髓孔 2015年07月12日修订版

BY fengchuile

心气虚,则脉细;肺气虚,则皮寒;肝气虚,则气少;肾气虚,则泄利前后;脾气虚,则饮食不入。
医学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医学知识库 + 健康测试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概述

髓孔为经穴别名:1.悬钟;2.腰俞;3.大迎;4.悬颅;5.横骨。[参考资料]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771.

悬钟·髓孔

髓孔即悬钟。见《灸法图残卷》。[参考资料]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771.

悬钟为经穴名(Xuánzhōng GB39)。出《针灸甲乙经》。属足少阳胆经。为八会穴之髓会。悬,悬挂;钟,钟铃。穴当外踝上,正是古时小儿悬挂脚铃部位,故名。位于小腿外侧,当外踝尖上3寸,腓骨前缘处。正坐或侧卧取之。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趾长伸肌→小腿骨间膜。有泄胆火、清髓热、祛风湿、通经络的作用。主治头项、胸胁及本经脉所过部位的疾患。如偏头痛、颈项强、鼻衄、瘰疬、腋肿、胁肋疼痛、四肢关节酸痛、半身不遂、筋骨挛痛、脚气、跟骨痛、浑身疮癞等。现代又多用以治疗落枕、偏头痛、颈淋巴结结核、腋窝淋巴结肿大、肋间神经痛、坐骨神经痛、小儿舞蹈病、血管性头痛、踝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炎等。一般直刺1.0~1.5寸;可灸。[参考资料]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629.

悬钟[参考资料]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629.

腰俞·髓孔

髓孔即腰俞。见《针灸资生经》。[参考资料]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771.

腰俞为经穴名(Yāoshū GV2)。出《黄帝内经素问·缪刺论》。属督脉。腰:腰部;俞:输注。穴在腰部,是经气输注之处,故名。位于骶部,当后正中线上,适对骶管裂孔。俯卧或侧卧取穴。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骶尾背侧韧带→骶管。有强腰脊、理下焦等作用。主要用于腰腿及两阴等疾患。如腰脊强痛、下肢痿痹、盆腔炎、月经不调、带下赤白、遗尿、癃闭、尿路感染、泄泻、便血、痔疾及癫痫等。本穴配长强治腹泻不止;配次髎、中极、关元治盆腔炎。一般向上斜刺0.5~1.0寸;可灸。现代研究:腰俞可明显松弛肛门括约肌和腹肌,抑制内脏反应和鼓肠,故以腰俞穴针麻,可用于肛门手术和全子宫切除术。[参考资料]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713.

大迎·髓孔

髓孔即大迎。出《针灸甲乙经》。[参考资料]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771.

大迎为经穴名(Dàyíng ST5)。出《黄帝内经灵枢·寒热病》。属足阳明胃经。古以下颔角前方之骨称“大迎骨”,穴当其处,故名。位于面部,下颌角前方,咬肌附着部的前缘凹陷中,面动脉搏动处,正坐或侧伏取之。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降口角肌与颈阔肌→咬肌前缘。有开关利窍、止痛消肿等作用。主要用于治疗面颊、口齿等疾患,如面痛、颊肿、口、口噤、唇紫、牙齿痛、舌强、寒热瘰疬、大头瘟。现代常用于治疗面肌痉挛、下齿神经痛、颜面浮肿、腮腺炎等。一般直刺0.2~0.3寸,或沿皮刺0.5~1寸,避开动脉;或温灸5~10分钟。[参考资料]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41.

大迎[参考资料]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41.

悬颅·髓孔

髓孔即悬颅。见《针灸学》(南京)。[参考资料]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771.

悬颅为经穴名(Xuánlú CB5)。出《黄帝内经灵枢·寒热》。属足少阳胆经。为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阳明胃经的交会穴。悬,悬挂;颅,头颅。穴在颞颥部,如悬挂在头颅之两侧,故名。位于头部,从头维至曲鬓的弧形连线(其弧度与鬓发弧度相应)的中点处。正坐或侧伏取穴。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耳上肌→颞筋膜→颞肌。有清头目、通经络的作用。主治头颞、口齿等疾患。如偏正头痛、目外眦痛、目眩、齿痛、鼻流清涕、鼽衄、面痛等。现代又多用以治疗血管性头痛、鼻炎、神经衰弱等。一般沿皮刺0.3~0.5寸;可灸。[参考资料]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630.

横骨·髓孔

髓孔即横骨。见《经穴汇解》。[参考资料]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771.

横骨为经穴名(Hénggǔ KI11)。出《脉经》。属足少阴肾经。为冲脉、足少阴肾经的交会穴。横骨,为耻骨之古称。穴在横骨上缘,故名。位于下腹部,脐中下5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仰卧取穴。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腹直肌鞘前壁→锥状肌→腹直肌。有填精益肾的作用。主治前阴、肝肾及少腹等疾患,如小便淋沥、遗精、阳痿、疝气偏坠、遗尿、癃闭、经闭、少腹痛、脱肛、腰痛等。现代又多用以治疗肠疝痛、膀胱痉挛或麻痹、尿道炎、性功能减退等。一般直刺0.5~1.0寸;可灸。本穴内为膀胱,应在排尿后进行针刺。实验研究:以泻法针刺中极、横骨穴,既可使紧张性膀胱张力降低,又可使弛缓性张力增高。用于腹股沟斜疝修补术针麻,可减轻切皮时的疼痛反应。针刺本穴,能使逼尿肌、肛门括约肌的收缩能力增强,有助于恢复大小便的随意控制能力。[参考资料]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747.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