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黄

中医病证名 中医学

心气虚,则脉细;肺气虚,则皮寒;肝气虚,则气少;肾气虚,则泄利前后;脾气虚,则饮食不入。
医学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医学知识库 + 健康测试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qì huáng

2 英文参考

qi-jaundice[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3 注解

气黄为病名[1]三十六黄之一[1]。见《太平圣惠方》卷五十五:“气黄者,上气心闷,腹胁胀痛,两脚冷疼,睡卧不安小便淋涩,状似脾黄。”《圣济总录》卷六十一:“气黄,病人初得,先从两脚黄肿大小便难,心中战悸,面目虚黄不能食。”治用灸烙法,内服葫芦饮[1]

参见黄疸黄疸为病名[2]。古代亦称黄瘅[2]。主要表现为目黄皮肤黄、小便[2]。《黄帝内经素问·平人气象论》:“溺黄赤安卧者,黄疸。”“目黄者曰黄疸。”《黄帝内经灵枢·论疾诊尺》:“身痛而色微黄,齿垢黄,爪甲上黄,黄疸也。”《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方论》认为其发病多由瘀热与湿相搏,不得泄越所致;也有因寒湿在里不解所引起者[2]。本病有属阴属阳,在脏在腑之分[2]。《临证指南医案·疸》:“黄疸,身黄目黄溺黄之谓也,病以湿得之,有阴有阳,在腑在脏。阳黄之作,湿从火化,瘀热在里胆热液泄……熏蒸遏郁,侵于肺则身目俱黄,热流膀胱,溺色为之变赤,黄如橘子色,阳主明,治在胃。阴黄之作,湿从寒水,脾阳不能化热,胆液为湿所阻,渍于脾,浸淫肌肉,溢于皮肤,色如熏黄,阴主晦,治在脾。”一般把黄疸分成阳证阴证两大类,称为阳黄阴黄[2]。历代又有五疸三十六黄黄疸二十八候等分类法[2]黄疸可见于肝细胞损伤坏死,各种原因引起的胆道阻塞、胆汁郁滞及溶血性黄疸[2]

4 参考资料

  1. ^ [1]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315.
  2. ^ [2]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525.
编辑:fengchuile、banlang 审核:sun

治疗气黄的穴位

以下内容自动匹配而来,非人工筛,请自行鉴别

查看更多

治疗气黄的方剂

以下内容自动匹配而来,非人工筛,请自行鉴别

查看更多

治疗气黄的中成药

以下内容自动匹配而来,非人工筛,请自行鉴别

查看更多

气黄相关药物

以下内容自动匹配而来,非人工筛,请自行鉴别

查看更多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