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穴法

取穴法 针灸治疗学 针灸学 中医学

心气虚,则脉细;肺气虚,则皮寒;肝气虚,则气少;肾气虚,则泄利前后;脾气虚,则饮食不入。
医学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医学知识库 + 健康测试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pèi xué fǎ

2 英文参考

point compatibility[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points combination[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points association[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配穴法(points combination points association)指腧穴配伍方法[1]。即在选穴原则基础上,根据不同病症的治疗需要,选择具有协同作用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腧穴同时配合应用的方法[2]

4 常用配穴法

常用的针灸临床治病穴位配伍方法有:表里配穴法阴阳配穴法上下配穴法左右配穴法远近配穴法[3]。古代文献中还有主客原络配穴法八脉八穴配穴法子母补泻法泻南补北法[3]。此外,子午流注灵龟八法,则是一种特殊的按时配穴法[3]

4.1 本经配穴法

本经配穴法(combination of affected channel association of affected channel combination of affected meridian association of affected meridian)指选取同属于一条经脉腧穴配合应用, 以防治本经及其内脏的病变的配穴方法[3]。即某一脏腑、某一经络发生病变时,就选取这一脏腑经脉腧穴配成处方应用[3]。多用于治疗单一的脏腑经脉病证[3]。如肺病咳嗽,取“中府”(局部),同时取“尺泽”、“太渊”等[3]胃病天枢(局部),同时取“足三里“等[3]督脉病脊强反折者,可取大椎腰阳关筋缩命门诸穴等[4],均属本经配穴法

4.2 表里配穴法

表里配穴法配穴法之一[5]。指以脏腑经脉阴阳表里关系为依据,表、里经穴两相配合应用[5]。即在表里相合的经脉上选配穴位用以治疗本脏本腑有关疾病[6]。此法多用于治疗相表里脏腑经络病症[6]。一般以原络配穴法原络配穴法是指取主病经的原穴为主,配以表里经的络穴为辅[7])为代表,但不局限于此[7]表里配穴法适用于一般常见疾病,在临证应用时,既可单选其表经腧穴,也可选里经腧穴[7]。如胃胀疼痛,取足阳明胃经足三里,配足太阴脾经公孙[7];癫、狂、痫,取手太阳小肠经后溪手少阴心经神门[7]咳嗽太渊(肺)与合谷大肠[7]肝病太冲(肝)与阳陵泉(胆)[7]等。

4.3 阴阳配穴法

阴阳配穴法配穴法之一。指阴经穴与阳经穴的配合应用。如内关足三里治疗胃病阴郄后溪盗汗复溜合谷治疗外感发热无汗等,均是。这种配合的阴阳经如表里经,则称之为表里配穴法[8]

4.4 上下配穴法

上下配穴法(superior-inferior points combination superior-inferior points association)为配穴法之一[9]。指将上部腧穴与下部腧穴同时应用的配穴方法[9]。上,指上肢和腰以上;下,指下肢和腰以下[9]。即上下部穴位两相配合应用[9]。此法临证应用很广,可治疗头面四肢、躯干、脏腑病症[9]。如失眠上取神门心俞下取三阴交[9]脱肛上取百会下取长强[9]牙痛取上肢的合谷,下肢的内庭[10]偏头痛,上肢取“外关”,下肢取“丘墟[10]头项强痛上取天柱“,下取昆仑[10]胃痛取上肢的内关,下肢的足三里[10]等。古代文献记载的八脉八穴配穴法,也属本法范围[10]

4.5 前后配穴法

前后配穴法(anterior-posterior points combination anterior-posterior points association )为配穴法之一[11]。又称腹背阴阳配穴法[11]。前,指头面、胸腹;后,指枕项腰背[11]前后配穴即前、后部穴位两相配合应用,多用于五官内脏疾病[11]。如舌强不语,前取廉泉,后取哑门[11]咳嗽气喘,前取膻中天突,后取肺俞定喘[11]胃脘痛,前选中脘建里,后选胃俞脊中[11]胃痛取腹部的中脘梁门,背部的脾俞胃俞[12]咳嗽气喘取胸部的膻中天突,背部的定喘肺俞[12]等 。

偶刺法及俞募配穴法可归属前后配穴法[12]

4.6 左右配穴法

左右配穴法(left-right points combination left-right points association)为配穴法之一[13]。又称双穴并用法[13]。指左右相对两穴同时应用的配穴方法[13]。根据经络循行左右交叉的特点取穴,左病可以右取,右病可以左取,还可以左右同时并取[13]。多用于治疗头面四肢脏腑的病症[13]。如左侧面瘫取右侧“合谷“,右侧面瘫取左侧“合谷[13]。又如心悸心痛,取两侧的心俞神门[13]头痛取两侧的太阳列缺[13]呕吐取两侧内关[14]胃病取两侧胃俞[14]等。呕吐取两侧内关[14]

4.7 远近配穴法

远近配穴法(distal-proximal points combination distal-proximal points association )为配穴法之一[15]。指远离病痛部位的穴与近部穴的配合应用[15]远近配穴法在临床上被广泛运用,可治疗头面四肢、躯干、脏腑病症[15]。如胃痛近取中脘胃俞远取内关足三里腰痛近取肾俞腰眼远取委中昆仑[15]

5 代文献中的配穴法

5.1 主客原络配穴法

主客配穴法(host-guest points combination host-guest points association )为针灸配穴法之一。指主穴为主,客穴为辅,一主一客相配伍配穴方法[15]主客配穴法又称原络配穴法[16]。即取主病经的原穴为“主”,再配用与其相为表里经脉络穴为“客”[17]。用以治疗本脏本腑有关疾病[18]。如肺经有病取本经原穴太渊,配以大肠经络穴偏历大肠经有病,取本经原穴合谷,配以肺经络穴列缺[18][18]。因本法以取本经原穴为主,表里经的络穴为配(客),故又称主客配穴法[18]。其具体配用见下表:

原络配穴表(表格出自《中医大辞典》)

5.2 八脉八穴配穴法

八脉八穴配穴法配穴法之一[19]。又名八法配穴法[19]。见《针灸指南》。指以奇经八脉正经脉气相通的八个穴位两相配合应用[19]。一般是依据八穴所属的阴阳契合八卦的属性,将其分为四对,上、下配合,以治疗本经及有关奇经八脉的病症[19]。如内关公孙相配,主治心、胸、胃部疾病;外关足临泣相配,主治目、头侧、面颊部疾病;后溪申脉相配,主治颈、项、肩胛部疾病;列缺照海相配,主治咽喉、胸膈部疾病等[19]

5.3 子母补泻法

子母补泻针灸补泻法之一[20]。指脏腑经络发生病变时,视病情之虚实可予以补母或泻子的补泻方法[20][21]。《难经·六十九难》:“虚者补其母实者泻其子。”其法将井、荥、输、经、合五输穴五行相生次序,分属木、火、土、金、水,又依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的规律,根据病情的虚实,用补母或泻子的取穴方法来治疗,故亦称子母配穴法[21]人体脏腑经络各分属五行;其五输穴也各配五行阴经为井木、荥火、输土、经金、合水;阳经井金、荥水、输木、经火、合土[21]。又依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的规律,用补母或泻子的取穴方法来治疗[21]。其具体运用时又可分二法:一是取病变经脉上的五输穴来进行补泻[21]。如肝经五行属“木”,肝经虚证,可补本经母穴曲泉(水);肝经实证,可泻本经子穴行间(火);如肺经虚证,可补本经(金)母穴太渊(土),或母经脾经)的穴位,称虚则补其母(土生金);又如肺经实证,可泻本经(金)子穴尺泽(水),或子经肾经)的穴位,称实则泻其子(金生水);余类推[21][21]。二是取病变经脉母经母穴子经子穴来进行补泻[21]。如肺经五行属“金”,肺经虚证,可补母经脾经,属土)母穴太白(土);肺经实证,可泻其子经肾经,属水)子穴阴谷(水);余类推[21]。临床上,此两法常同时应用,以加强疗效[21]

5.4 泻南补北法

泻南补北法配穴法之一[22]。《难经·七十五难》:“东方实(肝),西方虚(肺),泻南方(心),补北方(肾)”。它是根据五行生克关系,提出对肝实肺虚脾土无恙的病症,要用泻心火,补肾水方法来治疗[22]。因为火(心)是木(肝)之子,泻心火则可夺肝母之实,又能减去克金(肺)的作用,使金气得复[22]。水(肾)是木之母,金之子,补肾水可资肺母之虚,又可制火之亢,使火不克金,则金气当胜。金胜则能抑木[22]。所以说“子(水)能令母(金)实,母(水)能令子(木)虚。”这种治法是对“虚者补其母实者泻其子”的补充,说明五脏之间相互影响是多方面的,因而治疗方法不能局限于补母泻子[22]。并可据此原理推演;心实肾虚,要泻脾补肝;脾实肝虚,要泻肺补心;肺实心虚,要泻肾补脾;肾实脾虚,要泻肝补肺等[22]

6 特殊的按时配穴法

6.1 子午流注法

子午流注法(point selection by midday-midnight flowing of qi-bloodpoint  midnight-noon ebb-flow acupoint selection)是古代关于针灸取穴方法的一种学说[22]。指以日时干支推算人体气血流注盛衰的时间,据此选配各经五输穴行针刺治疗疾病的方法[22]

子午流注针法以时间为主要条件,在古代哲学思想“人与天地相参”、“与四时相应”指导下,根据脏腑经脉气血流注盛衰开阖的规律,以四肢膝关节以下的五输穴为基础,结合阴阳消长、五行生克、天干地支的理论制订的一种逐日按时的取穴方法[23]。系以日时干支推算人体气血流注盛衰的时间,据此选配各经五输穴行针刺治疗[23]。见《子午流注针经》。子午,代表时间;流注:指气血循行[24]。认为人体气血循行,是从子时到午时,从午时到子时,随着时间的不同而出现周期性的盛衰开阖,开时气血就盛,阖时气血就衰[24]。因而主张以十二经的五输穴为基础,配合日、时的天干地支变易,来决定某天某时治病应取的穴位[24]

针灸大全》载《子午流注逐日按时定穴歌》,对开穴有具体记载[24]。总的原则:阳日、阳时取阳经五输穴,阴日、阴时取阴经五输穴[24]。即日时干支逢单为阳,逢双为阴[24]十天干各配合脏腑经脉,即甲胆、乙肝、丙小肠、丁心、戌胃、己脾、庚大肠、辛肺、壬膀胱、癸肾,三焦心包络并入壬癸[24]。例如甲日于甲戌时开取胆经井穴足窍阴,丙子时开小肠经荥穴前谷[24]。又如乙日于乙酉时开取肝经井穴大敦,丁亥时开心经荥穴少府[24]。阳日逢阴时或阴日逢阳时无开穴,则可取用其相合日干的开穴,如甲日与己日通用,乙日与庚日通用等[24]。若相合时均无开穴,则可取十二经的子母补泻穴,称做子母互用[24]

根据这种理论,按时取穴,如顺水行舟,获得更好疗效[24]。这种学说从总体来看,认识到人体经脉气血的变化受到自然界日、时变异的一定影响,有它合理的因素[24]。但有些内容尚待今后在科学研究和临床实践中加以整理提高[24]

本法是以日期的天干为主,因称纳甲法;以时辰地支为主的子母补泻配穴则称纳子法[24]

6.2 灵龟八法

灵龟八法(eight methods of intelligent turtle)为按时配穴法的一种[25]。又称灵龟飞腾[26]飞腾八法[26]奇经纳卦法[26]。是以奇经八脉的八穴为基础,配合八卦九宫天干地支的变易,进行选配八脉交会穴防治疾病的方法[26]。以八脉八穴配合九宫数,再据日时干支所代表的数字计算配穴[26]。一般取主穴配穴各一个[26]。此法从总体来看,认识到人体经脉气血受到自然界日、时变异的一定影响,有它合理的因素,但采取了机械的治疗公式,有待今后在科学研究和临床实践中进一步研究[26]。《针灸大全》载《八法歌》:“坎一联申脉照海坤二五,震三属外关,巽四临泣数,乾六是公孙,兑七后溪府,艮八系内关,离九列缺主。”日时干支所代表数字据《八法临时干支歌》:“甲己子午九宜用,乙庚丑未八无疑,丙辛寅申七作数,丁壬卯酉六须知,戊癸辰戌各有五,己亥单加四共齐。阳日除九阴除六,不及零余穴下推。”例如甲子日戊辰时,甲得10数,子得7数,戊得5数,辰得5数,共27数。此日是阳日,应除二九18数,余9数,即取离9列缺[26]

7 参考资料

  1. ^ [1]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基本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2. ^ [2] 魏睦新,仲远明.中医针灸一本通[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
  3. ^ [3]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565.
  4. ^ [4]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176.
  5. ^ [5]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412.
  6. ^ [6]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990.
  7. ^ [7]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567.
  8. ^ [8]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297.
  9. ^ [9]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47.
  10. ^ [10]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16.
  11. ^ [11]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540.
  12. ^ [12]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324.
  13. ^ [13]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177.
  14. ^ [14]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435.
  15. ^ [15]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308.
  16. ^ [16]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525.
  17. ^ [17]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205.
  18. ^ [18]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402.
  19. ^ [19]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18.
  20. ^ [20]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62.
  21. ^ [21]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72.
  22. ^ [22]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462.
  23. ^ [23]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61.
  24. ^ [24]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60.
  25. ^ [25]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398.
  26. ^ [26]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945.
编辑:fengchuile、banlang 审核:sun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