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英文参考
nasal obstruction due to mild cold[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3)]
acute rhinitis[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3)]
3 概述
伤风鼻塞(nasal obstruction due to mild cold acute rhinitis)为病名。是指感受风邪引起的以鼻塞、流涕、喷嚏为主要表现的急性鼻病[1]。本病四时均可发生,尤以冬春两季为多,病程较短,一般数日可愈[2]。由于所感之邪毒有别,及侵犯之途径不同,有风寒、风热之分。
4 伤风鼻塞的病因病机
伤风鼻塞是由于外感风邪引起。多发于气候多变、寒热不调、或生活起居失慎、过度疲劳时,因正气虚弱,肺卫不固,风邪乘虚侵袭而致病。
风邪为百病之长,常挟寒、挟热之邪侵袭人体,故本病入侵邪毒有风寒、风热之分:
4.1 外感风寒
肺开窍于鼻,外合皮毛,若腠理疏松,卫气不固,风寒邪毒乘机外袭,皮毛受邪,内犯于肺,肺为寒邪所遏,清肃失常,邪毒上聚鼻窍。
4.2 外感风热
肺司呼吸,肺卫不固,风热之邪,从口鼻而人,风热上侵,首先犯肺,或风寒之邪久郁化热犯肺,以致肺失清肃,治节失常,肺气不宣,邪毒停聚鼻窍。
6 诊断要点
伤风鼻塞主要表现为鼻塞、流涕、喷嚏、恶风发热,鼻内肌膜淡红或鲜红而肿,起病较急,病程较短。根据这些特点,诊断一般不难。
①受凉、过劳、抵抗力降低时,病毒侵入,继发细菌感染。病程7~10日[3]。
②发病时鼻内有干燥、烧灼和发痒的感觉。打喷嚏、流大量清鼻涕、鼻塞、嗅觉减退、发热、全身不适。4~5日后鼻涕逐渐黏稠,如无并发症,症状逐渐减轻,最后痊愈。
③鼻腔黏膜弥漫性红肿,流大量水样或黏液性分泌物。
8 伤风鼻塞的治疗
8.1 辨证治疗
8.1.1 外感风寒
伤风鼻塞·外感风寒证(nasal obstruction due to mild cold with pattern of external contraction of wind-cold)是指外感风寒,以鼻黏膜肿胀淡红,鼻塞较重,喷嚏频作,涕多而清稀,或伴头痛、恶寒发热、口淡不渴,舌淡红,苔薄白,脉浮紧等为常见症的伤风鼻塞证候。
8.1.1.1 症状
鼻黏膜肿胀淡红,鼻塞较重,喷嚏频作,涕多而清稀,讲话鼻音重,或伴头痛、恶寒、发热轻、口淡不渴,舌淡红,苔薄白,脉浮紧。
8.1.1.2 证候分析
风寒邪毒外侵,肺气失宣,寒郁气道,鼻窍不利,故鼻内肌膜肿胀淡红,鼻塞声重,即《医学正传》卷五所曰“寒邪伤于皮毛,气不利而壅塞”之候。
寒邪束于表,阳气不宣,故喷嚏频作,寒凝津停,津气不行,故涕多而清稀。
8.1.1.3 方药治疗
8.1.1.3.1 治法
8.1.1.3.2 方药
可用通窍汤[备注]通窍汤(《古今医鉴));麻黄、白芷、防风、羌活、藁本、细辛、川芎、升麻、葛根、苍术、川椒、甘草加减治疗:通窍汤以麻黄、防风、羌活、藁木、川芎、白芷、细辛辛温解表,疏散风寒,通透鼻窍,佐以升麻、葛根辛甘发散,解表升阳,苍术发汗行湿助阳,甘草调和诸药。川椒大热,不利表散,故可去而不用。
通窍汤(徐春甫《古今医统大全》)加减处方:防风12克,羌活12克,白芷12克,藁本12克,升麻15克,葛根30克,苍耳子10克,麻黄6克,甘草6克。水煎服。鼻塞较甚者,可加路路通15克、藿香10克。
8.1.1.3.3 中成药
(1)九味羌活丸,口服,每次6—9克,每日2—3次,温开水或姜葱汤送服。
(2)防风通圣丸,口服,成人每次6克,每日2次,儿童酌情使用成人l/3~2/3量。
8.1.1.3.4 草药
可用葱白根适量煎服,以发汗解表通窍。或用苍耳草、路路通、山白芷等各30 g水煎服,以辛散客于肺之寒邪。
8.1.1.4 针灸治疗
8.1.1.4.1 鼻塞
8.1.1.4.2 头痛
8.1.1.4.3 鼻塞清涕多
8.1.1.5 外治法
1)以疏风遥窍为主,可用滴鼻灵[备注]滴鼻灵(经验方):鹅不食草650 g、辛夷花150g,煎水二次,药液混合,浓缩成1500 ml,加盐酸麻黄素粉3.75 g、葡萄糖粉15 g,过滤消毒,瓶装备用。,葱白滴鼻液[备注]葱白滴鼻液(经验方):葱白取汁过滤,用生理盐水配成40%溶液。滴鼻。或用1%麻黄素滴鼻,每次1~2滴,每天3~4次。以疏风通窍。
2)辛夷花适量,研末,每用少许吹鼻中,以通透鼻窍。
8.1.2 外感风热
伤风鼻塞·外感风热证(nasal obstruction due to mild cold with pattern of external contraction of wind-heat)是指外感风热,以鼻塞,涕黄稠,鼻内肌膜红肿,或伴发热恶风、头痛、咽痛、咳嗽,痰黄、口渴,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等为常见症的伤风鼻塞证候。
8.1.2.1 症状
鼻塞时轻时重,涕黄稠,鼻痒气热,喷嚏,鼻内肌膜红肿,或伴发热恶风、头痛、咽痛、咳嗽、痰黄、口渴,咯痰不爽,口渴喜饮,舌质红,苔白或微黄,脉浮数。
8.1.2.2 证候分析
8.1.2.3 方药治疗
8.1.2.3.1 治法
8.1.2.3.2 方药
银翘散(吴鞠通《温病条辨》)加减处方:金银花12克,连翘12克,牛蒡子12克,淡竹叶12克,桔梗12克,荆芥10克,蔓荆子10克,薄荷6克(后下),甘草6克。水煎服。若头痛甚,加藁本10克、白芷10克。咳嗽痰多者,加前胡12克、瓜蒌仁12克。咽喉疼痛者,加玄参15克、射干12克、山豆根12克。
8.1.2.3.3 中成药
(1)银翘解毒丸(片),口服,丸剂每次1丸,片剂,每次4片,每日2~3次。
(2)感冒清片(胶囊),口服,片剂每次3~4片,胶囊每次 l~2粒,每日3次。
(3)感冒灵片,口服,每次4片,每日3次。
8.1.2.3.4 草药
可用桉树叶、黄皮叶等适量煎水服,使邪热从表解。或用浮萍、西河柳各15 g,水煎服,以发汗解表。
8.1.2.4 针灸治疗
8.1.2.4.1 鼻塞
8.1.2.4.2 头痛
8.1.2.5 外治法
(1)滴鼻灵滴鼻,以通透鼻窍。
(2)柴胡注射液滴鼻,每次1~2滴,每天2~3次,以退热解表。
8.2 饮食疗法
芫荽马蹄水:芫荽15~30克,马蹄(孛荠)250~500克,煎水代茶饮。
淡豉葱白煲豆腐:豆腐2~4块,淡豆豉12克,葱白15克。先将豆腐略煎,再加淡豆豉,加水l碗半煎取大半碗,再加入葱白,煎滚后取出,乘热吸用,盖被微取汗。
生姜芥菜汤:鲜芥菜500克,洗净切断,生姜10克切片,加清水4碗煎至2碗,用食盐少许调味,每日分两次饮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