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阳

穴位特效按摩 经穴 足阳明胃经经穴 经穴别名 足背部腧穴 腧穴学 特定穴 原穴 针灸学 中医学

心气虚,则脉细;肺气虚,则皮寒;肝气虚,则气少;肾气虚,则泄利前后;脾气虚,则饮食不入。
医学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医学知识库 + 健康测试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chōng yáng

2 英文参考

Chōngyáng ST42[中国针灸学词典]

Yíngxiāng LI20[中国针灸学词典]

Qūchí LI11[中国针灸学词典]

chōngyáng[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S42[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ST42[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冲阳:1.经穴名;2.经穴别名。

4 经穴名·冲阳

穴位冲阳
汉语拼音Chongyang
罗马拼音Chungyang
美国英译名Flushing Yang
各国代号中国ST42
日本42
法国莫兰特氏E42
富耶氏E42
德国M42
英国S42
美国St42

冲阳经穴名(Chōngyáng ST42)[1][2]。出《黄帝内经灵枢·本输》。别名会原[2]会骨[2]趺阳[2]会涌会屈。属足阳明胃经[2][2]冲阳足阳明胃经原穴[2][2]。冲指冲要、冲动,阳为阴之对,此指足背,穴在足背动脉搏动处,故名冲阳[2]。主治胃痛腹胀口眼㖞斜面神经麻痹,足痿无力,脚背红肿,足背肿痛,足扭伤,足缓不收,头重头痛面肿,前额痛,牙痛齿痛颊肿,癫狂齿龈炎,癫痫脉管炎,头痛呕吐胃脘痛不嗜食胃痛胃痉挛胃炎腹胀眩晕风湿性关节炎等。

4.1 别名

会原(《针灸甲乙经》),趺阳(《针灸逢源》)会涌[3]会骨[3]会屈[3]

4.2 出处

黄帝内经灵枢·本输》:胃出于厉兑……过于冲阳冲阳足跗上五寸陷者中也,为原,摇足而得之。

4.3 特异性

冲阳足阳明胃经原穴

4.4 穴名

冲指冲要、冲动,阳为阴之对,此指足背,穴在足背动脉搏动处,故名冲阳[3]

冲,有冲要之义。阳,与阴相对,指足背。凡人举足迈进,或扬脚撩踢之时,足跗首当其冲,穴在足背最高当跌阳脉搏动处,其位高而居脉之冲要处,即冲阳之意也。《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载:“冲阳绝,死不治。”[3]

4.5 所属部位

足背[4]

4.6 冲阳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冲阳在足背最高处,当拇长伸肌腱与趾长伸肌腱之间,足背动脉搏动处[5][6]

冲阳在足背,第2跖骨基底部与中间楔状骨关节处,可触及足背动脉。正坐取穴[6]

冲阳位于足背最高点,解溪穴下1.5寸,当第二、三跖骨与楔状骨间凹陷处[6]

冲阳穴在足阳明胃经中的位置

冲阳穴在足阳明胃经中的位置

冲阳穴的位置

冲阳穴的位置

冲阳的位置

冲阳穴的位置(足阳明胃经

冲阳的位置

冲阳穴的位置(肌肉

冲阳的位置

冲阳穴的位置(骨骼

4.7 取法

正坐垂或仰卧位,距陷谷穴3寸,当足背动脉搏动处取穴

在足背,第2跖骨基底部与中间楔状骨关节处,可触及足背动脉。正坐取穴[6]

仰卧或正坐位,在足背的最高处,动脉搏动处取穴[7]

快速取穴:足背最高处,两条肌腱之间,按之有动脉搏动感处即是[8]

4.8 穴位解剖

冲阳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踇)长伸肌腱与趾长伸肌腱之间、短伸肌、第二楔骨。有足背动、静脉及足背静脉网。分布着腓浅神经的足背内侧皮神经,深层为腓深神经皮肤由腓浅神经分布。皮下有足背静脉网,外侧引出小隐静脉,内侧则有大隐静脉的起始。足背深筋膜浅层薄而坚韧。针由皮肤、皮下组织,避开足背动脉,在(踇)短伸肌的上方深进,可达第二楔骨表面的骨膜。以上诸肌均受腓深神经支配。

4.8.1 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长伸肌腱与趾长伸肌腱之间→踇短伸肌→中间楔骨[8]

皮肤→皮下组织→𧿹长伸肌腱和趾长伸肌腱→𧿹短伸肌[8]

4.8.2 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足背内侧皮神经分布;深层有腓深神经和足背动脉经过和分布[8]

布有腓浅神经的足背内侧皮神经,深层为腓深神经,并有足背动、静脉及足背静脉[8]

4.9 冲阳穴的功效与作用

冲阳和胃化痰,通络宁神的作用

冲阳健脾化湿和胃宁神的作用[8]

冲阳治口㖞齿龋、腹坚、寒热以及跗肿足缓等症,以经络所在导引下行也[8]

4.10 治病

冲阳穴主治胃痛腹胀口眼㖞斜面神经麻痹,足痿无力,脚背红肿,足背肿痛,足扭伤,足缓不收,头重头痛面肿,前额痛,牙痛齿痛颊肿,癫狂齿龈炎,癫痫脉管炎,头痛呕吐胃脘痛不嗜食胃痛胃痉挛胃炎腹胀眩晕风湿性关节炎等。

冲阳穴主治胃痛腹胀口眼㖞斜面肿齿痛、足痿无力、脚背红肿[8]

冲阳主治头面、脾胃及局部等疾患:如头重头痛口眼㖞斜齿痛颊肿、呕吐胃脘痛不嗜食、足缓不收、足背红肿、癫狂[8]

现代又多用冲阳治疗齿龈炎、癫痫脉管炎等[8]

冲阳主治头痛牙痛口眼㖞斜胃脘痛,足背肿痛,足缓不收等[8]

冲阳穴主治胃痛腹胀;口㖞,面肿头痛,前额痛,齿痛;足背肿痛,足痿无力[8]

精神神经系统疾病:面神经麻痹眩晕

消化系统疾病:胃痉挛胃炎

运动系统疾病:风湿性关节炎,足扭伤

其它:牙痛

4.11 刺灸法

4.11.1 刺法

避开动脉直刺0.3~0.5寸[8][8][8][8],局部有酸胀感[8]

避开动脉直刺0.2~0.3寸,局部酸痛

4.11.2 灸法

可灸[8][8]

艾条灸5~10分钟[8]

艾炷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4.12 配伍

冲阳丰隆,有豁痰宁神的作用,主治狂妄行走,登高而歌,弃衣而走。

冲阳足三里仆参飞扬复溜完骨,有补益气血,润养经筋作用,主治足痿失履不收。

冲阳足三里仆参飞扬,治足痿[8]

冲阳丰隆太冲,治癫狂[8]

冲阳厉兑三间偏历小海合谷内庭复溜,治龋齿[8]

冲阳天枢丰隆厉兑陷谷,治面水肿[8]

冲阳足三里仆参飞阳复溜完骨,治足痿失履不收[8]

冲阳丰隆,治狂妄行,登高而歌,弃衣而走[8]

4.13 特效按摩

中指指腹用力按压冲阳,每天早晚各按1次,每次1~3分钟,可治消化系统疾病[8]

4.14 文献摘要

黄帝内经素问》:刺跗上,中大脉出血不止,死。

针灸甲乙经》: 善啮颊齿唇,热病汗不出,口中热痛;胃脘痛,时寒热

针灸甲乙经》:热病汗不出,口中热痛,冲阳主之。胃脘痛,时寒热皆主之。风水面浮肿,冲阳主之。腹大,不嗜食冲阳主之。足下缓失履,冲阳主之。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偏风口眼㖞斜,肘肿。

备急千金要方》:主疟先寒洗淅,甚久而热,热去汗出。

4.15 研究进展

4.15.1 治疗三叉神经痛

冲阳太溪,用30号毫针直刺入5~6分深,提插捻转时,有电击感后立即出针,1~2 d一次。疗效标准如下。痊愈疼痛完全消失,日常生活无诱发,随访1年以上无复发。好转:术后疼痛消失,2个月后复发,但疼痛程度减轻。无效:治疗后疼痛如前。结果,本组30例,痊愈15例,好转11例,无效4例。[8]

4.15.2 治疗失眠

阴虚火旺患者取双侧太冲、双侧太溪、右侧神门、左侧冲阳心脾两虚型取双侧神门、双侧冲阳肝郁化火型取双侧太冲、右侧冲阳;痰热内扰型取双侧冲阳、右侧太冲;心胆气虚型取双侧神门、双侧太冲、右侧冲阳。取斑蝥生姜大蒜按1:2:5的比例捣碎混合贴敷发泡,各型贴敷时间都为24 h,一次发泡。治疗4周后统计疗效(发泡后,自然痊愈需要3~4周),各种证型共计215例,痊愈161例,显效26例,有效13例,无效15例。总有效率为93.2%。[8]

4.15.3 冲阳伏安特性与人体气血盛衰

在对97名正常人、25名献血者和10具尸体冲阳伏安曲线的检测中观察到,正常人冲阳伏安曲线具有非线性和惯性特征;尸体冲阳伏安曲线的惯性面积显著小于正常人,其非线性和惯性特征程度明显降低,而正常人冲阳伏安曲线具有的非线性和惯性特征在献血者冲阳上依然明显存在,献血者冲阳的惯性面积和伏安面积仅于献血后第4日明显大于正常人,至第7日即得到恢复。结果提示,存在于人体活体腧穴的某些功能特征在尸体上不复存在;人体献血后的功能恢复是迅速的,献血对机体的影响是短暂而轻微的;冲阳穴能较敏感地反映机体气盛衰的变化。[8]

5 经穴别名·冲阳

冲阳经穴别名[8]

5.1 曲池的别名·冲阳

冲阳曲池[8]。《备急千金要方》:“冲阳……在肘外屈文头。”

穴位曲池
汉语拼音Quchi
罗马拼音Chuchih
美国英译名Bent Pond
各国代号中国LI11
日本11
法国莫兰特氏GI11
富耶氏GI11
德国DI11
英国Li11
美国LI11

曲池经穴名(Qūchí LI11)[9]。代号LI11[10]。出《黄帝内经灵枢·本输》。别名阳泽鬼臣鬼腿。属手阳明大肠经[10][10]曲池手阳明大肠经五输穴合穴五行属土[10]。曲即弯曲,池即池塘,指体表凹陷,屈肘取穴,在肘横纹桡侧陷中,故名曲池[10]。主治热病半身不遂风疹,手臂肿痛无力,臂肘疼痛肩背疼痛,上肢不遂,瘰疬伤寒发热,流感,头痛眩晕耳鸣耳聋咽喉肿痛胸中烦闷,咳嗽气喘肺炎扁桃体颈肿胸膜炎,肋间神经痛齿痛,目不明,目赤痛,腹痛,吐泻,泄泻痢疾便秘肠痈高血压消渴水肿月经不调丹毒疮疡疔疮疥疮湿疹瘾疹荨麻疹麻疹皮肤干燥癫狂瘛疭善惊中暑高血压神经衰弱等。

5.2 别名

鬼臣(《备急千金要方》),阳泽(《千金翼方》),鬼腿[10]

5.3 出处

黄帝内经灵枢·本输》:大肠上合手阳明,出于商阳……入于曲池,在肘外辅骨陷者中,屈臂而得之,为合。

5.4 特异性

手阳明大肠经五输穴合穴五行属土。

5.5 穴名

曲即弯曲,池即池塘,指体表凹陷,屈肘取穴,在肘横纹桡侧陷中,故名曲池[10]

《书·洪范》“木曰曲直。”曲有屈曲不直之义;《广韵》:“停水曰池。”穴在肘外侧,屈肘时当肱骨外侧与肘横纹桡侧端之中点陷凹中,屈肘穴处凹陷,其形如池,故名曲池[10]

5.6 所属部位

[11]

5.7 定位

标准定位:位于肘横纹桡侧端凹陷处,屈肘取穴[11][12]

曲池在肘横纹外侧端,屈肘,当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12]

曲池在肘区,尺泽( LU5)与肱骨外上髁连线的中点处[12]

曲池位于肘横纹桡侧端凹陷处,屈肘取穴[12]

曲池在手阳明大肠经中的位置

曲池手阳明大肠经中的位置

曲池穴的位置

曲池穴的位置

曲池穴的位置

曲池穴的位置(手阳明大肠经

曲池穴的位置

曲池穴的位置(肌肉

曲池穴的位置

曲池穴的位置(骨骼

5.8 取法

屈肘成直角,当肘弯横纹尽头处。

在肘区,尺泽( LU5)与肱骨外上髁连线的中点处[12]

屈肘成直角,当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的中点处取穴[13]

5.9 穴位解剖

曲池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前臂筋膜桡侧腕长、短伸肌、肱桡肌、肱肌。有桡侧返动、静脉的分支。分布着前臂背侧皮神经,内侧深层为桡神经皮肤由臂后神经分布。皮下筋膜内还有前臂外侧皮神经经过。针由皮肤、皮下筋膜经前臂筋膜,深进桡侧腕长、短伸肌,由肱桡肌的后而进入该肌肉,穿过桡神经干可抵肱肌。以上诸肌除肱肌由肌皮神经支配外,其他肌肉则由桡神经深支支配。

5.9.1 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桡侧腕长伸肌和桡侧腕短伸肌→肱桡肌[13]

皮肤→皮下组织桡侧腕长、短伸肌→肱桡肌→肘肌[13]

5.9.2 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前臂后皮神经分布;深层有桡神经千经过,并有桡神经肌支、肌皮神经肌支、桡侧动脉(肱深动脉分支)和桡侧动脉分布[13]

布有前臂背侧皮神经,内侧深层为桡神经;并有桡侧返动、静脉的分支通过[13]

5.10 功效与作用

曲池有清热和营,降逆活络的作用

曲池清邪热、调气血、祛风湿、利关节作用[13]

阳明经多气多血,阳气隆盛,曲池穴为手阳明合穴行气活血、通调经络的作用较强,又本穴配五行属土,土乃火之子,泻之具有清热作用,所以本穴既可清本经之热,治疗头面五官病,清大肠腑热,治泄泻痢疾肠痈等,又可清全身之热而用于热病[13]

阳明经多气多血,又与手太阴肺经表里,故曲池调和气血疏风解表,治疗风邪蕴于肌肤所引起的瘾疹皮肤[13]

曲池疏风解表调和气血之功,治偏风喉咽、肩臂肘腕等处之症,以经络之所过也[13]

癫狂多由于心肝火盛,挟痰上攻所致,阳明经属燥金,金克木曲池穴配五行属土,乃火之子,故调之可化痰浊之邪,泻之可去心肝之火,故有清心、抑肝、化痰作用,可用于癫狂的治疗[13]

曲池还有疏通经络、调和气血作用,以治疗手臂肿痛、半身不遂[13]

5.11 治病

曲池穴主治热病半身不遂风疹,手臂肿痛无力,臂肘疼痛肩背疼痛,上肢不遂,瘰疬伤寒发热,流感,头痛眩晕耳鸣耳聋咽喉肿痛胸中烦闷,咳嗽气喘肺炎扁桃体颈肿胸膜炎,肋间神经痛齿痛,目不明,目赤痛,腹痛,吐泻,泄泻痢疾便秘肠痈高血压消渴水肿月经不调丹毒疮疡疔疮疥疮湿疹瘾疹荨麻疹麻疹皮肤干燥癫狂瘛疭善惊中暑高血压神经衰弱等。

曲池穴主治热病半身不遂风疹、手臂肿痛无力、咽喉肿痛齿痛目赤痛、腹痛吐泻、痢疾高血压瘰疬癫狂[13]

主治发热咽喉肿痛目赤齿痛,臂肘疼痛,上肢不遂,腹痛,吐泻,痢疾瘰疬丹毒疮疡湿疹荨麻疹;以及中暑高血压神经衰弱[13]

曲池主要用于外感头面五官、胸腹及运动系疾患等:如伤寒发热头痛眩晕耳聋目赤咽喉肿痛齿痛胸中烦闷、咳嗽气喘腹痛吐泻、痢疾便秘肠痈消渴水肿、手臂肿痛及月经不调丹毒麻疹瘰疬癫狂[13]

现代又多用曲池治疗流感、肺炎扁桃体胸膜炎、肋间神经痛高血压贫血[13]

曲池主治发热咽喉肿痛目赤齿痛,臂肘疼痛,上肢不遂,腹痛,吐泻,痢疾瘰疬丹毒疮疡湿疹荨麻疹;以及中暑高血压神经衰弱[13]

曲池调和气血通经活络作用较强,以治疗经脉病、皮肤病效果最好[13]。主治头痛眩晕咽喉肿痛齿痛,目不明,目赤痛,耳鸣耳聋腹痛泄泻痢疾便秘肠痈瘾疹荨麻疹丹毒疔疮疥疮皮肤干燥癫狂瘛疭善惊;上肢不遂,手臂肿痛,肩背疼痛瘰疬发热月经不调感冒消渴水肿疟疾颈肿[13]

曲池为强壮穴之一,每日如按压曲池1~2 min,使酸胀感向下扩散,有预防高血压作用[13]

运动系统疾病:急性脑血管病后遗症,肩周炎,肘关节炎

呼吸系统疾病:流行性感冒肺炎扁桃体炎

五官系统疾病:咽喉炎,牙痛麦粒肿甲状腺肿大;

其它:乳腺炎,高血压皮肤病,过敏性疾病。

5.12 刺灸法

5.12.1 刺法

直刺1~1.5寸[13][13]

一般直刺0.5~1.0寸[13]深刺可透少海,局部有酸胀感,或向上放散至肩部,或向下放散至手指[13]

直刺0.8~1.2寸,深刺可透少海穴,局部酸胀或向上放散至肩部或向下放散至手指。

治肘部疼痛时,可用“合谷刺”、“齐刺”、三棱针点刺放血[13]

注意曲池穴禁用于脑血栓形成、伴有血压稳定患者。针刺时不可强刺激,以防脑出血[13]

5.12.2 灸法

艾炷灸3~7壮;或艾条灸5~15分钟[13]

可灸[13]

艾炷灸3~7壮;或艾条灸5~15分钟[13]

艾炷灸温针灸5~7壮,艾条灸5~20分钟。

注意:禁用直接灸[13]

5.13 配伍

曲池穴配风池外感[13]

曲池大椎十宣高热[13]

曲池配肩髑、合谷上关节疾患[13]

曲池足三里人迎高血压[13]

曲池支沟足三里三阴交,治月经不调[13]

曲池肩髃合谷手三里中渚阳谷,治上肢不遂[13]

曲池神门鱼际,治呕血[13]

曲池少泽合谷太冲,治瘛疭、癫疾[13]

曲池血海足三里,治皮肤[13]

曲池人迎内关风池,治高血压[13]

曲池合谷外关,有疏风解表,清热止痛作用,主治感冒发热咽喉炎,扁桃体炎目赤

曲池合谷血海委中膈俞,有散风清热,调和营卫作用,主治丹毒荨麻疹

曲池内关合谷血海阳陵泉足三里太冲昆仑太溪阿是穴,有温阳散寒,活血止痛作用,主治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曲池合谷血海三阴交,有扶正解毒作用,主治冬眠灵药物反应

5.14 文献摘要

针灸甲乙经》:伤寒余热不尽,曲池主之。胸中满,耳前痛,齿痛目赤痛,颈肿寒热,渴饮辄汗出,不饮则皮干热,曲池主之。肩、肘中痛,难屈伸,手不可举,腕重急,曲池主之。目不明,腕急,身热,惊狂,躄痿痹,瘛疭曲池主之。癫疾吐舌曲池主之。

针灸大成》:主绕踝风,手臂红肿,肘中痛,偏风半身不遂恶风邪气,泣出喜忘风瘾疹喉痹不能言,胸中烦满,臂膊疼痛筋缓捉物不得,挽弓不开,屈伸难,风痹,肘细无力,伤寒余热不尽,皮肤干燥瘛疭癫疾,举体痛痒如虫啮,皮脱作疮,皮肤痂疥,妇人经脉不通。

针经标幽赋》:肩井曲池甄权臂痛而复射。

备急千金要方》:耳痛。举体痛痒如虫噬,痒而搔之,皮便脱落作疮,灸曲池二穴,随年壮,发即灸之神良。

千金翼方》:瘾疹,灸曲池二穴,随年壮神良。

医宗金鉴》:主治中风,手挛筋急,痹风疟疾,先寒后热等症。

5.15 研究进展

血压作用:针刺曲池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收缩压及舒张压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对脑血流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其降压机制与脑内阿片受体部分介导及降心率效应有关[13]

血糖作用:以曲池三阴交阳陵泉三穴为主穴,结合分型配穴治疗糖尿病,2个月为一疗程, 75%患者血糖有不同程度降低。[13]

血液循环系统有明显影响:针刺曲池可增强冠心病患者心肌收缩力,使其心率减慢,对房性期前收缩心房颤动有一定的治疗作用[13]

血氧饱和度有调整作用:动物实验表明,针刺组血氧饱和度比对照组(不针)提高6.31%。在开胸术中可以看到,手术中虽有开放性气胸存在,且肺脏萎缩,但动脉血氧分压仍升高,没有缺氧[13]

刺家兔“曲池”,可使人工气胸后的血氧饱和度有明显增高;对皮层活动抑制性影响;并能提高痛阈[13]

针刺曲池阳陵泉,观察急性中风患者脑血流图,可见患者脑血流量增加,脑血管阻力降低,起针脑血流量增加仍可维持35 min,脑血管阻力降低却不显著。这说明电针曲池足三里能减小脑梗死面积,并对梗死边缘区神经细胞提供一定的保护作用[13]

血液的影响:观察脾切除术后血小板增多症患者,经针刺足三里曲池等穴后,全部患者血小板数目随针刺治疗而渐趋下降,直至恢复正常。针刺曲池炎症白细胞的游出有一定抑制作用[13]

对胃肠蠕动的影响:针刺曲池等穴,可见空肠、回肠蠕动有即时性的改变,蠕动弱者增强,蠕动强者减弱。另外对阑尾炎患者针刺足三里曲池,无论在X线下观察或直接手术观察,均可见阑尾蠕动明显加强,紧张度增加,或阑尾弧度变动、移位,呈卷曲摆动,或见分节气泡移动加快,内容物排出,有的阑尾血管收缩,原来充血者变为缺血状态。[13]

针刺曲池等穴,对胃肠蠕动胃蛋白酶胃酸含量有良性调整作用[13]

神经体液调节功能的影响:针刺曲池可使多数正常人空腹血糖升高,说明肾上腺髓质分泌功能增强。对血糖的影响因手法不同而效果各异,如用烧山火手法可使血糖上升、用透天凉手法可使血糖下降。[13]

体温的影响:电针家兔的“大椎”、“曲池”可使大部分发热家兔的体温降低,同时观察脑脊液中钙离子含量,发现电针脑脊液中钙离子含量明显升高,血清钙离子也相应升高,这说明电针脑脊液中钙离子含量升高是针刺降温的重要机制之一。[13]

抗过敏作用:用胎盘组织液腧穴注射,或针刺曲池血海足三里等穴,可治疗荨麻疹

曲池穴注射胎盘组织液,或加服扑尔敏治疗荨麻疹有较好效果。

治疗斑秃:曲池足三里注射维生素B12治疗斑秃取得良好效果。

5.16 迎香的别名·冲阳

冲阳经穴别名[13][13]。出《针灸甲乙经》。即迎香[13][13]

穴位迎香
汉语拼音Yingxiang
罗马拼音Yinghsiang
美国英译名Welcome Fragrance
各国代号中国LI20
日本20
法国莫兰特氏GI20
富耶氏
德国DI20
英国Li20
美国LI20

迎香经穴名(Yíngxiāng LI20)[14]。出《针灸甲乙经》。别名冲阳。属手阳明大肠经[14]迎香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交会穴。迎即迎接,香即香气,此穴善治鼻病,以恢复嗅觉,故名迎香[14]。主治鼻塞不通,口眼㖞斜鼻衄鼻渊鼻息肉嗅觉减退,喘息不利,面痒浮肿面神经麻痹面神经痉挛,鼻息肉胆道蛔虫症便秘等。

5.16.1 别名

冲阳(《针灸甲乙经》)。

5.16.2 出处

针灸甲乙经》:迎香,一名冲阳,在禾髎鼻孔旁。

5.16.3 特异性

迎香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交会穴[14][15]

5.16.4 穴名

迎即迎接,香即香气,此穴善治鼻病,以恢复嗅觉,故名迎香[15]

《说文》:“迎,逢也。”“香,芳也,从黍从甘。”《春秋传》曰:“黍稷馨香。”凡香物统谓之香,故名迎香。《黄帝内经灵枢·脉度》“肺气通于鼻,肺和则鼻能知香臭矣。”《金针梅花诗钞》迎香条:“善通鼻塞号迎香。”肺开窍于鼻,与大肠表里鼻塞得通,则为香为臭自可迎而知之矣。[15]

5.16.5 所属部位

[15]

5.16.6 迎香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迎香鼻翼缘中点旁,当鼻唇沟中[15][16]

迎香位于鼻唇沟内,横平鼻翼缘中点处[17]

迎香位于面部,鼻翼缘中点旁,鼻唇沟中[17]

迎香在手阳明大肠经中的位置

迎香手阳明大肠经中的位置

迎香穴的位置

迎香穴的位置

迎香穴的位置

迎香穴的位置(手阳明大肠经

迎香穴的位置

迎香穴的位置(骨骼神经血管

迎香穴的位置

迎香穴的位置(肌肉

5.16.7 取法

鼻翼缘中点旁开,当鼻唇沟中取穴

迎香位于面部,鼻翼缘中点旁,鼻唇沟中[17]

正坐仰靠位,于鼻唇沟与鼻翼缘中点平齐处取穴[18]

5.16.8 穴位解剖

迎香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提上唇肌。皮肤由上颌神经的眶下神经分布。有面动、静脉及眶下动、静脉分支。分布面神经与眶下神经吻合支。皮下组织内有面神经的分支和面动脉的鼻外侧动脉经过。针由皮肤、皮下筋膜而达提上唇肌,该肌由面神经的颊支支配。

5.16.8.1 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提上唇肌[18]

皮肤→皮下组织→提上唇肌[18]

5.16.8.2 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眶下神经分布;深层有面神经颊支、颧支和面动脉分布[18]

布有面神经与眶下神经吻合支;并有面动、静脉及眶下动脉分支通过[18]

5.16.9 迎香穴的功效与作用

迎香祛风通窍理气止痛作用

迎香通鼻窍、散风热作用[18]

肺开窍于鼻,职司嗅觉,本穴又位于鼻旁,刺之能宣利鼻窍,恢复嗅觉迎香而入,治疗鼻病[18]

迎香穴位于面部,又为手、足阳明经之交会穴(二经均分布于面部),所以是治疗面部疾病的主穴,诸如风袭经脉经筋弛缓之口眼㖞斜,风袭肌肤的面痒症,风水相搏、流溢于肌肤的面肿,均可取本穴以散风通络、宣肺利水[18]

迎香穴治疗胆道蛔虫病经验之法[18]

迎香穴在鼻翼傍五分,主治鼻鼽不利,窒洞闭塞。《玉龙歌》载:“不闻香臭从何治,迎香两穴可堪攻。”盖肺开窍于鼻大肠为肺之府,本穴属大肠而位近鼻窍,有宣肺通窍之功,治鼻病嗅觉不敏,极效。[18]

5.16.10 治病

迎香穴主治鼻塞不通,口眼㖞斜鼻衄鼻渊鼻息肉嗅觉减退,喘息不利,面痒浮肿面神经麻痹面神经痉挛,鼻息肉胆道蛔虫症便秘等。

迎香穴主治鼻塞不通、口㖞、鼻衄、面痒、鼻息肉[18]

迎香主要用于口鼻疾患等:如面痒浮肿面神经麻痹或痉挛、鼻炎鼻塞鼻衄嗅觉减退及喘息不利、胆道蛔虫症[18]

迎香主治鼻塞鼻衄鼻渊鼻息肉口眼㖞斜,面痒浮肿;以及胆道蛔虫症[18]

迎香穴是治疗鼻病要穴,主治鼻塞鼻衄鼻息肉,口㖞,面痒,面肿头痛胆道蛔虫病[18]

五官系统疾病:鼻炎鼻窦炎嗅觉减退,鼻出血鼻息肉

产科系统疾病;胆道蛔虫症便秘

其它:面神经麻痹

5.16.11 刺灸法

5.16.11.1 刺法

直刺或向上斜刺0.2~0.5寸[18]

一般向鼻根部斜刺0.3~0.8寸[18]

斜刺0.2~0.3寸;或沿皮刺0.5~1寸[18]

直刺0.1~0.2寸,局部胀痛

沿鼻唇沟向内上平刺0.5~1寸,透鼻通[18]

胆道蛔虫病时应向外上平刺1~1.5寸,透四白[18]。局部有酸胀感,可扩散至鼻部,有时有眼泪流出[18]

5.16.11.2 灸法

不宜灸[18]

迎香穴不宜直接灸[18]

针灸大成》:禁灸,恐火气伤气道,肺恶热也[18]

5.16.12 配伍

迎香穴配合谷治面痒浮肿[18]

迎香上星印堂合谷鼻炎[18]

迎香风池外关外感鼻塞流涕[18]

迎香水沟合谷,治鼻塞不闻香臭[18]

迎香水沟胆囊足三里中脘四白,治胆道蛔虫病[18]

迎香头临泣太冲合谷,治目赤肿痛[18]

迎香合谷上星印堂,治鼻塞鼻衄[18]

迎香印堂合谷,有宣肺气,通鼻作用,主治急慢性鼻炎

迎香四白地仓阳白,有祛风活血通络作用,主治面神经瘫痪面肌痉挛

迎香阳陵泉丘墟,有驱蛔镇痛作用,主治胆道蛔虫症

5.16.13 文献摘要

针灸甲乙经》:鼻鼽不利,窒洞气塞,喎僻多涕,鼽衄有痈,迎香主之。

太平圣惠方》:鼻息不闻香臭偏风面痒及面浮肿。

针灸大成》:主鼻塞不闻香臭偏风,口㖞,面痒浮肿,风动面痒,状如虫行,唇肿痛,喘息不利,鼻㖞,多涕,鼽衄骨疮,鼻有息肉

百症赋》:面上虫行有验,迎香可取。

5.16.14 研究进展

治疗慢性支气管炎:临床疗效统计表明,针刺迎香慢性支气管炎临床有效率可达70%~90%,与中药比较,无论近期疗效或远期疗效均较中药组优越[18]

治疗鼻炎:针刺迎香能够恢复鼻腔黏膜纤毛清除功能,对慢性鼻炎等黏膜疾患具有治疗作用[18]

迎香是治疗鼻病首选穴。有报道用泼尼松龙穴位注射治疗过敏性鼻炎鼻前庭炎氦氖激光照射治疗过敏性鼻炎,埋线治疗慢性鼻炎,针刺治疗慢性鼻炎等均取得满意效果。

胆道蛔虫症迎香透刺四白穴治疗胆道蛔虫症,一般针刺约30分钟疼痛即可缓解,约2小时疼痛消失。

6 参考资料

  1. ^ [1]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712.
  2. ^ [2]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274.
  3. ^ [3] 柴铁劬.针灸穴名解[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
  4. ^ [4] 孙国杰主编.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59.
  5. ^ [5]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6. ^ [6] 孙国杰主编.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56.
  7. ^ [7] 王民集,朱江,杨永清主编.中国针灸全书[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189.
  8. ^ [8] 查炜.经络穴位按摩大全[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
  9. ^ [9]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247.
  10. ^ [10]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610.
  11. ^ [11] 孙国杰主编.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47.
  12. ^ [12] 孙国杰主编.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44.
  13. ^ [13] 王民集,朱江,杨永清主编.中国针灸全书[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159-160.
  14. ^ [14]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389.
  15. ^ [15] 孙国杰主编.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228.
  16. ^ [16] 孙国杰主编.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46.
  17. ^ [17]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906.
  18. ^ [18] 王民集,朱江,杨永清主编.中国针灸全书[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164.
编辑:fengchuile、banlang 审核:sun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