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泻手法

针灸学 中医学 针刺补泻 刺法

心气虚,则脉细;肺气虚,则皮寒;肝气虚,则气少;肾气虚,则泄利前后;脾气虚,则饮食不入。
医学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医学知识库 + 健康测试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bǔ xiè shǒu fǎ

2 英文参考

reinforcing and reducing method[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3 注解

补泻手法指针刺补泻的操作方法。各种针刺补泻多以“手法”称,如烧山火手法透天凉手法等。但补泻法中有的不属于手法操作则不宜称为手法,如子母补泻呼吸补泻等。[1]

针灸大成》载杨氏补泻《十二字分次第手法及歌》,各种补泻法多以手法为名,如称“苍龙摆尾手法”、“赤凤摇头手法”等。有说“补则有补中手法,泻则用泻中手法”。补泻法中有的不属于手法操作则不宜称手法,如子母补泻呼吸补泻等,一般统称为针刺补泻法

参见针刺补泻法

针刺补泻法为针刺临床为适应虚实两类不同病症而采用的不同方法虚证宜用补法实证宜用泻法。自《内经》以来,关于针刺补泻法有多种论述。《黄帝内经灵枢》分“微旋”“出针按之”为补,“切而转之~摇大其穴”为泻;《黄帝内经素问》又结合呼气进针、吸气出针为补,吸气进针、呼气出针为泻;《难经》以“得气推而纳之”为补,“动而伸之”为泻。以后,《金针赋》提出“慢提紧按”为补,“紧提慢按”为泻;“左转”为补,“右转”为泻等。归纳方法,就有进出针过程的徐疾补泻运针捻转补泻提插补泻,以及出针后的开合补泻等[2]

4 参考资料

  1. ^ [1]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397.
  2. ^ [2]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366.
编辑:fengchuile、banlang 审核:sun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