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

食材 食疗

心气虚,则脉细;肺气虚,则皮寒;肝气虚,则气少;肾气虚,则泄利前后;脾气虚,则饮食不入。
医学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医学知识库 + 健康测试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fān qié

2 英文参考

Tomato

3 注解

Tomato番茄习惯上称西红柿,老家在南美洲秘鲁的丛林幽谷之中。番茄属茄科,一年生草本植物。原产南美洲,我国各地均普遍栽培,夏秋季出产较多。

相传西红柿最早生长在南美洲,因色彩娇艳,人们对它十分警惕,视为“狐狸的果实”,又称狼桃,只供观赏,不敢品尝。

营养丰富、味道鲜美的番茄,被人们誉为蔬中水果、果中佳肴、绿色世界的红宝石。

它的枝叶有股难闻的气味,所以曾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被人误认为有毒植物,艳丽的果实竟无人敢吃。印第安人起初称它为“狼桃”,认为只有狼才敢吃它。16世纪时英国俄罗达拉里公爵漫游南美,曾带回一株献给女王伊丽莎白观赏。此后番茄就传入欧洲。因果实既像柿子,又似苹果,所以有“金色的苹果”和“西红柿”之名。到18世纪,西方人才胡椒大蒜牛油作佐料,把西红柿当蔬菜吃。

日本已培育成西红柿树,一棵干长16米的西红柿树,结果3千多个,预计可结果上万个,而且是用温室无土栽培法育成的。日本人给它取名为妖怪西红柿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培育了一种方形番茄。它比普通圆形番茄更丰满,更能耐受机器采摘和运输中碰撞。

西红柿营养丰富,既可作蔬菜,又可当水果 。其中维生素C的含量是西瓜的10倍,对治疗坏血病感冒过敏性紫癜症和提高人体抗病力有重要作用

现在它是不少人餐桌上的美味。西红柿含有丰富的胡萝卜素维生素C和B族维生素,尤其是维生素P的含量蔬菜之冠。

西红柿的食用部位为多汁的浆果。它的品种极多,按果的形状可分为圆形的、扁圆形的、长圆形的、尖圆形的;按果皮的颜色分,有大红的、粉红的、橙红的和黄色的。

红色西红柿,果色火红,一般呈微扁圆球形,脐小,肉厚,味甜,汁多爽口,风味佳,生食、熟食可,还可加工成番茄酱番茄汁;粉红西红柿,果粉红色,近圆球形,脐小,果面光滑,味酸甜适度,品质较佳,黄色西红柿,果桔黄色果大,圆球形,果肉厚,肉质又面又沙、生食味淡,宜熟食。

4 番茄的品质要求

一般以果形周正,无裂口、虫咬,成熟适度,酸甜适口,肉肥厚,心室小者。宜选择成熟适度的番茄,不仅口味好,而且营养价值高。

5 番茄营养价值

番茄含有对心血管具有保护作用维生素矿物质元素,能减少心脏病的发作。

番茄红素具有独特的抗氧化能力,能清除自由基,保护细胞,使脱氧核糖核酸基因免遭破坏,能阻止癌变进程。西红柿除了对前列腺癌有预防作用外,还能有效减少胰腺癌直肠癌喉癌口腔癌肺癌乳腺癌等癌症的发病危险。

番茄中的维C,有生津止渴,健胃消食,凉血平肝,清热解毒,降低血压之功效,对高血压肾脏病人有良好的辅助治疗作用。多吃番茄具有抗衰老作用,使皮肤保持白皙。

尼克酸能维持胃液的正常分泌,促进红血球的形成,有利于保持血管壁的弹性和保护皮肤。所以食用西红柿对防治动脉硬化高血压冠心病也有帮助。西红柿多汁,可以利尿肾炎病人也宜食用。

经常发生牙龈出血或皮下出血患者,吃番茄有助于改善症状

番茄所含的苹果酸柠檬酸,有助于胃液脂肪蛋白质消化

6 番茄的选购

1. 在炎热的夏天,番茄是比防晒霜更好的防晒工具。因为番茄富含抗氧化剂番茄红素,每天摄入15毫克番茄红素可将晒伤的危险系数下降40%。

2. 不宜空腹大量食用西红柿,空腹时胃酸分泌量增多,造成胃不适、胃胀痛。

3. 如果番茄下部长得不是圆形,而是很尖,一般就是过分使用激素所致,不要选购。

4. 去除西红柿皮的方法:(1)把开水浇在西红柿上,或者把西红柿放入开水里焯一下,西红柿的皮就能很容易的被剥掉了。(2)把西红柿从尖部到底部都细细地用勺刮一遍,使西红柿的外皮和内部的果肉贴得更紧密。这时再用手撕西红柿皮,就很容易了。

7 番茄适合的人群

一般人群均可食用。

1. 适宜于热性病发热口渴、食欲不振、习惯牙龈出血贫血头晕心悸高血压、急慢性肝炎、急慢性肾炎夜盲症近视眼者食用;

2. 急性肠炎、菌痢及溃疡活动期病人不宜食用。

8 番茄食疗功效

西红柿性甘、酸、微寒,归肝、胃、肺经

具有生津止渴,健胃消食,清热解毒凉血平肝,补血养血和增进食欲的功效;

可治口渴,食欲不振。

9 番茄相克的食物

西红柿忌与石榴同食。

10 番茄的食用建议

1. 西红柿常用于生食冷菜,用于热菜时可炒、炖和做汤。以它为原料的菜有“西红柿炒鸡蛋”、“西红柿牛肉”、“西红柿蛋汤”等。

2. 青色未熟的西红柿不宜食。

3. 烹调时不要久煮。

4. 烧煮时稍加些醋,就能破坏其中的有害物质番茄碱。

编辑:banlang 审核:sun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