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

中医病证名 中医内科学 六淫 中医病因 针灸学 中医学 中医病机

心气虚,则脉细;肺气虚,则皮寒;肝气虚,则气少;肾气虚,则泄利前后;脾气虚,则饮食不入。
医学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医学知识库 + 健康测试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shī

2 英文参考

moist[21世纪英汉汉英双向词典]

wet[21世纪英汉汉英双向词典]

damp[21世纪双语科技词典]

endogenous dampness(内湿)[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基本名词(2004)]

3 病因之一·外湿

外湿病因外感六淫之一。湿为长夏主气,过极则构成病因[1]。湿属阴邪,性质重浊黏腻,能阻滞气活动,影响脾的运化[1]外湿常先伤于下,多由于气候潮湿、涉水淋雨、居处潮湿等外在湿邪侵袭人体所致[2]外感湿邪,则见肢体沉重、困倦乏力、骨节肌肉疼痛、痛处不移[2]湿浊内阻肠胃,则见纳谷不香、脘闷不舒、小便不利大便溏泄等症[2]。《黄帝内经素问·痹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

外湿内湿虽有不同,但在发病过程中又常相互影响。外湿发病,多犯脾胃,致脾失健运,湿从内生;而脾失健运,又容易招致外湿的侵袭。

4 病机之一·内湿

内湿病机,其并非由体外侵入,而是由于脏腑功能活动失调所产生的,能够形成类似外湿证候邪气,为了使之与外感六淫相区别,称为内湿[3]

内湿既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内湿多由脾失健运,水湿停聚而生。内湿外湿虽有不同,但在发病过程中又常相互影响。外湿发病,多犯脾胃,致脾失健运,湿从内生;而脾失健运,又容易招致外湿的侵袭。[4]

内湿的形成,多因饮食不节,如恣食生冷酒醴肥甘,或饥饱失常,损伤脾胃,脾伤则运化失职,致津液不得运化转输,故湿从内生,聚而为患,或为泄泻,或为肿满,或为饮邪,此即《素问·至真要大论》所说“诸湿肿满,皆属于脾”的病机[4]

湿邪侵入人体,常视人体脏腑功能的不同,素质的差异,以及治疗之不当而转化,如脾阳素虚者,易从寒化,胃热素盛者,易从热化过用寒凉者,易于寒化,妄加温燥者,易于热化。湿从寒化,多易损伤脾阳,湿从热化,多易耗伤胃阴,这又是湿邪寒化或热化后的发展趋势。但湿为阴邪,其性粘滞,湿胜则阳微,湿从寒化,乃湿邪致病的主要发展趋势,故在临证时,寒化多于热化[4]

4.1 证治分类

[4]

4.1.1 寒湿困脾

病机概要  多因贪凉饮冷,过食生冷瓜果,致寒湿停于中焦;或因冒雨涉水,居住潮湿,遂使寒湿内侵;或内湿素盛,中阳被困,以致寒湿内生所致。

主要脉证  脘腹闷胀,不思纳食,泛恶欲吐,口淡不渴,腹痛溏泄头重如裹,身重或肿,苔白腻,脉濡缓。

治疗法则  温中化湿

方药举例  胃苓汤实脾饮之类。

胃苓汤(《丹溪心法》):苍术厚朴陈皮甘草生姜大枣桂枝白术泽泻茯苓猪苓

实脾饮(《济生方》):附子干姜白术甘草厚朴木香草果槟榔木瓜生姜大枣茯苓

4.1.2 湿热中阻

病机概要  多由感受湿热之邪,或饮食不节,过食肥甘酒酪,酿成湿热,内蕴脾胃所致。    主要脉证  脘腹痞闷,呕恶厌食口苦口粘,口渴不欲饮,尿赤,或面目肌肤发黄,或皮肤发痒,或身热起伏,汗出热不解,苔黄腻,脉濡数。

治疗法则  清热化湿

方药举例  连朴饮甘露消毒丹之类。

甘露消毒丹(《温热经纬》):滑石茵陈黄芩石菖蒲川贝母木通藿香射干连翘薄荷白蔻仁

4.1.3 脾虚湿阻

病机概要  多由饮食不节损伤脾胃,导致脾虚健运失职,水湿内生。

主要脉证  面色萎黄神疲乏力四肢困重,脘腹不舒,纳谷不馨,厌食油腻,大便溏薄或泄泻,苔薄腻,舌淡胖,脉濡细。

治疗法则  健脾化湿

方药举例  香砂六君子汤之类。

香砂六君子汤(《时方歌括》):木香砂仁陈皮半夏党参白术茯苓甘草

4.2 证治要点

[4]

(1)治湿应根据“脾虚”和“湿盛”的主次,权衡轻重,灵活运用,以湿盛为主者,应施以除湿之法,或芳香化湿,或苦温燥湿,或淡渗利湿,不必妄加补虚之品,以脾虚为主者,当健脾化湿之剂配合作用

(2)湿从寒化,伤及脾阳,当用温热药助阳以燥湿,除选用苦温燥湿药物之外,还要配合温运脾阳的药物;湿从热化,伤及胃阴,当选用养阴药与化湿配伍,以清热化湿而不伤阴生津养阴而不助湿为原则。

(3)治湿用药应以轻疏灵动为贵,可使湿邪得以透达,脾运得以健旺。

5 水湿停滞的病症·湿

湿指水湿停滞的病症[4]。《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湿、痰、饮为一源三岐,三者均为津液不归正化而形成的病理产物[4]。一经形成之后,就成为致病的病邪,引起多种病理变化,表现为各种证候,或为湿病,或为痰病,或为饮病。湿、痰、饮三者的区别,湿性重浊粘滞,每多迁延难却;痰多稠厚,为病无处不到;饮则清稀,每多停聚于胸腹四肢。但湿聚可以成饮,饮凝可以成痰[4]

湿、痰、饮的产生与肺脾肾三脏功能的失常密切相关,因肺主布津液,并有通调水道功能,若肺失宣降,水津不能通调输布,便可水湿停聚,为痰为饮;脾主运化水液,若脾脏受病或,脾气本虚,运化不力,亦可使水湿不行,停聚而为痰饮;肾主蒸化水液,若肾阳不足,蒸化无力,水不化气,亦可导致水湿贮留,而为痰饮[4]

湿、痰、饮的病理为本虚而标实,脾肾亏虚为本,水湿困阻、痰饮停聚为标,临证时应分清标本虚实的主次,标实者,治予化湿祛痰、蠲饮,本虚者,重在健脾温肾[4]

6 潮湿·湿

湿指潮湿,与“干”、“燥”相对。《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汗出见湿,乃生痤疿。”

7 六种气候因素之一·湿

湿指自然界中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气候因素之一。《黄帝内经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先立其年以明其气,金、木、水、火、土运行之数,寒、暑、燥、湿、风、火临御之化,则天道可见。”

8 参考资料

  1. ^ [1]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686.
  2. ^ [2] 张伯臾主编.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11.
  3. ^ [3] 张伯臾主编.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7.
  4. ^ [4] 张伯臾主编.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11-12.
编辑:fengchuile、banlang 审核:sun

治疗湿的穴位

以下内容自动匹配而来,非人工筛,请自行鉴别

查看更多

治疗湿的方剂

以下内容自动匹配而来,非人工筛,请自行鉴别

查看更多

治疗湿的中成药

以下内容自动匹配而来,非人工筛,请自行鉴别

查看更多

湿相关药物

以下内容自动匹配而来,非人工筛,请自行鉴别

查看更多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