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咬伤与狂犬病

疾病 普通外科

心气虚,则脉细;肺气虚,则皮寒;肝气虚,则气少;肾气虚,则泄利前后;脾气虚,则饮食不入。
医学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医学知识库 + 健康测试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gǒu yǎo shāng yǔ kuáng quǎn bìng

2 疾病分类

普通外科

3 疾病概述

狗咬伤本身并不严重,其最大的危险在于被带有狂犬病病毒的狗咬伤后,可能会发生狂犬病,得了狂犬病死亡率极高。被狗咬伤后,经过一段时间的潜伏期狂犬病发作,95%以上病人因呼吸中枢麻痹心力衰竭而死亡。出现兴奋、狂躁、恐水、怕风、咽喉肌痉挛、大量流涎瘫痪症状和体征。

4 疾病描述

狗咬伤本身并不严重,其最大的危险在于被带有狂犬病病毒的狗咬伤后,可能会发生狂犬病,得了狂犬病死亡率极高。被狗咬伤后,经过一段时间的潜伏期狂犬病发作,95%以上病人因呼吸中枢麻痹心力衰竭而死亡。狗咬伤后,必须根据具体情况分析是否会发生狂犬病,可能性有多大。只有被“疯狗”咬伤才能传染狂犬病。“疯狗”是指患有狂犬病的狗。

5 症状体征

兴奋、狂躁、恐水、怕风、咽喉肌痉挛、大量流涎瘫痪症状和体征。

7 病理生理

被狗咬伤后,经过一段时间的潜伏期狂犬病发作,95%以上病人因呼吸中枢麻痹心力衰竭而死亡。

8 诊断检查

1.详询咬伤史。咬伤时间、地点、当地有否狂犬病流行。咬伤后处理经过、自觉症状,以往有无狂犬病疫苗接种史。还应询问咬人狗(或其他咬人动物如猫、狼、豺、蝙蝠,亦会传染狂犬病)的情况,是否为疯狗(其一般表现为颈软、头低、耳垂斜视、乱叫乱嚷、尾向下拖、不能反身向后顾等,进而发生瘫痪,发病后5~7d左右死亡)。

2.咬人狗(或其他咬人动物)是否逃逸,或被打死,对已杀死的可疑疯狗,应作病理检查检验,用新鲜标本(脑、唾液腺、角膜等)检查神经细胞胞浆内的尼氏(Negri)小体。

3.检查患者被咬创口,了解其范围和深度,明确伤情。

4.疯狗咬人后,狂犬病毒即注入人体,至狂犬病发作,潜伏期约为3~8周,短者10d,长则数月。

5.患者有否兴奋、狂躁、恐水、怕风、咽喉肌痉挛、大量流涎瘫痪症状和体征。

6.实验室检查:发病一周内取唾液鼻咽洗液、角膜印片等,作荧光抗体染色,检测狂犬病病毒抗原

9 治疗方案

1. 咬人狗是否为疯狗的鉴别

①查看有无典型的疯狗症状;②抓获的可疑疯狗隔离观察2周,是否发病;③死亡或打死的狗,应进行病理检查检验(包括病理切片、动物接种、免疫试验等);④如狗咬人后逃逸,则需进行社会调查:当地是否为疫区,有无狂犬病患者发生,向现场的当地人询问咬人狗是野狗还是家狗,是家狗还需向主人了解狗的目前状态并作观察。

2.被狗咬伤后,不论是否疯狗咬伤,均应作紧急处理,正确清创。除小而浅的创口用碘酊乙醇消毒并包扎外,其余均应以20%肥皂水及大量无菌生理盐水冲洗,去除坏死组织及异物,再以0.1%新洁尔灭溶液双氧水生理盐水反复冲洗,创口原则上不作一期缝合。

3.医学对狗咬伤的处理采用针刺伤口出血艾灸火罐拔毒,还可用葱白60g、生甘草150g煎水洗伤处,玉真散外敷。

4.已证明或疑为疯狗咬伤时,创口周围或肌内注射狂犬病免疫血清患者应立即进行狂犬病疫苗注射。可疑疯狗经观察5~10d未死,则可除外狂犬病患者即可终止注射狂犬病疫苗

5.狂犬病免疫血清注射前,应作皮试,严禁血管内注射。免疫血清只能延长潜伏期,不能预防狂犬病发生

6.狂犬病疫苗注射,一般在专门机构进行。每次剂量2ml,成人患者于伤后当天、第3、7、14、30d各注射1次,共5次,1月内完成(3~5岁剂量减半,2岁以下再减半),或每次2ml,每日交替在肩胛间和腹壁四处(右上、右下、左上、左下)皮下注射,共作14~21次。若咬伤较重或为小儿,则改为前7d、2/d,后7d、1/d。如发生神经炎、脊髓炎肠炎等并发症,应中止注射。

狂犬病患者隔离治疗,对症处理。

7.护理

(1)同外科一般护理常规。

(2)做好心理护理,减轻恐惧心理

(3)防止狂犬病患者咬伤他人。

10 预后及预防

野外注意身体防护,避免其它生物侵害人体

11 特别提示

1、注意动物防疫,减少狂犬病隐患,尤其是宠物爱好者,更加要注意预防狂犬病

2、避免被狗咬伤,教育群众加强对家犬的管理,禁止无证养狗,捕杀野狗,对流行区的狗立即开展捕杀活动

3、对有感染狂犬病特殊危险的人,如疫区兽医、畜牧、饲养、屠宰、皮革加工人员,狂犬病毒实验室、疫苗制造人员,防疫人员,林区野外工作人员,勘探人员及即将去疫区人员,应予狂犬病疫苗全程接种。

护理:

1、同外科一般护理常规。

2、做好心理护理,减轻恐惧心理

3、防止狂犬病患者咬伤他人。

编辑:banlang 审核:sun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