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醉乙醚

麻醉药及其辅助药物 吸入全麻药 药物 全身麻醉用药

心气虚,则脉细;肺气虚,则皮寒;肝气虚,则气少;肾气虚,则泄利前后;脾气虚,则饮食不入。
医学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医学知识库 + 健康测试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má zuì yǐ mí

2 英文参考

aether pro narcosi[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anesthetic ether[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3 概述

麻醉乙醚是一种吸入麻药,为无色澄明、易流动的液体;有特臭,味灼烈、微甜;有极强的挥发性与燃烧性,蒸气与空气混合后,遇火能爆炸;在空气和日光影响下,渐氧化变质。乙醚是最早使用的全麻药之一,麻醉效能高,可用于各种手术的麻醉。但近年来有了更满意的吸入麻药,其临床应用逐年减少,一般仅作为成人静吸复合全麻的辅助用药,也可用于臂肺循环时间测定。麻醉乙醚为高度易挥发性液体。吸收后,广泛抑制中枢神经系统,表现为意识丧失,对呼吸道黏膜有刺激性,使呼吸道分泌增加。麻醉过深,可麻痹延脑呼吸中枢而致死亡。

4 麻醉乙醚药典标准

4.1 品名

4.1.1 中文名

麻醉乙醚

4.1.2 汉语拼音

Mazui Yimi

4.1.3 英文名

Anesthetic Ether

4.2 分子式分子

C4H10O  74.12

4.3 来源含量

本品可加适量的稳定剂

4.4 性状

本品为无色澄明、易流动的液体;有特臭,味灼烈、微甜;有极强的挥发性与燃烧性,蒸气与空气混合后,遇火能爆炸;在空气和日光影响下,渐氧化变质。

本品与乙醇三氯甲烷、苯、石油醚脂肪油或挥发油均能任意混合,在水中溶解

4.4.1 相对密度

本品的相对密度2010年版药典二部附录Ⅵ A韦氏比重秤法)为0.713~0.718。

4.4.2 馏程

本品的馏程(2010年版药典二部附录Ⅵ B)为33.5~35.5℃,馏距在1℃以内(供试品必须符合过氧化物检查项下的规定,才能进行本项试验)。

4.5 检查

4.5.1 酸度

取水10ml,加溴麝香草酚蓝指示液2滴,滴加氢氧化钠滴定液(0.02mol/L),边滴边振摇至显蓝色;加本品25ml,密塞振摇混合,再加氢氧化钠滴定液(0.02mol/L)0.30ml,振摇,水层应仍显蓝色。

4.5.2 醛类

取本品50ml,置100ml蒸馏瓶内,在不超过40℃的水浴上蒸馏,至瓶底剩余约1~2ml;分取馏出液10ml,置贮有水100ml的具塞锥形瓶中,加0.1%亚硫酸氢钠溶液1ml,密塞,强力振摇10秒钟,在冷暗处放置30分钟,加淀粉指示液2ml,用碘滴定液(0.01mol/L)滴定溶液显微蓝色,保持溶液温度在18℃以下,加碳酸氢钠2g,振摇,蓝色消失后,加碘滴定液(0.01mol/L)的稀释液(9→40)1.0ml,溶液应显蓝色。

4.5.3 过氧化物

取本品5ml,置总容量不超过15ml的具塞比色管中,加新制的碘化钾淀粉溶液(取碘化钾10g,加水溶解成95ml,再加淀粉指示液5ml,混合)8ml,密塞,强力振摇1分钟,在暗处放置30分钟,两液层均不得染色。

4.5.4 异臭

取本品10ml,置瓷蒸发皿中,使自然挥发,挥散完毕后,不得有异臭。

4.5.5 挥发

取本品50ml,置经105℃恒重蒸发皿中,自然挥发或微温使挥散后,在105℃干燥恒重,遗留残渣不得过1mg(供试品必须符合过氧化物检查项下的规定,才能进行本项试验)。

4.6 类别

吸入麻药

4.7 贮藏

遮光,几乎装满,严封或熔封,在阴凉避火处保存

本品贮存2年后,应重新检查,符合规定才能使用。

4.8 版本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

5 麻醉乙醚介绍

5.1 药品名称

麻醉乙醚

5.2 英文名称

Anesthetic Ether

5.3 别名

双乙基醚二乙醚麻醉醚;Ether;Ethyl Ether;Diethyl Ether

5.4 分类

麻醉药及其辅助药物 > 全身麻醉用药 > 吸入麻药

5.5 剂型

每瓶100ml;150ml;250ml。

5.6 麻醉乙醚的药理作用

乙醚麻醉效能高。MAC为2.1%,血/气分配系数为12.0,在血中溶解度高,血内分压上升缓慢,不易进入脑组织,故麻醉诱导期长。其对中枢神经系统产生不规则的下行性抑制,首先抑制大脑皮层脑干网状结构,其次是脊髓下部,然后扩展至皮层下中枢脊髓上部,延脑生命中枢最后受抑制,故较安全。麻醉分期分级典型,较易识别,麻醉深度也易于调节控制。但有诱导期和苏醒期长、兴奋期明显等缺点,临床上一般采用复合麻醉方法加以克服。

5.7 麻醉乙醚药代动力学

吸入乙醚90%以上经肺排出;仅极少部分经肝微粒体代谢,降解为乙醇乙醛乙酸由尿排出;极少量以原形由皮肤排泄。停止吸入后30min内可完全清醒。给药过程中,由于脑组织血流量大、类脂质较多,首先分布到脑组织然后分布血流量中等的肝、肾和肌肉,最后分布血流量最少的脂肪组织,并大量蓄积于此。停吸后,体内其他器官组织内的浓度逐渐下降,贮存在脂肪肌肉中的乙醚不断释放到血中,重新分布到脑及全身。临床利用该特点,在麻醉过程中,除诱导期外,维持期中可用间断分次给药法,以维持浅麻醉

5.8 麻醉乙醚适应

乙醚是最早使用的全麻药之一,可用于各种手术的麻醉。但近年来有了更满意的吸入麻药,其临床应用逐年减少,一般仅作为成人静吸复合全麻的辅助用药,也可用于臂肺循环时间测定。

5.9 麻醉乙醚禁忌

极度衰竭患者禁用。急性呼吸系统感染、肝、肾功能不良、糖尿病、急、慢性肾炎、严重酸中毒、低容量休克、颅内高压患者禁用或慎用。

5.10 注意事项

1.心脏患者用量减少。

2.化学性质不稳定暴露于空气中,遇光或受热即变质,生成过氧化物乙醛刺激性更强。

3.与非去极化肌松药有协同作用,合用时后者药量要减少1/2或更多。

4.避光、热保存,开瓶12h后不宜作麻醉药用。贮存2年后,应重新检查,符合质量要求才能使用。

5.11 麻醉乙醚不良反应

1.刺激性强,注意保护眼部,事先给予阿托品防止呼吸道分泌增加。

2.纯度要求高,微量的杂质即增加全麻诱导和维持的困难,麻醉后并发症更多。

3.麻醉后恢复较慢,并有头晕恶心呕吐腹胀、尿潴留等反应

5.12 麻醉乙醚的用法用量

根据不同情况选用开放、半开放、半紧闭或紧闭法进行吸入全麻,也可与静脉麻醉药复合应用。全麻诱导时,吸气内乙醚蒸气浓度为10%~15%,小儿4%~6%。但吸气内浓度需徐缓递增,否则易致呛咳。全麻维持吸气内浓度,成人为4%~6%,小儿2%~3%。当乙醚在体内蓄积过多,成人超过80~100ml(指液态乙醚),全麻的苏醒时间延长。采用间断法给药,不需要深全麻时立即停药,使部分乙醚尽快经呼吸排出,当成人体乙醚浓度低于60~80ml时,不到1h即可苏醒,咳嗽等保护性反射的恢复也提早。清醒病人吸入乙醚蒸气常有窒息感,成人可用静脉全麻作诱导,小儿则常在基础麻醉下开始吸入。 用乙醚作臂肺循环时间测定,必须用乙醚溶于生理盐水中的饱和液,不得混有0.15ml以上未溶解的液态乙醚,若有疏忽,轻者可导致静脉炎静脉栓塞,严重者可因肺梗死猝死

5.13 药物相互作用

乙醚可使血中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生长激素抗利尿激素皮质醇醛固酮促黄体激素儿茶酚胺甲状腺素等浓度增加,因此不应随便合用上述制剂。与筒箭毒碱有明显的协同作用,二者合用时后者的剂量可减少1/3~1/2。氨基糖苷类抗生素链霉素可增强乙醚松弛肌肉作用。与β受体阻滞药合用可出现血压明显降低和心动过缓。与其他全麻药丁酰苯类药合用,用量宜减少。

6 麻醉乙醚中毒

麻醉乙醚吸入后的87%以原形由呼吸道排出,1%~2%由尿排出。停止吸入后,血液中含量很快下降,而脂肪组织中仍保持相当高的浓度,并向血液中释放。吸收后,广泛抑制中枢神经系统,表现为意识丧失,对呼吸道黏膜有刺激性,使呼吸道分泌增加。麻醉过深,可麻痹延脑呼吸中枢而致死亡。[1]

6.1 临床表现

[2]

1.局部的刺激作用流泪流涎,呼吸道分泌物增多。

2.急性大量接触者,早期表现兴奋、肌张力增强、各种反射亢进,继而嗜睡反射消失、瞳孔先缩小,后渐扩大、眼球开始固定、脸色苍白、脉搏减弱、脉率减慢、体温下降和呼吸不规则、肌肉松弛。

3.麻醉后恢复较慢,病人可出现头痛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尿潴留等麻醉作用

4.皮肤长期接触,可使皮肤干燥、脱屑、皲裂和皮炎等。

6.2 诊断

麻醉乙醚中毒的诊断要点为[3]

1.有吸入麻醉乙醚史,出现上述临床表现。

2.排除其他药物中毒可能性。

6.3 治疗

麻醉乙醚中毒的治疗要点为[3]

1.急性中毒者立即脱离现场,保暖。

2.保持呼吸道通畅,吸入氧气

3.呼吸抑制者给予呼吸兴奋剂,如洛贝林尼可刹米。必要时人工辅助呼吸

4.对症、支持治疗。

7 参考资料

  1. ^ [1] 张彧主编.急性中毒[M].西安: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2008:98.
  2. ^ [2] 张彧主编.急性中毒[M].西安: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2008:98-99.
  3. ^ [3] 张彧主编.急性中毒[M].西安: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2008:99.
编辑:wangyuan、banlang 审核:sun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