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解汤 2009年12月11日修订版

BY banlang

心气虚,则脉细;肺气虚,则皮寒;肝气虚,则气少;肾气虚,则泄利前后;脾气虚,则饮食不入。
医学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医学知识库 + 健康测试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处方

黄连1.5克 黄芩3克 大黄12克 栀子4.5克 花粉6克 连翘4.5克 半夏3克 茯苓6克 木通3克 泽泻4.5克 青荷梗33厘米

功能主治

治暑湿气合,郁为大热,五心烦躁,坐卧不安,渴饮胸痞者。

用法用量

水煎服。

摘录

《医醇剩义》卷一

《医方考》卷二

方名

三解汤

组成

麻黄(去节)3钱,柴胡(去芦)3钱,泽泻3钱。

主治

时行之疟,长幼相似者。

各家论述

1.《医方考》:病有三在:在表,在里,在半表半里也。人在气交之中,鼻受无形之气,藏于分肉之间,邪正分争,并于表则在表,并于里则在里,未有所并,则在半表半里。是方也,麻黄之辛,能散表邪,由汗而泄;泽泻之咸,能引里邪,由溺而泄;柴胡之温,能使半表半里之邪,由中以解,则病之三在,此方率治之矣。虽然,此方但可以泻实耳,虚者犹当辩其气血而补之,所谓虚者十补,勿一泻也。
2.《增补内经拾遗》:壶隐子曰,夏伤于暑,秋必痎疟,故用泽泻泻心经之热自小肠中出也;寒热不清,故用柴胡以清之;无汗要有汗,故用麻黄以发之。三解云者,谓三药能通解之也。
3.《医林纂要》:麻黄以经言,则行太阳经,浮在皮毛,而太阳经夹膂脊以行者;以脏言,则麻黄泻肺邪,而肺俞则附于脊骨之第三椎下。寒凉之气袭于皮毛,栖于膂脊,故用麻黄最为对证之药,勿以过于表散疑之也。因湿暑之留伏于内,而导而下之,泽泻以渗湿,而暑气亦随之以下。以阳气之郁而不能升也,籍柴胡以升之,柴胡主能散邪,不必问其专经。疟之初起;此方为最宜。疟之邪气方殷,无庸虑其虚而遽加补也。

附注

《增补内经拾遗》本方用法:水二钟,煎八分,未发先温服。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