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鼎

手阳明大肠经经穴 腧穴学 颈部腧穴 穴位特效按摩 针灸学 经穴 中医学

心气虚,则脉细;肺气虚,则皮寒;肝气虚,则气少;肾气虚,则泄利前后;脾气虚,则饮食不入。
医学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医学知识库 + 健康测试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tiān dǐng

2 英文参考

Tiāndǐng LI17[中国针灸学词典]

tiāndǐng[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LI17[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穴位天鼎
汉语拼音Tianding
罗马拼音Tienting
美国英译名Heavenly Vessel
各国代号中国LI17
日本17
法国莫兰特氏GI17
富耶氏
德国DI17
英国Li17
美国LI17

天鼎经穴名(Tiāndǐng LI17)[1]。出《针灸甲乙经》。别名天顶天盖天项。属手阳明大肠经[1]。天即天空,指上而言,鼎为古代炊器,颈部以上形似鼎,穴在颈部,相当于鼎足之处,故名天鼎[1]。主治咽喉肿痛喉痹吞咽困难扁桃体炎喉头炎,舌骨麻痹声带疾患,暴喑,气梗,喉中痰鸣梅核气瘰疬瘿气甲状腺肿,颈淋巴结核等。

4 别名

天顶(《针灸资生经》),天盖[2]天项[2]

5 出处

针灸甲乙经》:天鼎,在颈缺盆上,直扶突气舍后一寸五分。

6 穴名

天即天空,指上而言,鼎为古代炊器,颈部以上形似鼎,穴在颈部,相当于鼎足之处,故名天鼎[2]

天,有巅义,至高无上。鼎,三足两耳,是古代宝器和烹调炊具,其形上有两耳,下有三足。人之颈后正中大椎处有一突起,形似一足。人腰以上为天,头颈之位高,在颈项之穴,每以天名之。该穴处两面各有颈肌突显,形成三足之势。头圆在上像天,因而名之,并喻为吸入天气的贵重门户。鼎乃宗庙重器,虽处尊贵之位,而无显赫之功,常在封闭,故本穴又名“天盖”。[2]

7 所属部位

[2]

8 天鼎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天鼎在颈外侧部,胸锁乳突肌后缘,当结喉旁,扶突穴与缺盆连线中点[3][4]

天鼎位于颈外侧,扶突穴下1寸,胸锁乳突肌后缘;或于扶突穴与缺盆穴连线之中点处取穴(《医宗金鉴》)[5]。另说“在缺盆上,直扶突气舍后一寸五分。”(《针灸甲乙经》);“在项缺盆扶突气舍后一寸陷者中。”(《太平圣惠方》);“在颈缺盆置(直)扶突后一寸”(《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扶突后寸半,合人迎后三寸;一法迳取结喉旁开四寸五分”(《循经考穴编》)[5]

天鼎位于颈部,横平环状软骨,胸锁乳突肌后缘。正坐,微仰头取穴[5]

天鼎在手阳明大肠经中的位置.png

天鼎手阳明大肠经中的位置

天鼎穴的位置

天鼎穴的位置

天鼎穴的位置

天鼎穴的位置(手阳明大肠经

天鼎穴的位置

天鼎穴的位置(肌肉

天鼎穴的位置

天鼎穴的位置(骨骼

9 取法

天鼎位于颈部,横平环状软骨,胸锁乳突肌后缘。正坐,微仰头取穴[5]

坐位,头微侧仰,喉结旁开3寸,约胸锁乳突肌胸骨头与锁骨头之间的扶突直下1寸,横平水突,当胸锁乳突肌后缘处取穴[6]

快速取穴:先找到扶突拇指弯曲,其余四指并拢,手心向内,小指喉结旁,食指所在处即是),再找到锁骨上窝中央,两者连线中点处即是[7]

10 穴位解剖

天鼎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颈阔肌、胸锁乳突肌后缘、臂丛神经皮肤由颈丛的锁骨神经分布。在皮下筋膜有颈阔肌和颈前浅静脉,颈阔肌受面神经的颈支支配,颈前浅静脉锁骨静脉的属支。针经皮肤、皮下组织的浅层,由胸锁乳突肌后缘,达深部的臂丛的神经根融合和分支的干、股部。胸锁乳突肌脑神经副神经支配。

10.1 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胸锁乳突肌后缘→斜角肌间隙[7]

皮肤→皮下组织→颈阔肌→椎前筋膜[7]

10.2 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颈横神经分布;深层有臂神经丛经过,并有其分支、面神经颈支和颈升动脉分布[7]

布有锁骨神经,正当颈皮神经胸锁乳突肌后缘穿出处,深层为膈神经,并有颈外浅静脉通过[7]

11 天鼎穴的功效与作用

天鼎有清利咽喉,理气散结的作用

天鼎利咽喉,调气作用[7]

按“鼎”字之义,功在水火养生家借此寓其调和水火之意。本穴功在调和,不事克伐。凡消大患于无形,而有裨于社稷者,谓为调和鼎鼐。本穴主治暴喑、气梗、咽肿喉痹、不得息、饮食不下、喉中鸣等诸股火证之有碍于喉咽者,取此穴以通畅之。[7]

12 治病

天鼎穴主治咽喉肿痛喉痹吞咽困难扁桃体炎喉头炎,舌骨麻痹声带疾患,暴喑,气梗,喉中痰鸣梅核气瘰疬瘿气甲状腺肿,颈淋巴结核等。

天鼎穴主治咽喉肿痛暴喑、气梗、梅核气瘰疬[7]

天鼎主要用于口、咽等疾患:如暴瘖、气梗、喉痹咽肿吞咽困难扁桃体炎喉头炎、舌骨麻痹声带疾患及瘰疬瘿气[7]

天鼎主治暴喑气哽,咽喉肿痛瘿气瘰疬[7]

天鼎主治咽喉肿痛暴喑喉中痰鸣瘿气瘰疬[7]

针灸不常取用天鼎[7]

五官系统疾病:甲状腺肿,喉炎,舌骨麻痹症;

其它:颈淋巴结核扁桃体炎

13 刺灸法

13.1 刺法

一般直刺0.3~0.5寸[7][7],局部酸胀,针感咽喉放散。

直刺0.5~1寸。[7]

直刺0.5~0.8寸,局部有酸胀感并向咽喉放散[7]

13.2 灸法

可灸[7][7][7]

艾炷灸1~3壮;或艾条灸3~5分钟。[7]

艾炷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14 配伍

天鼎间使,有宁心利窍作用。治失音[7]

天鼎照海慢性咽炎[7]

天鼎合谷承浆太溪洽初期声带麻痹[7]

天鼎曲池膈俞,治喉痹[7]

天鼎合谷廉泉太溪天突,治咽喉肿痛[7]

天鼎合谷承浆天容,治喑哑[7]

天鼎气舍膈俞,有清热利咽,消肿止痛作用,主治咽喉痹哽噎,咽肿不得息,食饮不下。

15 特效按摩

用力按压天鼎穴50次,可缓解扁桃体红肿所造成的疼痛喉咙阻塞等症状[7]

16 文献摘要

针灸甲乙经》:暴喑气哽,喉痹咽痛不得息,食饮不下,天鼎主之。

针灸大成》:主暴喑气梗,喉痹嗌肿,不得息,饮食不下,喉中鸣。

备急千金要方》:天鼎气舍膈俞,主喉痹哽噎咽肿不得消,食饮不下。

百症赋》:天鼎间使失音嗫嚅而休迟。

17 参考资料

  1. ^ [1]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79.
  2. ^ [2] 柴铁劬.针灸穴名解[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
  3. ^ [3]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4. ^ [4] 孙国杰主编.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46.
  5. ^ [5]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94.
  6. ^ [6] 王民集,朱江,杨永清主编.中国针灸全书[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162-163.
  7. ^ [7] 查炜.经络穴位按摩大全[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
编辑:fengchuile、banlang 审核:sun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