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帝内经
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医家和著作有:明·马莳《黄帝内经素问注证发微》、《黄帝内经灵枢注证发微》,明·吴崑《素问注》,明·张介宾《类经》,清·张志聪《黄帝内经素问集注》、《黄帝内经素问直解》,高世栻《黄帝内经素问直解》,黄元御《素问悬解》、《灵枢悬解》,张琦《素问释义》,周学海《内经评文》等。
-
内经
概述:内经:1.《黄帝内经》的简称;2.经脉内行于脏腑的部分。原书十八卷,即《黄帝内经素问》和《针经》(唐以后的传本改称《黄帝内经灵枢》)各9卷。书中有关针灸、经络的论述,为后世针灸学发展奠定了基础。与外行于体表肢节的部分(即外经)相对而言。《黄帝内经太素》:“…十二经脉,入腑脏者,以为内经。”
-
十二从
十二从指十二经脉的顺序、走向。《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别论》:“四经应四时,十二从应十二月,十二月应十二脉。”《类经》卷六张介宾注:“手有三阴三阳,足有三阴三阳,以应十二月之气,而在人则应十二经之脉也。此说可与《黄帝内经灵枢·五乱》“经脉十二者,以应十二月”相印证。
-
马莳
前者注释错误较多,后者注释较好,特别对经络腧穴方面注释较为详明,多为后世医家所参考。对《黄帝内经》精心钻研,据《汉书·艺文志》所载,认为《黄帝内经》有《黄帝内经素问》、《黄帝内经灵枢》各九卷之说,力排唐王冰认为《内经》为二十四卷之误。后又撰《黄帝内经灵枢注证发微》九卷,系据南宋史崧之传本原文著成。
-
关阖枢
关阖枢为经络理论之一。古时用此来解释经络学说中三阴三阳气机变化的特点(按“关”原文作“开”,应据《黄帝内经太素》卷十《经脉根结》及《黄帝内经素问·阴阳离合论》新校正引《九墟》文改为“关”,方与《黄帝内经灵枢·根结》之“折关败枢”文合)。六经中的太阳居阳分之表,为关;太阴居阴分之表,为关;
-
马仲化
马仲化即马莳。马莳(shi时)为明代医家,字玄台或元台(一说字仲化),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后者的注释较好,尤其是经络穴道方面较为详明,多为后世医家所参考。
-
马玄台
马玄台即马莳。马莳(shi时)为明代医家,字玄台或元台(一说字仲化),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后者的注释较好,尤其是经络穴道方面较为详明,多为后世医家所参考。
-
马元台
马元台即马莳。马莳(shi时)为明代医家。字玄台或元台(一说字仲化),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后者的注释较好,尤其是经络穴道方面较为详明,多为后世医家所参考。
-
灸法补泻
灸法补泻记载于《黄帝内经灵枢·背输》:“气盛则泻之,虚则补之。艾灸补法,艾炷点燃后,不吹其火,待其自灭;艾灸泻法,医者用口吹旺艾火,便其速燃,待病人感觉皮肤灼烫,随即加上艾炷再灸,要使艾火很快熄灭,不伤皮肤。杨上善在《黄帝内经太素》中解释艾灸补泻时说:“火烧其处正气聚,故曰补也;
-
内急
概述:内急为症状名。2.大便急迫。在内的筋脉拘急·内急:内急指在内的筋脉拘急。《黄帝内经灵枢·经筋》:“手少阴之筋…其病内急,心承伏梁,下为肘网(《针灸甲乙经》卷二及《黄帝内经太素》卷十三作“肘纲”)。”
-
外经
外经指经脉行于体表和四肢的外围部分。外经指经脉外行于体表肢节的部分。与内行于脏腑的部分相对而言。《黄帝内经灵枢·刺节真邪》:“…夫子乃言刺外经去阳病。”《黄帝内经太素》:“…十二经脉,入府藏者,以为内经,行于四支(同肢)及皮肤者,以为外经也。”
-
泻圆补方
泻圆补方为刺法用语。疾(入)而徐出,邪气乃出。安以静,坚心无解(懈),欲微以留气下而疾出之,推其皮盖其外门,真气乃存。”意指泻法应多用捻转,以利祛邪;补法多不转动,有利扶正。《黄帝内经太素》杨上善注:“员谓之规,法天而动,写气者也;方谓之矩,法地而静,补气者也。”
-
小痹
小痹为病名。指邪在孙络,随脉往来的一种痹病,因邪入未深,故称小痹。《黄帝内经素问·气穴论》:“其小痹淫溢,循脉往来,微针所及,与法相同。”《黄帝内经素问集注》张志聪注:“小痹者,谓邪始入于皮肤,未伤筋骨。脉,谓孙络脉也。”
-
心为噫
心为噫指五脏气逆证中,心气上逆的症状,出《黄帝内经素问·宣明五气篇》。噫,即嗳气。《类经》十五卷认为:“盖由火土之郁,而气有不得伸舒,故为此证。”《黄帝内经素问集注》则认为:“因胃气上逆于心,故为噫。”临床多见于心阳虚衰而心血瘀阻,母病及子,脾胃失运,故胃气上逆而噫气。
-
氂针
氂针以指员利针形状既圆而锐,“微大其末,反小其身”,有似牛尾,故名。又释作毛之强者。《黄帝内经灵枢·九针论》:“六日员利针,取法于氂针。”《黄帝内经太素·卷二十一》作“取法于氂”。
-
伏冲脉
伏冲脉即太冲脉。参见太冲脉:太冲脉指冲脉。见《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针灸甲乙经》《黄帝内经太素》作伏冲脉。
-
扬刺
概述:扬刺为古刺法。十二刺之一。《黄帝内经灵枢·官针》:“扬刺者,正内一,傍内四,而浮之,以治寒气之博大者也。”操作方法:在穴位正中先刺一针,然后在上下左右各浅刺一针,刺的部位较为分散。说明:《黄帝内经太素》“扬刺”作“阳刺”,与阴刺对举。治疗痹证寒邪稽留范围较大。
-
手少阳之筋
手少阳之筋即手少阳经筋。其支者,上曲牙,循耳前,属目外眦,上乘颌(《针灸甲乙经》卷二第六及《圣济总录》卷一九一同,《黄帝内经太素》卷十三作“颌”,《类经》卷七第四谓当作“额”),结于角。”经筋从无名指端起始,结于腕背,沿臂上行,结于肘尖部位,经上臂外侧,上肩,走颈,与手太阳的经筋相合;
-
手心主之筋
手心主之筋即手厥阴经筋。手厥阴经筋为十二经筋之一。《黄帝内经灵枢·经筋》:“手心主之筋,起于中指,与太阴之筋并行,结于肘内廉上,上臂阴,结腋下,下散前后挟胁;其支者,入腋,散胸中,结于臂(据《针灸甲乙经》、《黄帝内经太素》、《圣济总录》应为“贲”)。”它的分支,进入腋内后,散布胸中,结于贲膈。
-
畜门
畜门简称畜。《黄帝内经灵枢·营气》:“上循喉咙,入颃颡之窍,究于畜门。”《黄帝内经太素》杨上善注:“畜门,鼻孔也。”《灵枢识》卷三注:“畜门,即喉屋上通鼻之窍门也。”相当今之人体鼻孔部位。
-
手少阴之筋
手少阴之筋即手少阴经筋。《黄帝内经灵枢·经筋》:“手少阴之筋,起于小指之内侧,结于锐骨,上结肘内廉,上入腋,交太阴,挟乳里,结于胸中,循臂(据《针灸甲乙经》、《黄帝内经太素》应为“贲”),下系于脐。”向上结于肘节内侧,上行进入腋部,与手太阴经筋相交,伏行乳内,结于胸中,沿膈向下,联系于脐部。
-
髀
概述:髀:1.股(大腿)部;2.股胯部;《黄帝内经素问·脏气法时论》:“肺病者…足阳明胃经等脉所过。《黄帝内经灵枢·骨度》:“两髀之间广六寸半。”《黄帝内经素问·脉要精微论》:“当病折髀。”《黄帝内经灵枢·营气》:“故气从太阴出…按《黄帝内经太素》卷十二首篇及《针灸甲乙经》卷一第十“髀”作“脾”。
-
治脏者治其俞
治脏者治其俞为取穴法则之一。出《黄帝内经素问·咳论》。指治疗五脏病症,宜取该经五输穴中的输穴。《黄帝内经素问·咳论》:“治藏者治其俞,治府者治其合,浮肿者治其经。”《黄帝内经太素》杨上善注:“疗五藏咳,宜疗藏经第三输也。”张志聪集注解释作五脏背俞。
-
手阳明标本
手阳明标本为六经标本之一。《黄帝内经灵枢·卫气》:“手阳明之本,在肘骨中上至别阳;马莳注:“手阳明大肠经之本,在肘骨中曲池穴,上至别阳,标在颜下合于钳上,疑是胃经头维穴。”手阳明标本为十二经标本之一。手阳明大肠经本部,在肘骨之中的曲池穴,由此直上至别阳处(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卷十注为臂臑穴);
-
岂刺
岂刺为古刺法。出《黄帝内经灵枢·官针》。关刺为五刺之一。《黄帝内经灵枢·官针》:“关刺者,直刺左右尽筋上,以取筋痹,慎无出血,此肝之应也。或日渊刺(《黄帝内经太素》作开刺),一日岂刺。”指在患处两端尽筋上,即关节的肌腱附着部直刺而避免出血的刺法。因肝主筋,故本法应肝而用于治疗与肝有关的筋痹等疾患。
-
火补火泻
艾灸补泻指艾灸时以火力的大小区分补泻,又称火补火泻。出《黄帝内经灵枢·背俞》。“传”,《黄帝内经太素》作“傅”,“傅”音付,以手拥傅其艾吹之,使火气不散也。凡火力由小到大,慢慢深入,待火燃尽,灼伤皮肉者为补法,有温阳补虚的作用。《丹溪心法·拾遗杂论》:“灸法有补泻火:若补火,艾焫至肉;
-
荥输治外经
指治疗外经病,宜取该经五输穴中的荥穴和输穴。《黄帝内经灵枢·邪气藏府病形》:“荥输治外经,合治内府。”《黄帝内经太素》注:“五藏六府荥输未至于内,故但疗外经之病”;《类经》注:“荥输气脉浮浅,故可治外经之病。”指足三阳经上的六腑合穴主治六腑病症。如胃病取三里;大肠病取上巨虚等。
-
浮络
浮络指循行于人体浅表部位且常浮现的络脉。皮部以十二经脉分区,观察十二经皮部上浮络的色泽变化,可以了解邪正的盛衰,认识各经疾病,以便早期诊断,亦可行刺络放血。《黄帝内经素问·皮部论》:“视其部中有浮络者,皆阳明之络也。”《黄帝内经太素》卷九杨上善注:“浮谓大小络见于皮者也。”
-
浮肿者治其经
浮肿者治其经为取穴法则之一。出《黄帝内经素问·咳论》。指治疗浮肿等症,宜取有关经脉五输穴中的经穴治疗。浮肿者治其经指对面部浮肿等症可取有关经脉五输中的经穴。《黄帝内经素问·咳论》:“治藏者治其俞,治府者治其合,浮肿者治其经。”《黄帝内经太素》注:“有浮肿者,不可治络,宜疗经穴也。”
-
艾灸补泻
艾灸补泻是指艾灸时以火力的大小区分补泻。又称火补火泻。出《黄帝内经灵枢·背俞》。“传”,《黄帝内经太素》作“傅”,“傅”音付,以手拥傅其艾吹之,使火气不散也。凡火力由小到大,慢慢深入,待火燃尽,灼伤皮肉者为补法,有温阳补虚的作用。《丹溪心法·拾遗杂论》:“灸法有补泻火:若补火,艾焫至肉;
-
募筋
概述:募筋:1.筋膜;见《黄帝内经灵枢·邪客》。是一种联络关节、肌肉,主司运动的组织。《黄帝内经素问·痿论》:“肝主身之筋膜。”《黄帝内经太素》卷五作“募筋”。杨上善注:“募当为膜,示募覆也。十二经筋之外裹膜分内者名膜筋也。”募原与膜原通。《黄帝内经灵枢·岁露论》:“其内搏于五藏,横连募原。”
-
寒则留之
寒则留之为治则之一。出《黄帝内经灵枢·经脉》。指对寒证应当用久留针,以激发其经气,使阳气来复,散其寒邪。此法常配艾灸,以提高疗效。与“热则疾之”相对。《黄帝内经太素》注:“有寒痹等在分肉间者,留针经久,热气当集,此为补也。”又《黄帝内经灵枢·终始》:“刺热厥者,留针反为寒;刺寒厥者,留针反为热。”
-
天年
概述:天年:1.《黄帝内经灵枢》篇名;天年,即天赋之年岁。本篇从先天禀赋和后天发育,指出了寿天与精神、气血、脏腑等方面的关系,并分别论述了生命过程中各阶段的生理变化。因本篇之论以终寿为旨,故以“天年”名篇。《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此其天寿过度,气脉常通而肾气有余也。”
-
全元起
全元起(六世纪)为隋代医家。《南史·王僧孺传》记述他曾任太医侍郎,较早注解《黄帝内经素问》。原书已佚,部分内容保存在《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的注文中,对研究《黄帝内经素问》有相当参考价值。在学术上他“悉祖《内经》,以医鸣隋”,有“一时慕之如神,患者仰之,得元起则生,舍元起则死”的评论。
-
开阖补泻
开阖补泻(reinforcingandreducingmethodbykeepingholeopenedorclosed)为针刺手法,针刺补泻法之一。指以出针时是否按压针孔或摇大针孔来进行针刺补泻的操作方法。《黄帝内经灵枢·官能》记载泻法用“摇大其穴,气出乃疾”;补法则“盖其外门,真气乃存”。即以出针后轻轻揉按针孔,使其闭合不令经气外泄者为补法;
-
类经
概述:《类经》为注释类书。明·张介宾(景岳)撰。主要内容:本书将《黄帝内经》中的《黄帝内经素问》和《黄帝内经灵枢》二书的全部内容,以摄生、阴阳、藏象、脉色、经络、标本、气味、论治、疾病、针刺、运气、会通等12类重新加以组合,并予注解诠释,每类又分若干小类。成为学习和研究《内经》的重要参考书。
-
针灸甲乙经
概述:《针灸甲乙经》为针灸学著作。魏晋间皇甫谧撰。本书是将《黄帝内经素问》、《针经》(即《黄帝内经灵枢》古名)和《明堂孔穴针灸治要》三书分类合编而成。主要论述脏腑经络、脉诊理论、腧穴部位、针灸法及禁忌、病因病理及各类疾病的证候、针灸取穴等。1949年后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校勘本。
-
黄帝三部针经
概述:《针灸甲乙经》为针灸学著作。魏晋间皇甫谧撰。本书是将《黄帝内经素问》、《针经》(即《黄帝内经灵枢》古名)和《明堂孔穴针灸治要》三书分类合编而成。主要论述脏腑经络、脉诊理论、腧穴部位、针灸法及禁忌、病因病理及各类疾病的证候、针灸取穴等。1949年后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校勘本。
-
经隧
内通脏腑,外联肢节,正常时运行气血,有病时诊断治疗。《黄帝内经素问·调经论》:“五藏之道皆出于经隧,以行血气;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是故守经隧焉。”又《黄帝内经灵枢·玉版》:“经隧者,五藏六腑之大络也。”
-
项
项为人体部位名。指头下肩上部位的后部,即自枕骨至第七颈椎间的部分。《黄帝内经灵枢·经脉》:“三焦手少阳之脉…其支者,从膻中上出缺盆,上项,系耳后,直上出耳上角。”《黄帝内经素问·脉要精微论》:“推而下之,下而不上,头项痛也。”《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
涎
涎为五液之一。又称口津。涎与唾合称涎唾或唾液。具有滑润口腔和帮助消化的作用。《黄帝内经素问·宣明五气》:“脾为涎。”脾胃虚寒则冷涎上涌,口淡泛恶;胃火炽盛则涎少口燥;脾胃湿热或内有虫积,中风或癫痫病发,亦每致口角流涎。《黄帝内经灵枢·口问》:“胃中有热则虫动,虫动则胃缓,胃缓则廉泉开,故涎下。”
-
心主舌
心主舌为生理学名词。出《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舌能辨五味,又是发音的重要器官,它的功能与心有密切关系。《黄帝内经灵枢·脉度》:“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心神不清则舌謇舌颤,语言障碍;心血虚则舌色黯淡。心的虚实和病变,常可从舌质上反映出来,故有“舌为心之苗”的说法。
-
吴崑
吴崑为明代医家。家富藏书,悉究医学,负笈万里,求师访友,行医于宣城一带,颇有名声。曾撰《针方六集》一书,为针灸文献的分类考证之作。还撰有《砭焫考》《医方考》等。后因举子业不售,专而攻岐黄术。对《内经》尤感兴趣。另又有《脉语》、《吴注黄帝内经素问》、《针方六集》、《参黄论》、《砭焫考》、《药纂》等。
-
阴阳转化
阴阳转化(mutualconvertibilityofyin-yang)为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之一。阴阳转化表现在生理上,阳生于阴,阴生于阳的互根,机能与物质的相互转换;病理上的寒极生热,热极生寒等。《黄帝内经素问·天元纪大论》:“物生谓之化,物极谓之变。”《黄帝内经灵枢·论疾诊尺》:“四时之变,寒暑之胜,重阴必阳,重阳必阴。
-
狂言
狂言为症状名。出《黄帝内经灵枢·癫狂》。指语无伦次,狂躁妄语,精神错乱的表现。患者病态性言语粗鲁狂妄,失去理智控制。多为心火炽盛所致的实证。《黄帝内经素问·刺热》:“肝热病者…热争则狂言及惊,胁满痛。”
-
肉肓
肉肓为解剖结构名。《黄帝内经灵枢·胀论》:“此言陷于肉肓,而中气穴者也。”膜原指胸膜与膈肌之间的部位。《黄帝内经素问·举痛论》:“寒气客于肠胃之间,膜原之下。”王冰注:“膜,谓膈间之膜;原,谓膈肓之原。”丹波元简认为:“盖膈幕(膜)之系,附着脊之第七椎,即是膜原也。”(《医剩附录·募原考》)。
-
张景岳
简介:张景岳即张介宾。张介宾为明代著名医学家。字景岳,又字会卿,别号通一子。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学术贡献:对《黄帝内经素问》《黄帝内经灵枢》颇有研究。临证上常用温补之法,人称温补派。著述较多,如《类经》《类经图翼》《景岳全书》等。书中对针灸、经络论述颇详,为后世医家所重视。
-
内
《黄帝内经素问·调经论》:“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黄帝内经灵枢·营气》:“营气之道,内谷为宝。”2.进针、下针。《黄帝内经素问·八正神明论》:“以息方吸而内针。”《黄帝内经灵枢·终始》:“新内勿刺,新刺勿内。”《黄帝内经灵枢·淫邪发梦》:“阙气…客于阴器,则梦接内。”
-
血变
2.血分的病变。《黄帝内经灵枢·癫狂》:“候之于颜,…《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太阳司天,寒淫所胜,则寒气反至,水且冰,民病血变于中,发为痈疡,民病厥心痛,呕血血泄鼽衄,善悲、时眩仆。”
-
徐而疾则实
徐而疾则实为针刺补法的要领,与泻法“疾而徐则虚”对称,语出《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①意指缓慢地进针,迅速地出针,能使正气实,即为补。后世刺法于补法用三进一退或二进一退即出于此。②指出针的方法。即补法要缓慢地出针,并迅速按住穴位。《黄帝内经素问·针解篇》:“‘徐而疾则实’者,徐出针而疾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