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外奇穴
经外奇穴是指经穴(十四经穴)以外,具有固定名称、位置和主治等内容的腧穴。这类腧穴《内经》中已有散在记载,如《黄帝内经素问·刺疟篇》:“刺十指间”,“刺舌下两脉”等。明代方书《奇效良方》首次出现“奇穴”这一名称,至《针灸大成》正式将它称为“经外奇穴”。《类经图翼》则称为“奇俞”。如风市、膏肓俞等。
-
奇穴
概述:奇穴:1.经外奇穴;见《医学入门》。奇穴为腧穴分类名。1991年1月1日起。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经穴部位》改名为经外穴。出《广东中医》。椎杼为经外奇穴名。出《北京中医学院学报》。位于背部,第一胸椎棘突,左右旁开0.7寸处。主治哮喘、肺结核。一般针0.3~
-
八风
王冰据《黄帝内经灵枢·岁露论》注曰:“八风者,东方婴儿风、南方大弱风、西方刚风、北方大刚风、东北方凶风、东南方弱风、西南方谋风、西北方折风也。”又名八冲、阴独八穴。主治足跗肿痛,脚背红肿,足趾青紫,足趾麻木,疟疾,毒蛇咬伤,脚气,趾痛,头痛,牙痛,月经不调,疠风(恶疮,传染病发热)等。向上斜刺0.5~
-
耳上
概述:耳上:1.经外奇穴名;《备急千金要方》:“治小儿暴痫,若目反上视,眸子动,当灸囟中。次灸两耳上,卷耳取之,当卷耳上头是也。《经外奇穴图谱》列作奇穴。位于耳尖直上三横指处。功能主治:主治小儿暴痫等。刺灸法:沿皮刺0.3~见《类经图翼》。即耳上发际。
-
别穴
别穴即经外奇穴。见《东医宝鉴》。也就是说是一类腧穴经过整理归经以后余剩的经验效穴。明代方书《奇效良方》首次出现“奇穴”这一名称,至《针灸大成》正式将它称为“经外奇穴”。《类经图翼》则称为“奇俞”。如《备急千金要方》始载的膏肓俞,后来《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将它归入经穴。
-
大便难
2.经外奇穴名。出《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又大便难、大便不通、大便秘涩,便秘。胃为水谷之海,水谷之精化为营卫,其糟粕行之于大肠以出也。脉沉为阴,阴实者,病苦闭,大便不利,腹满四肢重,身热,若胃胀,右手关上脉阴实者,脾实也。跗阳脉微弦,法当腹满,不满者,必大便难而脚痛,此虚寒从上向下也。”
-
高骨
概述:高骨:1.人体部位名;2.经外奇穴名。《黄帝内经灵枢·邪客》:“地有山石,人有高骨。”《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因而强力,肾气乃伤,高骨乃坏。”王冰曰:“高骨,谓腰高之骨也。”解剖名桡骨茎突。《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腕骨…出《针灸大成》。位于手腕掌侧桡侧缘,桡骨茎突部。一般沿皮刺0.3~
-
前发际
概述:前发际:1.人体部位名;2.经外奇穴名。在项部上方的头发边缘称后发际。《黄帝内经灵枢·经脉》:“胃足阳明之脉…循发际,至额颅。”出《刺疔捷法》·前发际:前发际位于太阳穴直上3寸。《中国针灸学》·前发际:《中国针灸学》作神庭下5分头发边际处。前者主治颜面疔疮;后者主治头痛、眩晕等。一般沿皮刺0.3~
-
肩头
《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其臼含纳臑骨上端,其处名肩解,即肩(骨友)与臑骨合缝处也。《医说》:“灸牙痛法,随左右所患,肩尖微近后骨缝中,小举臂取之,当骨解陷中,灸五壮。”近代《针灸孔穴及其疗法便览》据以列作经外穴,名肩头。
-
悬命
概述:悬命:1.维系生命;2.经外奇穴名。《黄帝内经素问·宝命全形论》:“夫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王冰注:“命惟天赋,故悬于天。”位于口腔前庭,上唇之内侧,上唇系带中央。主治神识错乱、妄言妄语、小儿惊痫、癫狂等。一般直刺0.1~0.2寸,不留针。
-
三关
概述:三关:1.脉诊部位;小儿指诊部位·三关:三关指小儿指诊部位,即小儿指纹显现的食指掌侧三个部位,又称指三关、虎口三关,即风关、气关、命关。其位置大致尾闾关在脊椎骨最下段长强穴处,夹脊关在心后背中,玉枕关在脑后两侧风池穴之间。
-
风痱
2.经外奇穴名。《备急千金要方》卷八:“中风大法有四:一曰偏枯,二曰风痱,三曰风懿,四曰风痹。”《太平圣惠方》卷十九:“风痱,身体强直,口噤不能言。”以置脐上,直望心下,以丹注度上端毕;近代《针灸经外奇穴图谱》列作奇穴,名风痱,定位在中脘穴下0.5寸一穴,左右旁开1.5寸各一穴,共3穴。刺灸法:艾炷灸3~
-
年寿
概述:年寿:1.推拿部位名;2.望诊部位名;3.经外奇穴名。出陈氏《小儿按摩经》。2)年寿指山根与准头之间的部位(《小儿推拿方脉活婴秘旨全书》)。3)年寿指鼻尖(《幼科推拿秘书》)。指眉心至鼻尖之间的部位。《婴童百问》:“年寿平陷者主夭,青主发热主惊…”出《中医推拿学讲义》。位于两眼内眦联连中点下0.2寸。
-
小天心
概述:小天心:1.推拿穴位名;2.经外奇穴名。推拿穴位名·小天心:小天心为推拿穴位名,出陈氏《小儿按摩经》。位于手掌根部大鱼际与小鱼际相交处,距大陵穴五分。“掐小天心,天吊惊风,眼翻白偏左右及肾水不通用之。”主治心痛,惊风抽搐,目视不正,高热神昏,小便不通,心绞痛,风湿性心脏病等。一般直刺0.3~
-
气门
概述:气门:1.气穴;位于腹正中线脐下3寸,旁开3寸处(位于脐下3寸,腹中线旁开各3寸处)。主治妇人绝嗣不生、妇人产后恶露不尽、睾丸炎、子宫出血、膀胱炎、尿闭症、妇人崩漏。胞门、子户为经穴别名。《备急千金要方》:“妇人妊子不成,若堕落,腹痛,漏见赤,灸胞门五十壮,在关元左边二寸是也,右边二寸名子户。”
-
气中
概述:气中:1.类中风之一;2.经外奇穴名。又称中气。是指七情气结,或怒动肝气,气逆上行,以突然仆倒昏迷,不省人事,牙关紧急,手足拘挛,但口内无痰涎声等为常见症的类中风。急以苏合香丸灌之,候醒,以八味顺气散加香附,或木香调气散。”位于脐下1.5寸,再旁开腹正中线1.5寸处。刺灸法:刺法:一般直刺1.0~
-
颧骨
2.经外奇穴名。指眼下腮上突出的颜面骨。《黄帝内经灵枢·五变》:“颧骨者,骨之本也。”出《针灸杂志》。位于面部颧骨之高点。主治山根疔、牙咬疗、地合疔。一般直刺0.1~
-
小节
概述:小节:1.人体结构名;2.经外奇穴名。人体结构名·小节:小节为人体结构名,指略高出体表的小骨节,如指掌关节。《黄帝内经灵枢·邪客》:“人有小节。”位于第四指背侧的近侧指节与中指节的关节尺侧缘。主治急性扭伤、偏头痛、耳痛、肋间神经痛、肝区痛、胆绞痛等。一般斜刺0.2~
-
前阴
2.经外奇穴名。是男女外生殖器与尿道口的统称,是排尿和男子排精、女子排出月经及娩出胎儿的器官。《黄帝内经素问·厥论》:“前阴者,宗筋之所聚,太阴阳明之所合也。”主要为腹股沟疝修补术、剖腹产术、子宫切除术、输卵管切除术(宫外孕)、卵巢囊肿切除术、膀胱及输尿管取石术、鞘膜翻转术、输精管结扎术的针麻用穴。
-
山根
2.经外奇穴名;指两目内眦间的鼻根部分。古人认为此处可作望诊心的参考,故又名王官,又名頞,因其位于阙庭之下,又称下极。《黄帝内经素问·气厥论》:“胆移热于脑,则辛頞鼻渊。”山根穴的定位:山根位于两眼内眦之中点处。主治目赤肿痛、迎风流泪、鼻塞不通等。刺灸法:一般沿皮刺0.3~见陈氏《小儿按摩经》。
-
风关
概述:风关:1.小儿按摩穴(推拿部位名);食指第一、二、三节掌面总称三关,又名小三关,其本节(指掌指关节)称风关,中节称气关,末节称命关。《针法穴道记》:“小儿惊风,用三分毫针,风关此穴在食指根横纹中,少少外口下针,见血即可。《针灸经外奇穴图谱》定在手食指掌侧,近侧指节骨与中指节骨间横纹中点。
-
便毒
概述:便毒:1.经外奇穴名;2.外科学病名。出《外科大成》。《经外奇穴图谱》列作奇穴。位于前臂屈侧,腕横纹上4寸,当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处。主治腹股沟淋巴结肿大。一般直刺0.5~①指肛门前后生疮。见《医学纲目》卷十九。见《妇人大全良方》卷二十四。又名(疒^^厶)痃。
-
龙门
概述:龙门:1.经外奇穴名;《备急千金要方》:“妇人胞落颓,灸龙门二十壮,三报。在玉泉下,女人入阴内外之际。”龙门(图出自《中国针灸学词典》)解剖部位名·龙门:龙门为解剖部位名。出《脉经》卷九。指已婚妇女而未经分娩的阴道外口。经穴别名·龙门:龙门为泉门穴别名。见《经穴图考》。
-
成骨
概述:成骨:1.经外奇穴名;《黄帝内经素问·刺腰痛篇》:“少阳令人腰痛,如以针刺其皮中,循循然不可以俯仰,不可以顾,刺少阳成骨之端出血,成骨在膝外廉之骨独起者,夏无见血。”《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腑骨,即膝下踝上之小腿骨,俗又臁胫骨者也。《灵枢·本输》载:“下陵,膝下三寸,胻骨外三里也。”
-
当阳
经外奇穴——当阳穴的位置经外奇穴——当阳穴的位置当阳穴取穴方法:正坐位或仰卧位,在瞳孔直上,入前发际1寸。理卒不识人、风眩、鼻塞。深层有下颌神经肌支和颞浅动脉肌支分布。2寸,透率谷,局部有酸胀感,可扩散至同侧颞部。对血浆内皮素的影响:针刺太阳、风池,可使偏头痛急性期患者血浆内皮素水平显著下降。
-
项强
概述:项强:1.经外奇穴别名;外劳宫穴主治病证:外劳宫穴主治落枕,手臂痛,胃痛,消化不良,腹泻便溏,小儿急慢惊风,指掌麻痹,五谷不消,腹痛泄泻,掌指麻痹,五指不能屈伸,小儿脐风,手背红肿发痛,颈椎病,手指麻木,小儿脐风,粪白不变,偏头痛等,单用本穴治疗落枕时,活动颈部是治疗的关键。直刺或斜刺0.5~
-
膝眼
屈膝,在髌韧带两侧凹陷处,在内侧的称内膝眼,在外侧的称外膝眼。膝眼穴主治病证:膝眼穴主治膝痛,腿痛,腿脚重痛,脚气,膝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炎,下肢麻痹,鹤膝风,髌骨软化症等。膝眼穴的配伍:膝眼配委中、压痛点,治膝部软组织损伤。《神应经》:遍身生疥癞,曲池、合谷、足三里、绝骨、膝眼,灸二七壮。
-
注夏
概述:注夏:1.经外奇穴名;一般直刺0.5~《类经图翼》:“虚损注夏羸瘦,…一法取手掌中大指根稍前肉鱼间近内侧大纹半指许,外与手阳明合谷相对处,按之极酸者是穴。此同长强,各灸七壮,甚妙。”《丹溪心法》卷一:“注夏属阴虚,元气不足,夏初春末,头疼脚软,食少体热者,是宜补中益气汤去柴胡升麻加炒柏、白芍药。”
-
下极俞
主治腹痛,腰痛,泄泻,膀胱炎,肠炎,下肢酸痛,小便不利,遗尿,膀胱寒,腹泻等。拼音:xiàjíshù代号:EX-B5下极俞的别名:十五椎(《千金翼方》)下极之俞(《针灸经外奇穴图谱》)下志室(《中医药学名词(2004)》)出处:《备急千金要方》:第十五椎下名下极俞。下极俞配肾俞、中极、气海、三阴交,治遗尿。
-
龙头
概述:龙头:1.经外奇穴名;鸠尾为经穴名(JiūwěiCV15)。出《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任脉络穴,膏之原穴。有宽胸化痰、和胃降逆、清热熄风作用。如胸满咳逆、胸痛、癫痫、胃痛、呕吐、呕血、食不下等。现代多用以治疗心绞痛、气管炎、哮喘、肺心病、精神病、胃痉挛、急慢性胃炎等。配内关、中脘治呕吐、呃逆。
-
截疟
概述:截疟:1.经外奇穴名;一般艾炷灸3~《备急千金要方》:“一切疟无问远近,正仰卧,以线量两乳间,中屈,从乳向下,灸度头,随年壮。”治疗方法之一·截疟:截疟为治疗方法之一。在疟疾发作前的适当时间,使用针刺(大椎、后溪、间使等穴)或内服药(如常山、槟榔、草果、姜半夏煎剂)等方法,以制止疟疾的发作。
-
肾热
概述:肾热:1.经外奇穴名;2.证候名。见《新医疗法汇编》。肾热穴的定位:经外奇穴肾热穴在背部,当第7颈椎棘突下,旁开0.5寸。肾热穴主治病证:经外奇穴肾热穴主治肾炎、尿路感染。刺灸法:一般直刺0.5~《黄帝内经素问·刺热论》:“肾热病者,先腰痛,(骨行)酸,苦渴数饮,身热。”
-
八邪
别名八关(《景岳全书》),从桡侧向尺侧方向依次称大都、上都、中都、下都(《奇效良方》)。八邪穴主治病证:八邪穴主治手背肿痛,手指麻木,烦热,目痛,毒蛇咬伤,手指关节麻木疼痛,咽痛,齿痛,疟疾,头痛,项强,手臂红肿,鹅掌风,类风湿关节炎,头风等。湿为长夏的主气,故长夏多湿病。
-
胆囊
亦称胆囊点。2寸之压痛最明显处取穴。胆囊穴主治病证:胆囊穴主治黄疸,急性胆囊炎,慢性胆囊炎,胆石症,胆道蛔虫症,胆道感染,下肢麻痹,下肢痿痹,瘫痪,胸胁痛,口眼斜等。胆囊穴的配伍:胆囊穴配阳陵泉、期门、肝俞、胆俞、足三里,治急性胆管疾患。胆囊穴配阳陵泉、内关、太冲,治胆囊炎。刺灸法:刺法:直刺1~
-
胆囊点
概述:胆囊点为经外奇穴别名,即胆囊。2寸之压痛最明显处取穴。胆囊点穴主治病证:胆囊穴主治黄疸,急性胆囊炎,慢性胆囊炎,胆石症,胆道蛔虫症,胆道感染,下肢麻痹,下肢痿痹,瘫痪,胸胁痛,口眼斜等。胆囊点穴的配伍:胆囊穴配阳陵泉、期门、肝俞、胆俞、足三里,治急性胆管疾患。刺灸法:刺法:直刺1~
-
中喘
概述:中喘:1.经外奇穴别名;出《常用新医疗法手册》。出《新医疗法汇编》。位于背部,第五、六胸椎棘突之间点,旁开各0.3寸处。左右计2穴。主治支气管哮喘。一般直刺0.5~
-
内膝眼
出处:《备急千金要方》:膝眼穴在膝头骨下两旁陷者宛宛中。别名:膝目(《外台秘要》)鬼眼(《医宗金鉴》)内膝眼穴的定位:内膝眼与外膝眼相对,位于膝部,髌韧带内侧凹陷处的中央。主治膝痛,腿痛,腿脚重痛,脚气,膝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炎,下肢麻痹,鹤膝风,髌骨软化症等。膝眼在膝部,在髌韧带两侧凹陷处。
-
阴阳穴
概述:阴阳穴:1.经外奇穴名;主治病症:主治卒中恶风,赤白带下,泻注,肠疝。灸法:艾炷灸3壮。刺灸法:刺法:一般直刺0.3~位于腕部掌侧横纹的桡侧边及尺侧边,即阳池穴和阴池穴。《小儿按摩经·手诀》:“分阴阳:屈儿卷于手背上,四指节从中往两下分之,分利气血。”“和阴阳:从两下合之,理气血用之。”
-
睾丸
睾丸是男性内生殖器官。上皮外有一薄层基膜,外围是胶原纤维和具平滑肌特性的扁平细胞,为类肌细胞,能收缩,可助曲细精管内精子及液体排出。生精细胞从青春期开始,不断发育成精子,从管壁基膜向管腔其顺序为:精原细胞,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精子细胞和精子。支持细胞分泌雄激素结合蛋白,还分泌少量雌性激素。
-
腋气
概述:腋气:1.经外奇穴名;出《医经小学》。位于腋窝腋毛中点。主治腋臭。一般灸3壮。腋部分泌物奇臭之病证。出《外科大成》卷二。
-
中恶
2.经外奇穴名;苏合香丸灌之,候稍苏,以调气散和平胃散服,名调脉平胃散。”分类:《诸病源候论·中恶病诸候》包括中恶候、中恶死候、尸厥候、卒死候、卒忤候、卒忤死候、鬼击候、卒魇死候、魇不寤候、自缢死候、溺死候、中热喝候、冒热困乏候、冻死候等。《医宗金鉴·刺灸心法要诀》列作奇穴。刺灸法:一般艾炷灸3~
-
球后
概述:球后为经外奇穴名(qiúhòuEX-HN7)。球后穴主治病证:治视神经炎,视神经萎缩,视网膜色素变性,青光眼,目翳,早期白内障,近视,玻璃体混浊,内斜视,目赤肿痛,麦粒肿等。配风池、曲池、合谷、太冲,治青光眼。注意:因腧穴邻近眼球,深层为颅腔,故针刺时应注意避开眼球,不宜针刺过深,不宜提插捻转。
-
四横纹
概述:四横纹:1.经外奇穴名;出《小儿推拿方脉活婴秘旨全书》。刺灸法:—般用三棱针点刺出血;分别位于食、中、无名、小指掌指关节屈侧的横纹处,一手有四穴。应用时用推法,有和气血,退热除烦等作用。可治不思乳食,手足常掣,头偏左右,肠胃湿热,眼目翻白,气急气喘,肚腹疼痛,口眼 斜,嘴唇破烂等症。
-
中指节
概述:中指节:1.经外奇穴名;2.推拿穴位名。出《千金翼方》。《中国针灸学》列作奇穴。位于手中指背侧,远端指节横纹中点稍前方之凹陷中。主治牙痛等。一般艾炷灸5~中指的近端指关节部。《小儿推拿广意·阳掌十八穴疗病诀》:“中指节,推内则热,推外则泻。”
-
腋下
概述:腋下:1.经外奇穴名;2.人体部位名。出《备急千金要方》。《类经图翼》列作奇穴。位于侧胸部,腋中线上,当腋窝下1.5寸处。主治狐臭、肋间神经痛等。一般斜刺0.3~指胳肢窝及其下面的部位。《黄帝内经灵枢·经脉》:“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从肺系横出腋下。”
-
颈中
概述:颈中:1.经外奇穴名;2.经穴别名。出《常用新医疗法手册》。位于颈后部,项部肌肉隆起外缘入后发际1寸的凹陷,与胸锁乳突肌终止部乳突下凹陷连线之中点直下2寸处。主治半身不遂、蛔虫病等。一般直刺0.5~出《千金翼方》。
-
胃热
概述:胃热:1.胃腑热证;2.经外奇穴名。为热邪犯胃,或过食煎炒炙焯以致胃中燥热的病证。临床表现为:口渴、口臭、易饥嘈杂、小便短赤、大便秘结等。若胃热化火,则见口腔糜烂、牙龈肿痛等。治疗初宜清胃泻火,后宜滋养胃阴。针灸常取:内庭、厉兑、足三里、三阴交等。出《新医疗法汇编》。一般直刺0.5~
-
委委
概述:委委:1.经外奇穴名;出《针灸穴位小词典》。位于大腿屈侧正中线,腘窝横纹中点直上4寸。主治下肢瘫痪。一般直刺1~壅容自得貌·委委:委委是指壅容自得貌。《黄帝内经灵枢·通天》:“阴阳和平之人,其状委委然。”
-
五指节
概述:五指节:1.经外奇穴名;2.推拿穴位名。出《中医推拿学讲义》。主治腹痛、气血不畅、呼吸困难。出陈氏《小儿按摩经》。一手有五穴,分别位于拇指指间关节背面横纹及食、中、无名、小指近端指间关节背面横纹处。《厘正按摩要术·取穴》:“五指中节有横纹为五指节。”能祛风化痰,苏醒人事,通关膈闭塞。
-
新设
概述:新设:1.经外奇穴名;2.推拿穴位名。出《新针灸学》。位于项部斜方肌外缘,后发际下1.5寸,直对风池处。主治后头痛、项强、落枕、肩胛疼痛、咳嗽、气喘、咽痛等。一般直刺0.5~出《实用小儿推拿》。在第3-4足趾趾间缝间,趾蹼缘的上方。,此穴用捏法可引腹部之气下行。用于治疗腹胀等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