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歇热

体温热型 发热

心气虚,则脉细;肺气虚,则皮寒;肝气虚,则气少;肾气虚,则泄利前后;脾气虚,则饮食不入。
医学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医学知识库 + 健康测试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jiān xiē rè

2 英文参考

anetus[21世纪双语科技词典]

intermittent fever[21世纪双语科技词典]

pyretotyposis[朗道汉英字典]

malarial[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3 定义

间歇热(intermittent fever)为体温热型的一种,又称称为消耗热,是指患者体温突然或逐渐升高至39℃或以上,数天后又逐渐下降至正常水平,数天后又逐渐上升,反复发作[1]

目前对间歇热的概念还存在争议[1]。有规定体温突然升高可伴有恶寒战栗,数小时后降至正常以下,伴有大汗,历经1天至数天体温再升,如此反复[1]。另一种规定每日均有中高热和无热的差别,而日间温度差较弛张热更大,体温的下降多由高热突然降至正常以下[1]。后者应认为可取,因前者易与反复发热热型相混淆,不应采纳[1]。呈弛张热型的疾病多可呈间歇热[1]。胆道感染、胆管炎所表现的典型间歇热,被称为肝胆病间歇热(charcot fever)[1]疟疾亦呈典型间歇型发热[1]。成人Still病典型病例为间歇热型,体温突升骤降,日温差较大,有时可达5℃[1]

5 间歇热的常见病因

在经典型原因不明发热病因中,间歇热见于间日疟三日疟胆汁性肝硬化[1]

6 影响体温热型的因素

患者体温曲线由特征性改变变成非特征性不规则改变的原因,多为起病后给予的治疗或药物干扰发热过程[1]。有些药物和治疗手段可影响其发热过程,从而改变其体温曲线。影响体温曲线的药物和治疗手段主要有两大类[1]

一类是治“本”,即对原发疾病有一定的作用,改变了疾病的病理生理过程。如抗生素类、手术治疗、化学疗法、放射治疗等,属于治疗或干预有效的范畴。[1]

另一类是治“标”,即影响体温的调节。如糖皮质激素类、氯丙嗪异丙嗪、解热镇痛药物、一些中药制剂和低温治疗等。[1]

这两种影响可以独立存在,也可同时存在,需注意鉴别[1]

7 关于体温热型

体温热型是指发热人体温曲线的形状[1]。在临体床活动中,医护人员在获得患者体温数据后,还常常按照一定的时间间隔将这些数据绘制成患者24小时的体温曲线[1]。由于各种发热性疾病可表现为不同的热型,在病程发展的不同阶段热型还可以改变,且这些表现与改变往往具有某种规律性,因而了解患者的热型,将对医护人员判断疾病的性质,把握疾病的演变及转归有很大的帮助[1]

详见体温热型条。

8 参考资料

  1. ^ [1] 孟庆义.不明原因发热[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6.
编辑:banlang 审核:sun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