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络学说

中医基础理论 针灸学 中医学 经络学

目录

心气虚,则脉细;肺气虚,则皮寒;肝气虚,则气少;肾气虚,则泄利前后;脾气虚,则饮食不入。
医学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医学知识库 + 健康测试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jīng luò xué shuō

2 英文参考

meridian doctrine[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theory of meridians[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3 注解

经络学说是在中医医疗实践中建立起来的阐述人体经络系统的循行分布、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和体表相互关系的学说,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1] 。经络学说经络为中心,阐述其循行路线、生理功能、病理变化以及与脏腑体表之间的多种联系,用以指导临床诊断和防治疾病[2]。它与阴阳五行学说相结合,建立了人体整体观气血循环学说,为中医辨证论治药物归经奠定了基础[2]

经络学说的其形成与发展,与针灸推拿疗法的应用有着密切关系,故经络学说也是针灸推拿的理论核心。中医临床治病明辨病变的脏腑经络,把握疾病的传变,以及中药方剂归经理论等,都以经络学说为基础。《黄帝内经灵枢·经别》:“十二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学之所以始,工之所止也。粗之所易,上之所难。”《扁鹊心书》:“学医不知经络,开口动手便错。”经络遍布全身,内属脏腑,外络肢节,沟通内外,贯穿上下,将人体各部组织器官联系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并籍以运行气血,营养机体,使人体各部分的功能活动保持协调和相对平衡经络学说是在阴阳五行学说指导下,与中医学其他基础理论互相影响、互为补充而逐渐发展起来的。但对于经络实质,迄今还不能从形态学上加以证实。现代对经络的研究,更是利用各种手段,从文献学、形态学生理学胚胎发生学、物理学等各个方面着手,提出了周围神经相关说、结缔组织相关说、特殊结构说、经络——皮层——内脏相关说、第三平衡系统论、神经体液相关说经络实质二重反射说细胞信息传递说、经络生物全息论、场论等很多关于经络实质的假说

4 参考资料

  1. ^ [1]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基本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2. ^ [2]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487.
编辑:fengchuile、banlang 审核:sun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