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寐

中医病证名 中医诊断学 中医内科学 中医常见病 中医学

心气虚,则脉细;肺气虚,则皮寒;肝气虚,则气少;肾气虚,则泄利前后;脾气虚,则饮食不入。
医学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医学知识库 + 健康测试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duō mèi

2 英文参考

somnolence[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somnolence[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

3 概述

多寐(somnolence[1][2])为病证名[3]。是指以白天发作、难以控制的入睡,唤之能醒,醒后又睡为主要表现的疾病[3][3]。同多卧多眠[3]、嗜眠证[4]多寐的特点是不论昼夜,时时欲睡,唤之能醒,醒后复睡[4]。《黄帝内经灵枢·寒热病》:“阳气盛则嗔目,阴气盛则瞑目。”说明多寐的病理主要是由于阴盛阳虚所致,因阳主动,阴主静,阴盛多寐[4]。后世医家对多寐一证又有进一步的阐述,如《脾胃论·肺之脾胃虚论》认为:“脾胃之虚怠惰嗜卧。”《丹溪心法·中湿》指出:“脾胃受湿,沉困无力,怠惰好卧。”可见多寐主要由于脾虚湿胜所引起[4]。此外,病后或高年阳气虚弱,营血不足,困倦无力而多寐者,亦有所见[4]。至于其某种热性或慢性疾病过程中出现的嗜眠,则为病情严重的预兆,不在此讨论范围之内[4]

4 多寐辨证治疗

杂病源流犀烛·不寐多寐源流》:“多寐,心肺病也。一由心神昏浊,不能自主;一由心火虚衰,不能生土而健运。其原有如此者,试言其症状体重或浮而多寐,湿胜也。宜平胃散防风白术。食方已,即困倦欲卧,脾气弱,不胜食气也。俗称饭醉。宜六君子汤山楂神曲麦芽四肢怠惰而多寐,气弱也。宜人参益气汤长夏懒怠,四肢无力,坐定即寐,肺脾两经之气本弱,复为炎暑所逼也。宜清暑益气汤病后多眠,身犹灼热,余邪未清,正气未复也。宜沈氏葳蕤汤狐惑症舌白齿晦,面目乍白乍赤乍黑变异无常,四肢沉重,默默多眠,大病后肠胃空虚,三虫求食,食人五脏,食其喉则为惑,其声哑,上唇必有疮,宜三黄泻心汤。食其肛则为狐,其咽干下唇必有疮,宜雄黄锐散。此症杀人甚急,当急治也。通用宜黄连犀角汤、治惑桃仁汤风温阳脉浮滑,阴脉濡弱,发热咽干口苦,微恶寒,闭目欲眠,少阴伏邪发出,更感太阳客邪也。宜黄芩汤桂枝石膏,甚则葳蕤汤加减。亦有阴阳俱浮。具如前症。太阳受邪误发汗也,宜麻黄升麻汤去二麻、姜、桂。取汗即愈。热病得汗后,脉沉细身冷喜卧,脉沉细昏沉不省,阳气遏也,急与药令四肢温暖,不尔,有熟睡死者,宜四逆汤伤寒诸般多寐症,各详本条,兹不赘,惟汗下后酣眠者,为正气已复,可勿药也。”

健忘常与不寐并见,二者在病因证治方面亦有密切联系,治疗原则一般以养心血补脾肾为主[4]

4.1 湿胜/湿困脾胃

多寐·湿困脾胃证(somnolence with syndrome of dampness retaining in spleen and stomach[4])是指脾气虚弱,湿盛扰神,以头蒙如裹,昏昏嗜睡,肢体沉重,偶伴浮肿,胸脘痞满,纳少泛恶,舌淡,苔腻,脉濡等为常见症的多寐证候[4]

湿胜型多发于雨湿之季,或见于体质丰肥之人。胸闷纳少,身重嗜睡,苔白腻,脉多濡缓,属痰湿内困,脾阳不振而成。治宜燥湿健脾,方用平胃散[备注]平胃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苍术厚朴橘皮甘草生姜大枣为主方。方中苍术燥湿健脾厚朴燥湿除满;陈皮理气化痰祛湿;草、姜、枣和中,另入藿香佩兰苡仁以芳香利湿;痰多者可加半夏、南星等化痰降逆之品。

4.2 多寐·瘀血闭阻证

多寐·瘀血闭阻证(somnolence with syndrome of blockade of static blood[4])是指瘀血阻滞,困扰心神,以神倦嗜睡头痛头晕,病程较久,或有外伤史,舌紫暗或有瘀斑,脉涩等为常见症的多寐证候[4]

4.3 多寐·脾气虚证

多寐·脾气虚证(somnolence with syndrome of spleen qi deficiency[4])是指脾气虚弱,心神失养,以嗜睡多卧,倦怠乏力,饭后尤甚,伴纳少便溏面色萎黄,苔薄白,脉虚弱等为常见症的多寐证候[4]

脾虚者由于中气不足,脾弱运迟,故食后困倦多寐。一般舌脉均无异常。治宜益气健脾,用六君子汤[备注]六君子汤(《医学正传》):人参炙甘草茯苓白术陈皮、制半夏麦芽神曲山楂消痰导滞。

4.4 多寐·阳气虚衰证

多寐·阳气虚衰证(somnolence with syndrome of yang qi exhaustion[4])是指阳气虚衰,心神不振,以心神昏浊,倦怠嗜卧精神疲乏懒言,畏寒肢冷,面色晄白,健忘,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等为常见症的多寐证候[4]

病后或年高之人,神疲食少,懒言易汗,畏寒肢冷,脉弱而嗜睡者,多属阳气虚弱。治宜温阳益气中阳不足者用理中丸[备注]理中丸(《伤寒论》):人参白术干姜炙甘草治之,气虚下陷者用补中益气汤[190]主之。

4.5 多寐·痰浊闭阻证

多寐·痰浊闭阻证(somnolence with syndrome of blockade of phlegm-turbidity[4])是指痰浊内盛,闭阻心神,以精神萎顿,昼夜嗜睡胸闷脘胀,形体肥胖,苔厚,脉滑等为常见症的多寐证候[4]

5 类证鉴别

热病愈后,津气得复,人喜恬睡,睡后清醒爽适,这与多寐有所区别,它与热病昏睡,亦有明显差异。

6 关于嗜卧

嗜卧又称多卧善眠多眠多寐[5]。指困倦欲睡,忽忽喜眠之症[5]

6.1 病因病机

多因湿胜、脾虚胆热所致[5]

6.2 辨证论治

湿胜者,兼见肢体虚浮或沉重,或大便溏薄,脉多濡缓,宜胃苓汤平胃散等方[5]

脾虚者,兼见四肢无力,精神困倦,脉弱,或见食后昏困,宜人参益气汤六君子汤等方[5]

胆热者,症见口苦,昏困多睡,宜半夏汤等方[5]

也有因体气虚,不能适应气候变化所致者,如秋燥而见怠惰嗜卧畏寒,不思饮食,兼见肺病,为阳气不伸之故,宜升阳益胃汤长夏而见懒惰无力,坐定即昏倦欲睡,为肺脾气虚,不胜炎暑之故,宜清暑益气汤等方;病后嗜睡,多因正虚,余邪未净[5]伤寒少阴病见昏昏欲寐,属阳气虚衰之象[5]

7 关于多卧

多卧指经常困倦欲睡之症[6]

7.1 病因病机

黄帝内经灵枢·大惑论》:“肠胃大则卫气留之,皮肤湿则分肉不解,其行迟。夫卫气者,昼日常行于阳,夜行于阴,故阳气尽则卧,阴气尽则寤。故肠胃大则卫气行留久,皮肤湿,分肉不解则行迟。留于阴也久,其气不清则欲瞑,故多卧矣。”又:“邪气留于上焦上焦闭而不通,已食若饮汤。卫气久留于阴而不行,故卒然多卧焉。”

8 关于多眠

多眠多卧[6]

8.1 辨证论治

类证活人书·问多眠》:“多眠有四证,有风温证,有小柴胡证,有少阴证,有狐惑证。病人尺寸脉俱浮,头痛身热,常自汗出,体重,其息必喘,四支不收,默默但欲眠者,风温证也。风温不可发汗,宜萎蕤汤。病人脉浮,头项强痛恶寒者,太阳证也。十日已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设胸满胁痛者,与小柴胡汤。脉但浮者,麻黄汤主之。病人尺寸脉俱沉细,但欲寐者,少阴证也。急作四逆汤,复其阳不可缓也。若状如伤寒,四支沉重,忽忽喜眠,须看上下唇,上唇有疮,虫蚀五脏下唇有疮,虫蚀下部,当作狐惑治之。”

医学心悟》卷二:“表证多眠者,何也?答日:表证多眠,是寒邪外束,阳气不舒,必见头痛发热诸证。若直中多眠,则见下利清谷手足厥冷诸证,与表邪自是不同。”

9 关于善眠

善眠指时常困倦欲眠之症[7]。出《黄帝内经素问·六元正纪大论》。

10 参考资料

  1. ^ [1]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2. ^ [2]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3. ^ [3]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683.
  4. ^ [4] 张伯臾主编.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116.
  5. ^ [5]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830.
  6. ^ [6]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682.
  7. ^ [7]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768.
编辑:fengchuile、banlang 审核:sun

治疗多寐的穴位

以下内容自动匹配而来,非人工筛,请自行鉴别

查看更多

治疗多寐的方剂

以下内容自动匹配而来,非人工筛,请自行鉴别

查看更多

治疗多寐的中成药

以下内容自动匹配而来,非人工筛,请自行鉴别

查看更多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