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设置标准

疾病预防控制 医疗机构管理

目录

心气虚,则脉细;肺气虚,则皮寒;肝气虚,则气少;肾气虚,则泄利前后;脾气虚,则饮食不入。
医学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医学知识库 + 健康测试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guó jiā chuán rǎn bìng yī xué zhōng xīn shè zhì biāo zhǔn

2 基本信息

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设置标准》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于2020年9月2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关于印发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及国家传染病区域医疗中心设置标准的通知》(国卫办医函〔2020〕767号)

3 发布通知

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关于印发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及国家传染病区域医疗中心设置标准的通知

国卫办医函〔2020〕767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健康委: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70号)、《“十三五”国家医学中心及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设置规划》(国卫医发〔2017〕3号)及《国家医学中心和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设置实施方案》(国卫办医函〔2019〕45号)有关要求,进一步完善传染病医疗服务体系顶层设计,优化传染病医疗资源区域布局,提升应对重大疫情救治能力,助力实现区域分开,我委组织制定了《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设置标准》和《国家传染病区域医疗中心设置标准》(可从国家卫生健康委网站下载)。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附件:

1.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设置标准

2.国家传染病区域医疗中心设置标准

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

2020年9月2日

4 全文

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设置标准

4.1 一、基本要求

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应当是传染病学科特色突出的三级甲等综合医院或者三级甲等传染病专科医院,具有全国领先的医疗、教学、科研、预防、管理水平,有丰富的严重复杂传染病救治经验,在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体系建设中处于国内引领地位,并具有重要国际影响力。传染病救治相关诊疗科目齐全,配套设备设施完善,人才梯队结构合理,且有相对成熟合理的传染病中心运行机制。始终坚持公益性,认真贯彻落实医改相关工作要求,具备承担重大传染病疫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救治的能力经验。承担全国传染病救治有关临床、教学、科研、公共卫生服务等方面的技术指导,引领和推动国家传染病医学发展。

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应当满足以下基本条件:

(一)传染病中心形成统筹管理模式,有独立设置的传染病院区,规模满足功能定位,有完善的组织架构和相关专业固定的医务人员,医院每年向传染病中心投入一定的建设发展经费,保障其持续健康发展。

(二)传染病院区按照“三区两通道”设置,传染病救治床位数≥医院编制床位数的20%。按照“平战结合”原则,在重大疫情救治时能够利用传染病院区或者其他病区快速扩充传染病救治床位,迅速提升疫情救治能力

(三)建立传染病救治团队,由核心科室(专业)和支撑科室(专业)的固定人员组成。其中,核心科室(专业)包括传染病科、重症医学科、呼吸内科;支撑科室(专业)包括心血管内科、消化内科、神经内科、肾脏病科、血液病科、风湿免疫科、普通外科、胸外科神经外科精神科、妇产科、儿科、皮肤科、急诊医学科、医学检验科、医学影像科、中医科康复科、麻醉科、病理科、输血科、临床护理、临床药学等。

(四)近3年传染病患者年均出院人数≥8000例,其中每年度收治患者中相对权重值(RW)≥2数量占年出院人数不低于20%。

(五)近3年年均为传染病患者开展手术(不含操作)≥3000台次,其中三/四级手术比例不低于50%。

(六)传染病科、重症医学科、呼吸内科获得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2个,支撑科室(专业)中获得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7个。

4.2 二、医疗服务能力

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应当具备常见传染病、新发突发传染病和重大传染病综合诊疗能力,掌握疑难危重传染病救治所涉及的各项关键技术。已建立多学科融合的现代传染病防治体系,整合传染病防控、疫情监测预警、病原体识别与检测传染病诊断、抗病原体治疗、多器官功能支持、院感管理能力,协同内科与外科、西医与中医、医疗与预防,覆盖从儿童到老年全生命周期。具备开展多中心临床研究,并将科研成果向临床转化的能力,引领我国传染病医学发展。

4.2.1 (一)科室及平台设置。

4.2.1.1 1.传染病科:

(1)病房。按照“三区两通道”设置独立传染病院区,通风、空调和污水污物处理设施符合传染病院感防控要求。供氧设施等满足全部收治呼吸道传染病患者氧气供应。至少设置普通传染病呼吸道传染病病毒性肝炎艾滋病结核病、中西医结合感染病区,医生床位比≥0.3:1,护士床位比≥0.5:1。

(2)发热门诊。设置功能布局合理的发热门诊,配备诊室≥6间,隔离床位≥30张,且具有加强床位扩容能力发热门诊配备独立检验实验室、CT检查室、DR检查室,对发热患者实行严格闭环管理。

(3)专科门诊。应当至少设置传染病门诊、结核病门诊、HIV感染门诊、肠道门诊、感染门诊等。

4.2.1.2 2.呼吸内科:

医院应当设置独立的呼吸内科及其病房普通床位医生床位比≥0.3:1,护士床位比≥0.4:1。有隶属于呼吸内科的MICU或RICU,且监护床位数≥20张,并具备相应的硬件设施、技术和人力资源条件;医生床位比≥1:1,护士床位比≥2:1。

设置普通呼吸专科门诊和部分呼吸专病/专项门诊(例如,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呼吸系统感染等)。有独立的呼吸内镜室或呼吸介入中心、肺功能室。

4.2.1.3 3.重症医学平台:

传染病科设置独立重症监护病房重症监护床位数占传染病床位数≥12%,满足传染病特别是呼吸系统传染病救治要求,可以实现正负压转换,保证可迅速投入传染病救治。

医院重症医学科配备足够数量的呼吸机、监护仪、体外膜肺氧合(ECMO)和持续肾替代治疗(CRRT)等设备,配备适量的适合儿童新生儿使用的呼吸机及其他医疗设备,在传染病呼吸系统神经系统心血系统器官功能支持等领域具有较强救治能力

4.2.1.4 4.医学检验平台:

传染病中心应当设置生物安全三级(P3)实验室,配备分析测试平台、代谢组学平台、蛋白组学平台、细胞生物学技术平台、免疫学技术平台与高通量基因测序平台,具备突发新发传染病病原体识别与检测能力。配置病毒核酸检测平台≥10套,检验人员中熟练掌握PCR检测技术的≥80%,具备新型冠状病毒病毒核酸检测能力5000人份/日,并能够短期内进一步拓展。

4.2.1.5 5.医学影像平台:

传染病院区应当配置专用医学影像检查设备,至少包括1.5T及以上核磁共振(MRI)系统≥2台,64排及以上计算机断层扫描(CT)系统≥2台,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2台,数字X线成像系统(DR)≥2台,彩色多普勒超声机≥10台。具备开展各类放射血管介入、超声介入等资质,有相应的专业人才队伍。

4.2.1.6 6.院感管理科:

传染病中心应当明确专门负责医院感染管理的部门,建立院感管理与临床多学科合作机制,持续加强院感管理质量。配备足够的院感管理专业人员,院感管理人员与传染病床位比≥1:50,其中传染病专业人员占比不少于25%,且至少有1名院感管理人员具有传染病专业正高级技术职称。

4.2.2 (二)诊断项目。

能够开展常见多发、疑难危重、新发突发和重大传染病诊断所需检查检验项目,提供病原学、免疫学分子生物学检验项目,以及病理学医学影像学等检查项目。

4.2.3 (三)诊疗能力

具备常见多发、疑难危重、新发突发和重大传染病及其并发症诊断与治疗能力,建立多学科协同诊疗模式。近3年收治病例覆盖传染病疑难与危重病种清单(附表1)90%以上,总体治愈好转率≥90%。具备各甲类、按甲类管理的乙类传染病规范诊疗能力,以及对各类新发突发传染病病原体快速甄别检测监测预警、诊断治疗能力

4.2.4 (四)核心技术。

具备传染病救治先进理念和技术,能够开展传染病病原学诊断、病原学治疗、相关手术与介入操作、重要器官功能监测与支持,以及康复治疗所涉及的各项传染病救治技术。近3年开展核心技术覆盖清单(附表2)90%以上。

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应当满足以下项目中的3项:

近3年,年均完成技术项目例次数达到:

1.有创、无创呼吸支持病例数≥3000例。

2.持续肾替代治疗(CRRT)病例数≥500例。

3.体外膜肺氧合(ECMO)病例数≥50例。

4.完成内镜诊疗技术应当满足:呼吸内镜诊疗次数≥2000例次,消化内镜诊疗次数≥5000例次。

4.3 三、教学能力

承担院校医学教育、毕业后医学教育和继续医学教育,教学能力与硬件设施能满足教学需求,引领我国传染病学科人才培养。

4.3.1 (一)教学条件。

床位数量、收治的病种与数量应当符合院校教育和国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有关法定标准要求。教学硬件资源应当包括独立教学区域(面积≥1000㎡)、供查阅资料的图书馆、教学专用的多媒体教室、临床技能培训与考核中心(面积≥1000㎡)、具备相应的虚拟现实教学资源和模拟教学设备。学生(员)临床轮转科室配有独立多媒体临床教学示教室。具有传染病学硕士、博士研究生学位授予点。

4.3.2 (二)组织管理。

建立完备的组织管理体系,医院有教学相关委员会或明确教学职能部门,配有专职教学秘书,各项教学工作负责人职责明确。

4.3.3 (三)师资条件。

传染病专业领域具有高级技术职称医师数占总医师数比例≥40%,其中,研究生导师数占总医师数比例≥20%,博士生导师数占总医师数比例≥10%。每年培养本专业研究生≥30人,每位住院医师和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带教指导医师同时带教本专业培训对象不超过3名。有脱产带教教师及专职教学管理人员,建立有效的教学薪酬保障制度,能够充分调动带教指导医师从事教学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

4.3.4 (四)教学培训。

应当为国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承担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和考核任务。近3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结业考核通过率≥95%。承担传染病专业领域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10个/年,开展传染病规范化救治培训班≥10期/年,培训人次≥1000人次/年。开展传染病病原体识别与检测传染病诊断、抗病原体治疗、器官功能支持治疗等进修培训任务,有规范的培训教程,配备相应的培训设备和器材。近3年,接收进修人员≥100人次/年,进修人员主治医师及以上职称占比≥70%,进修结业考试合格率≥95%。

4.3.5 (五)教学成果。

教学团队应当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近3年,主编传染病国家级规划教材≥2部。

4.4 四、科研能力

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应当具有高水平的科研人才及科研平台,承担国家级传染病相关研究课题。有组织全国多中心、大样本的临床研究的经验,具备开展国际多中心临床研究的能力。在传染病专业相关的临床研究、科研成果、技术转化、科研影响力方面,在全国发挥引领作用。有建设成为国际水平的传染病医学研究中心的基础和条件。

4.4.1 (一)科技平台。

1.传染病相关平台标准。至少满足以下项目中的3项:

(1)国家重点实验室或国家级研究机构;

(2)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

(3)国家重点学科;

(4)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5)国家疑难病症诊治能力提升工程项目。

2.传染病平台基础条件。至少满足以下项目中的2项:

(1)建设有生物样本库

(2)建设有临床数据中心;

(3)已依法取得药物临床试验机构资格或依法备案的药物临床试验机构。

4.4.2 (二)科技人才

建立稳定的科技人才队伍,在编人员应当满足以下标准:

1.学科带头人标准。在传染病学领域至少满足以下项目中的2项:

(1)中国科学院或中国工程院院士;

(2)国家卫生健康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3)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

(4)曾任、现任或候任中华医学会传染病学分会、中国医师协会传染医师分会主委或会长。

2.学科梯队优秀人才。在传染病学领域至少满足以下项目中的5项:

(1)国家卫生健康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

(2)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人选≥1人;

(3)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或讲座教授≥1人;

(4)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获得者≥1人;

(5)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万人计划)入选人才≥1人;

(6)“四青”人才(海外高层次青年人才引进计划、青年长江学者、国家优秀青年基金、青年拔尖人才计划)≥3人;

(7)曾任、现任或候任中华医学会传染病学分会、中国医师协会传染医师分会主委、副主委、会长、副会长累计≥3人次。

4.4.3 (三)科研项目。

开展以病毒性肝炎艾滋病结核病等重大传染病,以及新发突发传染病和各种感染性疾病相关基础与临床研究。近3年,主持重大传染病防治领域国家级科研项目(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基金重点项目或重大项目)≥5项;主持新发突发传染病防治领域省部级以上应急重大项目≥5项。

4.4.4 (四)科研资源。

至少满足以下项目中的2项:

1.已建立国内重大传染病防治领域研究队列≥3个,队列总规模≥10万人;

2.已建立重大传染病标准化电子健康信息大数据平台,涉及病种≥3个,涵盖≥500万人份传染病流行病学调查信息与疾病信息

3.已建立传染病生物样本库,与临床信息相关联的各类生物样本总保有量≥100万份。

4.4.5 (五)科研支持平台。

具备完善的传染病科研支持平台,配备代谢组学、蛋白质组学基因组学病毒学、细菌学、微生态学等基础与转化研究平台、动物实验平台。

所在单位应当已依法取得药物临床试验机构资格或依法备案的药物临床试验机构,具备开展Ⅰ-Ⅳ期临床试验项目的资质,I期GCP床位≥20张,近3年牵头开展传染病防治领域I-IV 期临床试验项目≥3个。

建有专业化临床研究数据管理及生物样本管理团队,具备完善的数据及生物样本管理规章制度及信息化管理系统

4.4.6 (六)协作研究网络。

牵头建立覆盖全国的重大传染病防治协同研究网络,网络成员单位(以近3年开展合作研究为准)≥50家,覆盖省(区、市)超过20个。

4.4.7 (七)科研成果。

近5年,在传染病专业领域累积获得以下科研成果:

1.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得国家级科技成果奖励≥2项,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励≥2项;

2.获得授权国家专利≥10项;

3.有自主创新的预防、诊断、治疗和保健适宜技术并在临床得到应用推广,且转化为国家层面传染病相关诊疗指南或行业标准≥2项;

4.作为第一或通讯作者单位发表SCI收录论文≥200篇,其中影响因子大于10分论文≥15篇,被国际指南或规范引用的研究论文≥2篇;

5.牵头指南/共识或行业标准制订≥10项,其中牵头国际传染病领域指南制订≥1项。

4.4.8 (八)成果转化。

建有科技成果转化平台,专业从事转化的工作人员≥5人,转化项目≥10项。

4.5 五、承担公共卫生任务及应对重大公共卫生事件能力

4.5.1 (一)推动传染病防治网络建设。

在全国范围内开展重大传染病、新发突发传染病防治网络建设,网络覆盖医院≥200家,覆盖≥20个省(区、市)。指导网络成员单位开展传染病防治工作,定期进行质量控制、专业培训、绩效评估等,开展传染病相关信息定期收集、汇总分析和结果反馈等,发挥技术辐射带动作用。依托防治网络,与部分高等院校、医疗机构开展传染病领域基础与临床研究。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传染病防控、救治适宜技术与模式,引领提升医疗服务网络传染病救治能力

4.5.2 (二)推动完善传染病疫情监测系统

加强实验室检测能力建设,完善实验室检测网络,提升传染病特别是新发突发传染病检测能力。依托大型队列研究、传染病防治网络以及发热门诊、基层机构等哨点单位,构建传染病疫情检测、预警系统,对重点、重大传染病及主要危险因素流行状况进行动监测,实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加强与疾病控制检验检疫等部门协作,建立医疗机构与公共卫生机构协同监测机制。

4.5.3 (三)组建重大疫情应急医疗队。

完善重大疫情等应对预案体系,依托传染病、呼吸、重症医学等专业组建重大疫情应急医疗队,覆盖医疗救治、实验室检测流行病学调查等领域,配备移动P3实验室、移动CT、移动ICU等应急救治设备设施。受国家委派整建制开展重大传染病疫情救治工作。通过远程会诊等方式,指导收治医疗机构治疗新发、烈性传染病人。

4.5.4 (四)完善应急物资储备机制。

建立应对重大传染病疫情防控与医疗救治相适应的医用防护与救治物资、设备、药品储备、调配等动态机制,重点储备医用防护口罩、医用防护服、正压面罩等医用防护物资,各类抢救必须的影像检验生命支持设备。按照“平战结合”原则,应急状态下至少能够满足重大传染病千人级救治一周以上需要

4.5.5 (五)开展传染病相关健康宣教。

开展全国传染病防控与救治相关健康教育、健康咨询指导等工作。通过多种途径开展面向公众患者的常见或重大传染病预防、医疗保健等科普教育,提升公众传染病自我保护意识能力

4.6 六、落实医改相关任务和履行社会公益情况

4.6.1 (一)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

建立分级诊疗相关制度体系,牵头成立覆盖全国的传染病领域医疗联合体(包括专科联盟和远程医疗协作网),推动疑难病例远程会诊、双向转诊和医疗质控工作,定期开展对医联体成员单位技术培训与指导。专科医联体覆盖医疗机构≥100家,不少于10个省(区、市)。积极推进“互联网+医疗”,开展传染病相关远程会诊、远程查房、远程影像诊断、远程心电诊断、远程医学教育,远程医疗协作网覆盖医疗机构≥100家,不少于15个省(区、市),每年提供远程医疗服务≥1000例。

4.6.2 (二)加强医院精细化管理。

建立完善医疗质量管理控制体系,承担省级以上传染病专业质量管理控制中心工作。使用信息化手段开展部分传染病单病种质量管理临床路径管理,临床路径病种数量≥20种。积极参与重大传染病、新发突发传染病诊疗规范的撰写工作。不断完善传染病报卡、医院感染控制发热门诊与实验室管理等重点环节标准操作流程(SOP)。

4.6.3 (三)加强医疗信息化建设。

信息化建设要符合《全国医院信息化建设标准与规范》的要求,信息功能要具备《医院信息平台应用功能指引》的要求,信息技术要符合《医院信息化建设应用技术指引(2017版)》的要求,数据上报要符合国家和行业数据管理相关要求。积极推进医院电子病历和信息平台建设,实现医院内部信息系统整合,与区域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开发对接,实现区域医疗资源安全共享。医院电子病历建设达到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电子病历应用等级测评”四级要求;信息平台建设达到“医院信息互联互通标准化成熟度测评”四级要求;医院核心业务系统达到“国家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三级要求,使用国产密码对核心数据进行加密保护。能为国家中心的临床、科研、教学和管理业务提供信息支撑。

4.6.4 (四)履行社会公益项目。

积极参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紧急医学救援,组织开展义诊、健康扶贫、疑难重症患者会诊等活动,根据卫生健康行政管理部门要求开展对口支援工作。帮助提升基层传染病防治能力

4.6.5 (五)深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

切实落实医疗机构依法执业主体责任,建立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落实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制定并执行医院章程,完善医院管理制度,提高医院规范化、精细化、科学管理水平。深化人事薪酬制度改革,落实“两个允许”,保障人员合理收入待遇。

4.6.6 (六)加强公立医院绩效管理。

医院积极参加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且在申报医学中心的上一年度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国家监测指标排名位于相应类别医院前5%。

4.7 附表:

1.传染病疑难与危重病种清单

2.传染病专业核心技术清单

4.7.1 附表1 传染病疑难与危重病种清单

序号

临床诊断

ICD(国际疾病分类)名称

ICD编码

1

鼠疫

鼠疫


A20

2

肺炎鼠疫


A20.251

3

败血症鼠疫


A20.751

4

霍乱

霍乱


A00

5

高致病性禽流感

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

J09.x00

6

SARS

SARS

U04.900

7

COVID-19

COVID-19

U07.100x001

8

炭疽

炭疽肺炎

A22.102+

9

病毒性肝炎

病毒性肝炎

B15-B19

10

急性黄疸病毒性肝炎

B19.904

11

急性无黄疸病毒性肝炎

B19.905

12

慢性病毒性肝炎

B18.951

13

胆汁淤积型病毒性肝炎

B19.903

14

甲肝

急性甲型肝炎

B15

15

急性黄疸甲型病毒性肝炎

B15.903

16

急性无黄疸甲型病毒性肝炎

B15.904

17

甲型病毒性重型肝炎

B15.907

18

甲型病毒性肝炎亚急性重型

B15.906

19

乙肝

乙型病毒性肝炎

B16.905

20

急性乙型肝炎

B16

21

急性无黄疸乙型病毒性肝炎

B16.902

22

急性黄疸乙型病毒性肝炎

B16.901

23

乙型病毒性重型肝炎

B16.906

24

乙型病毒性肝炎急性重型

B16.908

25

乙型病毒性肝炎亚急性重型

B16.909

26

丙肝

丙型病毒性肝炎

B17.101

27

急性丙型病毒性肝炎

B17.151

28

急性丙型病毒性肝炎黄疸

B17.102

29

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

B18.251

30

慢性重型丙型病毒性肝炎

B18.203

31

丁肝

丁型病毒性肝炎

B17.805

32

戊肝

戊型病毒性肝炎

B17.201

33

戊型病毒性肝炎急性黄疸

B17.203

34

戊型病毒性肝炎急性无黄疸

B17.204

35

戊型病毒性肝炎急性重型

B17.205

36

戊型病毒性肝炎亚急性重型

B17.206

37

艾滋病

艾滋病(Aids)[获得性免疫缺陷(不全)综合征]

B24.X01

38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病造成的传染病寄生虫病

B20

39

艾滋病合并隐球菌感染

B24.X01+B45

40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病造成的卡氏肺囊虫肺炎

B20.651

41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病造成的结核

B20.051

42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病造成的分枝杆菌感染

B20.052

43

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感染

B24.X01+ B48.401

44

艾滋病合并弓形虫感染

B24.X01+ B58.900

45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病造成的念珠菌病

B20.451

46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病造成的巨细胞病毒感染

B20.251

47

肺结核

呼吸道结核

A16

48

肺结核病,未做细菌学和组织学检查

A16.151

49

肺结核,未提及细菌学或组织学的证实

A16.202

50

肺结核显微镜检证实

A15.001

51

支气管内膜结核

A15.551

52

结核性胸膜炎

A15.601

53

纵隔淋巴结结核病,经细菌学和组织学证实

A15.452

54

急性粟粒性肺结核

A19.001

55

急性粟粒性肺结核

A19.802

56

布鲁菌病

布鲁氏菌病

A23

57

马耳他布鲁氏菌病

A23.053

58

布鲁氏菌病

A23.351

59

布鲁氏菌病

A23.251

60

流产布鲁氏菌病

A23.151

61

伤寒副伤寒

伤寒

A01.001

62

副伤寒

A01.401

63

甲型副伤寒

A01.101

64

乙型副伤寒

A01.201

65

丙型副伤寒

A01.301

66

炭疽

炭疽

A22

67

皮肤炭疽

A22.051

68

猩红热

猩红热

A38

69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A39.852+

70

霍乱

霍乱

A00

71

细菌性痢疾

细菌性痢疾

A03.901

72

H1N1甲型流感

NA(XN8WJ,ICD11)


73

重症麻疹

麻疹

B05.901

74

麻疹后脑炎、脊髓炎或脑脊髓炎

B05.001+

75

麻疹合并肺炎

B05.201+

76

流行性出血热

流行性出血热

A98.502+

77

流行性乙型脑炎

流行性乙型脑炎

A83.001

78

登革热

登革热

A90

79

吸虫病

吸虫病

B65

80

疟疾

疟疾

B54.X02

81

恶性疟原虫疟疾

B50

82

间日疟原虫疟疾

B51

83

三日疟原虫疟疾

B52

84

卵型疟原虫疟疾

B53.051

85

狂犬病

狂犬病

A82

86

梅毒

梅毒

A53.901

87

钩端螺旋体

钩端螺旋体


88

功能异常原因待查

功能异常

R94.501

89

功能不全

K76.806

90

肝炎

K75.901

91

急性肝炎(非病毒性)

K72.003

92

慢性肝炎

K73.901

93

药物性肝炎

K71.601

94

肝硬化

肝硬化

K74.151

95

酒精肝硬化

酒精肝硬化

K70.301

96

血吸虫性肝硬化

血吸虫性肝硬化

K74.607

97

肝硬化失代偿期

肝硬化失代偿期

K74.607

98

肝硬化失代偿期,自发性腹膜炎

自发性腹膜炎

K65.902

99

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

肝硬变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

K74.609+

100

肝硬化失代偿期,肝肾综合征

肝肾综合征

K76.702

101

肝硬化失代偿期,电解质紊乱

电解质紊乱

E87.802

102

肝硬化门脉高压

门脉高压

K76.602

103

肝硬化腹水

肝硬化腹水

K74.653

104

肝硬化失代偿期,肝性脑病

肝昏迷肝性脑病

K72.903

105

和肝内胆管恶性肿瘤

和肝内胆管恶性肿瘤

C22

106

肝恶肿瘤

肝恶肿瘤

C22.901

107

原发性恶性肿瘤

原发性恶性肿瘤

C22.951

108

细胞肝癌

细胞肝癌

C22.001

109

胆管癌

胆管癌

C22.101

110

功能衰竭

肝衰竭

K72

111

功能衰竭

K72.901

112

急性肝功能衰竭(急性重型肝炎)

K72.001

113

急性肝衰竭

K72.002

114

亚急性肝衰竭(亚急性重型肝炎)

K72.051

115

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

K72.061

116

慢性肝衰竭(慢性重型肝炎)

K72.151

117

急性重型病毒性肝炎

B19.906

118

亚急性重型病毒性肝炎

B19.907

119

爆发性肝炎(急性重型肝炎)

B19.901

120

急性爆发性肝炎伴肝昏迷

B19.002

121

酒精性肝衰竭

K70.454

122

急性酒精性肝衰竭

K70.451

123

亚急性酒精性肝衰竭

K70.453

124

慢性酒精性肝衰竭

K70.452

125

发热待查

原因不明的发热

R50

126

败血症

败血症

A41.901

127

脓毒血症

A41.902

128

感染性休克脓毒性休克

A41.954

129

葡萄球菌败血症

A41.202

130

假单胞菌败血症

A41.505

131

肺炎球菌败血症

A40.301

132

链球菌败血症

A40.901

133

革兰氏阴性杆菌败血症

A41.504

134

大肠杆菌败血症

A41.503

135

变形杆菌败血症

A41.501

136

球菌败血症

A41.552

137

凝固阴性葡萄球菌引起的败血症

A41.151

138

克雷白氏杆菌败血症

A41.506

139

厌氧菌败血症

A41.451

140

感染性休克败血病休克

A41.953

141

感染性心内膜炎

感染性心内膜炎

I33.004

142

急性心内膜炎

I33.901

143

细菌性心内膜炎

I33.013

144

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

I33.007

145

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

I33.014

146

重症肺炎

重症肺炎

J18.953

147

肝脓肿

肝脓肿

K75.001

148

细菌性肝脓肿

K75.051

149

化脓性胆管炎

急性化脓性肝胆管炎

K75.002

150

急性肾盂肾炎

急性肾盂肾炎

N10.X01

151

腹腔脓肿

腹腔脓肿

K65.003

152

创伤弧菌感染

NA

NA(XN44G,ICD11)

153

细菌性食物中毒

细菌性食物中毒

A05.901

154

诺卡菌病

肺炎诺卡菌病

A43.051+

155

化脓性脑膜炎

化脓性脑膜炎

G00.901

156

细菌性脑膜炎

G00.902

157

脑脓肿

脑脓肿

G06.006

158

细菌脑脓肿

G06.051

159

皮肤组织感染

组织感染

L08.920

160

侵袭性曲霉菌

曲霉病

B44

161

霉菌肺炎

B44.103+

162

霉菌

B44.901

163

播散性曲霉病

B44.751

164

真菌败血症

真菌败血症

A41.805

165

霉菌败血症

A41.803

166

酵母菌败血症

A41.802

167

隐球菌病

隐球菌病

B45

168

肺隐球菌病

B45.001+

169

隐球菌性脑膜炎

B45.102+

170

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

B45.101+

171

播散性隐球菌病

B45.751

172

念珠菌病

念珠菌病

B37

173

念珠菌性败血症

B37.751

174

肺念珠菌病

B37.101+

175

念珠菌性心内膜炎

B37.601+

176

念珠菌性脑膜炎

B37.551+

177

肠道念珠菌性感染

B37.802

178

孢子菌病

肺孢子丝菌病

B42.001+

179

病毒性肺炎

病毒性肺炎

J12.901

180

流行性感冒

J11.101

181

重症水痘

水痘

B01

182

水痘肺炎

B01.251+

183

水痘后脑脊髓炎

B01.152+

184

新型布尼亚病毒

新型布尼亚病

NA

185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B27

186

巨细胞病毒感染

巨细胞病毒感染

B25.901

187

巨细胞病毒性肺炎

B25.051+

188

巨细胞病毒性肝炎

B25.101+

189

病毒性脑膜炎

病毒性脑膜炎

A87.901

190

结核

结核

A15-A19

191

血性播散性结核

急性血性播散性结核

A19.051

192

慢性血性播散性结核

A19.853

193

结核性脑膜炎

结核性脑膜炎

A17.003+

194

结核脑脓肿

A17.802+

195

泌尿系结核

泌尿系结核

A18.103

196

生殖系统结核

女性盆腔结核

A18.107+

197

卵巢结核

A18.110+

198

淋巴结结核

淋巴结

A18.206

199

结核性心包炎

结核性心包炎

A18.815+

200

消化系统结核

结核性腹膜炎

A18.307+

201

肠结核

A18.301+

202

骨关节结核

腰椎结核

A18.011+

203

结核

A18.035+

204

脊椎结核

A18.046+

205

非结核分枝杆菌感染

非结核分枝杆菌感染

NA(1B21.Z,ICD11)

206

寄生虫病

未特指的寄生虫病

B89

207

丝虫病

丝虫病

B74

208

线虫病

类圆线虫病

B78

209

囊尾蚴病

脑囊虫病

B69.001+

210

中枢神经系统囊尾蚴病

B69.052+

211

囊尾蚴病

B69.901

212

棘球蚴病

棘球蚴病

B67

213

肠绦虫病

绦虫病

B68

214

恙虫病

恙虫病

A75.301

215

立克次体感染

立克次体感染

A79.902

216

弓形虫病

弓形虫病

B58.900

217

回归热

回归热

A68

218

莱姆病

莱姆病

A69.201

4.7.2 附表2 传染病专业核心技术清单

序号

技术名称

ICD编码

1

PPD试验


2

结核分枝杆菌涂片检查


3

结核分枝杆菌培养


4

结核分枝杆菌鉴定


5

结核杆菌抗体测定


6

结核分枝杆菌菌种鉴定(DNA微阵列芯片法)


7

结核分枝杆菌耐药基因检测(DNA微阵列芯片法)


8

结核感染T细胞检测(T-spot)


9

腺苷脱氨酶测定(胸腹水


10

乳酸脱氢酶(胸腹水


11

GeneXpert检测


12

ELISA结核感染T细胞检测


13

结核分枝杆菌培养


14

结核分枝杆菌鉴定


15

甲型流感病毒DNA检测


16

流感H7N9病毒RNA检测


17

流感A/B型RNA检测


18

流感病毒H3N2型RNA检测


19

流感病毒季节性H1N1型RNA检测


20

流感病毒新H1N1型RNA检测


21

流感病毒A型检测分型检测


22

SARS-CoV-2核酸抗体检测


23

巨细胞病毒DNA检测


24

EB病毒DNA检测


25

降钙素原测定


26

内毒素测定


27

大便优势菌培养


28

胸腔镜下胸膜活检术


29

胸腔镜下胸腔灌洗术


30

心血管及周围血管介入技术


31

多重耐药细菌感染诊治


32

ECMO技术


33

人工肾技术


34

动脉球囊反搏技术


35

体外循环技术


36

有创/无创呼吸支持技术


37

呼吸内镜技术


38

消化内镜技术


39

肝移植


40

移植


41

心脏移植


42

移植


编辑:banlang 审核:sun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