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临泣

腧穴学 特定穴 足少阳胆经经穴 阳维脉交会穴 针灸学 中医学 交会穴 穴位特效按摩 经穴 前头部腧穴

心气虚,则脉细;肺气虚,则皮寒;肝气虚,则气少;肾气虚,则泄利前后;脾气虚,则饮食不入。
医学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医学知识库 + 健康测试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tóu lín qì

2 英文参考

Tóulínqì GB15[中国针灸学词典]

Head Falling Tears[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Head-Linqi[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tóulínqì[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G15[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GB15[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穴位头临泣
汉语拼音Toulinqi
罗马拼音Toulinchi
美国英译名Coming to Tears
各国代号中国GB15
日本15
法国莫兰特氏VB11
富耶氏
德国G15
英国G15
美国GB15

头临泣经穴名(Tóulínqì GB15)[1]。出《针灸甲乙经》。《针灸甲乙经》名临泣;《圣济总录》名目临泣;《针灸资生经》名头临泣。属足少阳胆经[1][2]头临泣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阳维脉交会穴[2][2]。头即头部,临指治理,泣即泪水,此穴在头部,可治理眼疾而控制泪水,故名头临泣[2]头临泣穴主治头目、神志等疾患:如头痛目眩目赤肿痛内障雀目目翳流泪小儿惊痫头痛目眩目外眦痛,鼻塞鼻渊惊痫目痛小儿惊风癫痫,现代又多用头临泣穴治疗急性结膜炎慢性结膜炎角膜炎,角膜白斑,泪囊炎,屈光不正中风昏迷小儿高热惊厥急性脑血管病等。

4 出处

针灸甲乙经》:临泣,当目上眦直入发际上五分陷者中。

5 穴名

头即头部,临指治理,泣即泪水,此穴在头部,可治理眼疾而控制泪水,故名头临泣[2]

临,有居高临下治之之义。泣,哭无声,人当哭泣之前,必先鼻腔连额酸楚,然后潸然泪下。此穴在阳白穴直上,入发际五分处,穴居头部,下与目对,有居高临下之义。《针灸甲乙经·卷七》:“不得视,口沫泣出,两目眉头痛,临泣主之。”为治目疾泣出之要穴,穴在头部,故名头临泣[3]

7 所属部位

前头[4]

8 头临泣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头临泣穴在头部,当瞳孔直上入前发际0.5寸,神庭头维连线的中点处[5]

头临泣穴位眉中直上入发际0.5寸,正视时与瞳孔相直;或于神庭穴与头维穴连线之中点取穴[5]

头临泣穴位于头部,前发际上0.5寸,瞳孔直上,正坐仰靠取穴[5]

头临泣穴在足少阳胆经的位置

头临泣穴在前头部的位置

头临泣穴的位置

头临泣穴在前头部的位置

头临泣穴的位置

头临泣穴在前头部的位置(骨骼神经血管

头临泣穴的位置

头临泣穴在前头部的位置(肌肉

9 头临泣穴的取法

正坐仰靠或仰卧位,在前额,阳白穴直上,入发际0.5寸处,于神庭穴与头维穴连线的中点处取穴

头临泣穴位于头部,前发际上0.5寸,瞳孔直上[5]。正坐仰靠取穴[5]

正坐或仰卧位当阳白穴直上,入发际0.5寸处(神庭头维之间)取穴;或两目平视,瞳孔直上,正当神庭头维弧形连线(其弧度与前发际弧度相应)的中点处取穴[6]

快速取穴:正坐,眼向前平视,自眉中直上半横指处即是头临泣[7]

10 头临泣穴位解剖

头临泣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枕额肌、腱膜下结缔组织骨膜(额骨)。分布着额神经内、外侧支的吻合支和有额动、静脉

10.1 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帽状腱膜→腱膜下疏松结缔组织[7]

皮肤→皮下组织→额肌[8]

10.2 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眼神经的眶上神经和颞浅动脉分布;深层有面神经颞支和眶上动脉分布[8]

布有额神经内、外侧支的吻合支和额动、静脉[8]

11 头临泣穴的功效与作用

头临泣穴具有聪耳明目安神定志的功效。

头临泣穴有清脑明目、宣通鼻窍的作用[8]

头临泣穴系胆经膀胱经阳维脉会穴,有清热散风之功,以治目疾、多泪、生翳诸病颇效[8]

头临泣穴为足太阳少阳阳维之会,取之使阳神振奋也,故称此诸穴处为上液之道。《黄帝内经素问》云:“液者,所以灌精濡空者也。”[8]

13 刺灸法

13.1 刺法

一般沿皮刺0.3~0.5寸[8][8];或用三棱针点刺出血[8]

平刺0.5~0.8寸[8][8],局部有酸胀感[8],或向周围扩散[8]

13.2 灸法

可灸[8][8]

艾条灸5~10分钟[8]

艾条灸5~10分钟。

15 特效按摩

每天早晚各揉按头临泣穴1~3分钟,可改善和治疗头痛目痛鼻塞鼻窦炎等疾病[8]

16 文献摘要

针灸甲乙经》:足太阳少阳阳维之会。

针灸甲乙经》:颊清,不得视,口沫泣出,两目眉头痛,临泣主之。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卒中风不识人目眩鼻塞,目生白翳,多泪。

针灸大成》:主目眩,目生白翳,目泪,枕骨合颅痛,恶寒鼻塞惊痫反视,大风目外眦痛,卒中风不识人

类经图翼》:主治鼻塞目眩生翳,眵曦冷泪,眼目诸疾,惊痫反视,卒暴中风不识人胁下痛疟疾日西发。

17 头临泣穴研究进展

17.1 电针治疗偏头痛

取穴头临泣曲差风池腧穴常规消毒后,针尖皮肤呈30°角,夹持快速进入皮下1~1.5寸,行捻转手法,使针下得气后项部放射。风池针向鼻尖方向刺0.8~1寸,稍作提插捻转然后接通电针治疗仪,使刺激量与病体相适应留针20~30 min,出针患者头痛减轻,续针3d,疼痛痊愈[9]

17.2 治疗腰背扭伤

患者坐位立位,取头临泣腧穴常规消毒后用指切法进针,将1.5寸的毫针斜刺针尖向后刺,进针0.5寸左右,患者针感后行捻转,取泻法或平补平泻法约1 min,再留针10~15 min,留针时行针1~2次;经上法治疗后,还有余痛或疼痛仍不减轻者,可配合局部拔罐或按摩。共治疗116例,痊愈74例,好转31例,无效11例,总有效率为90.5%。[9]

18 参考资料

  1. ^ [1]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209.
  2. ^ [2]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529.
  3. ^ [3] 柴铁劬.针灸穴名解[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
  4. ^ [4] 孙国杰主编.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17.
  5. ^ [5]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6. ^ [6] 王民集,朱江,杨永清主编.中国针灸全书[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307-308.
  7. ^ [7] 查炜.经络穴位按摩大全[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
  8. ^ [8] 孙国杰主编.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10.
  9. ^ [9] 王民集,朱江,杨永清主编.中国针灸全书[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307-308.
编辑:fengchuile、banlang 审核:sun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