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英文参考
qi goiter[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qi goiter[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3)]
simple goiter[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3)]
endemic goiter[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3)]
provoked goiter[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simple goiter[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3 概述
气瘿(qi goiter;simple goiter endemic goiter)为病名[1]。出《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四。五瘿之一。俗称“大脖子”病。是指以颈前漫肿,肿块柔软无痛,可随喜怒而消长为主要表现的瘿[2]。多因情志抑郁不畅而发,或由水土因素所致[2]。本病多流行于缺碘的高原山区,如云贵高原及陕西、山西、宁夏等地;但平原地带亦有散发。
《诸病源候论》:“气瘿之状,颈下皮宽,内结突起,腿腿然亦渐大,气结所致也。”
气瘿相当于西医的单纯性甲状腺肿及部分地方性甲状腺肿[2]。甲状腺炎、甲状腺腺瘤和甲状腺功能亢进等亦可参照气瘿治疗[3]。
4 气瘿的病因病机
《诸病源候论》:“瘿者,由忧患气结所生,亦曰饮沙水,沙随气人于脉,搏颈下而成之。”
气瘿的病因与居住地区水质过偏和情志内伤关系最为密切,可归纳为三点:
一、肝郁气滞忧恚气结,情志抑郁,肝失调达,肝郁气滞,横逆犯脾,脾失健运,痰浊内生,痰气互结,循经上行,结于喉结之处而成。
二、水土因素居住高山地区,久饮沙水,入于脉中,搏结颈下而成。
三、肾气亏损妇女经期、眙前产后、绝经期,肾气受损,正气不足,外邪乘虚侵入,亦能引起本病。
西医学认为,单纯性甲状腺肿的病因有3类:①甲状腺素原料(碘)的缺乏;②甲状腺素需要量的增高;③甲状腺素合成和分泌的障碍。而碘的缺乏是引起单纯性甲状腺肿的主要因素。
5 气瘿的诊断
气瘿好发于青年,女多于男,尤以怀孕期及哺乳期的妇女多见,在流行地区常见于学龄儿童。
气瘿从颈块的形态上可分为弥漫性和结节性两种。弥漫性肿大者颈部两侧呈弥漫性肿大,但仍显示正常甲状腺形状。结节性肿大常一侧较显著,囊肿样变结节若并发囊内出血,结节可在短期增大。一般来说,弥漫性肿大者肿势逐渐增大,边缘不清,无疼痛感,皮色如常,按之柔软,有的肿胀过大而呈下垂,感觉局部沉重。结节性肿大者,结节常为多个,表现凹凸不平,随吞咽上下移动。若肿块进一步发展可成巨大甲状腺肿,并压迫气管、食道、血管、神经,产生一系列压迫症状:气管受压,发生呼吸困难;压迫食道,引起吞咽不适;压迫颈深静脉,面部呈青紫色浮肿和颈、胸有浅静脉曲张;压迫喉返神经,出现声音嘶哑。
7 气瘿的治疗
气瘿治宜理气解郁,化痰软坚,健脾除湿[3]。用四海舒郁丸,或海藻玉壶汤化裁,亦可选用碘剂、针灸及手术治疗[3]。
7.1 辨证治疗
7.1.1 肝郁气滞
气瘿·肝气郁结证(qi goiter with liver qi stagnation pattern)是指肝气郁结,以颈部弥漫性肿大,边缘不清,随喜怒消长,皮色如常,质软无压痛,肿块随吞咽动作上下移动,伴急躁易怒,善太息,舌质淡红,舌苔薄,脉沉弦为常见症的气瘿证候[3]。
7.1.1.1 症状
颈粗瘿肿,边缘不清,皮色如常,质软不痛,随吞咽而上下移动;瘿肿过大时有沉重感,或伴有呼吸困难,咽下不适,声音嘶哑;舌淡红,苔薄,脉弦。
7.1.1.2 辨证分析
情志不畅,肝郁气滞,肝失调达,脾失健运,水湿停留,聚而为痰,痰气互凝,结于颈靥,故颈粗瘿肿;气本无形,怒则气长,喜则气消,故肿胀呈弥漫性而边界不清;痰为阴邪,气虽结而未化火,故皮色如常;症属痰气互结,无明显血瘀之证,故质软不痛;舌淡红、苔薄、脉弦为肝郁气滞之象。
7.1.1.3 治法
疏肝理气,解郁消肿。
7.1.1.4 方药治疗
四海舒郁丸加减。
7.1.2 肝郁肾虚
气瘿·肝郁肾虚证(qi goiter with pattern of liver depression and kidney deficiency)是指肝郁肾虚,以颈部肿块皮宽质软,伴神情呆滞、倦怠畏寒、行动迟缓、肢冷、性欲下降。舌质淡,脉沉细为常见症的气瘿证候[3]。
7.1.2.1 症状
颈粗瘿肿,皮宽质软;伴神情呆滞,倦怠畏寒,肢冷,性欲下降;舌淡,脉沉细。
7.1.2.2 辨证分析
肝郁气滞,脾失健运,痰湿内生,痰气互结,循经上行,结于喉部,故颈粗瘿肿;气本无形,故皮宽;无血瘀之证,故不痛;久病耗伤正气,肾气受损,故倦怠畏寒,肢冷,性欲下降;舌淡、脉沉细为正气不足、肾气亏虚之象。
7.1.2.3 治法
疏肝补肾,调摄冲任。
7.1.2.4 方药治疗
7.2 针灸治疗
针灸对单纯性甲状腺肿有较好的疗效,其效果优于甲状腺腺瘤和甲亢[3]。腺肿局部针刺时宜取仰卧位,应避免误伤颈部血管和神经[3]。瘿病与饮食缺碘或机体消耗碘过多而摄入量不足有关,因此,针灸治疗同时给予碘剂治疗可增强疗效[3]。
7.3 手术疗法
9 关于瘿病
瘿病为病名。出《诸病源候论·瘿候》。又名大脖子[4]、瘿、瘿气、瘿瘤、瘿囊、影袋。《说文解字》:“瘿,颈瘤也。”瘿瘤的名目较多,《圣济总录》卷一二五有五瘿,即石瘿、泥瘿、劳瘿、忧瘿、气瘿。由情志内伤,饮食及水土失宜,以致气滞、痰凝、血瘀壅结颈前所引起,以颈前喉结的两侧漫肿或结块,皮色如常,不痛不溃,随吞咽而上下移动,逐渐增大,缠绵难消为特点[4]。多指甲状腺肿大一类疾患[4]。可发于任何地区,以高原地带及山区多见,男女老幼均可罹患,而以中青年女性为多[4]。古典医书将本病分为气瘿、肉瘿、血瘿、筋瘿和石瘿等五类。
气瘿相当于现代医学的单纯性甲状腺肿,甲状腺炎、甲状腺腺瘤和甲状腺功能亢进等亦可参照本条治疗[4]。
针灸对单纯性甲状腺肿有较好的疗效,其效果优于甲状腺腺瘤和甲亢。腺肿局部针刺时宜取仰卧位,应避免误伤颈部血管和神经。[4]
瘿病与饮食缺碘或机体消耗碘过多而摄入量不足有关。因此,针灸治疗同时给予碘剂治疗可增强疗效。[4]
详见瘿病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