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英文参考
Dìwǔhuì GB42[中国针灸学词典]
dìwǔhuì[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G42[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GB42[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穴位 | 地五会 | ||
---|---|---|---|
汉语拼音 | Diwuhui | ||
罗马拼音 | Tiwuhui | ||
美国英译名 | Ground Five Meetings | ||
各国代号 | 中国 | GB42 | |
日本 | 42 | ||
法国 | 莫兰特氏 | VB42 | |
富耶氏 | VB42 | ||
德国 | G42 | ||
英国 | G42 | ||
美国 | GB42 |
地五会为经穴名(Dìwǔhuì GB42)[1]。代号GB42[2]。出《针灸甲乙经》。属足少阳胆经[2][2]。地即土地,地为下,指足部,五即五个,会即会合,分布于足部的少阳经穴有五,此穴居其中,为上下脉气会合之处,故名地五会[2]。地五会穴主治头、胸等部疾患:如偏头痛,目赤痛,耳鸣耳聋,内伤吐血,乳肿乳痈,腋下肿,腰痛,足背红肿,头痛,目赤,耳鸣,胁痛,乳痈,足背肿痛,耳聋,胁肋胀痛,足跗肿痛,乳房胀痛,目赤肿痛,吐血,现代又用地五会穴治疗肋间神经痛,神经性耳聋,乳腺炎,结膜炎,腰肌劳损,足扭伤,肺结核,腋淋巴结炎等。
5 穴名解
地即土地,地为下,指足部,五即五个,会即会合,分布于足部的少阳经穴有五,此穴居其中,为上下脉气会合之处,故名地五会[2]。
《释名·释地》:“地,低也。其体低下,载万物也。”《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风行于地。”《备急千金要方》风毒脚气门:“夫风毒之气皆起于地。地之寒暑风湿皆作蒸气,足当履之,所以风毒之中人也必先中脚。”五,数也,同伍。《周礼·地官·小可徒》:“五人为伍。”人头圆象天,足地方以应。本穴为足少阳之气,与其他五经之气会合处也。以此之一,会彼之五,足方象地。本穴能治足背红肿,五趾不能着地,针之可使肿消疾除,站立如常;又其穴为五脏之气所会,故名之。[3]
7 地五会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地五会穴在足背外侧,当足4趾本节(第4跖趾关节)的后方,第4、5跖骨之间,小趾伸肌腱的内侧缘[5]。
地五会穴位于足背部,当第四五跖骨间,靠小趾伸肌腱的内侧缘,侠溪穴上1寸处[5]。
8 地五会穴的取法
正坐垂足或仰卧位,在第四、五跖骨间,当小趾伸肌腱的内侧缘取穴[5]。
地五会穴位于足背,第四、五跖骨间,第四跖趾关节近端凹陷中[5]。伸足取穴[5]。
9 地五会穴穴位解剖
地五会穴下皮肤、皮下组织、足背筋膜、骨间背侧肌。皮肤由足背外侧皮神经和足背中间皮神经分布。跗外侧动脉发自足背动脉(在距骨颈处),向前外行于足背,发交通支连于弓形动脉。(参看足临泣)
9.1 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趾长伸肌腱→趾短伸肌腱外侧→第四骨间背侧肌→第三骨间足底肌[7]。
9.2 穴区神经、血管
10 地五会穴的功效与作用
地五会穴有清肝疏胆作用,凡穴名之曰合日会者,皆与他经之穴会合为用也。如头之百会,腿之合阳,手之合谷,以及臑会、会宗等均是也。其所治症,亦多有与他经之穴协合奏效者。如《天罡秘诀》云:“耳内蝉鸣先五会,次针耳门,三里内。”《黄帝内经素问》曰:“阳气起于足趾之表。”少阳为一阳,由头至足为降。厥阴为一阴,由足至腹为升。阳不降则阴无以升,阳之降,阴之引也;阴之升,阳之促也,六经皆然,借少阳厥阴以启之也。[8]
11 地五会穴主治病证
地五会穴主治头、胸等部疾患:如偏头痛,目赤痛,耳鸣耳聋,内伤吐血,乳肿乳痈,腋下肿,腰痛,足背红肿,头痛,目赤,耳鸣,胁痛,乳痈,足背肿痛,耳聋,胁肋胀痛,足跗肿痛,乳房胀痛,目赤肿痛,吐血,现代又用地五会穴治疗肋间神经痛,神经性耳聋,乳腺炎,结膜炎,腰肌劳损,足扭伤,肺结核,腋淋巴结炎等。
地五会穴主治头、胸等部疾患:如偏头痛、目赤痛、耳鸣耳聋,内伤吐血、乳肿乳痈、腋下肿、腰痛、足背红肿等[8]。
地五会穴主治头痛、目赤、耳鸣、胁痛、乳痈、内伤吐血、足背肿痛[8]。
地五会穴主治头痛,目赤,耳鸣,耳聋;胁肋胀痛,足跗肿痛;乳房胀痛,乳痈[8]。
地五会穴主治目赤肿痛,耳鸣,吐血,乳痈,腋下肿,足背红肿等[8]。
13 地五会穴的配伍
地五会配睛明、瞳子髎、风池,有祛风明目止痛的作用,主治目赤痛。
地五会配乳根、膻中、足三里,有清热泻火解毒的作用,主治乳痈。
16 参考资料
- ^ [1]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222.
- ^ [2]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564.
- ^ [3] 柴铁劬.针灸穴名解[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
- ^ [4] 孙国杰主编.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18.
- ^ [5]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 ^ [6] 王民集,朱江,杨永清主编.中国针灸全书[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333.
- ^ [7] 查炜.经络穴位按摩大全[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
- ^ [8] 孙国杰主编.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