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锦

中药材 祛风止痛 中医学 中药学 活血通络

心气虚,则脉细;肺气虚,则皮寒;肝气虚,则气少;肾气虚,则泄利前后;脾气虚,则饮食不入。
医学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医学知识库 + 健康测试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dì jǐn

2 中医大辞典》·地锦

地锦中药名,出自《本草拾遗》,为《浙江民间常用草药》记载的爬山虎之别名[1]

2.1 别名

大风藤假葡萄藤、爬墙虎、飞天蜈蚣、枫藤、地锦[2]

2.2 来源及产地

葡萄科植物爬山虎Parthenocissustricuspidata (Sieb.et Zucc.) Planch.的根及茎[2]分布辽宁、河北、陕西、湖北、湖南及华东、华南、西南等地[2]

2.3 性味

辛,微涩,温[2]

2.4 功能主治

祛风止痛,活血通络[2]

①治风湿关节疼痛偏头痛半身不遂痛经,产后血瘀,腹生结块[2]。内服:煎汤,15~30g,或浸酒[2]

②治跌打损伤,痈疖肿毒,捣烂敷;带状疱疹,磨汁外搽[2]

2.5 化学成分

本品含藜芦醇,矢车菊素[2]

3 《*辞典》·地锦

3.1 出处

本草拾遗

3.2 拼音名

Dì Jǐn

3.3 别名

地噤(《本草拾遗》),常春藤(《植物名实图考》),爬墙虎、红葡萄藤、红葛(《中国树木分类学》),爬山虎(《苏南种子植物》),大风藤、过风藤(《江西中药》),三角枫藤、蝙蝠藤、爬岩虎、野枫藤、日光子、枫藤、爬龙藤、野葡萄腹水藤、三叶茄(《浙江民间常用草药》),风藤(《江西草药》),石壁藤(苏医《中草药手册》)。

3.4 来源

葡萄科植物爬山虎的根及茎。

3.5 形态

落叶藤本。枝条粗壮,卷须短,多分枝,先端具粘性吸盘。叶阔卵形,长10~20厘米,宽8~17厘米,中部以上较宽,先端通常3裂,基部呈心形;幼苗或下部枝上的叶较小,且分成3小叶,均有小叶柄,中间小叶倒卵形,两侧小形斜卵形;叶片边缘具粗锯齿,齿端尖锐,上面深绿色,有光泽,无毛,下面淡绿色,脉上有柔毛;叶柄长8~22厘米。聚伞花序通常着生于两叶间的短枝上,长4~8厘米;花萼小;花瓣5;雄蕊5,花盘与子房贴生;子房上位,2室。每室含胚珠2枚,花柱单一,甚短,柱头头状。浆果蓝黑色,球形,径约6~8毫米。花期6月。果期9月。

3.6 生境分布

多攀援墙壁及岩石上。分布河北、山东、河南、陕西、甘肃、山西、江苏、浙江、江西、湖南、湖北、广东等地。

3.7 化学成份

叶含矢车菊素。种子含油28%。其中含软脂酸硬脂酸油酸棕榈油酸亚油酸地锦的冠瘿含羧乙基赖氨酸及羧乙基鸟氨酸。

3.8 性味

甘,温。

①《本草拾遗》:"味甘,温,无毒。"

②《浙江民间常用草药》:"性温,味甘微涩。"

3.9 功能主治

活血,祛风,止痛。治产后血瘀,腹中有块,赤白带下风湿筋骨疼痛偏头痛

①《本草拾遗》:"主破老血,产后血结,妇人瘦损,不能饮食,腹中有块,淋沥不尽,赤白带下天行心闷,并煎服之,亦浸酒。"

②《江西中药》:"活血祛风。凡筋骨疼痛,及妇人赤白带下等之由于血滞者,皆主治之。近时用作祛风止痛药,适用于关节风湿,腰脚软弱等症。"

③《浙江民间常用草药》:"祛风湿,通经络,止血。"

3.10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2~5钱;或浸酒

3.11 附方

①治风湿性关节炎爬山虎藤茎或根一两,石吊兰一两。炖猪脚爪连服三至四次。或(爬山虎)藤茎,卫矛高粱根各一两。水煎。用黄酒冲服。(《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②治关节炎爬山虎藤二两,山豆根二两,锦鸡儿根二两,茜草根一两。水煎服。

③治半身不遂爬山虎藤五钱,锦鸡儿根二两,大血藤根五钱,千斤拔根一两,冰糖少许。水煎服。

④治偏头痛、筋骨痛爬山虎藤一两,当归三钱,川芎二钱,大枣三枚。水煎服。(②方以下出《江西草药》)

⑤治偏头痛爬山虎根一两,防风三钱,川芎二钱。水煎服,连服三至四剂。

⑥治便血爬山虎藤茎,黄酒各一斤,加适量水煎,一天服四次,分两天服完。

⑦治疖子损伤:鲜爬山虎根捣烂,和酒酿拌匀敷患处:另取根五钱至一两,水煎服。

⑧治带状疱疹爬山虎根磨汁外搽。(⑤方以下出《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3.12 摘录

《*辞典》

4 参考资料

  1. ^ [1]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563.
  2. ^ [2]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057.
编辑:fengchuile、banlang 审核:sun

用到中药地锦的方剂

以下内容自动匹配而来,非人工筛,请自行鉴别

查看更多

用到中药地锦的中成药

以下内容自动匹配而来,非人工筛,请自行鉴别

查看更多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