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枣丸

泌尿系统中成药 药物 泌尿系统药物 中成药

心气虚,则脉细;肺气虚,则皮寒;肝气虚,则气少;肾气虚,则泄利前后;脾气虚,则饮食不入。
医学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医学知识库 + 健康测试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shí zǎo wán

2 英文参考

Ten-Dates Bolus[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3 十枣丸概述

十枣丸为《丹溪心法》卷三方,即十枣汤以枣肉作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早晨服,以利为度。治水气病,四肢浮肿上气喘急,大小便不利[1]十枣汤出《伤寒论》,组成为炒芫花甘遂大戟等分。为粗末,强人每服一钱匕,赢人半钱。以大枣肥者十枚煮汤去滓,纳药末,平旦温服;若下,病不除者,明日更服,加半钱,得快下利后,糜粥自养功能逐水饮。治太阳中风下利呃逆,其人漐漐汗出,发作有时,头痛心下痞硬满,引胁下痛干呕短气,汗出不恶寒表解里未和者;及悬饮咳唾,胸胁引痛。近代也用于肝硬化血吸虫病等所致的腹水,及渗出性胸膜炎的实证。方中甘遂行经隧水湿,大戟善泄脏腑水湿,芫花善消胸胁伏饮痰癖,三药有逐水饮、除积聚、消肿满的功效,合而用之,逐水之力更强。由于三药皆有毒,且药性峻烈,故用大枣十枚缓解毒性,缓和药性,减少药后反应,且补脾益气养血,使下不伤正[1]

4 十枣丸的组成

甘遂大戟、炒芫花等分

5 十枣丸的制备方法

上为末,煮枣肉为丸,如梧桐子大。

6 十枣丸的主治

十枣丸主治水气四肢浮肿上气喘急,大小便不利。

7 十枣丸的用法用量

清晨热汤送下30丸,次早再服。以利为度。虚人不可多服。

8 十枣丸中药部颁标准

8.1 拼音名

Shizao Wan

8.2 标准编号

WS3-B-1275-93

8.3 处方

甘遂(制) 238g 京大戟 238g 芫花(制) 238g 大枣(墨枣) 286g

8.4 制法

以上四味,甘遂芫花京大戟粉碎成粗粉;大枣煮熟,去皮、核,制 成枣泥,与上述粗粉搅匀,烘干,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用水泛丸,干燥,即得。

8.5 性状

本品为褐色的水丸;气微,味辛,微甘。

8.6 鉴别

(1)取本品,置显微镜下观察:果皮表皮细胞黄棕色至红棕色,表面 观类多角形,断面观角质层厚约至10μm 。有时可见无节乳管存在于薄壁细胞中;厚壁 细胞几无色,呈长方形、棱形、类三角形,壁微木化或非木化。花粉粒黄色,类球形, 直径23~45μm ,表面有明显的网状雕纹

(2)取本品粉末 5g,加乙醇20ml,加热回流 1小时,滤过。取滤液 1滴,点于滤 纸上,加 1%三氯化铁溶液 1滴,显污绿色;另取滤液 2ml,加镁粉少量与盐酸数滴, 必要时置水浴中稍加热,即显红色。

8.7 检查

应符合丸剂项下有关的各项规定(附录 8页)

8.8 功能与主治

逐水饮。用于水饮积滞腹水肿胀,胁下疼痛喘逆气急。

8.9 用法与用量

口服,一次 3g,一日 1~2 次;或遵医嘱。

8.10 规格

每50粒重约 3g

8.11 贮藏

密闭,防潮。

9 十枣丸介绍

9.1 药品名称

十枣丸

9.2 药品汉语拼音

Shizao  Wan

9.3 剂型

每50粒重约3g。

9.4 性状

十枣丸为褐色的水丸;气微,味辛,微甘。

9.5 十枣丸的主要成份

甘遂(制)、京大戟芫花(制)、大枣黑枣)。

9.6 十枣丸的药理作用

药理实验表明十枣丸有泻下,利尿作用芫花甘遂大戟有致泻的作用大戟芫花利尿作用。全方利尿下消作用明显。

9.7 十枣丸功能主治

逐水饮。用于水饮积滞腹水肿胀,胁下疼痛喘逆气急。

1.应用十枣丸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腹水42例,收效比西药好;治疗肝硬化和心肾疾病引起的腹水135例,效果满意。

2.渗出性胸膜炎:应用十枣丸治疗51例,服药11天内胸水减轻者达96%,20天完全消失者达88%,平均胸水消失时间为16.2天。

9.8 十枣丸的用法用量

口服,一次 3g,一日 1~2 次;或遵医嘱。

9.9 注意事项

1.体虚者及孕妇忌服。

2.忌食盐,勿与甘草同服。

3.下利后以米粥自养

4.应用十枣丸时,须注意患者体质情况,若体虚邪实不胜攻逐者,可与健脾补益之剂交替使用,或先攻后补,或先补后攻

9.10 专家点评

逐水饮。用于水饮积滞腹水肿胀,胁下疼痛喘逆气急。临床用于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腹水,疗效比西药好,治疗肝硬化和心肾疾病引起腹水,效果显著。其副作用常有恶心、胃肠不适感。过量可致血尿

10 参考资料

  1. ^ [1]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5.
编辑:wangyuan、banlang 审核:sun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