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饮眩晕 2016年10月13日修订版

BY banlang

心气虚,则脉细;肺气虚,则皮寒;肝气虚,则气少;肾气虚,则泄利前后;脾气虚,则饮食不入。
医学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医学知识库 + 健康测试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概述

停饮眩晕为病证名[参考资料]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597.。指眩晕由心下或膈间停饮所致者[参考资料]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597.。《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卒呕吐,心下痞,膈间有水,眩悸者,小半夏加茯苓汤主之。”《证治汇补·眩晕》:“停饮眩晕,中气不运,水停心下,心火畏水,不敢下行,扰乱干上,头目眩晕,怔忡心悸,或吐涎沫,宜泻水利便,使心火下交,其眩自已。”

停饮眩晕的症状

停饮眩晕症见头目眩晕,怔忡心悸,或吐涎沫。

停饮眩晕的方药治疗

停饮眩晕治宜通阳利水,可用五苓散、苓桂术甘汤等方[参考资料]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597.

关于痰晕

痰晕为病证名[参考资料]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861.。见《世医得效方》卷三。属痰饮眩晕范畴[参考资料]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861.。为眩晕中较常见的证型之一。《症因脉治·内伤眩晕》:“痰饮眩晕之因,饮食不节,水谷过多,胃强能纳,脾弱不能运化,停留中脘,有火者则煅炼成痰,无火者则凝结为饮,中州积聚,清明之气,窒塞不伸,而为恶心眩晕之症也。”症见胸前饱闷,恶心呕吐,膈下漉漉有声,眩悸不止,头额作痛[参考资料]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861.

痰晕有虚痰眩晕、实痰眩晕、湿痰眩晕、停饮眩晕、风痰眩晕、痰火眩晕之分[参考资料]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861.

关于眩晕

眩晕(vertigo[参考资料]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参考资料]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 中医药学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为病名[参考资料]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423.。是指以头晕、目眩为主要表现的疾病[参考资料]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 中医药学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参考资料]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 中医药学名词(2010)[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见《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眩晕证治》。眩晕又称头晕[参考资料]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568.、眩运、头旋眼花[参考资料]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423.。眩,视物黑暗不明或感觉昏乱,即眼花;晕,感觉自身与周围景物旋转,即头晕,二者常同时并见,故统称为“眩晕”[参考资料]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423.[参考资料] 张伯臾主编.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204-207.。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车船,旋转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有恶心、呕吐、汗出,甚则昏倒等症状[参考资料] 张伯臾主编.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204-207.。多因气血亏损,髓海空虚,或风阳上扰,痰浊上蒙清窍所致[参考资料]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568.。根据病因、症状之不同,可分为风晕、湿晕、痰晕、中暑眩晕、燥火眩晕、气郁眩晕、肝火眩晕、虚晕等[参考资料]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423.。眩晕相当于周围性及中枢性眩晕、耳源性眩晕、颅内血管性病变、药物中毒及晕动病等[参考资料]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423.。本病症多见于现代医学中的内耳性眩晕(美尼尔氏症、晕动症等)、脑性眩晕(高血压、低血压、动脉硬化等)、神经官能症及贫血等病中[参考资料]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568.

针灸治疗眩晕效果较好,但应分辨标本缓急。眩晕急重者,先治其标;眩晕较轻或发作间歇期,注意求因治本。

眩晕发作时可令患者闭目,安卧(或坐位),作悠缓、细匀的呼吸动作,或以手指按压印堂、太阳穴,使头面部经气疏畅,眩晕症状即可减轻。

详见眩晕条。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