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风

中医诊断学 传染病 中医内科学 麻风 中医学 中医病名

心气虚,则脉细;肺气虚,则皮寒;肝气虚,则气少;肾气虚,则泄利前后;脾气虚,则饮食不入。
医学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医学知识库 + 健康测试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má fēng

2 英文参考

leprosy[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leprosy[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

3 概述

麻风(leprosy[1][2])为病名[3]。是指感染麻风病毒,以遍身麻木皮肤见红紫癜,形若蛇皮,脱屑等为主要表现的传染病[3][3]。见《外科摘要》卷二。麻风又名疠风[3]、冥病、大风癞病大风恶疾、疠疡、大麻风风癞血风[4]。为一种慢性传染性皮肤病[4]

患了麻风病,必须抓紧早期防治,本病目前有特效的治疗药物方法治愈率较高。

4 病因病机

黄帝内经素问·风论》卷五:“疠者,有荣气热胕,其气不清,故使其鼻柱坏而色败,皮肤溃疡。”

由体虚感受暴疠风毒,邪滞肌肤而发;或接触传染,内侵血脉而成[4]

麻风是由麻风分支桿菌感染所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病,主要侵犯皮肤和周围神经,严重者可累及深部组织内脏器官麻风虽然很少引起死亡,但可导致肢体残废和畸形,使患者丧失劳动力。麻风病发生在任何年龄,男女均可发病。此外,麻风既不胎传,也不遗传

5 临床表现

初起患处麻木不仁,次发红斑,继则肿溃无脓,久之可蔓延全身肌肤,出现眉落、目损、鼻崩、唇裂以及足底穿溃等重症[4]

1.皮损:斑疹斑块结节浸润、狮面,斑块中间有“打洞区”;

2.神经损害:耳大、尺、腓神经粗大

3.感觉障碍:温度觉触觉痛觉丧失;

4.细菌检查阳性

6 诊断依据

1.感觉障碍。

2.周围神经粗大

3.皮损或组织切片内,查到麻风桿菌。

4.病理组织学依据。

7 治疗原则

1.积极防治,控制传染

2.早期、及时、足量、规则治疗;

3.病原治疗;

4.对症治疗畸形需手术治疗。

8 用药原则

1.少菌型病例以口服氨苯枫+利福平为主;

2.多菌型病例以口服氨苯枫、利福平氯苯酚秦联合用药疗效佳;

3.麻风反应病例以醋酸溶液泼尼松为主,加强支援疗法。

9 方药治疗

治宜祛风化湿,活血杀虫[4]。初起先服保安化灵丹发汗,后改服神应消风散磨风丸,亦可选服一号扫风丸蝮蛇酒[4]。久病体虚可兼服何首乌酒[4]外治苦参汤洗涤溃疡,外涂狼毒糊剂[4]。必须隔离治疗[4]

10 辅助检查

1.对各类麻风早期检查专案以检查框限“A”为主;

2.对瘤型麻风伴有深部组织内脏损害者与其他神经科疾患鉴别者,检查专案可包括检查框限“A”和“C”。

11 疗效评价

1.治愈症状和体征消失,皮损完全消退,连续一年内查菌四次阴性

2.好转:症状和体征改善,皮损消退75%以上,治疗后第一次查菌阴性

3.未愈:症状和体征无改善,皮损无变化。

12 参考资料

  1. ^ [1]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2. ^ [2]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3. ^ [3]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611.
  4. ^ [4]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106.
编辑:fengchuile、banlang 审核:sun

治疗麻风的方剂

以下内容自动匹配而来,非人工筛,请自行鉴别

查看更多

治疗麻风的中成药

以下内容自动匹配而来,非人工筛,请自行鉴别

查看更多

麻风相关药物

以下内容自动匹配而来,非人工筛,请自行鉴别

查看更多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