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方医学

中医学

心气虚,则脉细;肺气虚,则皮寒;肝气虚,则气少;肾气虚,则泄利前后;脾气虚,则饮食不入。
医学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医学知识库 + 健康测试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hàn fāng yī xué

2 英文参考

Preions of Chinese medicine

3 注解

汉方医学汉医。日本称中医汉医汉方医学[1]。我国医学传入日本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这期间两国医学交流不断发展[1]。日本研究汉医的著作比较丰富,现在还有不少研究汉医的学术团体,并出版不少有关汉方医学的杂志[1]

大约公元5~6世纪,中国医学开始从朝鲜半岛或直接传八日本。公元1492年~1500年日本坂净运到中国学习中医学,回日本时带去了《伤寒杂病论》等,并先后撰写《新椅方》、《续添鸿宝秘要钞》等书,向日本医界介绍传播张仲景学说。其后,永田德本、名古屋玄医、吉益东洞等崇尚仲景学说,形成了“古方派”。

1571年,曲直濑道三编著《启迪集》,对李呆、朱丹溪学说作了发挥,成为日本“后世派”的骨干。直到明洽维新之前,汉方医学一直是日本医疗手段的核心。

明治维新后直到20世纪初,由于欧美医学的传入,明治政府法律上粗暴地禁止汉方医学,以及汉方医学本身的一些缺点,致使汉方医学一度濒于灭亡。

战后随着法国、德国、美国等对东方医学的研究,由于中国政府对中医的方针政策及中医研究成果的影响以及各国对西医学的新药、化学药品副作用的失望和反省,使汉方医学得以复兴。1950年开始,成立了日本东洋医学会,并发行《日本东洋医学会志》。1954年又成立了东亚医学协会,发行月刊《汉方临床》。1963年在国立富山大学药学系设立了和汉药研究机构。日本汉方医学张仲景伤寒论》、《金匮要略》为核心,以实用主义为立足点,形成了与中医学既有联系又有所区别的学术风格和学术内容。

4 参考资料

  1. ^ [1]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535.
编辑:fengchuile、banlang 审核:sun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