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感腹胀

中医病证名 中医学

心气虚,则脉细;肺气虚,则皮寒;肝气虚,则气少;肾气虚,则泄利前后;脾气虚,则饮食不入。
医学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医学知识库 + 健康测试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wài gǎn fù zhàng

2 英文参考

exogenous adbominal distention[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3 概述

外感腹胀为病证名[1]。指感受六淫邪所致的腹胀[1]。见《症因脉治·肿胀总论》。有伤寒腹胀风湿腹胀湿热腹胀寒湿腹胀等。

4 伤寒腹胀·外感腹胀

伤寒腹胀为病证名[2]。指伤寒病邪传里所致的腹胀[2]。又分热结膀胱腹胀,及阳明胃实腹胀,血蓄腹胀[2]。《症因脉治·肿胀总论》:“伤寒腹胀之症,恶寒发热自汗口渴小便不利小腹胀满,此热结膀胱之症。若里热恶寒自汗大便烦满燥实,此阳明胃实腹胀之症,若腹胀硬痛,小便自利,大便或黑,此蓄血腹胀之症也。”多因表邪不解,内传膀胱,或热结或血蓄下焦所致[2]。治宜逐瘀、利水、攻下为主[2]。如热邪入里,腹胀满,脉沉数,大便结者,宜承气汤;若寒热者,大柴胡汤[2]。若热结膀胱腹胀小便不利者,五苓散羌活木通汤六一散[2]。若腹胀小便利,大便黑,宜桃仁承气汤[2]

5 风湿腹胀·外感腹胀

风湿腹胀为病证名[3]。指感受风湿,脾胃失调所致的腹胀[3]。《症因脉治》卷三:“风湿腹胀之症,发热身重,不能转侧,一身尽痛,心腹胀满,外连头面,此风湿腹胀之症也。”治宜祛风化湿为主[3]。胸前饱满重者,防风平胃散主之;身热恶风重者,羌独败毒散荆芥汤主之;下身重滞肿者,五苓散主之;内外皆热重者,防风木通汤主之[3]

6 湿热腹胀·外感腹胀

湿热腹胀为病证名[4]。指湿热内郁肠胃所致的腹胀[4]。《症因脉治》卷三:“湿热腹胀之症,面目黄肿,小便赤涩大便或结,或泄黄糜,或日晡潮热,烦渴口苦口甘口淡腹胀胁痛。”治宜清热泻火利湿为主[4]。面黄目黄胁痛口苦,肝胆有火者,宜龙胆泻肝汤小便赤涩者,宜木通六一散[4]。二便皆涩,八正散[4]大便黄糜,家秘泻黄散[4]日晡潮热大柴胡汤[4]。烦渴口淡干葛石膏汤[4]口苦胆火口甘脾火口淡胃火口咸清肾火[4]身热脉浮,应汗者,宜辛凉散表,荆芥汤[4]

7 寒湿腹胀·外感腹胀

寒湿腹胀为病证名[5]。指感受寒湿所致的腹胀[5]。《症因脉治》卷三:“寒湿腹胀之症,身重不温,手足厥冷腹胀无汗,此寒湿腹胀之症也。”可因气候失常,天冷阴雨,或坐卧卑湿,寒湿袭于腠理,壅闭脉络所致[5]。治宜祛寒化湿为主[5]身重,身冷,无汗者,宜甘草麻桂汤麻桂术甘汤;下身重多汗者,宜防己茯苓汤寒湿内伏,宜术附汤中气虚弱,宜理中汤[5]

8 参考资料

  1. ^ [1]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519.
  2. ^ [2]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649.
  3. ^ [3]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356.
  4. ^ [4]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779.
  5. ^ [5]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802.
编辑:fengchuile、banlang 审核:sun

治疗外感腹胀的穴位

以下内容自动匹配而来,非人工筛,请自行鉴别

查看更多

治疗外感腹胀的方剂

以下内容自动匹配而来,非人工筛,请自行鉴别

查看更多

治疗外感腹胀的中成药

以下内容自动匹配而来,非人工筛,请自行鉴别

查看更多

外感腹胀相关药物

以下内容自动匹配而来,非人工筛,请自行鉴别

查看更多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