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管

经穴别名 腧穴学 针灸学 中医学

心气虚,则脉细;肺气虚,则皮寒;肝气虚,则气少;肾气虚,则泄利前后;脾气虚,则饮食不入。
医学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医学知识库 + 健康测试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shàng guǎn

2 英文参考

Shangwan

Upper Epigastrium[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Shàngwǎn CV13[中国针灸学词典]

3 概述

上管经穴别名,即上脘[1]。出《脉经[1]、《备急千金要方[2]

穴位上脘
汉语拼音Shangwan
罗马拼音Shangwan
美国英译名Upper Epigastrium
各国代号中国CV13
日本13
法国莫兰特氏VC13
富耶氏VC13
德国KG13
英国Cv13
美国Co13

上脘经穴名(Shàngwǎn CV13,RN13)[3][4]。出《黄帝内经灵枢·四时气》。《脉经》名上管;别名上管(《脉经》、《备急千金要方》)、胃管(《针灸聚英》、《肘后备急方》)、胃脘(《针灸资生经》)、上纪(《针灸大全》)。属任脉[4]上脘足阳明胃经手太阳小肠经任脉交会穴[4][4]。上即上方,脘即胃脘,此穴当胃脘上部,故名上脘[4]上脘穴主要用于脾胃及神志疾患:如胃痛胃脘痛腹胀反胃呕吐呃逆急性胃炎慢性胃炎,胃扩张,胃痉挛消化性溃疡,胃神经官能症肠鸣泄泻,癫,狂,痫症,黄疸吞酸,食不化,纳呆腹痛虚劳吐血肠鸣泄泻痢疾咳嗽,痰多,惊悸失眠胸痛,心中烦热黄疸奔豚头晕目眩卒心痛中风胃下垂食管痉挛,咳嗽痰多,积聚虚痨吐血,隔肌痉挛,肠炎等。

4 上脘穴的别名

上管(《脉经》、《备急千金要方》)

胃管(《针灸聚英》、《肘后备急方》)

胃脘(《针灸资生经》)

上纪(《针灸大全》)。

5 出处

黄帝内经灵枢·四时气》:饮食不下,隔塞不通,邪在胃脘,在上脘则刺抑而下之,在下脘则散而去之。《针灸甲乙经》:上脘,在巨阙下一寸五分,去蔽骨三寸。

6 穴名

上即上方,脘即胃脘,此穴当胃脘上部,故名上脘[4]

上,与下对言。脘,脘同管,指胃府。此穴在脐上5寸,居中、下脘之上,正当胃上口处,内应贲门,相对于下脘中脘而言,故名上脘[5]

8 所属部位

上腹[6]

9 上管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上脘穴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5寸[7]

上脘穴位于上腹部,脐中上5寸,前正中线上。仰卧取穴[7]

上脘穴位腹正中线,脐上5寸[7]

上脘穴在任脉的位置

上脘穴在上腹部的位置

上脘穴的位置

上脘穴在上腹部的位置

上脘穴的位置

上脘穴在上腹部的位置(肌肉

上脘穴的位置

上脘穴在上腹部的位置(内脏

10 上管穴的取法

在脐上5寸,腹中线上,仰卧取穴

上脘穴位于上腹部,脐中上5寸,前正中线上。仰卧取穴[7]

仰卧位,胸剑联合至脐中连线的上3/8与下5/8的交点处取穴;或于中脘穴直上1寸取穴[8]

11 上管穴位解剖

上脘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腹白线、腹横筋膜腹膜脂肪、壁腹膜。浅层主要布有第七胸神经前支的前皮支和腹壁浅静脉的属支。深层主要有有第七胸神经前支的分支。

11.1 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腹白线→腹横筋膜腹膜脂肪→壁腹膜[8]

皮肤→皮下组织→腹白线→腹横筋膜[9]

11.2 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肋间神经前皮支分布;深层有肋间神经和腹壁上动脉分布;再深层可及腹腔[9]

布有第七肋间神经前皮支和腹壁上动、静脉[9]

12 上管穴的功效与作用

上脘穴具有和胃降逆化痰宁神的功效。

上脘穴有调理脾胃,疏肝宁神作用[9]

上脘穴系任脉胃经小肠经会穴,有和中降逆、清热化痰之功,主治满闷、吐逆诸症,盖以本穴接近贲门也。[9]

13 上管穴主治病

上脘穴主要用于脾胃及神志疾患:如胃痛胃脘痛腹胀反胃呕吐呃逆急性胃炎慢性胃炎,胃扩张,胃痉挛消化性溃疡,胃神经官能症肠鸣泄泻,癫,狂,痫症,黄疸吞酸,食不化,纳呆腹痛虚劳吐血肠鸣泄泻痢疾咳嗽,痰多,惊悸失眠胸痛,心中烦热黄疸奔豚头晕目眩卒心痛中风胃下垂食管痉挛,咳嗽痰多,积聚虚痨吐血,隔肌痉挛,肠炎等。

上脘穴主要用于脾胃及神志疾患:如胃痛腹胀反胃呕吐呃逆、急慢性胃炎、胃扩张、胃痉挛消化性溃疡、胃神经官能症肠鸣泄泻、癫、狂、痫症及黄疸[9]

上脘穴主治胃痛呕吐呃逆腹胀癫痫[9]

上脘穴主治胃脘痛呃逆呕吐吞酸,食不化,纳呆腹胀腹痛虚劳吐血肠鸣泄泻痢疾咳嗽,痰多;癫痫惊悸失眠胸痛,心中烦热黄疸奔豚头晕目眩卒心痛中风[9]

上脘穴主治胃痛呃逆呕吐反胃癫痫,以及急、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下垂食管痉挛等[9]

反胃呕吐,食不化,胃痛纳呆腹胀腹痛咳嗽痰多,积聚黄疸虚痨吐血胃炎,胃扩张,隔肌痉挛,肠炎

14 刺灸法

14.1 刺法

直刺0.5~1寸[9][9],局部有酸胀感[9],可扩散至上腹部[9]

直刺1~1.5寸[9][9]

注意

若肝、脾大,其边缘在本穴处或以下者,禁刺[9]

其边缘不在本穴处者,禁斜刺[9]

本穴不能用提插法或粗针,以免造成胃肠穿孔或化脓性腹膜炎[9]

针后慎勿饱食[9]

孕妇慎用[9]

14.2 灸法

可灸[9][9][9]

艾炷灸5~7壮;或艾条灸10~20分钟[9]

类经图翼》:孕妇不可灸。

15 上管穴的配伍

上脘穴配巨阙内关治急性胃痛呕吐呃逆[9]

上脘穴配内关手三里足三里急性胃炎[9]

上脘中脘,有行气止痛,健胃消食的作用,主治胃脘疼痛,饮食不化。

上脘丰隆,有理气止痛清热化痰作用,主治心痛呕吐伤寒吐蛔

上脘神门,有清热化痰,宁心安神作用,主治发狂奔走,失眠烦躁

上脘神门,治发狂奔走[9]

上脘不容大陵,治呕血[9]

上脘丰隆,治心痛呕吐[9]

上脘足三里章门阴谷关元期门行间脾俞悬钟承满,治鼓胀[9]

上脘三焦俞,治胃胀食不化[9]

16 文献摘要

针灸甲乙经》:任脉足阳明手太阳之会。

针灸甲乙经》:头眩痛,身热,汗不出,上脘主之。心痛,有三虫,多涎,不得反侧,上脘主之。饮食不下,膈塞不通,邪在胃脘,在上脘则抑而下之。寒中伤饱,食饮不化,五脏膜满胀,心腹胸胁支满胀,则生百病,上脘主之。心下有膈,呕血上脘主之。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心中热烦,奔豚气不能食霍乱吐利身热汗不出,三焦多涎,心风惊悸心痛不可忍,伏梁气状如覆杯,针人八分,先补后泻之,神验。如风痫热病,宜先泻后补,其疾立愈,灸亦良,日可灸二七壮至一百壮。

针灸大成》:主腹中雷鸣相逐,食不化,腹疗刺痛霍乱吐利腹痛身热,汗不出,反胃呕吐,食不下,腹胀气满心忪惊悸,时呕血,痰多吐涎,奔豚伏梁,二虫,卒心痛风痫热病,马黄黄疸积聚坚大如盘,虚劳吐血,五毒疰不能食

玉龙歌》:九种心痛及脾疼,上脘穴内用神针,若还脾败中脘补,两针神效免灾侵。

普济》:针入八分,先补后泻,神验。如风痫热病,宜先泻后补,立愈。

17 上管穴研究进展

17.1 对胃肠功能的影响

针刺上脘对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的治疗有一定的效果,可使症状减轻,促进溃疡愈合,对胃酸分泌也有一定影响[9]

现代研究证明,针刺上脘中脘内关等穴,在X线下观察,可解除膈肌痉挛,加速食管蠕动[9]

针刺慢性胃炎患者上脘足三里等穴,可使胃液分泌增加,酸度增高[9]

18 参考资料

  1. ^ [1]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12.
  2. ^ [2] 王民集,朱江,杨永清主编.中国针灸全书[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379.
  3. ^ [3]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50.
  4. ^ [4] 孙国杰主编.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32.
  5. ^ [5] 柴铁劬.针灸穴名解[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
  6. ^ [6] 孙国杰主编.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35.
  7. ^ [7]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8. ^ [8] 王民集,朱江,杨永清主编.中国针灸全书[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379.
  9. ^ [9] 孙国杰主编.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32.
编辑:fengchuile、banlang 审核:sun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