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黄蛇胆川贝液

呼吸系统中成药 中医学 方剂学 中成药 清热 呼吸系统药物 止咳 方剂 中药学 药物 化痰 镇咳、祛痰及平喘药

心气虚,则脉细;肺气虚,则皮寒;肝气虚,则气少;肾气虚,则泄利前后;脾气虚,则饮食不入。
医学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医学知识库 + 健康测试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niú huáng shé dǎn chuān bèi yè

2 英文参考

niuhuang shedan chuanbei mixture[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牛黄蛇胆川贝液中成药,主要成分为牛黄蛇胆汁、川贝母[1]。具有清热、化痰止咳的功效。用于热痰燥痰咳嗽,症见咳嗽、痰黄或干咳咯痰不爽。

4 牛黄蛇胆川贝液的药典标准

4.1 品名

牛黄蛇胆川贝液

Niuhuang Shedan Chuanbei Ye

4.2 处方

人工牛黄川贝母蛇胆汁、薄荷脑

4.3 制法

以上四味,取人工牛黄研细后,用乙醇浸泡24小时,滤过,滤液备用;川贝母研碎成粗粉,用70%乙醇溶剂进行渗漉,收集渗漉液,浓缩至适量。取蔗糖蜂蜜适量,加水制成糖浆,与蛇胆汁、上述人工牛黄川贝母提取液、薄荷脑0.04g及尼泊金乙酯0.5g混匀,加水至1000ml,搅匀,滤过,灌封,灭菌,即得。

4.4 性状

本品为淡黄色至棕黄色液体;味甜、微苦,有凉喉感。

4.5 鉴别

(1)取本品20ml,加稀盐酸1~2ml,加三氯甲烷振摇提取2次,每次15ml,弃去三氯甲烷液,水液用氨试液调至碱性,加三氯甲烷振摇提取2次,每次15ml,合并三氯甲烷液,蒸干,残渣稀盐酸2ml使溶解,滤过,分置三支试管中,一管中加入碘化铋钾试液1~2滴,生成红棕色沉淀;一管中加碘化汞试液1~2滴,生成白色沉淀;另一管中加入硅钨酸试液1~2滴,生成白色沉淀。

(2)取本品40ml,加稀盐酸6ml,用三氯甲烷振摇提取2次,每次40ml,合并三氯甲烷液,蒸干,残渣乙醇1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人工牛黄照药材28mg,加乙醇30ml,超声处理5分钟,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加水40ml使溶解,自“加稀盐酸6ml”起同法制成对照药溶液。照薄层色谱法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Ⅵ B)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10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乙酸乙酯正己烷冰醋酸甲醇(16:2:1: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硫酸—醋酐—无水乙醇(1:1:10)的混合溶液,在110℃加热约10分钟,置紫外光灯(365nm)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荧光斑点。

(3)取本品50ml,蒸干,残渣加水30ml使溶解,用水饱和的正丁醇振摇提取2次,每次20ml,合并正丁醇液,用氨试液洗涤2次,每次20ml,弃去氨试液正丁醇液再用正丁醇饱和的水洗3次,每次20ml,分取正丁醇液,蒸干,残渣乙醇1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蛇胆汁对照药材10mg,加正丁醇20ml,超声处理30分钟,滤过,自“滤液用氨试液洗涤2次”起同法制成对照药溶液。再取牛磺胆酸钠对照品,加乙醇制成每1ml含1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Ⅵ B)试验,吸取供试品溶液2~5μl、对照药溶液和对照品溶液各2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正丁醇冰醋酸—水(4:0.5:4)的上层溶液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10%硫酸乙醇溶液,在105℃加热约5分钟,置紫外光灯(365nm)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和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荧光斑点。

4.6 检查

4.6.1 相对密度

应不低于1.08(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Ⅶ A)。

4.6.2 pH值

应为4.0~6.5(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Ⅶ G)。

4.6.3 其他

应符合合剂项下有关的各项规定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Ⅰ J)。

4.7 含量测定

高效液相色谱法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Ⅵ D)测定。

4.7.1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

以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以甲醇—0.2%醋酸溶液(75:25)为流动相;用蒸发光散射检测检测。理论板数按胆酸峰计算应不低于3000。

4.7.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胆酸对照品适量,精密称定,加甲醇制成每1ml含80μg的溶液,即得。

4.7.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精密量取本品10ml,加稀盐酸1ml,用三氯甲烷振摇提取5次,每次15ml,合并三氯甲烷液,蒸干,残渣甲醇使溶解转移至10ml量瓶中,加甲醇至刻度,摇匀,滤过,取续滤液,即得。

4.7.4 测定法

分别精密吸取对照品溶液5μl、20μl,供试品溶液10μl,注入液相色谱仪,测定,以外标两点法对数方程计算,即得。

本品每1ml含人工牛黄蛇胆汁以胆酸(C24H40O5)计[2],不得少于45μg。

4.8 功能与主治

清热、化痰止咳。用于热痰燥痰咳嗽,症见咳嗽、痰黄或干咳咯痰不爽。

4.9 用法与用量

口服。一次10ml,一日3次,小儿酌减或遵医嘱。

4.10 规格

(1)每支装10ml  (2)每瓶装100ml  (3)每瓶装150ml

4.11 贮藏

密闭,置阴凉处保存

4.12 版本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

5 牛黄蛇胆川贝液中药部颁标准

5.1 拼音名

Niuhuang Shedan Chuanbei Ye

5.2 标准编号

WS3-Bb-0012-95

5.3 处方

牛黄      川贝母      蛇胆

5.4 性状

本品为淡黄色或棕黄色液体;味甜、微苦,有凉喉感。

5.5 鉴别

(1)取本品20ml,置分液漏斗中,加稀盐酸1~2ml,加氯仿提取2次,每 次15ml,合并氯仿提取液,用无水硫酸钠脱水,回收氯仿残渣加60%醋酸溶液1ml使溶 解,加新制的1%糠醛溶液1ml、50%硫酸溶液5ml,置70℃水浴中保温10分钟,渐显紫色。

(2)取

5.6 鉴别

(1)项下经氯仿提取后的水溶液,用氨试液调至碱性,加氯仿提取2次, 每次15ml,合并氯仿液,用无水硫酸钠脱水,除去氯仿残渣稀盐酸2ml使溶解, 分成3份,分别加入碘化铋钾试液碘化汞试液、硅钨酸试液,均生成沉淀。

(3)取本品10ml,置分液漏斗中,加稀盐酸1~2ml,加氯仿提取2次,每次10ml,合 并氯仿液,置水浴上蒸干,残渣乙醇0.5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人工牛黄对 照品约14mg,加乙醇0.5ml,研磨使溶解,静置,取上清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 法(附录57页)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10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醋酸 乙酯-正己烷-冰醋酸-甲醇(16:2:2: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硫酸-醋 酐-无水乙醇(1:1:10)的混合液,在110℃烘约10分钟。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 相应的位置上,显5个相同颜色的斑点。

5.7 检查

相对密度 应不低于1.08(附录34页)。   pH值 应为4.0~6.5(附录40页)。   其他 应符合合剂项下有关的各项规定(附录15页)。

5.8 功能与主治

清热,化痰止咳。用于外感咳嗽中的热痰咳嗽燥痰咳嗽

5.9 用法与用量

口服,一次10ml,一日3次。小儿酌减或遵医嘱。

5.10 规格

每支10ml

5.11 贮藏

密封,置阴凉处。

江西省药品检验所      起草

6 牛黄蛇胆川贝液药品介绍

6.1 药品名称

牛黄蛇胆川贝液

6.2 药品汉语拼音

Niuhuang Shedan Chuanbei Ye

6.3 剂型

每支装10ml;每瓶装100ml,150ml 。

6.4 性状

牛黄蛇胆川贝液为淡黄色至棕黄色液体;味甜、微苦,有凉喉感。

6.5 牛黄蛇胆川贝液的主要成份

人工牛黄蛇胆汁、川贝母等。

6.6 牛黄蛇胆川贝液功能主治

清热、化痰止咳。用于热痰燥痰咳嗽,症见咳嗽、痰黄或干咳咯痰不爽。也适用于外感咳嗽中的热痰咳嗽燥痰咳嗽,症见咳嗽痰多,或喉中有痰鸣,质粘厚,咯吐不爽。

6.7 牛黄蛇胆川贝液的用法用量

口服。一次10ml,一日3次,小儿酌减或遵医嘱。

6.8 牛黄蛇胆川贝液禁忌

恶寒发热者忌服。

6.9 注意事项

1.忌食辛辣、油腻食物。

2.牛黄蛇胆川贝液适用于痰热咳嗽,其表现为咳嗽痰多,或喉中有痰鸣,质粘厚,咯吐不爽。

3.支气管扩张、肺脓疡、肺心病肺结核患者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

4.服用一周病证无改善,应停止服用,去医院就诊。

5.服药期间,若患者出现高热体温超过38℃,或出现喘促气急者,或咳嗽加重,痰量明显增多者应到医院就诊。

6.儿童、孕妇、体质虚弱及脾胃虚寒者慎用。

7.对牛黄蛇胆川贝液过敏者禁用,过敏体质者慎用。

8.牛黄蛇胆川贝液性状发生改变时禁止使用。

9.儿童必须在成人监护下使用。

10.请将本品放在儿童不能接触的地方。

11.如正在使用其他药品,使用本品前请咨询医师或药师。

6.10 药物相互作用

如与其他药物同时使用可能会发生药物相互作用,详情请咨询医师或药师。

6.11 备注

请仔细阅读介绍并按说明使用或在药师指导下购买和使用。

7 参考资料

  1. ^ [1]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2. ^ [2] 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第一增补本[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0.
编辑:wangyuan、banlang 审核:sun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