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门雪

心气虚,则脉细;肺气虚,则皮寒;肝气虚,则气少;肾气虚,则泄利前后;脾气虚,则饮食不入。
医学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医学知识库 + 健康测试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chéng mén xuě

2 注解

程门雪(1902-1972年)

现代医家。名振辉,号壶公。1902年生,卒于1972年。江西婺源人。少年时至沪,投皖南名医汪莲石门下,后又从孟河名医丁甘仁学,以优异成绩首届毕业于上海中医科学校,留学任教。曾任教务长兼沪南广益中医院医务主任。后自设诊所于西门路(即今自忠路)宝安坊,书斋有“书(禾童)室”、“晚学轩”等名。诊余之暇,批注《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叶氏医案》甚勤,并兼攻书画。建国后,先任上海市第十一人民医院内科主任、上海市卫生局顾问。1956年中央指定于北京、上海、成都、广州设立四所中医学院,被国务院聘任为上海中医学院院长,并兼任上海市中医学会主任委员、中共中央血吸虫病防治领导小组中医中药组组长、卫生部科学委员会委员。同年被选为上海市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以后又连续当选为第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毕生笔耕不倦,著作颇多。其治学崇仲景,并服膺叶天士,于伤寒之学致力尤深。临床注意博采众长,取精用宏,早年临床用药以骠猛见长;晚年用药则以简洁轻灵为主。一生致力中医事业,培养中医人才,在中医界有较大影响。

主要著作有《程门雪医案》、《校注未刻本叶氏医案》等。 曾编有《金匮讲义》,后经修订,出版为《金匮篇解》;《伤寒论》批注手稿数种,并撰成《伤寒论歌诀》出版。曾精细评注喻嘉言《温症朗照》、《尚论后篇》,批注各种版本《叶天士医案》。已出版的著作还有《校注未刻本叶氏医案》、《妇女经带胎产歌诀》,其1932年至1971年期间的诊疗验案《程门雪医案》也已于1982年出版。此外,程氏并喜好金石,精书画,工诗词。晚年有“晚学轩”、“补读斋”等斋号,取勤奋学习,至老不倦之意。

3 学术观点

程门雪中医学术上有深邃造诣,对古今医学名著和历代各家学说均致力研究。主张破除门户之见兼收并蓄各家之长,反对对前人论着未经深入钻研即妄加评议的不良学风。提倡善于读书,在“化”字上下功夫,以达到能用而不为所惑的境地。提出许多对中医学术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的论点。

3.1 审慎评论原著,批判继承遗产

程氏非常重视对古籍原著的批注,曾多次反复批注《伤寒论》、《金匮要略》等,在批注时提倡以特别认真审慎态度进行推敲,认为人的见解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起变化的,有当时以为是而后来以为非的,也有当时以为非而后来以为是的,反对急于求成,常告诫学生:“愈欲速而愈不达”。曾例举说:我对《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伤寒六七日,大下后,寸脉沉而迟,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咽喉不利唾脓血泄利不止者,为难治,麻黄升麻汤主之。”庚辰批:“麻黄升麻汤之误甚明……方杂不纯,药不符证,其非真无疑。”五年后乙酉批:“前谓此方之误甚明,今觉不然,记于下:此证上热下寒也。因大下之后而至于手足厥逆泄利不止、下部脉不至,其为下焦虚寒当温之候甚明。所可异者,则咽喉不利唾脓血一症耳。夫唾脓血可见非虚火迫血之故,与阴盛格阳者不同。况此方合症,更可知矣。此乃寒陷营、寒束热郁之故。故以升麻升提之,石膏知母黄芩清之,天冬玉竹润之,一面更以当归芍药桂枝甘草治其手足厥逆,脉不至,干姜茯苓白术治其泄利不止,仿当归四逆理中之意也。不用附子者,防唾脓血之上热耳。辛凉清润治其上,温通止利治其下,复方亦费苦心,其药似杂乱而实不杂乱,纵非仲师方,亦后贤有得之作,未能一概抹杀也。东垣治吐血麻黄人参芍药汤一法,即此方上一半之法,可知世固有此等证。然则上实下虚之证,又安能必其无耶?柯氏未之思,遽下断语,不当也。乙酉读此条,得其解,因记其大略于旁。学无止境,勿遽自以为是也,观此可征。”

程氏对学习中医学应如何批判继承认识甚深,认为应当是在批判中寻找继承,在继承中还须批判。认为在渊博的中医学术中每一部分都有精有芜,只有多少之分,没有绝对的精芜,我们认为精华精华中,就可能有糟粕存在,相反糟粕糟粕中,亦可能有精华的发现。指出对中医学术不要妄自菲薄。不但要继承,而且要发扬,应从取精华方面着手来扬弃糟粕,否则光提糟粕,缓不济急,又不能拿糟粕治病

程氏主张对古代论著应根据临床实际选择所需要的东西而反对生搬硬套。如《内经》中的运气学说,每年的寒暑燥湿、太过不及,确与人们的发病,有着密切的关系,但是靠子午卯酉甲乙丙丁来分配五运六气,对人与自然关系是有距离的。程氏认为五行学说的“亢则害,承乃制”,尤其是“制则生化”很有应用价值,对许多慢性疾病是起作用的,但反对滥用五行生克学说。

3.2 反对门户之见,综合运用寒温二说

程氏一向反对门户之见,强调广纳各家之长。如他曾说:“局方有局方的好处,丹溪有丹溪的好处,景岳有景岳的好处,赵养葵也不是一点好处都没有的,而徐灵胎、陈修园也各有他的好处。譬如徐灵胎批评人参,喻嘉言赞成人参,徐是以清通为主的,他反对的是滥用人参,喻是主张扶正祛邪的,他主张用参,是与疏利药同用。”程氏对明清各家温热学说涉猎殆遍,虽对叶天士学说致力尤勤、体会最深,叶氏辨证和用药规律阐明极多并得心应手充分运用于临床,但仍很注意检查自己在学术上是否会走向片面。如曾说:“我对阴阳五行学说是重视不够的,但许多人认为我对阴阳五行学说太保守,这等于我对伤寒论很重视,许多人认为我是温病派一样,主客观不一致,溯其原因,当然是主观方面自己努力不够,同时客观方面或者也有了解不够的地方。”

程氏对伤寒温病之争,不仅一般地强调统一、强调综合运用寒温二说,而且还提出许多具体的独特见解。首先在明确指出“伤寒是基础,温病伤寒的基础上有较大发展”、“卫气营血辨证六经辨证的发展与补充”的前提下,进而论证说:“伤寒石膏黄芩黄连清热,温病也用石膏黄芩黄连清热,没有什么不同。但是温病伤寒的基础上发展了一个清气热的方法,如金银花连翘之类;发展了一个凉营清热的方法,如鲜生地、犀角丹皮茅根之类。伤寒用下,温病亦用下,不过有轻重、早晚之不同。在神昏谵语方面,温病伤寒就大不相同了。伤寒谵语多用下,温病增补了清心开窍法,如紫雪丹至宝丹神犀丹一类方药,是非常可贵的。”还说:“温病偏重救阴,处处顾其津液伤寒偏重于回阳,处处顾其阳气。救阴分甘寒生津、重在肺胃;咸寒育阴,重在肝肾,更是一个发展。而叶氏的救阴方法,往往从伤寒反面而来,他用阿胶、生地、菖蒲、童便,也是从伤寒论白通汤脱胎而来的。”程氏认为伤寒温病有可分也有不可分,是可以统一而综合运用。他曾说:“关于伤寒温病的统一问题,我至今仍保留我个人的看法。从前对立的看法,不外几点,一说伤寒从表到里,是由皮毛侵入的;温病之气,不从皮毛,主要是口鼻吸入的;因此,伤寒表病之转移,总因表不透或失表早下所致;温邪忌表,只宜清透。一说伤寒足经病多,温病手经病重,伤寒从表入里是横的,温病从口鼻入是竖的,横的分表里、半表里,竖的分上中下三焦,在理论上是很有区别的。但是麻黄汤就有麻杏,麻杏不是手太阴肺经的药吗?伤寒首先讲调和营卫调和营卫不是指上焦吗?转阳明不是中焦吗?转三阴不是下焦吗?温病的栀豉白虎,就是伤寒太阳阳明方法,有多少区别呢?区别的是温病学说补充了伤寒所不足的许多方法。”进而他提出:“我认为寒温二气的不同是可以注意的,寒伤阳,所以伤寒刻刻顾其阳气;热伤阴,所以温病刻刻顾其津液伤寒热化迟而变化少、温病热化速而变化多”、“既不可能肯定一病之来是伤寒或是温病始终不移,而所用的药物,也是互相错综同用的”、“见热化快而阴伤的,必须从温病学说考虑伤阴热化迟或反见虚寒症状的,必须从伤寒学说考虑伤阳。灵活运用,不拘一格,在临床实践上确实是如此。所以在原则上来谈问题,应当分,分得越详细越好;在实践上来谈问题,不必分,而且越灵活越好”等主张。

3.3 学倡深广,尤重运用

程氏一生博览群书,谦虚好学,晚年学识与经验并臻上乘。治疗疑难、危重病人辨证精细、分析周密,立方遣药多甚精当。程氏强调于浩如烟海的古籍中力择其适用于我们所遇病例宝贵的理法。他曾不断赞叹:“中医一门,要学的东西太多了。脑子里放不下许多东西,我是过去主要搞临床治疗的,只要选择我所需要的东西好的,这是我当时的主导思想。”程氏常以《内经》的基本理论、指导其临床实践,每能出奇制胜。如曾治一妇女,素体丰满,去夏浴身时汗出淋漓,浴后骤受风袭,遂即汗出不止、恶风,兼有胃纳不香、胸闷,苔薄,脉濡。即予黄芪桂枝白芍、煅龙骨、煅牡蛎、炒白术鹿衔草泽泻陈皮、春砂壳、淮小麦糯稻根须。服药五剂,诸症大瘥,续于五剂,基本痊愈。此方用鹿衔草等药即取自《内经》方。他虽自称对“五运六气”的兴趣不大,但对《内经》中的七篇大论认为精彩的地方很多。如六元正纪大论说的“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土郁夺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等原则在临床治疗上起极大的指导意义。对其他各论,如痿论、痹论、热论等程氏认为都有很多好处,大多数是从实际经验中得出来的,值得我们注意学习研究。程氏对《难经》亦甚重视,认为《难经》可以补《内经》之不足。他曾说:“我有许多地方就是服从难经》不问《内经》的。”他不同意“《难经》是伪书”的说法,指出“书都是前人的经验总结,只问好不好,不问真和伪。”。他认为十四难的“损其肺者益其气,损其心者调其营卫,损其脾者调其饮食、适其寒温,损其肝者缓其中,损其肾者益其精”在临床上有极大的指导意义。认为二十二难和三十二难基本上解决了是动所生和气血营卫问题,在指导治疗是有其积极意义的。程氏对后世各家学说均十分重视,并将它们与《内经》、《伤寒》、《金匮》联系研究。如曾说:“从后世各家学说中,逐步体会《内经》的好处。”程氏非常重视对历代医案的钻研,认为医案是反映临床经验的“教材”,如无各家医案作借鉴就会陷入见浅识寡、遇到困难束手无策的境地。他还指导说:“对自编的医案尽说好的,我相当怀疑;别人编的不经选择的比较可以看出问题。譬如王旭高医案很好,叶天士更好,但难学得很……柳选四家不坏,但难学与叶氏同。王孟英比较灵活,吴鞠通比较着实,徐洄溪的没有药看不出问题,《寓意草》广广思路是可以的但不要迷信。我看古人医案,对许多特殊的治法,最感兴趣。”

3.4 细析治法方药,着眼化而运用

程氏对诸多治法方药都曾加以仔细研究。不仅理解精深,而且反对生搬硬套,始终着眼于一个“化”字。

对许多治法都有精辟阐述。如曾说:“热病可以表里同治,解表时必须清里;如寒病则不宜表里同治,应先温里而后解表温里药不致妨碍外邪而有托邪之功。”这显然是对前人表里关系的发挥。又如说:“温病单用或重用苦寒药的时候较少,因为苦寒药用之不当往往容易伤阴”、“温病往往夹湿,湿重时唯一办法是重用苦寒药,因为苦能化湿、寒能清热。如黄白腻苔(即嫩黄苔),除用苦寒外,应配合厚朴橘红燥湿之品;如老黄苔则可用陷胸、承气等法”、“温病一开始用苦寒药,以口苦为主症。如开始口不苦而淡,则黄芩等不一定适合。口甜也可以用苦寒药,但必须配合芳香温化之品”、“苦寒药中之山栀黄芩黄连,严格地讲运用时是有区别的,初起时有表邪,宜用山栀,往往与豆豉相配,因山栀有透达作用;第二步用黄芩,或认为不宜施用过早,以免有遏邪之弊,但亦不必过于拘泥,如葛根黄芩黄连汤即可用于表症未解、挟热下利之初期;至于黄连,对心烦舌红呕吐之症尤为相宜。”这是对苦寒法十分切实的阐发。

程氏用方不拘一格,除善采众长外,还力求善于变化。如曾说:“有人治湿温胸痞泻心汤舌苔转焦黑,神昏而恶化。其原因就是不了解伤寒的用泻心都有下利清谷腹中雷鸣的见症,所以干姜生姜无害;如果不大便胸痞苔腻也原方照搬,怎会不出毛病呢?所以辛开苦泄也要看情形,不能拘守成方。”又曾说:“我也曾治两个类似膈症的病,一个是忧郁气结而引起的,胸闷作痛、时时噫嗳、脉沉弦涩、便秘不通,我用心悟启膈见好不愈,进一步用四磨饮法,人乳沉香,和入前方而瘥,即乳金丹也。一个是食入脘中刺痛,饮热汤则更甚,呕吐不能纳,脉亦沉弦涩不流利,始用启膈不效,四磨亦不效,改以瘀血着想,用韭汁牛乳桃仁丹参郁金等少效不瘥,适阅《医醇**义》,见费氏批判云岐子治膈九方很有理解,但阅所附原方内有几张都加麝香,我联想到叶天士血淋虎杖散有效,即虎杖草、麝香二味,彼而有效,此亦或然,遂加麝香一厘冲服,果然效果显著,渐渐向愈。”程氏治病用方,或攻其重点或复杂而治,有其很多独特见解。如他说:“我对复方的看法,先后是不同的。起初我是赞成罗罗清疏、理法俱足的方子,后来逐渐有所转变,如小续命汤麻黄升麻汤等亦粗解其妙。等于徐灵胎所说叶天士对他的看法一样,这对处方的攻其重点、照顾一般是有所不同的。我所体会的攻其重点的看法,大概有三种,一是致病的主因,二是病中的主症,三是病症中比较易于解决的弱点,以便逐一击破,但是这还是一般易治的病症。对于真正顽固的复杂重症,一切可能用的方法均已遍投无效,实不能不另寻出路。历来所见各地各家用方,每每数十味之多,粗看不惯,细思之亦实有苦衷,所谓不得已而为之者也,每每用之亦有效验,出乎常例之外。因思昔人论本草引经文:‘五味入胃,各归其所喜攻’一语,果如所说,则寒热温凉、攻补、气血、升降,各行其道,亦大有可能。复杂之症,复杂之治,亦是一法。”

程氏对处方的用量,反对过重而主张轻灵。他说:“对于处方的分量,当如东垣法宜轻不宜重。我对处方的分量,是主张轻而不主张重的。药物作用,是导引、是调整、是流通,所谓‘四两能拨千斤’是也。东垣用每味数分至一、二而取效姑且不谈,譬如现在热病常用的至宝,紫雪牛黄、玉雪等丹丸,不是仅用数分而效果 显著吗?以上例彼,即知用药过重完全是浪费的。”

4 证治经验

程氏将内难理论和伤寒温病学综合运用于临床实践,对多种外感热病及诸多内妇疑难杂病均有独到疗效。其善宗叶天士法而化裁之,出奇制胜之例难以枚举。

4.1 善治温热重症

程氏治外感重症甚多,能攻能守,善于应变,以稳扎稳打着称。他吸取叶氏学说精髓,灵活应用于温热重症,恰当掌握轻重缓急各症的全局变化,用药进退有条不紊。他曾指出:“凡治外感如无痰浊湿热瘀滞之类,则‘体苦燔炭,汗出而散’,不致迁延时日;如有痰浊湿热瘀滞内外合邪,则病必纠缠难解,因而必须详细审证,才不失治疗时机。”他对春温重症尤擅于透法,如初期每以豆卷、桑叶甘露消毒丹等以清热透气,中期用鲜生地、鲜沙参、豆卷、桑叶牛黄清心丸等以气血双清,极期撤去豆卷、桑叶等气药,而加入鲜石斛玄参、鲜菖蒲,改牛黄清心丸至宝丹清营开窍兼防痉厥,病情转危为安后则用鲜沙参、鲜石斛玄参桑白皮川贝、象贝、竹沥等以养阴清肺化痰后期则撤去鲜石斛玄参而用花粉芦根等善后调理。对湿热之证,程氏尤善辨湿热之多少,以苔腻厚薄定湿之多少,苔腻在舌的前、中、后部位定上、中、下三焦,以色白为夹寒、色黄为化热、色灰或黑为热盛、质红为阴伤、质淡为阳虚,参以问诊,口腻、口淡属湿,口干属热,湿多于热则口甜,热多于湿则口苦。于湿热互阻之证,每以小柴胡汤泻心汤三仁汤合法应用。他还指出:“胸痞的主要原因是湿热痞结。三泻心汤的组成,干姜黄连半夏黄芩,辛开苦降,是治胸痞主药。参、草、姜、枣是理中之意,可以随症加减。对阳症阴脉患者可以原方照用,对一般热度较高患者就要注意加减。”

4.2 咳喘痰饮治法灵通

咳喘痰饮一类病症程氏在总结前人认识的基础上,作了很多发挥,在综合运用有效方药中取得显著疗效,为当代医家所称道。程氏善以小青龙汤射干麻黄汤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他认为《金匮要略》称为“咳而上气喉中如水鸡声”,射干利咽喉、消痰涎,是对症的要药。但要止其痰声,须先宣利肺气,故常用麻黄细辛紫菀、款冬、辛荑、百部等以宣肺止咳。他认为慢性支气管炎在临床上纯寒宜温者有之,温而兼清者亦有之,纯热宜清者就很少。还认为痰饮为水寒之邪,痰饮之疾多见年老或体虚之人,大都恙久根深,不仅须干姜半夏厚朴苏子等温化之,多宜用鹅管石温肾纳气,或更入紫衣胡桃、五味子、坎(无灬)qi共奏其功。阳虚较著者,还每仿阳和汤意参以熟地、麻黄鹿角霜白芥子等药。对饮从热化者,则以温清并用法常予定喘汤。对老人体虚,喘甚而咳嗽、汗多者,还每用生脉煎化服《局方》牛黄丸一粒。

4.3 左右逢源疗胃病

胃病种种,往往虚实寒热夹杂,每需标本同治气血兼顾,选方用药尤需深思熟虑。程氏对此皆能左右逢源、灵活应付,因而常获独特疗效。如对胃痛、嘈热、呕吐酸水、畏寒无力者每以仲景乌梅丸加减治之,认为乌梅丸辛酸同用、寒热并投,除有驱蛔杀虫功用外,可据寒热偏胜而加减之,以治肝胃胆经寒热夹杂胃脘胀痛灼热、呕恶酸冷清水等症。对肝胆热盛挟胃热上升之脘痛、目热、口疮眩晕、呕恶者则选用枳实栀子豉汤左金丸栀子厚朴汤等清上宣中兼疏肝和胃之法。若气机郁滞脘痛背寒者则除用苏梗、毕澄茄、娑罗子川楝子延胡索佛手柑疏肝和胃为主外,还常加入桂枝汤调和营卫。对脾失健运胃气不和脘痛、便溏、胃纳不馨者则重予调理脾胃,常予香砂六君子汤左金丸治之,其中木香左金丸黄连相配可实大便,这也是程氏左右逢源配伍之一法。对脘痛而胃反呕吐者程氏则每以旋覆代赭汤和胃安中,还每配以左金丸、煅瓦楞、白螺丝壳等并治肝经火郁。对胃病疼痛诸症平复后,程氏又常以归脾之类善后,他认为调补气血颇为重要,养血可以柔肝而减少肝之横逆,补气可以健脾能御肝之克犯。

4.4 细析病机不寐

不寐之症可由多种病因病机所致,程氏以其审因精细、辨证分明每获著效。如曾治不寐胸闷心悸不安、时噫、纳食不香而久治不效者,给予半夏秫米汤温胆汤三仁汤合方和胃化痰湿而获效,程氏分析道:“胃不和卧不安”,其胃不和者包含胃有湿热痰浊积滞以及肝胃不和等,治疗时必须分别主次、注意兼顾。又如曾治日久不寐口苦舌麻、后脑热痛者,给予黄连阿胶汤化裁而愈,程氏认为:对心阴不足心火有余者仍当以滋阴为主,着眼于治本而兼顾其标,当用黄连阿胶汤加减,黄连用量宜小,当防其苦从燥化,与阿胶同用以得其滋润,与枣仁同用以得其酸制。程氏还认为:补心体宜酸,强心用宜辛,故归脾汤补心丹等方均以枣仁、远志相配,远志交通心肾、解郁开结,辛而不猛。对眠少梦多,心营不足若无心烦不安者程氏常用归脾汤而取效,而对有心烦不安、胸痞不舒者则多以泻心汤法治之。若神志不宁精神失常则又以百合地黄汤甘麦大枣汤调治。程氏认为不寐原因颇多,其属于心经者约分烦躁和惊怯两类。烦躁不安而乱梦纷扰者属心营不足、心火有余,用药以清宫汤酸枣仁汤黄连阿胶汤等为主,而以黄连清心的上选;虚怯不安而梦多惊噩者属心气不足心阳不振,用药以桂枝加龙牡汤、补心丹磁朱丸等为主。《十剂》中的重剂,所谓“重可去怯”的金石类药适用于此症,常用的如龙骨龙齿磁石紫石英等即是。

5 医案

5.1 春温

陈××,女,成年。

初诊:1949年2月25日。春温十日不解,热势甚壮,烦不安寐,谵语耳聋,咳不爽,气急,白pei隐隐不多,胸闷口干,苔黄腻,舌尖绛,脉濡滑数左弦。温邪不得外达,肺胃肃化失常,素虚之体,须防内陷,拟清温透热。

清水豆卷12g 黑山栀9g 桑叶9g 桑白皮9g 白杏仁9g 辰赤苓9g 象贝母9g 块滑石12g(包煎) 广郁金4.5g 带心连翘9g 生米仁12g 冬瓜子12g 竹叶心4.5g 朱灯芯2扎 甘露消毒丹15g(包煎)

二诊:白pei隐隐不多,红疹已布而不显,耳聋谵语神昏,咳不爽,气急胸闷口干唇焦,苔黄腻,舌尖绛,脉濡滑数左弦。温邪为病,热势鸱张,气血两燔,病情重险。再拟气血双清,以望转动。

鲜生地15g 清水豆卷12g 黑山栀4.5g 桑叶9g 桑白皮9g 辰赤苓9g 净银花9g 带心连翘9g 竹叶心4.5g 白杏仁9g 象贝母9g 生米仁12g 冬瓜子12g 块滑石12g(包煎) 牛黄清心丸1粒,分2次化服。

三诊:红疹虽多,色不显明,耳聋失聪,唇焦,神蒙谵语咳痰不爽,气急,喉有痰声,舌尖绛而干,脉弦滑数。症势重险,防其动风、内陷。再从昨方加减。

鲜生地15g 清水豆卷12g 黑山栀9g 桑叶9g 桑白皮9g 净银花12g 带心连翘12g 象贝母9g 黄郁金4.5g 生米仁12g 冬瓜子12g 竹叶心4.5g 块滑石12g(包煎) 茅根30g(去心) 芦苇30g(去节) 牛黄清心1粒,2次化服。

四诊:白pei渐多,红疹隐隐,色不明显,耳聋,神蒙谵语大便艰行,咯痰不爽,气急,喉有痰声,唇焦齿垢,舌绛而干,脉弦滑数。症势重险至极,动风、内陷,可虑之至。再从昨方加重。

沙参15g 鲜生地15g 黑山栀9g 清水豆卷12g 净银花12g 带心连翘9g 川黄连四分 象贝母9g 广郁金4.5g 鲜竹叶4.5g 鲜竹茹4.5g 鲜菖蒲2.4g 茅根30g(去心) 芦根30g(去节) 嫩钩藤4.5g(后下) 枇杷叶露120g 淡竹沥60g,炖温,调服牛黄清心丸1粒,分2次服。

五诊咳嗽气急、喉有痰声略见轻减,神昏谵语依然如故,唇焦齿垢,舌苔干绛,脉弦滑数。温邪化热伤阴,内蒙心包,上蔽脑府,肺胃清肃之令不行,症在危险关头。仍从昨方加减,以冀外透。

沙参15g 京玄参9g 鲜生地15g 鲜石斛12g 净银花9g 带心连翘9g 川黄连1.2g 川贝6g 象贝6g 黑山栀9g 鲜竹茹9g 鲜菖蒲2.4g 茅根(去心)30g 芦根(去节)30g 嫩钩藤4.5g(后下) 批杷叶露120g 淡竹沥60g,炖温,调服牛黄清心丸1粒,分2次服之。

六诊:大便已通,通而色黑;唇焦齿垢,咳嗽气急,咯痰不爽,神昏谵语依然如故;白pei多而不透,色欠晶明,脉弦滑数不静。症势仍在危险关头,慎防下血痉厥之变。仍拟生津清温,而化痰热。

石斛12g 鲜沙参15g 京玄参9g 鲜生地15g 净银花9g 带心连翘9g 煅蛤壳15g 川贝6g 象贝6g 生米仁12g 冬瓜子12g 鲜菖蒲2.4g 嫩钩藤4.5g(后下) 茅根(去心)30g 芦根(去节)30g 枇杷叶露120g 淡竹沥60g,炖温,化服丸药至宝丹1粒

七诊大便频行,先硬后溏色黑;唇焦齿垢,神蒙不清,谵语耳聋,白pei多而不显,舌苔干绛,脉弦滑数。阴液暗伤,温邪留恋不化,肺胃肃化不行,痰热逗留,上蒙清空,下迫大肠,须防下血痉厥之变,症势严重之极。再拟一方,以求转动。

石斛12g 鲜沙参15g 京玄参9g 川贝6g 象贝6g 辰赤苓9g 银花炭15g 带心连翘12g 煅蛤壳15g 冬瓜子12g 天竺黄4.5g 黄郁金4.5g 鲜菖蒲2.4g 枇杷叶露120g 淡竹沥60g,炖温,化服丸药至宝丹1粒

八诊:今日大便未行,昨晚汗出颇多,白pei满布,唇焦齿垢,神昏谵语咳嗽气急,咯痰不爽,舌苔干绛,脉濡滑数。阴液大伤,肺胃清肃不行,痰热逗留,蒙蔽清空,本虚标实,症势仍在重险关头。再从前方出入

石斛12g 鲜沙参15g 桑白皮9g 京玄参9g 辰赤苓9g 川贝6g 象贝6g 煅蛤壳15g 广郁金4.5g 天竺黄6g 冬瓜子12g 带心连翘12g 鲜菖蒲2.4g 枇杷叶露120g 淡竹沥60g,炖温,分2次冲服

九诊:白pei布而渐化,唇焦齿垢较见轻减,神昏谵语时轻时剧,咳嗽气逆咯痰不爽,苔干,舌绛稍淡,脉濡滑数未静。肺胃清肃不行,温邪伤阴,内蒙心包,症势稍见转动,仍在重途。再从昨方出入。

石斛12g 鲜沙参18g 桑白皮9g 川贝6g 象贝6g 辰赤苓9g 煅蛤壳24g 广郁金4.5g 带心连翘12g 天竺黄6g 冬瓜子12g 净银花12g 鲜菖蒲2.4g 朱灯芯2扎 枇杷叶露120g 淡竹沥60g 炖温,分2次冲服

十诊:白pei既化而重布甚多,唇焦齿垢轻减,神昏谵语时轻时剧,咳嗽气逆咯痰不爽,脉濡小数,舌红绛稍淡。前方生津养肺,清温化痰热,尚觉合度,仍从原法加减之。

石斛12g 鲜沙参18g 桑白皮9g 川贝6g 象贝6g 煅蛤壳24g 广郁金4.5g 天竺黄6g 生米仁12g 冬瓜子12g 带心连翘9g 天花粉9g 朱灯芯2扎 枇杷叶露120g 淡竹沥60g,炖温,分2次冲服

十一诊:白pei唇焦齿垢已减,神蒙渐清,谵语亦少,病势渐有转动之机。唯咳嗽咯痰不爽。再拟养肺阴化痰热。

沙参15g 桑白皮9g 川贝6g 象贝6g 煅蛤壳八钱 辰茯神9g 炙远志3g 广郁金4.5g 生米仁12g 冬瓜子12g 带心连翘9g 天花粉9g 干芦根一两 枇杷叶露四两、淡竹沥二两,炖温,分二次冲服

十二诊:白pei已回, 身热亦退,咳嗽未清,寐欠安,偶有谵语舌红已淡,肺濡小数。再从前方加减,以资调理。

沙参12g 桑白皮9g 甜杏仁9g 川贝6g 象贝6g 辰茯神9g 炙远志3g 煅蛤壳八钱 煅龙齿9g(先煎) 天花粉9g 生米仁12g 冬瓜子12g 干芦根24g 枇杷叶露120g,分2次冲服

5.2 春温夹滞

姚××,男,成年。

初诊:1955年2月16日。病起5日,寒热高亢,得汗不解,头痛胸闷泛恶,腹鸣泄泻,苔腻口苦,脉浮濡滑数。春温之邪夹湿滞互阻,肠胃运化失常,症势鸱张,毋忽。

清水豆卷12g 黑山栀6g 银柴胡3g 薄荷叶2.4g(后下) 辰拌赤茯苓9g 块滑石12g 福泽泻6g 银花炭12g 煨葛根4.5g 制半夏4.5g 姜川黄连0.9g 酒炒黄芩4.5g 甘露消毒丹15g(包煎)

二诊:热势较低,泄泻已差,腹痛未尽,胸闷泛恶见减,夜不安寐,苔腻口苦,脉濡滑数。春温夹湿滞互阻,肠胃三焦不和。再投葛根芩连加味,原方出入为继。

葛根4.5g 水炒川黄连1.2g 酒炒黄芩4.5g 清水豆卷12g 黑山栀6g 银柴明3g 辰赤苓9g 薄橘红4.5g 块滑石12g 福泽泻6g 银花炭12g 焦六曲9g 甘露消毒丹15g(包煎)

三诊:泄泻止,寒热退,胸闷泛恶亦轻,夜寐较安,苔薄,脉濡小数。再以原方出入,以尽余波之意。

清水豆卷12g 黑山栀4.5g 银柴胡3g 霜桑叶9g 辰赤苓9g 块滑石12g 福泽泻6g 炒银花12g 象贝母9g 薄橘红4.5g 生米仁12g 梗通草3g 甘露消毒丹12g(包煎)

四诊寒热虽退,头眩仍甚,胸闷噫嗳,神疲肢倦,苔薄脉濡。再以平剂为治。

冬桑叶9g 炒杭菊花6g 白蒺藜9g 煅石决明12g(先煎) 辰茯神9g 炙远志3g 块滑石12g 福泽泻4.5g 薄橘红4.5g 生米仁12g 梗通草2.4g 酒炒陈木瓜4.5g 桑寄生9g 荷叶边1圈

五诊寒热退后,神萎气怯头眩仍甚,胸闷纳呆口淡而干,便通而燥,溲赤渐清。再以化湿和中法治之。

厚朴花4.5g 白杏仁9g 白蔻壳2.4g 生米仁12g 辰赤苓9g 块滑石12g 竹沥半夏4.5g 广陈皮4.5g 佛手花八分 冬桑叶9g 炒杭菊花6g 陈大麦12g 干芦根24g 荷叶边d1圈

5.3 湿温

张××,男,儿童

初诊:1948年9月20日。伏暑湿温五候不解,白pei布而渐化,苔薄腻,脉濡左弦,身热起伏不清。拟和解宣化。

金石斛9g(先煎) 水炒银柴胡2.4g 嫩白薇6g 白杏仁9g 白蔻壳2.4g 生米仁12g 块滑石12g 白通草3g 嫩钩藤4.5g(后下) 干芦根30g 香稻叶露120g 野蔷薇露60g,分2次冲服 2帖

二诊:热势起伏依然不解,苔腻舌尖红,脉濡滑数左弦。伏暑湿热不得泄化,体虚病实。再从前方进展之。

石斛12g 水炒银柴胡3g 嫩白薇6g 青蒿梗4.5g 玉泉散12g(包煎) 白杏仁9g 白蔻壳2.4g 象贝母9g 净银花9g 连翘壳9g 生米仁12g 干芦根24g 香稻叶露120g 野蔷薇露60g,分2次冲服 2帖

三诊:热势起伏不解,小溲黄短而频数。苔腻舌尖红,脉濡滑数左弦。伏暑湿热内蕴,清肃不行,病经五候,体虚病实。再拟养阴退虚热,佐以清化之品。

沙参12g 鲜石斛9g 嫩白薇9g 青蒿梗6g 玉泉散12g(包煎) 白杏仁9g 白蔻壳2.4g 净银花12g 连翘壳12g 象贝母9g 生米仁12g 天花粉9g 干芦根30g 香稻叶露120g 野蔷薇露60g,分2次冲服 3帖

四诊养阴退虚热,尚觉合度,虚热起伏较见轻减,小溲黄短而频数。仍从原方出入。

沙参12g 鲜石斛9g 地骨皮6g 嫩白薇4.5g 玉泉散12g(包煎) 青蒿梗6g 净银花9g 白蔻壳2.4g 连翘壳9g 白杏仁9g 生米仁12g 天花粉9g 干芦根24g 香稻叶露120g、野蔷薇露60g,分2次冲服 3帖

五诊大便已通,虚热起伏亦退,夜寐欠安,舌苔光滑,脉虚弦。再从原方出入,以尽余邪。

沙参12g 鲜石斛9g 灵磁石12g(先煎) 淮小麦12g 辰滑石12g 野百合9g 嫩白薇6g 地骨皮6g 白杏仁9g 白蔻壳2.4g 生米仁12g 白通草2.4g 天花粉9g 嫩钩藤4.5g(后下) 干芦根24g 3帖

5.4 外感

袁××,男,成年。

初诊:1955年2月9日。寒热不清,咳嗽多痰,头胀,苔腻,脉浮。先以疏邪宣化为治。

清水豆卷12g 黑山栀4.5g 带叶苏梗4.5g 荆芥穗4.5g 冬桑叶9g 杭菊花6g 竹沥半夏4.5g 赤茯苓9g 薄橘红4.5g 白杏仁9g 象贝母9g 焦六曲9g 荷叶边1圈 炒谷芽9g 炒麦芽9g 1帖

二诊:寒热退,头胀咳嗽未清,脉象浮濡,苔腻未化。再以原方出入治之

冬桑叶9g 杭菊花6g 嫩前胡4.5g 熟大力子4.5g 薄荷八分(后下)赤茯苓9g 竹沥半夏4.5g 薄橘红4.5g 象贝母9g 白杏仁9g 生米仁12g 焦六曲9g 荷叶边1圈

5.5 外感

王××,男,成年。

初诊:1955年2月18日。寒热初起,不得汗,热势壮,头痛肢酸,口干苦,苔腻,脉浮弦数。先与解肌达邪,佐以宣化。

粉葛根4.5g 清水豆卷12g 黑山栀9g 银柴胡3g 竹沥半夏4.5g 赤茯苓9g 薄橘红4.5g 冬桑叶9g 甘菊花9g 鸡苏散12g(包煎) 甘露消毒丹15g(包煎) 1帖

二诊:寒热退,头痛口苦未和,间有泛恶。再从原方损益之。

银柴胡3g 竹沥半夏4.5g 酒炒黄芩4.5g 姜川黄连0.9g 薄橘红4.5g 云茯苓9g 枳壳3g 炒竹茹4.5g 冬桑叶9g 炒杭菊花6g 薄荷炭2.4g 白蒺藜9g 荷叶边1圈 甘露消毒丹12g(包煎) 2帖

5.6 疟疾

叶××,男,成年。

初诊:1948年6月23日。寒热不解,缠绵经月,热势间日轻重,必先形寒四末冷,咳嗽气急,两肋作痛,小溲短少,苔腻,脉弦滑数。治拟桂枝白虎、葶苈泻肺加味。

川桂枝1.5g 熟石膏9g 银柴胡3g 竹沥半夏4.5g 酒炒黄芩4.5g 甜葶苈3g 薄橘红4.5g 赤苓9g 猪苓9g 块滑石12g 象贝母9g 白杏仁9g 冬瓜子12g 甘露消毒丹12g(包煎) 2帖

二诊:寒热间日轻重咳嗽气急,两肋作痛。前进桂枝白虎、葶苈泻肺二方出入,尚觉合度,再从原方加减之。

川桂枝2.4g 熟石膏12g 甜葶苈2.4g 块滑石12g 白杏仁9g 象贝母9g 竹沥半夏4.5g 薄橘红4.5g 生紫菀6g 甘露消毒丹15g(包煎) 2帖

三诊:诸恙均见轻减,仍从原法出入。

川桂枝八分 熟石膏12g 桑白皮9g 甜葶苈3g 云茯苓9g 竹沥半夏4.5g 薄橘红4.5g 旋覆花4.5g(包煎) 白杏仁9g 象贝母9g 生紫菀4.5g 真新绛2.4g 生米仁12g 冬瓜子12g

5.7 咳喘

卜××,女,20岁。

初诊:1958年7月21日。风寒外袭,痰饮恋肺,气喘咯痰不爽,喉中有声,脉弦苔薄。拟射干麻黄汤小青龙汤出入,温表散寒,宣肺化饮。

麻黄2.4g 川桂枝1.5g 北细辛1.5g 淡干姜0.9g 五味子0.9g 制半夏6g 制厚朴2.4g 嫩射干2.4g 炙紫菀6g 炙款冬6g 煅鹅管石3g 7帖

二诊:气喘已减,喉中痰声未清。前方出入。

麻黄2.4g 川桂枝1.5g 北细辛1.5g 嫩射干3g 制厚朴2.4g 炙紫菀9g 炙款冬9g 白杏仁9g 炙白苏子4.5g(包煎) 煅鹅管石4.5g 五味子0.9g 7帖

三诊:气喘渐平,鼻塞清涕咳嗽。再从原方增减。

麻黄2.4g 嫩射干3g 北细辛0.9g 陈辛夷1.5g 炙紫菀9g 炙款冬花9g 炙百部6g 白杏仁9g 炙白苏子4.5g(包煎) 煅鹅管石4.5g 6帖

5.8 久咳

郭××,女,48岁。

初诊:1949年2月24日。咳嗽气逆已久,胃纳不香,拟“温润辛金”,和胃畅中治之。

紫菀6g 炙款冬花6g 云茯苓9g 竹沥半夏6g 广陈皮4.5g 炙远志3g 象贝母9g 甜杏仁9g 冬瓜子12g 生米仁12g 清炙枇杷叶9g(去毛包煎) 焦六曲9g 炒谷芽9g 炒麦芽9g

二诊:上气咳逆咯痰不爽,胃纳呆钝,苔薄脉濡。再方“温润辛金”。

紫菀6g 炙款冬6g 炙百部4.5g 嫩白前4.5g 云茯苓9g 炙远志3g 甜杏仁9g 象贝母9g 黛蛤散12g(包煎) 薄橘红4.5g 肥玉竹6g 炙甘草2.4g 清炙枇杷叶9g(去毛包煎) 炒香谷芽12g

三诊:“温润辛金”,肃肺和胃,迭进以来,颇觉合度,仍从原方出入为治。

紫菀6g 炙款冬6g 炙百部4.5g 嫩白前4.5g 甜杏仁9g 云茯苓9g 炙远志3g 薄橘红4.5g 竹沥夏4.5g 象贝母9g 炙甘草2.4g 清炙枇杷叶9g(去毛包煎) 炒香谷芽12g

按:“温润辛金法”出雷少逸时病论》。原方为:紫菀百部款冬花陈皮杏仁松子仁冰糖

5.9 咳血

叶××,男,成年。

初诊:1935年6月20日。肝火扰犯肺络,络损血溢。苔薄,脉弦带数。咳嗽痰红,红虽暂止,咳嗽痰多未清,仍防复吐,不可忽也。姑与清肝肃肺,去瘀宁络法。

水炙桑叶9g 水炙桑白皮9g 粉丹皮3g半 黛蛤散12g(包煎) 甜杏仁9g 象贝母9g 瓜蒌皮9g 广郁金4.5g 茜草炭4.5g 十灰丸9g(包煎) 鲜竹茹9g 清炙枇杷叶9g(去毛包煎)

二诊:咳嗽痰红,再次举发。气上则咳,咳后红至。膺肋引痛,脉弦数。此肺金清肃不行络损血溢也。肝火未平,痰瘀未清,难期速效。再以肃肺宁络之法进治,须安静怡养为佳。

水炙桑叶桑白皮各9g 甜杏仁9g 川贝6g 象贝6g 炙苏子6g 抱茯神9g 黛蛤散12g(包煎) 粉丹皮4.5g 茜草炭4.5g 侧柏4.5g 鲜竹茹4.5g 冬瓜子9g 广郁金4.5g 清炙枇杷叶9g(去毛包煎)

三诊:咳血已止,肋痛亦除,近有心悸虚汗。再以培土生金、养肺化痰柔肝宁络而敛虚液之法,复方续进,以资调复。

淮山药9g 湘莲肉9g 白扁豆9g 南沙参9g 茯苓9g 茯神9g 炙远志2.4g 炒白芍4.5g 炙甘草1.5g 淮小麦12g 蜜水炒广陈皮3g 肥玉竹6g 清炙枇杷叶9g(去毛包煎) 糯稻根须30g(煎汤代水)

5.10 心悸

诸××,男,14岁。

初诊:1958年7月7日。心动悸寒热不清,脉弦,舌红。书云:“左乳之下,其动应衣,宗气泄也。”拟炙甘草汤加味。

酒洗大生地12g 潞党参4.5g 阿胶珠6g 泡麦冬9g 炙甘草3g 淮小麦15g 柏子仁9g 川桂枝1.5g 炒白芍4.5g 红枣4枚

二诊:左乳之下,其动应衣,宗气泄也,脉弦,舌红炙甘草汤加味,续进以治。

酒洗大生地24g 潞党参9g 阿胶珠9g 泡麦冬9g 炙甘草6g 淮小麦30g 柏子仁9g 煅牡蛎24g(先煎) 福泽泻6g 红枣6枚

三诊:虚里穴动,略见轻减,形瘦色萎不华,脉象虚弦。再拟前方出入。

酒洗大生地24g 潞党参9g 阿胶珠9g 泡麦冬9g 炙甘草9g 淮小麦30g 火麻仁9g 煅牡蛎24g(先煎) 福泽泻6g 红枣6枚

四诊虚里穴动,舌红脉象虚弦,寒热不清,形瘦色萎,投剂以来,均见轻减。仍用炙甘草汤加味。

党参9g 酒洗大生地24g 阿胶珠9g 泡麦冬9g 炙甘草9g 桂枝1.5g(炒) 白芍4.5g 火麻仁9g 煅龙骨24g(先煎) 煅牡蛎24g(先煎) 福泽泻6g 红枣6枚

5.11 烦躁

庄××,男,37岁。

初诊:1965年3月13日。肝升太过,右降不及,烦躁不宁,头痛偏右,眩晕不清,筋脉拘挛,夜寐不安,大便艰,脉虚弦,苔薄腻。甘麦大枣百合地黄汤加味。

野百合15g(先煎) 大生地12g 淮小30g两 炙甘草3g 炒枣仁9g(研) 川贝母6g 夜合花6g 珍珠母15g(先煎) 红枣4枚 5帖

二诊:前诊用百合地黄、甘麦大枣合法,尚合度,烦躁不寐头偏痛、眩已差,筋脉拘挛依然如故。仍守原法加重。

野百合30g(先煎) 大生地12g 淮小麦30g 炙甘草4.5g 炒枣仁9g(研) 左牡蛎15g(先煎) 珍珠母15g(先煎) 红枣4枚

5.12 不寐

姚××,女,45岁。

初诊:1955年2月3日。不寐胸闷心悸不安,时噫,纳食不香,苔薄脉濡。和胃安中法治之。

半夏6g 北秫米6g(包煎) 炙远志3g 云茯苓9g 广陈皮4.5g 春砂壳八分 紫苏梗4.5g 白蔻壳八分 佛手柑4.5g 炒谷芽9g 炒麦芽9g

二诊:不寐胸闷心悸较见轻减。仍从原法出入,续进以治。

半夏6g 北秫米6g(包煎) 炙远志3g 云茯苓9g 白杏仁9g 白蔻壳八分 佛手柑4.5g煅瓦楞子12g 生米仁12g 广陈皮4.5g 紫苏梗4.5g 炒谷芽9g 炒麦芽9g

三诊:不寐心悸胸闷时噫均已见安。仍从原方加减治之。

半夏4.5g 北秫米9g(包煎) 炙远志3g 炒枣仁9g 云茯苓9g 白杏仁9g 白蔻壳2.4g 生米仁12g 瓜蒌皮9g 枳壳2.4g 炒竹茹4.5g 佛手花2.4g 煅瓦楞子12g 淮小麦12g 炒香谷芽12g

5.13 类中

张××,男,成年。

初诊:1948年9月18日。头痛偏左,咳嗽不爽,痰内带红,舌尖歪斜,夜寐不安,烦躁不宁,脉象弦滑。肝火痰热内蕴,风阳上扰,类中之渐,不可忽也。拟泄厥阳化痰热,安心神为治。

珍珠母24g(先煎) 煅石决明12g(先煎) 黛蛤散12g(包煎) 辰茯神9g 象贝母9g 瓜蒌皮9g 生米仁12g 冬瓜子12g 嫩钩藤4.5g(后下) 煨天麻2.4g 白茅根2扎(去心) 淡竹30g(炖温,分2次冲服)

二诊:治以泄厥阳化痰热、安心神之法,诸恙均见轻减,仍从原方加减之。

石斛9g 珍珠母12g(先煎) 煅石决明18g(先煎) 煅蛤壳15g 辰茯神9g 象贝母9g 瓜蒌皮9g 枳壳2.4g(炒) 竹茹4.5g 生米仁12g 冬瓜子12g 嫩钩藤4.5g(后下) 煨天麻2.4g 白茅根2扎(去心) 淡竹沥30g(炖温,分2次冲服)

三诊:夜寐已安,痰红亦止,头胀耳鸣胸闷口干痰多。前方泄厥阳化痰热、安心神,尚觉合度,仍从原法出入。

石斛9g 煅牡蛎12g(先煎) 煅石决明12g(先煎) 灵磁石12g(先煎) 辰茯神9g 竹沥半夏4.5g 薄橘红4.5g 生米仁12g 枳实八分(炒) 竹茹4.5g 煅蛤壳12g 瓜蒌皮9g 冬瓜子12g 嫩钩藤4.5g(后下) 煨天麻2.4g 淡竹沥30g(炖温,分2次冲服)

四诊:痰多,口干头眩轻而复重,夜不安寐,苔腻,舌尖歪斜,脉细弦。厥阳化风上扰,痰浊逗留不化。再拟温胆、导痰二方出入。

石斛9g 煅牡蛎15g(先煎) 煅石决明24g(先煎) 灵磁石12g(先煎) 辰茯神9g 炙远志3g 竹沥半夏4.5g 嫩钩藤4.5g(后下) 薄橘红4.5g 枳实五分(炒) 竹茹4.5g 黄郁金4.5g 天花粉9g 白茅根2扎(去心) 陈胆星2.4g 陈海蜇头120g(漂淡,煎汤代水)

五诊:温胆、导痰二方出入,尚觉合度,诸恙复见轻减,仍从原法出入。

石决明八钱(先煎) 煅牡蛎15g(先煎) 珍珠母15g(先煎) 灵磁石12g(先煎) 辰茯神9g 竹沥半夏4.5g 炙远志3g 枳实2.4g(炒) 竹茹4.5g 薄橘红4.5g 陈胆星2.4g 煨天麻2.4g 炒白蒺藜9g 广郁金4.5g 荷叶边1圈

5.14 头眩

贺××,男,成年。

初诊:1955年2月23日。寒热之后头眩胀未清,神疲乏力,胃纳尚香。姑以平剂调理。

枸杞子4.5g 炒杭菊花6g 酒炒山茱萸肉4.5g 煅石决明12g(先煎) 炙远志3g 炒白术4.5g 淮小麦12g 潼蒺藜9g 白蒺藜9g 料豆衣12g 酒炒大白芍4.5g 桑寄生9g 炒杜仲9g

二诊:头眩胀未清,小溲黄赤,神疲乏力。再以前方育肾平肝,佐化湿热调理之。

野百合12g 煅牡蛎12g(先煎) 块滑石12g(包煎) 福泽泻6g 枸杞子6g 炒杭菊花6g 酒炒山茱萸肉4.5g 潼蒺藜9g 白蒺藜9g 料豆衣12g 桑寄生9g 炒白术4.5g 淮小麦12g 荷叶边1圈

三诊:头眩较见轻减,但时作胀,溲黄亦稍淡,再与前法。

野百合9g 南沙参9g 潼蒺藜9g 白蒺藜9g 煅牡蛎12g(先煎) 枸杞子9g 炒杭菊花6g 福泽泻4.5g 煅石决明12g(先煎) 薄荷炭2.4g 嫩钩藤9g(后下) 块滑石12g(包煎) 炒白术4.5g 煨天麻2.4g 荷叶边1圈

四诊头眩胀渐安,溲渐清。仍守原意。

枸杞子9g 炒杭菊花6g 洒炒山茱萸肉6g 细石斛9g 米炒麦冬9g 煅石决明12g(先煎) 煨天麻3g 熟女贞子9g 墨旱莲9g 野百合9g 福泽泻6g 炒黄柏4.5g 云茯苓9g 潼蒺藜9g 白蒺藜9g

5.15 偏头痛

王××,男,成年。

初诊:1948年6月11日。偏头风疼痛,发于子夜,头热足冷,鼻窍不畅。玉真丸加味。

石决明18g(先煎) 炒白蒺藜9g 薄荷炭2.4g 炒川芎2.4g 藁本3g 北细辛0.9g 冬桑叶9g 甘菊花9g 细木通2.4g 肾厥玉真丸9g(包煎)

二诊:偏头痛已见轻减,前方玉真丸加味,尚觉合度,仍从原法出入。

石决明24g(先煎) 北细辛0.9g 龙胆草2.4g 藁本3g 炒白蒺藜9g 炒川芎2.4g 薄荷炭2.4g 冬桑叶9g 甘菊花9g 苦丁茶3g 露蜂房3g 肾厥玉真丸12g(包煎)

按:玉真丸出自宋·许叔微本事方》,由半夏硫黄石膏硝石四味组成,“治肾气不足,气逆上行,头痛不可忍,谓之肾厥。”盖据《 素问·五藏生成论》:“头痛巅疾,下虚上实,过在足少阴巨阳。”今无此成药,或以医门法律黑锡丹代之。

5.16 虚风内动

杜××,男,成年。

初诊:1960年。肺损及肾,肾阴亏耗,金水两伤,虚风内煽,浊液凝痰,清肃之令不行。上为喘呼,下为尿少,头面汗多,舌短缩,神识昏蒙不清,面浮,脉下垂入尺泽。证脉相参,已属危笃时期,恐难以挽回。今拟生脉散加味,大养肺肾阴液,佐以熄虚风安神明之品,以作最后挽回。

吉林参9g(另煎冲) 西洋参4.5g(另煎冲) 泡麦冬12g 五味子1.8g 天竺黄3g 真川贝6g(去心) 阿胶珠12g(蛤粉炒) 煅龙齿12g(先煎) 煅牡蛎15g(先煎) 枸杞子9g 大生地15g北沙参15g 淮小麦12g 炙远志3g 上药煎浓汁,缓服,不拘时

二诊:进生脉散加味,育肾阴,养肺气,安虚神,化痰热法,神蒙渐清,喘呼亦平,小溲较多。苔光舌绛,脉左弦细,右软弱。肺肾阴亏,虚风内动,挟痰热上蒙清窍,毫无可疑。前方既合,毋庸改弦更张,仍当守原法出入。唯虚证善变,是否续有变化,须视今后数日情况而定。

西洋参9g(另煎冲) 天冬9g 麦冬9g 五味子1.8g 大生地15g 北沙参15g 阿胶珠12g(蛤粉炒) 枸杞子9g 煅龙齿12g(先煎) 煅牡蛎15g(先煎) 炙远志3g 真川贝9g(去心) 天竺黄4.5g 淮小麦15g 3帖

三诊:据述诸恙尚平善,唯小溲短少,色深黄,气促汗多,仍以肺肾两虚着手。

西洋参6g(另煎冲) 天冬9g 麦冬9g 五味子1.8g 大生地15g 北沙参9g 阿胶珠12g(蛤粉炒) 甘枸子9g 墨旱莲9g 熟女贞子9g 炙远志3g 真川贝9g(去心) 天竺黄4.5g 煅牡蛎18g(先煎) 3帖

四诊:每见小溲短少,则病势必转剧。先溲少,继则胸烦闷,渐次昏蒙不清,面浮色紫。今诊脉虚弦带数,舌红紫少苔,神识时蒙时明。因思肺为水之上源,源不清则流不洁,心与小肠表里,痰热内蕴,火府不宣,则溲浑赤。拟养肺、清心、导赤法,以作挽回之计。

西洋参9g(另煎冲) 北沙参15g 天冬9g 麦冬9g 小生地12g 阿胶珠9g(蛤粉炒) 益元散12g(包煎) 炙远志3g 干菖蒲1.5g 细木通2.4g 淡竹叶4.5g 真川贝9g(去心) 天竺黄4.5g

五诊:据述病情又见好转,神识已清,小溲畅多,唯仍汗多,烦闷阵作。再从原方增减,冀望持续得效不变乃佳。

西洋参9g(另煎冲) 北沙参15g 天冬9g 麦冬9g 小生地12g 阿胶珠9g(蛤粉炒) 益元散12g(包煎) 野百合12g 炙远志3g 淮小麦15g 真川贝9g(去心) 天竺黄4.5g 淡竹叶4.5g 局方牛黄清心丸1粒(化服)

按:局方牛黄清心丸,除清心开窍作用外,更有人参当归阿胶益气养阴之品,宜用于虚实挟杂、内闭外脱之证。

5.17 五脏俱虚

徐××,男,老年。

初诊:1948年6月26日。肝肾真阴久亏,阴不恋阳,阳亢于上,筋惕肉(目闰)shun,头蒙不清,目 无所见,耳聋失聪,喑哑无声,大便艰燥,脉象虚弦 ,舌边尖红,苔中腻。望六之年,本虚先拨,草木之类,难图急功,血肉之品,又碍脾胃。姑拟滋养肾阴,而潜浮阳,佐以润府之品。

金石斛12g(先煎) 大生地12g 盐水炒山茱萸肉6g 泡麦冬9g 辰茯神9g 炙远志3g 鲜苁蓉9g 杭菊花6g 煅石决明30g(先煎) 煅牡蛎30g(先煎) 枸杞子6g 熟女贞9g 淮小麦12g

二诊:阴亏,阴不恋阳,阳浮于上,五液干涸,腹内陷大便不能自行,喑哑无声。再以前方出入。

天冬9g 麦冬9g 炙龟版12g(先煎) 细石斛9g 盐水炒山茱萸肉4.5g 大生地12g 淡苁蓉4.5g 鲜首乌12g 灵磁石12g(先煎) 左牡蛎12g(先煎) 京玄参9g 熟女贞9g 墨旱莲9g

三诊:久虚之体,虚不肯复,大便通后,先硬后溏。虚气上冲,心悸不安寐,脉象虚弦,舌边尖红绛,苔中腻。虚中生波,可虑。再拟养心安神,平虚冲,和脾胃。

紫石英12g(先煎) 大白芍4.5g 辰茯神9g 炙远志3g 炙甘草八分 淮小麦15g 莲子芯2.4g 京玄参9g 红枣2枚

四诊肾阴虚不恋阳,虚冲因而不纳,冲气上逆不平,汗出头眩,脘中不舒,脉象虚弦。再拟育阴敛阳,而纳冲气

淡苁蓉4.5g 制首乌12g 紫石英12g(先煎) 灵磁石12g(先煎) 冬虫夏草4.5g 枸杞子6g 冬瓜子12g 煅蛤壳八钱 川贝9g 象贝9g 瓜蒌皮9g 七味都气丸9g(包煎)

五诊:育阴敛阳,而纳冲气,迭进以来,诸虚象均有轻减,仍从原法出入。

紫石英12g(先煎) 灵磁石12g(先煎) 煅牡蛎12g(先煎) 冬虫夏草4.5g 枸杞子6g 辰茯神9g 炙远志3g 大白芍4.5g 川贝6g 象贝6g 瓜蒌皮9g 煅蛤壳24g 冬瓜子12g 钩藤4.5g(后下) 七味都气丸12g(包煎)

5.18 自汗盗汗

徐××,女,41岁。

初诊:1958年3月31日。心悸烘热,自汗盗汗,汗后恶寒,胃纳不香,脉濡苔薄。营卫不和,心神不安。拟方安虚神,和营卫。

桂枝1.5g 炒白芍9g 炙甘草2.4g 淮小麦15g 辰茯神9g 炙远志3g 炒枣仁9g 煅牡蛎18g(先煎) 瘪桃干9g 煅龙骨9g(先煎) 红枣4枚 糯稻根须120g(煎汤代水煎药) 3帖

二诊:烘热汗出,夜不安寐,胃纳不香。再拟安神止汗。

小麦18g 炙甘草2.4g 辰茯神9g 炙远志3g 炒枣仁9g 煅牡蛎12g(先煎) 煅龙骨6g(先煎) 瘪桃干4.5g 夜交藤12g 红枣6枚 糯稻根须120g(煎汤代水煎药) 6帖

三诊:烘热汗出依然不减,胃纳尚香,夜寐欠安,口干,再拟当归六黄汤加味。

炙黄芪皮9g 生地9g 熟地9g 白归身6g 大白芍9g 酒炒黄芩3g 酒炒川黄连0.9g 地骨皮9g 料豆衣12g 熟女贞子9g 墨旱莲9g 泡麦冬9g 五味子0.9g 糯稻根须120g(煎汤代水煎药) 6帖

四诊:投当归六黄汤法,诸症均减,效方不更。

原方去料豆衣,加原金斛9g(米炒,先煎)。6帖

5.19 浮肿

王××,女,51岁。

初诊:1958年4月21日。面目浮肿胸闷短气自汗盗汗畏寒失眠多梦头眩眼花。苔薄,脉濡。拟桂枝龙牡加味。

炙黄芪9g 桂枝1.5g 炒白芍9g 炙甘草3g 煅龙骨9g(先煎) 煅牡蛎12g(先煎) 辰茯神9g 炒枣仁9g 北秫米9g(包煎) 制半夏4.5g 薄橘红4.5g 糯稻根须15g 浮小麦12g

二诊:面浮肢胀,虚汗出,心慌不安,头眩眼花。仍拟益气固表养心安神

炙黄芪9g 五味子0.9g 辰茯神9g 炒枣仁9g 柏子仁9g煅牡蛎15g(先煎) 酒炒大白芍6g 淮小麦15g 竹沥半夏4.5g 糯稻根须30g 炒香谷芽12g 红枣四枚

三诊:面浮已消,虚汗亦减,夜寐不安。再从原方加减之。

炙黄芪9g 白当归身9g 大白芍6g 米炒麦冬6g 五味子0.9g 辰茯神9g 炒枣仁9g 柏子仁9g 煅牡蛎12g(先煎) 竹沥半夏4.5g 北秫米9g(包煎) 淮小麦15g 糯稻根须30g 红枣4枚

四诊:虚汗渐止,寐亦渐安,神疲乏力。原方加减。

炙黄芪12g 白当归身6g 大白芍6g 炒潞党参6g 泡麦冬9g 五味子0.9g 辰茯神9g 炒枣仁9g 煅牡蛎15g(先煎) 竹沥半夏4.5g 北秫米4.5g(包煎)

5.20 痰饮

张××,女,成年。

初诊:1970年2月23日。呕吐泛恶,胸前冷,背心亦冷,头眩目倦,苔腻脉濡。拟化痰饮以和中。

仙半夏9g 广陈皮4.5g 云茯苓9g 炒枳壳3g 炒竹茹4.5g 生姜2片 3帖

二诊:呕吐泛恶、胸背冷均减退,唯头眩目倦未差。再拟《外台》茯苓饮加味治之。

党参4.5g 云茯苓9g 生白术9g 福泽泻9g 川桂枝3g 广陈皮4.5g 炒枳壳3g 炒防己4.5g 生姜2片 3帖

5.21 胃脘痛

张××,女,43岁。

初诊:1969年11月5日。胃痛嘈热,呕吐酸水,畏寒无力,脉濡细,舌淡苔薄。宗仲景法治之。

姜川黄连0.9g 淡干姜1.5g 姜半夏9g 炙乌梅0.9g 花椒炭2.4g 煅瓦楞子12g 煅代赭石12g 川桂枝2.4g 炒白芍6g 娑罗子9g

二诊:胃痛泛酸畏寒均见轻减。原方不必更动,续进以治。

5.22 胃反

张××,男,43岁。

初诊:1965年5月11日。胃反,食则呕吐。脘痛,胸中热辣,泛酸频频。苔薄,舌有裂纹,脉弦涩。胃失通降,拟和胃安中

半夏9g 薄橘红4.5g 旋覆花9g(包煎) 煅代赭石12g 云茯苓9g 清炙枇杷叶9g(去毛包煎) 煅瓦楞子12g 左金丸3g(吞) 炙刺猬皮4.5g 3帖

二诊:胸中热辣已见轻减,脘痛绵绵如故。宿恙呕吐频频,泛酸吐食。舌裂,脉弦涩。病属胃反,再宗原方加味。

旋覆花9g(包煎) 煅代赭石15g 薄橘红6g 姜竹茹9g 煅瓦楞子15g 左金丸3g(吞) 炙刺猬皮4.5g 娑罗子9g 煅白螺丝壳12g 清炙枇杷叶9g(去毛包煎) 灶心黄土60g(煎汤代水) 3帖

三诊:胸膈烦热已退,脘痛亦瘥,呕吐酸水次数较减。苔薄滑,脉弦涩。仍以和胃降逆治之。

旋覆花9g(包煎) 煅代赭石18g 制半夏6g 薄橘红4.5g 姜竹茹6g 左金丸3g(吞) 煅瓦楞子18g 娑罗子9g 煅白螺丝壳15g 炙刺猬皮6g 沉香片0.9g 灶心黄土60g(煎汤代水) 清炙枇杷叶9g(去毛包煎) 3帖

四诊:诸恙均减,原法不变。

原方去姜竹茹左金丸改2.1g(吞),加炒延胡索3g

5.23 单腹胀

孙××,女,成年。

初诊:1948年11月2日。腹胀如鼓,脐突腰平,转侧困难,卧床已久,大便不行,外疡久溃不敛,气阳大虚,湿浊凝聚不化,府阳不通,单腹胀之重症也。拟温阳泄浊,调和肝胃

附子3g(先煎) 焦白芍4.5g 淡干姜1.5g 云茯苓9g 姜川黄连0.9g 青皮3g 陈皮3g 枳实炭3g 炙鸡内金4.5g 带壳砂仁2.4g(研) 陈香(木缘)皮4.5g

二诊:大便已通,腹胀如鼓,四肢消瘦脉象濡细,苔腻。久病阳伤,浊阴凝聚不化,乃单腹胀之重症。前进通阳化浊,尚觉合度,再从原方加减之。

附子6g(先煎) 焦白芍4.5g 淡干姜1.8g 姜川黄连0.9g 云茯苓9g 枳实炭3g 青皮3g 陈皮3g 带壳砂仁2.4g(研) 炙鸡内金4.5g 焦六曲9g 炒米仁12g 炒谷芽9g 炒麦芽9g 陈香(木缘)皮4.5g

三诊:腹臌稍松,胸脘作痛,口苦,不思纳谷,舌苔厚腻,脉象细弦。由于寒凉太过,肝胃气为之不和,拟和肝胃,理气机,以治其标。

紫苏梗4.5g 焦白芍4.5g 广陈皮4.5g 云茯苓9g 春砂壳2.4g 左金丸1.5g(吞) 煅瓦楞子12g 佛手柑4.5g 沉香曲4.5g(包) 淮小麦12g 熟谷芽12g

四诊:(经三次出诊治疗后,数月来断续通阳化浊方未停,今已能起床行动,由老伴陪同前来门诊。)单腹胀渐见轻减。食入腹胀胸闷苔腻,夜寐不安。再拟运化和中治标。

半夏4.5g 北秫米4.5g(包) 辰茯神9g 广陈皮4.5g 大腹皮6g 白蔻壳2.4g 炙鸡内金4.5g 炒木瓜3g 绿萼梅2.4g 金橘饼9g 带壳砂仁2.4g(研)

5.24 腰背酸痛

陆××,男,成年。

初诊:1970年2月24日。腰背酸痛,起因外伤,天阴则痛处沉重。病历已久,法当通督化瘀。

鹿角霜3g 炙甲片4.5g 盐水炒黑小茴香4.5g 杜狗脊9g 白芥子3g 台乌药3g 川独活6g 桑寄生9g

二诊:腰背酸痛见减,大便不实,治与兼顾之。

补骨脂9g 杜狗脊15g 川续断肉9g 川独活9g 盐水炒黑小茴香4.5g 炙甲片4.5g 鹿角霜4.5g 生白术12g

5.25 淋浊

裘××,男,成年。

初诊:1940年10月29日。小溲刺痛夹浊不清,虚热起伏,病经旬余,脉细弦数。阴虚之体,以养肺阴化湿热法治之。

北沙参12g 鳖血银柴胡2.4g 水炒白薇6g 小生地9g 潼木通3g 川黄柏4.5g 肥知母4.5g 淡竹叶4.5g 粉丹皮4.5g 炒泽泻4.5g 生甘草梢2.4g 土茯苓12g 2帖

二诊:小溲夹浊,刺痛减轻,时形寒肺气虚也,肺为水之上源,源清则流自洁。再当从此消息之。

北沙参12g 桑白皮9g 地骨皮6g 粉丹皮4.5g 小生地9g 潼木通淡竹叶4.5g 炒泽泻4.5g 生甘草梢2.4g 盐水炒川黄柏3g 盐水炒肥知母4.5g 干菖蒲1.2g 粉萆(艹解)xie4.5g 3帖

三诊:清水源以化湿热,泻白、导赤、分清三法出入,尚合病机,溲浊刺痛已减,形寒虚热亦退,再与前方加减。

北沙参12g 大麦冬6g 带心建莲子肉9g 鲜竹叶4.5g 小生地9g 潼木通2.4g 生甘草梢2.4g 粉丹皮4.5g 炒泽泻3g 粉萆(艹解)xie9g 知柏八味丸9g(包煎) 3帖

5.26 泄泻

吴××,男,成年。

初诊:1955年2月15日。大便频行,腹中不和,形寒恶冷,胃纳尚佳。苔薄脉濡。拟健脾和胃而助运化为治。

藿梗苏梗各4.5g 制小厚朴2.4g 大腹皮6g 云茯苓6g 春砂壳2.4g 炙鸡内金4.5g 焦六曲9g 广陈皮4.5g 炒谷芽9g 炒麦芽9g 炒米仁12g 炒香荷蒂2枚 4帖

二诊:大便频行未止,少腹坠痛,胃纳佳,病在于脾。再以禹余粮法加减。

禹余粮9g 赤石脂9g 蛇含石4.5g(以上三味先煎) 煨肉果3g 云茯苓9g 广陈皮4.5g 春砂壳2.4g 焦六曲9g 制小厚朴2.4g 炙内金4.5g 大腹皮6g 炒谷芽9g 炒麦芽9g 炒香荷蒂2枚 4帖

三诊:大便频行已见轻减,少腹坠痛未舒,仍从原意出入。

禹余粮9g 赤石脂9g 蛇含石4.5g(以上三味先煎) 煨肉果3g 米泔水浸真茅术3g 制小厚朴3g 广陈皮4.5g 春砂壳3g 炙鸡内金4.5g 炙甘草2.4g 丁香柄1.5g 戊己丸3g(包煎) 4帖

5.27 崩漏

蒋××,女,成年。

初诊:1955年3月17日。经事淋漓多日,近反见多,腹胀隐痛腰酸。拟用归脾、胶艾合方为治。

炒潞党参4.5g 炙黄芪9g 炒冬术4.5g 炙黑甘草2.4g 当归身炭3g 抱茯神9g 炙远志3g 炒枣仁9g 生地炭12g 炒大白芍6g 蛤粉炒阿胶珠6g 黄芩炭4.5g 炮姜炭0.9g 藕节炭4枚

二诊:经冲如崩,腹中隐痛未尽。拟补中益气法进步治之。

炒潞党参9g 炙黄芪12g 炒冬术4.5g 炙黑甘草2.4g 炙黑升麻1.2g 生地炭12g 蛤粉炒阿胶珠9g 炮姜炭1.5g 黄芩炭4.5g 当归身炭4.5g 酒炒大白芍6g 藕节炭4枚 陈棕炭9g 红枣4枚

三诊:经事如崩,已见轻减,腹痛犹未尽,胃纳不香。再以原方出入,续进为治。

炒潞党参9g 炙黄芪6g 炒冬术4.5g 炙黑甘草2.4g 生地炭12g 蛤粉炒阿胶珠6g 炮姜炭1.5g 黄芩炭4.5g 酒洗白当归身4.5g 酒炒大白芍6g 炙黑升麻1.2g 藕节炭4枚 广陈皮4.5g 炒香谷芽12g 春砂壳2.4g

四诊:经已净,腹痛止,头胀不清,纳不香,寐欠酣。再拟调理肝脾。

酒炒大白芍4.5g 炒杭菊花6g 薄荷炭2.4g 白蒺藜9g 云茯苓9g 制半夏4.5g 广陈皮4.5g 春砂壳2.4g 炙远志3g 淮小麦12g 炒香谷芽12g 荷叶边1圈

5.28 经闭

沈××,女,成年。

初诊:1970年2月17日。经事不行已有九月,带下大便不爽,苔薄,脉濡滑。拟益气和营、理气调经治之。

孩儿参4.5g 生白术4.5g 全当归9g 大白芍6g 大川芎3g 制香附6g 广陈皮4.5g 紫丹参9g 椿皮炭9g 玫瑰花2.4g 柏子仁9g 3帖

二诊:带下减,大便已爽,经事九月未行,再当理气调经

大生地12g 全当归12g 大川芎3g 制香附9g 紫丹参12g 茺蔚子9g 橘皮4.5g 橘叶4.5g 广郁金4.5g 泽兰叶9g 3帖

三诊:经事已行,色紫有块,腹中痛胀。仍以原方进展。

大生地12g 全当归9g 大川芎3g 制香附9g 广艾叶2.4g 紫丹参9g 茺蔚子9g 橘皮4.5g 橘叶4.5g 泽兰叶9g 柏子仁6g 3帖

四诊:经将及期,再以首诊方治之。 三剂。

五诊:经行落后三日,色淡不鲜,腹中隐痛,再与前方加减。

当归9g 大白芍9g 大川芎3g 柏子仁9g 泽兰叶9g 制香附9g 紫丹参12g 茺蔚子9g 广艾叶3g 焦山楂9g 3帖

5.29 湿疹

朱××,女,20岁。

初诊:1969年2月19日。两手掌作痒作胀脱皮,血虚湿热入营之故。治与祛风凉营而化湿热。

鲜生地12g 粉丹皮4.5g 京赤芍4.5g 西河柳4.5g 浮萍草9g 地肤子9g 白(艹鲜)皮9g 净蝉衣2.4g 3帖

二诊:左手作痒已减,右手掌如故。仍以原法出入治之。

鲜生地12g 全当归9g 粉丹皮6g 赤芍6g 霜桑叶9g 浮萍草9g 地肤子6g 净蝉衣3g 3帖

三诊:手痒已趋愈,再守前方。 3帖。

5.30 梅核气

李××,女,32岁。

初诊:1958年5月19日。咽梗如梅核气,“火逆上气咽喉不利麦门冬汤主之”。

米炒麦冬6g 竹沥半夏6g 炙甘草2.4g 旋覆花6g(包煎) 煅代赭石12g(先煎) 炙乌梅0.9g 左金丸2.1g(吞) 煅瓦楞子12g 枳壳3g 炒竹茹4.5g 绿萼梅3g 姜汁枇杷叶12g(去毛包煎) 7帖

二诊:咽梗梅核已见轻减,咽干鼻燥,溲热。再从前方加味。

北沙参9g 米炒麦冬9g 竹沥半夏6g 炙甘草2.4g 旋覆花6g(包煎) 煅代赭石12g(先煎) 炙乌梅0.9g 左金丸2.1g(吞) 煅瓦楞子12g 枳壳3g 炒竹茹4.5g 绿萼梅3g 姜汁枇杷叶9g(去毛包煎) 福泽泻4.5g 7帖

三诊:精神疲乏,心烦胸闷,咽梗又发,饮食不香,运化失常,苔腻,脉弦。再拟平肝调胃。

旋覆花6g(包煎) 煅代赭石12g(先煎) 姜半夏6g 左金丸1.8g(吞) 煅瓦楞子12g 广陈皮4.5g 紫苏梗3g 焦白芍4.5g 绿萼梅3g 姜汁枇杷叶9g(去毛包煎) 煅白螺丝壳12g 6帖

四诊:咽梗又减,咽干少津,噫嗳。再拟麦门冬汤加味。

北沙参9g 米炒麦冬6g 竹沥半夏6g 炙甘草2.4g 煅瓦楞子12g 旋覆花6g(包煎) 左金丸2.1g(吞) 辰茯神9g 煅白螺丝壳12g 5帖

6 验方

6.1 疏解宣化汤

组成:清水豆卷12g 带叶苏梗4.5g 荆芥穗4.5g 薄荷叶3g(后下) 冬桑叶9g 炒杭菊花4.5g 嫩前胡4.5g 白杏仁9g 象贝母9g 竹沥半夏4.5g 赤茯苓9g 广陈皮4.5g 焦六曲9g

主治:恶寒发热头痛骨楚,或胸闷不舒,或咳嗽多痰。苔薄腻,脉浮。

加减:痰湿较重、苔腻较厚者加荷叶边一圈,寒热较高、口干苦或小溲黄赤者加甘露消毒丹12g(包煎)或更去薄荷叶加鸡苏散12g(包煎),恶心呕吐者加姜川黄连0.9g,纳呆者加谷芽麦芽各9g。

按:外感风邪而有湿热,临床甚为常见,程氏常用疏解宣化法治之。他曾说:“凡治外感,如无痰浊湿热瘀滞之类,则‘体若燔炭,汗出而散’,不致迁延时日。如有痰浊湿热、瘀滞,内外合邪,则病必纠缠难解。因而必须详细审证,才不失治疗时机。”外邪夹湿解表退热,需佐以二陈化痰利湿内外同治,方能获取速效。本方即针对风邪夹湿而设,为疏解宣化、表里同治之法。

附记:程氏用薄荷三法外感风邪者,取其发汗祛邪,用时后下,取其轻扬;外感余邪未清者,需减其发汗之性,用薄荷炒炭,不须后下;风阳上亢或气火上炎头眩胀痛者,或其他头面官窍疾患,取其辛凉清泄,也用薄荷炭,不后下

6.2 和解宣化汤

组成:银柴胡3g~12g 竹沥半夏4.5g至6g 酒炒黄芩3g~4.5g 块滑石12g 赤茯苓9g 广陈皮4.5g 白蔻壳2.4g 生米仁12g 白杏仁9g 干芦根24g~30g 佛手花2.4g

主治:湿热互阻、气机窒塞,寒热有汗不解,胸脘痞闷,小溲黄赤,口苦。苔腻,脉濡数。

加减:恶心呕吐者加姜汁竹茹4.5g、姜川黄连0.9g,胸脘闷痛者加广郁金4.5g,胸中懊(忄农)nao者加焦山栀4.5g、清水豆卷12g,兼形寒咳嗽者加冬桑叶9g、杭菊花6g、象贝母9g,口苦苔黄湿热较盛者加甘露消毒丹12g(包煎)。

按:湿温风温夹湿,湿热互阻寒热不解者,不宜多用表药,多发汗易致湿从燥化。程氏常以小柴胡汤或合泻心汤三仁汤化裁,或合栀子豉汤甘露消毒丹化裁,以和解枢机化湿热。若兼有表邪,亦以柴胡解表药,使邪从表解。程氏对泻心汤尤为重视,认为胸痞主要原因是湿热痞结干姜黄连半夏黄芩,辛开苦降是治胸痞主药,参草姜枣乃理中之意,可随症加减。若无表症,程氏多不用生姜,而以姜汁炒川黄连姜汁竹茹等代之,意在避免辛温太过。而常用陈皮、蔻壳、佛手花、川厚朴花、广郁金旨在芳香宣通,有助湿热开化。

6.3 桂芍甘麦龙牡汤

组成:川桂枝三分至六分 炒白芍9g 炙甘草3g 淮小麦15g 煅龙骨9g(先煎) 煅牡蛎六钱(先煎) 炒枣仁9g 红枣5枚

主治:自汗形寒,或汗出烘热、汗后畏风,或兼心烦不宁、寐差多梦。脉濡滑,苔薄腻。

按:本方为桂枝汤加减而成,旨在调和营卫、安养心神。桂枝量小,不作发汗之用,白芍酸以制辛,取其敛汗和营之功,配以龙骨牡蛎、淮小麦、枣仁增强收敛止汗、安神养心作用。程氏指出:“桂枝汤发汗剂,不是止汗剂。但方药经过适当配伍后,亦可作止汗之用。桂枝汤主证自汗恶风发热,但热势并不高,如有些病人常出虚汗,又有些怕风,并无寒热,亦可用桂枝汤。我的经验是:用于发汗解表,重桂枝(4.5g),而轻芍药(4.5g~6g),并配合柴胡葛根羌活防风之类;用于止汗,重芍药(9g),而轻桂枝(0.9g~1.8g),并配合煅龙骨、煅牡蛎之类,常可获效。”

6.4 百合地黄合淮麦甘枣汤

组成:野百合15g(先煎) 大生地12g 淮小麦30g 炙甘草3g 炒枣仁9g 川贝母6g 夜合花6g 珍珠母15g(先煎) 红枣4枚

主治:神志不宁,精神失常。头眩或痛,心悸胸闷,夜寐不安,便艰等症。

按:百合肺阴地黄滋心营,配以淮麦甘枣养心安神珍珠母平肝抑阳,川贝母夜合花解郁化痰酸枣仁养血安神。程氏曾指出:“脏躁喜悲伤欲哭,象如神灵所作,不仅见于妇人,也常见于男子。因此,如果把甘麦大枣汤作为妇科专方,就未免失之狭隘了。叶天士最赏识此方,在甘缓和阳熄风诸法中用之最多,散见于肝风虚劳失血等门内,凡见头眩心悸胸闷症状时,辄用此方加味。”又曾说:“叶氏用淮麦甘枣汤最得法,屡效大症。《古今医案按》附记中载之可证也。吾亦喜用此方,得效亦多。”还说:“甘麦大枣汤是一张治心病、养心气、泻虚火的好方子。也是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损其肝者缓其中的好方子。如果进一步与百合地黄汤同用,来治神志不宁、精神失常的一类疾病,更有殊功。”

6.5 通补奇脉

组成:鹿角霜3g~9g 盐水炒黑小茴香4.5g 炙甲片4.5g 菟丝子9g 潼沙苑蒺藜12g 炒杜仲6g 补骨脂3g 炒延胡索3g

主治:奇脉亏虚,络道不和。腰髀酸楚疼痛,甚则不能转侧,动则痛不可忍。

加减:肾亏较甚者,可加淡苁蓉4.5g 巴戟肉6g 杜狗脊6g 川续断肉6g。高年痛久者,可加胡桃肉2枚 桑寄生9g 台乌药3g。有外伤史者,可加炙乳香1.5g(研冲) 炙没药3g(研冲) 全当归9g。阴雨天痛著者,可加白芥子3g 台乌药3g 川独活6g 桑寄生9g。兼便溏者,加生白术12g。

按:腰痛日久,多有肾经亏虚,特别高年体弱者,较难取效,程氏取叶天士氏善用调奇经八脉之术以治此证,见效多著。盖奇经八脉肾脉关系密切,故多以补肾药配活血止痛、理气通络之品以获通补之效。程氏每以鹿角霜小茴香、炙甲片为主药,因鹿角温经补肾、茴香理气山甲活血,故能紧扣病机鹿角山甲味咸,茴香盐水炒黑,“咸先入肾”、“色黑入肾”,而腰为肾府,三味相配,即能温通肾脉、流畅气血,且可达腰、脊、髀、尻等肾与督、带诸脉交会之处,于是奇脉虚寒气血痹阻腰痛可望得以解除。

编辑:banlang 审核:sun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