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绦虫病 修订历史

关于绦虫病

绦虫病(taeniasis)为病名。是指感染绦虫所致的寄生虫病。由生食猪、牛、鱼肉,猪绦虫或牛绦虫寄生在人体小肠所引起的疾病。绦虫长盈丈,节片构成,寄生在小肠内,绦虫尾端节片常脱落后随大便排出,长寸许,故又叫寸白虫。古代医籍将绦虫称为白虫或寸白虫。对绦虫的形态、感染途径很早即有明确的认识,并寻找到效果良好的治疗药物。《诸病源候论·寸白虫候》:“寸白者,九虫内之一虫也。长一寸,而色白,形小褊。”《九虫候》说:“白虫相生,子孙转大,长至四五尺。”《景岳全书·诸虫》:“寸白虫,此虫长寸许,色白其状如蛆。母子相生,有独行者,有个个相接不断者,故能长至一二丈。”《太平圣惠方》:“其虫发动,则伤人脏腑,饮食不成肌肤。”绦虫病轻者无自觉症状,较重者全腹疼痛,食欲异常等;并可出现脾失运化,肝失疏泄等。绦虫病治宜驱虫,可用槟榔、芜荑、苦楝根皮、鹤虱、雷丸、石榴皮、南瓜子、贯众等;调理脾胃,可用异功散加麦芽、 ...

扫码访问

可用医学百科App / 微信 / 手机浏览器 扫码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