呕吐病

疾病 中医病证名 中医诊断学 中医内科学 中医学

心气虚,则脉细;肺气虚,则皮寒;肝气虚,则气少;肾气虚,则泄利前后;脾气虚,则饮食不入。
医学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医学知识库 + 健康测试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ǒu tǔ [bìng ]

2 英文参考

vomiting[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

3 概述

呕吐病(vomiting[1])为病证名[2]。出《黄帝内经素问·六元正纪大论》。

中医药学名词》(2004):呕吐是指胃内容物,甚至胆汁肠液通过食道反流到口腔,并吐出的反射性动作[3]

中医药学名词》(2010):呕吐是指以胃中之物从口吐出为主,常伴胃脘痞闷不适,恶心等表现的疾病[3]

代文献有将呕吐区分者,谓声物俱出为呕,有物无声为吐,呕而有声无物者称干呕[3]。现一般将胃内容物经食道口腔吐出者,总称呕吐[3]

4 呕吐病因病机

呕吐多由胃失和降、气逆于上所致[4]。兼见嗳气食臭、脘腹胀疼痛者,多属饮食停滞;兼见纳少神疲便溏者,多属脾胃虚寒;而呕吐常由情志诱发、肋痛呕酸、脉弦者,多属肝气犯胃[4]

呕吐可分虚实两类[4]。《景岳全书·杂证谟》:“呕吐一证,最当详辨虚实。实者有邪,去其邪则愈。虚者无邪,则全由胃气之虚也。”

实证外感六淫痰饮停积、宿食不消,以及情志失调气机逆乱所致[4]

虚证多因脾胃气阴不足所致[4]和胃降逆,为呕吐治法,然仍当审因治本[4]

胃主受纳,腐熟水谷,其气以降为顺,若气逆于上则发生呕吐

或因风、寒、暑、湿之邪和秽浊之气,侵犯胃腑,致胃失和降,气逆于上则发呕吐

饮食不节,过食生冷肥甘,误食腐败不洁之物,损伤脾胃,导致食滞不化,胃气上逆呕吐

或恼怒伤肝,肝失条达,横逆犯胃,胃气上逆,忧思伤脾脾失健运,致胃失和降而呕吐

劳倦内伤中气被耗,中阳不振,寒浊阻滞,聚而生痰,积于胃中,饮邪上逆,也可发生呕吐

5 呕吐分类

呕吐实呕虚呕外感呕吐内伤呕吐寒呕热呕痰呕气呕食呕血呕脾虚呕吐阴虚呕吐[4]

5.1 实呕

实呕外邪犯胃、痰饮停滞、宿食不消及气逆火郁所致的呕吐[5]。《景岳全书·实呕证治》:“凡实邪在胃而作呕者,必有所因,必有见证。若因寒滞者,必多疼痛;因食滞者,必多胀满;因气逆者,必痛胀连于胁肋;因火郁者,必烦热燥渴,脉洪而滑;因外感者,必头身发热,脉数而紧。”治宜祛邪和胃[5]

5.2 虚呕

虚呕指因胃虚命门火衰所致的呕吐[6]。《景岳全书·杂证谟》:“凡胃虚作呕者,其证不一,当知所辨。若胃脘不胀者,非实邪也;胸膈不痛者,非气逆也;内无热燥者,非火证也;外无寒热者,非表邪也。无食无火而忽为呕吐者,胃虚也;呕吐无常而时作时止者,胃虚也;食无所停而闻食则呕者,胃虚也;气无所逆而闻气则呕者,胃虚也;或身背、或食饮微寒即呕者,胃虚也;或吞酸,或嗳腐,时苦恶心,兀兀然、泛泛然冷咽靡宁者,胃虚也;或因病误治,妄用克伐寒凉,本无呕而致呕者,胃虚也;或朝食暮吐暮食朝吐,食人中焦而不化者,胃虚也;食入下焦而不化者,土母无阳,命门虚也。”治宜温补[6]。可用六君子汤人参理中汤六味回阳饮等方[6]

5.3 外感呕吐

外感呕吐指感受外邪所致的呕吐[7]。常并见恶寒发热头痛脘腹痛泄泻等症[7]外感呕吐风气呕吐寒气呕吐暑气呕吐湿气呕吐湿热呕吐燥热呕吐[7]

5.4 内伤呕吐

内伤呕吐脾胃虚弱,或邪滞脾胃所致的呕吐[8]。如胃寒呕吐胃热呕吐痰饮呕吐食积呕吐[8]

5.5 寒呕

寒呕指病者胃中寒心下淡淡四肢厥冷,食既呕吐。《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一:“病者胃中寒心下淡淡四肢厥冷,食既呕吐,名曰寒呕。或因伤食,多致伤胃气;或因病曾经汗下,致胃气虚冷之所为也。”选用四逆汤生硫黄丸灵液丹丁附汤等方[9]

5.6 热呕

热呕指病者胃中央热,烦躁,聚结涎沫,食入即吐。《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一:“病者胃中央热,烦躁,聚结涎沫,食入即吐,名曰热呕。或因胃热伏暑,及伤寒伏热不解,湿疸之类,皆热之所为也。”《世医得效方·热呕》:“胃受邪热心烦喜冷,呕吐不止。”可伴见口干面赤,二便不畅,脉洪数等[10]。方用小柴胡汤竹茹汤大黄甘草汤[10]。本证可见于肝胆疾患、胰腺炎胃炎等疾病[10]

5.7 痰呕

痰呕又名痰饮呕吐[11]。指呕吐寒饮热痰留滞所致者[12]。《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一:“病者素盛今瘦,肠中沥沥有声,食入即呕,食与饮并出,名曰痰呕。”《症因脉治》卷二:“痰饮呕吐之症,呕而肠鸣漉漉有声,眼黑眩晕,时时恶心。”多因脾虚不运,停痰留饮,积于中脘,得热则上炎,遇寒则凝塞而致[12]寒饮所致者,舌苔薄腻,脉沉迟,宜用桂苓半夏汤茯苓半夏汤二陈汤来复丹热痰所致者,舌苔黄腻,脉滑数,宜用栀连二陈汤等方[12]

5.8 气呕

气呕呕吐七情伤感、盛怒气逆所致者[13]。《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一:“病者心膈胀满,气逆于胸间,食入即呕,呕尽却快,名曰气呕。”《证治要诀》卷六:“气呕胸满膈胀,关格不通,不食常饱,食则常气逆而吐,此因盛怒中饮食而然。”治宜降气和中[13]。选用茱萸人参汤藿香汤丁香透膈散五膈宽中汤等方[13]

5.9 食呕

食呕指病者胸腹胀闷,四肢厥冷,恶闻食臭,食入即呕,朝食暮吐暮食朝吐。《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一:“病者胸腹胀闷,四肢厥冷,恶闻食臭,食入即呕,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名曰食呕。此由饮食伤脾,宿谷不化之所为也。”《证治要决》卷六:“食呕,多因七情而得,有外感邪气,并饮食不节而生。”食呕有寒、热之不同[14]。偏热者,常食入则痛而呕,脉实数,可用栀连平胃散[14]。下症者,可用煮黄丸。偏寒者,常朝食暮吐暮食朝吐,脉迟弦,治宜消食化滞,一般宜用保和丸家秘消滞汤等方,可用治中汤大养胃汤草蔻大顺饮[14]

5.10 血呕

血呕呕吐食物混杂血液[15]。《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一:“病者心下满,食入即呕,血随食出,名曰血呕。此由瘀蓄冷血,聚积胃口之所为也。”

5.11 脾虚呕吐

脾虚呕吐脾虚湿盛而致的呕吐[16]。明·张三锡医学六要》:“久病或服克伐药,吐涎不止,脉大无力,属脾虚不能摄涎而涎泛上。”治宜理脾和胃[16]。用六君子汤加减[16]

5.12 阴虚呕吐

阴虚呕吐阴虚阳气上逆所致[17]。《证治汇补·胸膈门》:“诸阳气浮,无所依从,呕咳上气,此阴虚成呕。”治宜滋阴降气。可用六味地黄汤石斛沉香[17]大便不通者,宜兼通秘结[17]

6 呕吐辨证分型

寒邪客胃:时吐清水或痰涎,食久乃吐,喜暖畏寒大便塘薄,苔白,脉迟。

热邪内蕴:食入即吐,呕吐酸苦热臭,口干而渴,喜寒恶热大便燥结,苔黄,脉数。

痰饮停蓄:头目眩晕,胸满痞胀呕吐痰涎,或见心悸,苔白腻,脉滑。

宿食不消:脘腹胀满或疼痛,食入更甚,暖气厌食便秘矢气,苔厚腻,脉滑实。

肝气横逆胁痛呕酸,多烦善怒,苔薄腻,脉弦。

胃气虚弱:饮食稍有不慎呕吐即作,倦怠乏力,纳差便塘,苔薄,脉弱无力。

7 呕吐针灸治疗

针灸治疗呕吐效果良好,因妊娠药物反应引起的呕吐,可参照治疗;因其他疾病而致呕吐,须明确诊断后治疗。

7.1 体针

1.以取中脘足三里内关公孙等穴为主[17]。饮食停滞者加下脘肝气犯胃者加太冲脾胃虚弱者加灸神阙[17]。如呕吐不止,可加金津、玉液点刺出血[17]

2.治则和胃降逆行气止呕处方中脘内关足三里

方义:中脘是胃之募穴和胃行气内关手厥阴心包络穴宽胸利气,降逆止呕足三里足阳明胃经合穴疏理胃肠气机,通降胃气

随证配穴:寒吐—胃俞,热吐—金津、玉液放血,痰饮丰隆,食滞—梁门天枢肝气郁结太冲脾胃虚寒脾俞胃俞

操作:毫针刺,补虚泻实,或先泻其邪以止呕,再补其正;虚寒者可加艾灸,每日1次,每次留针30min,10次为一疗程。

7.2 穴位注射法

选穴 参照刺灸法穴位

方法 维生素1或维生素B12注射液,每穴注射0.5ml,每日1~2次,各穴交替应用。

7.3 耳针法

1.取胃、肝、下脚端神门、脑等穴为主,强刺激[17]

2.选穴:胃、贲门食道交感方法毫针刺,每日1次,每次留针30min;亦可揿针埋藏或王不留行籽贴压,每3~5日更换1次。

8 参考资料

  1. ^ [1]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2. ^ [2]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846.
  3. ^ [3]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4. ^ [4]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321.
  5. ^ [5]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132.
  6. ^ [6]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564.
  7. ^ [7]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518.
  8. ^ [8]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85.
  9. ^ [9]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795.
  10. ^ [10]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408.
  11. ^ [11]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859.
  12. ^ [12]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863.
  13. ^ [13]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312.
  14. ^ [14]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271.
  15. ^ [15]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658.
  16. ^ [16]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752.
  17. ^ [17]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752.
编辑:fengchuile 审核:sun

治疗呕吐病的穴位

以下内容自动匹配而来,非人工筛,请自行鉴别

查看更多

治疗呕吐病的方剂

以下内容自动匹配而来,非人工筛,请自行鉴别

查看更多

治疗呕吐病的中成药

以下内容自动匹配而来,非人工筛,请自行鉴别

查看更多

呕吐病相关药物

以下内容自动匹配而来,非人工筛,请自行鉴别

查看更多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