为一疗程。

4.4.1.4 气血虚弱

治则 调理脾胃,补益气

处方 百会 足三里 脾俞 胃俞

方义 气血不足,脑脉失养,补足三里脾俞胃俞调理脾胃,以资气血生化之源百会升提气血,充益髓海脑髓得养则眩晕自除。

随证配穴 心悸失眠神门

操作 毫针刺,补法,每日1次,每次留针30min,10次为一疗程,可灸。

4.4.2 耳针法

耳针:取肾、神门、枕、内耳、脑等穴。每次取2~3穴,中等刺激[4]

选穴 肾上腺 皮质下

随证配穴 肝阳上亢-肝、胆;痰湿中阻-脾;肾精亏损-肾、脑;气血虚弱-脾、胃。

方法 毫针刺,中等刺激,每日或隔日1次,每次留针30min;或王不留行籽贴压。

4.4.2.1 头针法

选穴 顶中线

方法 沿头皮刺入,快速捻转,每日1次,每次留针30~60min。

4.4.2.2 穴位注射法

选穴 参照刺灸法

方法 维生素B1维生素B12注射液,每穴注射0.5ml,隔日1次。

5 参考资料

  1. ^ [1]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2. ^ [2]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3. ^ [3]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423.
  4. ^ [4]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568.
编辑:fengchuile 审核:sun

治疗外感眩晕的穴位

以下内容自动匹配而来,非人工筛,请自行鉴别

查看更多

治疗外感眩晕的方剂

以下内容自动匹配而来,非人工筛,请自行鉴别

查看更多

治疗外感眩晕的中成药

以下内容自动匹配而来,非人工筛,请自行鉴别

查看更多

外感眩晕相关药物

以下内容自动匹配而来,非人工筛,请自行鉴别

查看更多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