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竹黄

中药材 清热化痰 树脂类 化痰止咳平喘药 化痰药 中药学

心气虚,则脉细;肺气虚,则皮寒;肝气虚,则气少;肾气虚,则泄利前后;脾气虚,则饮食不入。
医学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医学知识库 + 健康测试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tiān zhú huáng

2 英文参考

concretio silicea bambusae[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Concretio Silicea Bambusae(拉)[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tabasheer[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天竹黄中药名,出自《本革衍义》,即《开宝本草》记载的天竺黄的别名[1]。为禾科植物青皮竹Bambusa textilis McClure 或华思劳竹Schizostachyum chinense Rendle 等秆内的分泌液干燥后的块状物[2]

4 拉丁名

Concretio Silicea Bambusae(拉)(《中医药学名词(2004)》)

5 英文名

tabasheer(《中医药学名词(2004)》)

6 中医大辞典》·天竹黄

6.1 别名

竹黄天竹黄[3]

6.2 来源及产地

禾本科植物青皮竹Bambusa textilisMcClure或华思劳竹Schizostachyum chinensesRendle等茎杆内的伤流液自然干燥凝结而成的块状物。主产云南、广东、广西等地。[3]

6.3 性味归经

甘,寒。入心、肝、胆经[3]

6.4 功能主治

化热痰,凉心定惊。治热痰壅盛,咳嗽气喘热病神昏谵妄中风痰壅,癫痫小儿惊风抽搐[3]

6.5 用法用量

煎服:3~9g[3]

6.6 化学成分

本品含氢氧化钾、硅质等[3]

6.7 药理作用

本品可抗菌[3]

7 《中华本草》·天竹黄

7.1 出处

本品始载于《蜀本草》,原名竹黄

1.韩保升曰:“《图经》云:竹节间黄白者,味甘,名竹黄。”2.《日华子》谓:“此是南海边竹内尘沙结成者耳。”3.《开宝本草》云:“按《临海志》云:生天竺国,今诸竹内往往得之。”4.《本草纲目》指出:“按吴僧赞宁云:竹黄生南海镛竹中。此竹极大,又名天竹。其内有黄,可以疗疾。”上述本草所云天竹黄的来源与今相同。

7.2 拼音名

Tiān Zhú Huánɡ

7.3 别名

竹黄天竺黄、竹膏、竹糖

7.4 来源

药材基源:为禾本科植物青皮竹、薄竹等竹节间贮积的伤流液,经干涸凝结而成的块状物质。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1.Bambusa textilis McClure 2.Leptocanna chinensis(Rendle)Chia et H.L.Fung [Schizostachyum chinense Rendle]

采收和储藏:冬季采收,砍取竹竿,剖取竹黄,晾干。竹黄由于自然产出者较少,大多采取火烧竹林的方法,使竹暴热后,竹沥溢在节间凝固而成,然后剖取晾干。另,用在青皮竹上人工打洞的方法,也能形成竹黄

7.5 形态

1.青皮竹 竿高8-10m,直径3-5cm,尾梢弯垂,下部挺直;节间长40-70cm,绿色,幼时被白蜡粉,并贴生淡棕色刺毛,后变无毛;分枝常自竿中下部第7-11节开始,以数枝或多枝簇生,中央1枝略较粗长。箨鞘早落;箨耳较小,不相等,大耳狭长圆形至披针形;箨舌边齿裂;箨片直立,易脱落。叶鞘无毛,背部具脊,纵肋隆起;叶耳通常呈镰刀形,边缘具弯曲而呈放射状的繸毛;叶舌边缘啮蚀状;叶片线状被针形至狭披针形,一般长9-17cm,宽1-2cm,先端渐尖具钻状细尖头,基部近圆形或楔形。假小穗单生或簇生于花枝各节,鲜时暗紫色,干时古铜色;小穗含小花5-8朵,顶端小花不孕;颖仅1片,具21脉;外稃椭圆形,具25脉;内稃被针形,具2脊,脊间10脉;鳞被不相等,边线被长纤毛;花丝细长,花药黄色,子房基部具柄,花柱被短硬毛,柱头3羽毛状。

2.薄竹 竿高5-8m,直径2-3cm。节间长30-45cm,上半部于幼嫩时被白色柔毛,老时毛落。分枝常于竿基部第3节上开始,近水平开展。竿箨幼时紫红色,老时变枯黄色,其长度常为其节间的一半;箨鞘近呈梯形;箨耳呈极狭的线形;箨舌近全缘;箨片窄三角形,先端长渐尖,边缘在近先端部分内卷。叶鞘无毛,先端带紫红色;叶耳和鞘口繸毛具芒;叶舌近截形。叶片被针形至长圆状披针形,长15-26cm,宽3-4.5cm,次脉7-9对,小横脉明显,先端长渐尖,基部近圆形或宽楔形;叶柄紫红色,无毛,长约5mm。花枝长35-40cm,节间长3-6cm;次级分枝长5-10cm,基部托以鞘状苞片,基部抱茎。假小穗先端渐尖;苞片卵状披针形,长7-11mm。小穗先端渐尖;颖2片,呈卵状披针形;不孕外稃卵状披针形,具15脉,背部中脊隆起;内稃具6脉,顶具1束短毛,鳞被3,脉纹不明显;花药基部具不等长的2裂;子房近棒状,花柱狭长,柱头羽毛状。

7.6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1.青皮竹常栽培于低海拔地的河边、村落附近。 2.薄竹常生于海拔1500-2500m的山地常绿阔叶灌木林中。

资源分布:1.青皮分布于广东、广西,现华东、华中、西南各地广为栽培。 2.薄竹产云南等地。

7.7 性状

性状鉴别 本品呈不规则多角形的片块状或颗粒状大小不一,有的仅长1-2mm。表面发白色、乳白色、灰褐色或灰蓝色,半透明,略带光泽。体轻,质硬而脆,易破碎,断面光亮,稍显粉性,触之有滑感。吸水性强,置于水中有气泡产生,不溶于水。气微,味甘,有清凉感,舐之粘舌。以片块大、色灰白、光亮、质细、体轻、吸湿性强者为佳。

7.8 性味归经

甘;寒。入心;肝;胆经

7.9 功能主治

清热化痰;凉心定惊。主小儿惊风癫痫中风痰迷热病神昏;痰热咳喘

7.10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9g;或入丸、散;研末,每次0.6-1g。外用:适量,研末敷患处。

7.11 使用注意

湿热痰火者慎服,脾虚胃寒便溏禁服。《本草汇》:“久用亦能寒中。”

7.12 附方

《临海志》云:“生天竺国。”故名天竺黄寇宗奭曰:“此是竹内所生,如黄土着竹成片者。”故名竹黄

7.13 各家论述

1.论天竹黄清心凉肝、化痰定惊之功1.1.李中梓:“竹黄之寒,专泻少阴之火。火去而惊邪诸证靡不疗矣。”(《雷公炮制药性解》)1.2.缪希雍:“天竺黄,气微寒而性亦稍缓,故为小儿家要药。入手少阴经,小儿惊风天吊诸风热者,亦犹大人热极生风之候也。此药能除热养心,豁痰利窍,心家热清而惊自平,君主安而五脏咸得滋养,故诸证悉除也。明目,疗金疮者,总取甘寒凉血清热之功耳。”(《本草经疏》)2.论天竹黄竹沥性能异同2.1.李时珍:“竹黄气味功用与竹沥同,而无寒滑之害。”(《本草纲目》)2.2.倪朱谟:“竹沥性速,直通经络而有寒滑之功;竹黄性缓,清空解热而更有定惊安神之妙。故前古治小儿惊风天吊,夜啼不眠,客忤痢疟及伤风痰闭发热气促,人抱龙丸,治婴科惊痰要剂。如大人中风,失音不语,入风痰药中,如屡见奏效。此钱月坡独得之见也。”(《本草汇言》)2.3.苏廷琬:“天竺黄本草清心豁痰,功同竹沥气味稍缓,说亦近似。第痰生于脾,竹之有黄,似入脾而豁痰为切,与竹沥之走经络而利痰热微有不同,不止气味稍缓也。”(《药义明辨》)

7.14 集解

重庆堂随笔》:“《本草纲目》止载释名而无集解,出产采取,一切形状皆未之及。按《笔谈补》云:岭南深山中有大竹,竹中有水甚清澈,溪涧之水皆有毒,惟此水无毒,土人陆行多饮之。至深冬则凝结如玉,乃天竹黄也。玉彦祖知雷州日,盛夏之官,山溪涧水皆不可饮,惟剖竹取水,烹任饮啜皆用竹水。次年初召赴阙,各行求竹水不可复得。问土人乃知至冬则凝结,不复成水,遇夜野火烧林木为煨烬,惟竹黄不灰,如火烧兽骨而轻,土人多于火后采拾以供药品,不若生得者为善。此说可补濒湖之未备。”

7.15 临床应用

1.1.用于痰热惊痫等证。天竹黄性寒,既清心、肝之热,又能豁痰利窍,为清热化痰、凉心定惊之良药。味甘力缓,儿科用之尤宜。治小儿痰热急惊抽搐,常配胆南星朱砂青黛等药,以清热化痰熄风定惊,方如《小儿药证直快》抱龙丸利惊丸等。治痰热癫痫,常配郁金白矾僵蚕等药,共奏清热化痰、定痫止痉之功。治中风痰热上壅,喉中声如曳锯者,可配石菖蒲胆南星牛黄等药,共奏清心豁痰、开窍醒神之效。取其清心凉肝之功,又可治热病神昏谵语,常配犀角水牛角代)、生地黄金银花等药,以清心凉血解毒

1.2.用于痰热咳喘。用天竺黄清热化痰,常配全瓜蒌贝母桑白皮等药,以加强清肺热化痰之效。

2.1.《日华子》:“伏粉霜。”(引自《本草纲目》)2.2.蒋仪《药镜》:“同犀角丹砂,以养心除热,热情而惊悸顿平;同胆星贝母,以利窍豁痰,痰消而癫痫立止。”2.3.《施今墨对药》:“天竺黄半夏曲,二药伍用,清热除湿化止咳,最宜小儿痰热交炽,消化不良,或风痰将作,目睛呆滞。”

7.16 摘录

《中华本草

8 参考资料

  1. ^ [1]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96.
  2. ^ [2]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3. ^ [3]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97.
编辑:fengchuile、banlang 审核:sun

用到中药天竹黄的方剂

以下内容自动匹配而来,非人工筛,请自行鉴别

查看更多

用到中药天竹黄的中成药

以下内容自动匹配而来,非人工筛,请自行鉴别

查看更多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