鲢鱼

食材 中药材 中医学 食疗 中药学

心气虚,则脉细;肺气虚,则皮寒;肝气虚,则气少;肾气虚,则泄利前后;脾气虚,则饮食不入。
医学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医学知识库 + 健康测试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lián yú

2 注解

3 概述

鲢鱼又叫白鲢,属于鲤形目,为鲤科动物。产长江、黑龙江、珠江流域,是著名的四大家鱼之一。形态鳙鱼相似,但体色较淡,银灰色,无斑纹,栖息在水的上层,以海绵状的鳃耙滤食浮游植物,习性活泼,善跳跃,生活在各地的江河、湖泊及池塘的中上层水域,以湖南、湖北产的最好,四季均产,以冬季产的最好。鲢鱼体侧扁,腹腔大而狭窄,头大眼小,尾鳍叉形,鳞片细小,银白色。鲢鱼肉软嫩且细腻,刺细小且多。

4 鲢鱼的别名

白鲢、胖子、连子鱼、扁鱼、苏鱼、白脚鲢、白屿

5 《*辞典》:鲢鱼

5.1 出处

《纲目》

5.2 拼音名

Lián Yú

5.3 别名

鲸鱼、白鱮(《埤雅》),白脚鲢(《医林纂要》)。

5.4 来源

为鲤科动物鲢鱼的肉。

5.5 形态

体侧扁,呈纺锤形,腹部狭窄,从胸部至肛门之间,有发达的腹棱。体长一般约60厘米。体各部比例随个体大小而不同,变异范围很大,眼间距每随个体的增长而相对地增大;头长和眼径随个体的增长而相对地减小。头大,约为身长的1/4。吻短,钝而圆;口很宽。眼小,位于头侧正中轴的下方。下咽齿1行,平扁,成杓形。鳃耙彼此联合成为多孔的膜质片,有螺旋形的鳃上器。鳞细小,侧线鳞108~120。背鳍Ⅲ7,无硬刺,起点在腹鳍之后。臀鳍Ⅲ12~13。尾鳍叉状。背面及头的上部灰绿色,体侧和腹面银白色。背鳍尾鳍与背面同色。其它各鳍色浅,并稍带黄色。

生活于江河、湖泊的中、上层水域。性活泼,能跃出水面,主要食藻类和植物的碎屑,亦食极少数的浮游动物。产卵期4~7月。冬季在河床或湖泊较深处越冬

5.6 生境分布

长江、黑龙江、珠江、西江诸流域均有分布。是我国养殖鱼类之一。

5.7 性味

①《纲目》:"甘,温,无毒。"

②《东医宝鉴》:"性平,无毒。"

5.8 归经

本草求真》:"入脾、肺。"

5.9 功能主治

①《纲目》:"温中益气。"

②《随息居饮食谱》:"暖胃补气,泽肤。"

5.10 摘录

《*辞典》

6 鲢鱼使用提示

每次约100克

7 鲢鱼营养价值

鲢鱼能提供丰富的胶质蛋白,即能健身,有能美容,是女性滋养肌肤的理想食品。它对皮肤粗糙、脱屑、头发干脆易脱落等症均有疗效,是女性美容不可忽视的佳肴。为温中补气暖胃、泽肌肤的养生食品,适用于脾胃虚寒体质、溏便、皮肤干燥者,也可用于脾胃气虚所致的乳少等症。

8 鲢鱼的选购

切鱼方法

1、鱼肉质细,纤维短,极易破碎,切鱼时应将鱼皮朝下,刀口斜入,最好顺着鱼刺,切起来更干净利落;

2、鱼的表皮有一层黏液非常滑,所以切起来不太容易,若在切鱼时,将手放在盐水中浸泡一会儿,切起来就不会打滑了。

9 鲢鱼适合的人群

一般人群均可食用,脾胃蕴热者不宜食用;瘙痒性皮肤病、内热荨麻疹、癣病者应忌食。

10 鲢鱼食疗功效

鲢鱼味甘、性温,入脾、胃经

健脾补气、温中暖胃、散热的功效,尤其适合冬天食用;

可治疗脾胃虚弱、食欲减退、瘦弱乏力腹泻症状;还具有暖胃补气、泽肤、乌发、养颜等功效。

11 鲢鱼的食用建议

1. 鲢鱼适用于烧、炖、清蒸、油浸等烹调方法,尤以清蒸,油浸最能体现出鲢鱼清淡,鲜香的特点。

2. 清洗鲢鱼的时候,要将鱼肝清除掉,因为其中含有毒质。

3. 巧去鱼腥味:

将鱼去鳞剖腹洗净后,放入盆中倒一些黄酒,就能除区鱼的腥味,并能使鱼滋味鲜美。

鲜鱼剖开洗净,在牛奶中泡一会儿既可除腥,又能增加鲜味。

吃过鱼后,口里有味时,嚼上三五片茶叶,立刻口气清新。

编辑:banlang 审核:sun

用到中药鲢鱼的方剂

以下内容自动匹配而来,非人工筛,请自行鉴别

查看更多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