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涩剂

固涩剂 中医学 方剂学 方剂 中药学

心气虚,则脉细;肺气虚,则皮寒;肝气虚,则气少;肾气虚,则泄利前后;脾气虚,则饮食不入。
医学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医学知识库 + 健康测试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gù sè jì

2 英文参考

astringent formula[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固涩剂的定义

固涩剂(astringent formula[1])是指以固涩药为主配伍组成,具有收敛固涩作用,治疗气、血、精、津液耗散滑脱等证方剂的统称[2][2]。分固表止汗剂敛肺止咳剂涩肠固脱剂涩精止遗剂固崩止带剂[2]

4 固涩剂适应

固涩剂适用于脏腑功能失调,正气亏虚所致的气、血、精、津耗散滑脱之证[2]。气、血、精、津是营养人体的宝贵物质,一旦滑脱不禁,散失不收,轻则有碍健康,重则可危及生命,因此,必须采用收敛固涩的方法进行治疗[2]。由于发病原因、发病部位和散失物质的不同,其临床表现常见自汗盗汗久咳不止、久泻久痢遗精滑泄小便失禁崩漏带下等,所以,固涩剂分为固表止汗敛肺止咳涩肠固脱、涩精止遗、固崩止带5类[2]

5 固涩剂的使用注意

固涩剂治疗正气内虚、耗散滑脱之证,故在运用时应根据气、血、津液、精的耗散程度不同和物质不同,需配伍相应的补益药,使之标本兼顾[2]。若元气大虚,亡阳欲脱之证,不是单纯的固涩剂所能治疗的,急需大剂量人参附子之类回阳固脱[2]。本剂为正虚无邪者设立,若邪实未去,使用固涩剂,有“闭门留寇之弊”,常转生他病[2]

6 固涩剂分类

6.1 固表止汗剂

固表止汗剂,适用于肌表疏松的自汗证,可兼见面色㿠白心悸气短、烦倦、舌质淡红、脉虚弱等症;或用于阴虚有火的盗汗证,可兼见潮热手足心热舌红少苔、脉细数等症[2]。常用麻黄根浮小麦、煅牡蛎等收敛止汗药,配伍益气固表黄芪白术药物为主组成方[2]。代表方玉屏风散牡蛎散均有固表止汗作用,用以治疗肌表疏松或阴虚有火的自汗盗汗[2]。其中玉屏风散长于益气固表,治疗肺卫气虚腠理失固所致的自汗证;牡蛎散长于敛阴止汗,主治心阴受损,心阳不潜之自汗盗汗[2]

6.2 敛肺止咳剂

敛肺止咳剂,适用于气阴耗伤之证,症见咳嗽气喘自汗、脉虚数等[2]。常用敛肺止咳药如罂粟壳、五味子乌梅等,配伍益气养阴药如人参阿胶等为主组成方[2]。代表方九仙散敛肺止咳,用于久咳久喘自汗肺气阴不足之证[2]

6.3 涩肠止脱剂

涩肠止脱剂,适用于久泻久痢、肠滑不禁等脾肾阳虚之证[2]。代表方真人养脏汤四神丸桃花汤均有涩肠止脱的作用,用于久泻久痢、肠滑不禁等脾肾阳虚之证[2]。其中真人养脏汤善治脾肾虚寒所致的久泻久痢证;四神丸温肾暖脾、固涩止泻,主治因脾肾阳虚所致的五更泄泻桃花汤温中涩肠止痢,主治因少阴阳衰寒盛所致的虚寒痢[2]

6.4 涩精止遗剂

涩精止遗剂,适用于肾虚封藏失职、精关不固的遗精滑泄;或肾虚不固、膀胱失约的遗尿尿频等症[2]。常用补肾涩精止遗的药物如沙苑蒺藜莲须芡实桑螵蛸益智仁金樱子等为主组成方[2]。表方金锁固精丸桑螵蛸散缩泉丸均有涩精止遗作用,用于遗精遗尿小便失禁肾气不固膀胱失约之证[2]。其中金锁固精丸用于肾虚封藏失职,精关不固所致遗精证;桑螵蛸散用于心肾两虚,水火不交所致的小便频数遗尿遗精证;缩泉丸主治因肾气不足、膀胱虚寒所致的尿频遗尿[2]

6.5 固崩止带剂

固崩止带剂,适用于妇女月经带下不止或淋漓等症,症见崩漏不止或带下连绵不断、面色胱白、心悸短气腰酸乏力、舌淡、脉虚细弱等[2]。常用固崩止带药物如椿根皮、煅龙骨、煅牡蛎海螵蛸茜草等为主组成方[2]。代表方如完带汤固冲汤固经丸易黄汤[2]

代表方完带汤固冲汤固经丸易黄汤均有固崩止带作用,用于妇女崩漏不止、带下淋漓不净等证[2]。其中完带汤补脾疏肝化湿止带为法,主治因脾虚肝郁而致的湿浊带下证;固冲汤急治其标,以固冲摄血为主,健脾益气为辅,主治因脾肾两虚不固,冲脉滑脱所致崩漏固经丸滋阴清热固经止血为法,主治因肝肾阴虚相火炽盛所致月经过多崩漏易黄汤以固肾清热、祛湿止带为法,主治肾虚湿热带下[2]

表13-1 常用固涩剂比较(出自《方剂一本通》)

分类

常用方剂

药物配伍

功用

主治

敛汗固表

涩精止遗

涩肠固脱

收敛止带

牡蛎散

金锁固精丸

四神丸

清带汤

牡蛎为君,黄芪为臣

蒺藜为君,芡莲为臣

补骨脂为君,吴萸为臣

龙牡为君,山药为臣

固表敛汗

固肾涩精

温肾暖脾止泻

健脾收敛止带

表虚自汗

肾虚精关不固

肾虚寒泄

脾肾不足带下

 固涩剂的主要比较

图13-1 固涩剂的主要比较(出自《方剂一本通》)

7 参考资料

  1. ^ [1]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基本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2. ^ [2] 魏睦新,王刚.方剂一本通[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
编辑:fengchuile、banlang 审核:sun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