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齄

常见病方药治疗 中医常见病 中医学 中医病名

目录

心气虚,则脉细;肺气虚,则皮寒;肝气虚,则气少;肾气虚,则泄利前后;脾气虚,则饮食不入。
医学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医学知识库 + 健康测试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bí zhā

2 中医·酒渣鼻

酒渣鼻(brandy nose;acne rosacea)为病名。因鼻色紫红如酒渣故名酒渣鼻。出《魏书·王慧龙传》。中医称之为酒皶鼻酒齄鼻酒齇鼻鼻齄肺风肺风粉刺赤鼻鼻准红赤,俗称酒渣鼻酒糟鼻,古名鼻赤[1]。是指发生于鼻部,以鼻色紫赤、丘疹,甚则鼻头增大变厚为主要表现的皮肤疾病[2][2]。是一种主要发生于面部中央的红斑和毛细血管扩张的慢性皮肤病。由脾胃湿热上熏于肺所致[2]

黄帝内经素问·热论》:“脾热病者,鼻先赤。”

外科大成·酒渣鼻》云:“酒渣鼻者,先由肺经血热内蒸,次遇风寒外束,血瘀凝滞而成,故先紫而后黑也。治宜宣肺气化滞血,行营卫流通,以滋新血,乃可得愈。”本病以颜面部中央的持续性红斑和毛细血管扩张,伴丘疹脓疱鼻赘为临床特征。多发生中年,男女均可发病,尤以女性多见。

酒渣鼻相当于西医的酒渣鼻、酒渣性痤疮、玫瑰痤疮[2]

2.1 古人论述

中医酒渣鼻早有认识,《黄帝内经素问·热论》记载:“脾热病者,鼻先赤。”《魏书·王慧龙传》已出现酒耱鼻之名。《诸病源候论》认为:“此由饮酒,热势冲面,而遇风寒之气相搏所生。”说明了此病的病因病机与饮酒和寒温失调有关。《丹溪心法》称之为“肺风”。鉴于本病在发展过程中具有一般粉刺的特征,故又称为“肺风粉刺”。明代陈实功在《外科正宗》说:“肺风粉刺、酒簸鼻,三名同种。”唐代以前,治疗以外治为主,主要药物水银雄黄等。至元代,逐步开始用内服方药。在明代,更提出以“清肺、消风、和血”(《外科启玄》)为原则。清代对本病论述比较突出的是《医宗金鉴》。该书指出,由肺经血热引起的称为肺风粉刺;由血瘀凝结而成称为酒皱鼻,前者用枇杷清肺饮宣肺清热,后者用凉血四物汤栀子仁丸凉血清热,活血化瘀。从其描述的症状来看,两者当属同一病症的不同阶段,前者较轻,而后者较重。《医林改错》则采用通窍活血汤治疗,因而活血化瘀也成为本病的治法之一。外用药以《医宗金鉴》创制的有效方剂颠倒散为代表,且一直被广泛沿用至今。

2.2 酒渣鼻中医近现代研究

现代对酒渣鼻的研究自1958年哈尔滨医学皮肤科教研室报道用中药治疗本病40例以后,各地陆续有临床观察资料出现。至1989年,报道文章有50多篇,累计病例己超过5500例,疗效大多数在80%以上。总的来看,50~60年代,以继承明清时期的有效方剂为主,有些民间验方秘方也见于报端,但为数不多。70~80年代,临床文章及病例数大为增加,多以外用专方治疗为主,较少辨证分型。有按中医辨证分型内服中药治疗本病,也能获得较好的疗效,但为数不多。近年来,在继承和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吸收了现代西医学对本病研究的方法和成果,本病的治疗又有新的进展。有医者经临床研究认为,本病由蠕形螨虫引起。对此论的认识虽尚未统一,但无疑是一种新的思路。

2.3 酒渣鼻中医病机

酒渣鼻脾胃湿热上熏于肺所致[2]

酒渣鼻由肺胃积热上蒸,复遇风寒外袭,血瘀凝结而成;或嗜酒之人,酒气薰蒸,复遇风寒之邪,交阻肌肤所致;近年来发现90%以上患者在皮损处可找到毛囊虫(螨),因此,认为其发生毛囊虫寄生有关。

通过古今医家的实践,特别是近40年的探索,中医认为酒渣鼻病因饮食不节风寒外束。其病理变化可归纳为脾胃积热肺经积热和寒凝血瘀三个方面。

中医认为该病为肺热熏蒸血热郁滞肌肤,或过食辛辣刺激食物,脾胃积热生湿,外犯皮肤,血淤凝聚而发病。

2.3.1 脾胃积热

脾胃素有积热,或素嗜饮酒,过食辛辣之品,故生热化火,胃火循经熏蒸,则络脉充盈,鼻部出现潮红。

2.3.2 肺经积热

肺开窍于鼻,感受外邪,郁而化热,热与血相搏,毒热外发肌肤,蒸于肺窍而发为本病。

2.3.3 凝血

湿热积于胃,蒸于肺,复遇风寒邪客皮肤,或以冷水洗面,寒主收引,以致瘀血凝结,鼻部先红后紫,久则变为黯红。

关于酒渣鼻病因,近年来有人提出是蠕形螨虫的感染引起,因此建议把本病改为“毛囊虫皮炎”。从报道的文献看,对于毛囊虫感染导致本病的发生,似已被多数研究者所接受,但认识还没有完全一致。如有报道说检查部分初诊的本病患者,结果并非所有患者毛囊虫检查都呈阳性。因此,毛囊虫感染似乎不是酒渣鼻发病的唯一因素。也有报道用中药灭螨方法治疗本病30例,结果全部有效。同时发现在相当一部分皮损消退的病人和正常人中,仍可检查毛囊虫,因此认为,蠕形螨虫可能是一种条件致病螨类,若无适宜的条件,可使螨处于静止状态而不引起疾病。这些分歧至今尚未明确定论。

2.4 酒渣鼻症状

酒渣鼻症见鼻准发红,久则呈紫黑色,甚者可延及鼻翼,鼻部油腻,疹起如黍,色赤肿痛,破后出粉白汁,日久皆成白屑[2]。重则皮肤变厚,鼻头增大,表面隆起,高低不平,状如赘疣[2]

2.5 酒渣鼻的诊断

酒渣鼻的皮损以红斑为主,好发于鼻尖鼻翼、两颊、前额等部位,少数鼻部正常,而只发于两颊和额部,依据临床症状可分为三型。

一、红斑型颜面中部,特别是鼻尖部,出现红斑,开始为暂时性,时起时消,寒冷、进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及精神兴奋时红斑更为明显,以后红斑持久不退,并伴有毛细血管扩张,呈细丝状,分布如树枝。

二、丘疹脓疱型病情继续发展时,在红斑基础上出现痤疮丘疹或小脓疱,但无明显的黑头粉刺形成。毛细血管扩张更为明显,如红丝缠绕,纵横交错,皮色由鲜红变为紫褐,自觉轻度瘙痒,病程迁延数年不愈。极少数最终发展成鼻赘

三、鼻赘型临床少见,多为病期长久者,鼻部结缔组织增殖,皮脂腺异常增大,致鼻尖部肥大,形成大小不等的结节状隆起,称为鼻赘,且皮肤增厚,表面凹凸不平,毛细血管扩张更加明显。

2.6 需要酒渣鼻相鉴别的疾病

2.6.1 粉刺

粉刺多发于青春期男女,常见于颜面、上胸、背部,皮损为散在性红色丘疹,可伴有黑头粉刺,鼻部常不侵犯。

2.6.2 面游风

面游风分布部位较为广泛,不只局限于面部,有油腻性鳞屑,不发生毛细血管扩张,常有不同程度的瘙痒。

2.7 酒渣鼻的治疗

酒渣鼻治宜清热凉血宣肺散结。内服凉血四物汤枇杷清肺饮[2]

形成鼻赘时内服通窍活血汤或用手术切割。早期外用颠倒散凉水调搽[2]

亦可用七星针轻刺患处,日一次[2]

2.7.1 疗效标准

酒渣鼻的疗效判定标准主要依靠临床症状减轻的程度。由于近年来认为毛囊螨虫是本病的原因(临床上有以灭螨为主的治疗方法),因而有人把毛囊虫检查是否阳性作为疗效标准的一个项目。鉴于在正常人群中仍有可能检查毛囊虫,因此,疗效标准仍应以临床表现为依据,毛囊虫直检可作参考项目,而不能作为标准。各地对本病的疗效判定标准,大同小异,或有侧重不同,或有详略不同,都以临床表现作为主要依据,现综合如下:

痊愈:皮疹(如红斑、丘疹脓疱等)完全消失,自觉症状消失,皮肤颜色恢复正常,无新疹出现。

显效:皮疹消退在70%以上,新疹出现较少,潮红减退。皮肤尚有轻度红斑,或少数小丘疹

好转:皮肤症状(如红斑、丘疹脓疱等)均有所减轻。

无效:症状无好转,甚至加剧,潮红依旧,仍有新疹出现,有时兼有渗出,疼痛肿胀。

2.7.2 酒渣鼻辨证治疗

2.7.2.1 胃热盛(红斑期)

酒渣鼻·肺胃热盛证(brandy nosewith pattern of heat exuberance in lung and stomach)是指肺胃热盛,上发于鼻,以红斑多发于鼻尖或两翼,压之退色,常嗜酒,便秘饮食不节口干口渴舌质红,舌苔薄黄,脉弦滑为常见症的酒齄鼻证候[2]

2.7.2.1.1 症状

鼻及颜面部潮红,表面光亮,重者红斑显著,瘙痒,受热后更红,大便干,口渴舌边红,苔薄白或黄燥,脉滑微数。

红斑多发于鼻尖或两翼,压之褪色;常嗜酒,便秘饮食不节口干口渴舌红,苔薄黄,脉弦滑。多见于红斑型。

2.7.2.1.2 辨证分析

肺开窍于鼻足阳明胃经起于鼻旁,肺胃热盛上蒸,故红斑多发于鼻尖或两翼,压之褪色;饮食不节,嗜酒炙博,皆能助火化热,热盛津伤则口干口渴;肺与大肠表里肺气不宣,肠腑传导失司则便秘舌红、苔薄黄、脉弦滑为肺胃热盛之象。

2.7.2.1.3 方药治疗
2.7.2.1.3.1 方一

治法:清泄肺胃积热

处方枇杷叶10克,桑白皮10克,黄芩10克,黄连5克,栀子10克,生地15克,菊花12克,桔梗6克,甘草5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2.7.2.1.3.2 方二

治法清热凉血活血化瘀

处方:用凉血四物汤加减,外用颠倒散水调敷。

2.7.2.1.3.3 方三

枇杷清肺饮吴谦等《医宗金鉴》)加减处方枇杷叶黄连各9克,桑白皮黄柏牡丹皮山栀子各12克,赤芍15克,白花蛇舌草生地黄各30克(先煎)、知母12克。大便秘结者,加大黄12~15克(后下)、枳实12克。有脓疱者,加金银花连翘各15克、穿山甲12克。

2.7.2.1.3.4 常用成方

枇杷清肺饮栀子金花丸龙胆泻肝丸等。

2.7.2.2 湿热毒蕴(丘疹期)

酒渣鼻·湿热毒蕴证(brandy nosewith pattern of dampness-heat toxin amassment)是指湿热毒蕴,以在红斑上出现痤疮丘疹脓疱毛细血管张明显,局部灼热口干便秘舌质红绛,舌苔黄为常见症的酒渣鼻证候[2]

2.7.2.2.1 症状

鼻及颜面除有红斑外,常有散在炎症小丘及脓疱,患处灼热疼痛大便干结,小便黄。舌质红,苔黄燥,脉滑数或弦数。

伴有口渴喜冷饮、多食善饥口臭大便干燥小便黄、舌质红、苔白或黄,脉弦滑。

在红斑上出现痤疮丘疹脓疱毛细血管张明显,局部灼热;伴口干便秘舌红绛,苔黄。多见于丘疹型。

2.7.2.2.2 辨证分析

热毒炽盛,充斥络脉,蕴结肌肤,故局部灼热,在红斑上出现痤疮丘疹脓疱毛细血管张明显;热毒耗损阴津,故口干便秘舌红绛、苔黄为热毒蕴肤之象。

2.7.2.2.3 方药治疗

可用凉血四物汤黄连解毒汤加减。

2.7.2.2.3.1 方一

治法清热解毒

紫花地丁30克,金银花15克,野菊花15克,连翘12克,栀子10克,玄参10克,大黄3克,甘草5克。

加减:红斑弥漫潮红加生地;颜面红紫加桃仁川芎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2.7.2.2.3.2 方二

可用茵陈五苓散黄连解毒汤;热甚者加白花舌蛇草、生石膏栀子等,脓疱重者加野菊花蒲公英等。

2.7.2.2.3.3 外用方

外用蛤粉膏黄连膏

2.7.2.2.3.4 常用成方

五味消毒丸栀子金花丸、散结灵。

2.7.2.3 气滞血瘀鼻赘期)

酒渣鼻·气滞血瘀证(brandy nosewith pattern of qi stagnation and blood stasis)是指气滞血瘀,以鼻部组织增生,呈结节状,毛孔扩大,舌质略红,脉沉缓为常见症的酒渣鼻证候[2]

2.7.2.3.1 症状

鼻部暗红或紫红,逐渐肥厚变大,形成鼻赘舌质暗红或有紫斑,脉弦涩。

鼻部组织增生,呈结节状,毛孔扩大;舌略红,脉沉缓。多见于鼻赘型。

2.7.2.3.2 辨证分析

肺胃积热不解,上冲薰蒸鼻面日久,故见毛孔扩大;复感外邪,瘀结于肌肤,致经络阻隔,气血瘀滞,故鼻部组织增生呈结节状;舌略红、脉沉缓为气滞血瘀之象。

2.7.2.3.3 方药治疗
2.7.2.3.3.1 方一

治法清热凉血活血化瘀

处方:归尾12克,川芎6克,赤芍12克,生地12克,桃仁10克,红花10克,黄芩10克,大黄3克,陈皮6克。

加减:若已形成鼻赘蟅虫,重用大黄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2.7.2.3.3.2 方二

方用凉血四物汤夏枯草连翘鬼箭羽;如风盛者服用防风通圣丸,血淤明显可用大黄蟅虫丸小活络丹等。

2.7.2.3.3.3 方三

凉血四物汤吴谦等《医宗金鉴》)加减处方当归川芎红花五灵脂凌霄花各9克,赤芍丹参各15克,黄芩牡丹皮各12克,生地黄土茯苓各30克。水煎服,每日1剂。

2.7.2.3.3.4 外用方

外用红香膏、黑色拔毒膏等贴敷。

2.7.2.3.3.5 常用成方

桃红四物汤凉血四物汤大黄蟅虫丸、散结灵等。

疗效:按上述分型和处方治疗酒渣鼻50例,其中一期23例,二期22例,三期5例。治疗结果:痊愈35例,显效9例,好转5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8%。

2.7.3 酒渣鼻的专方治疗

2.7.3.1 百部清肺饮

组成:百部20克,桑白皮20克,白花蛇舌草20克,夏枯草20克,玄参20克,野菊花30克,薏苡仁30克,生山楂30克,白藓皮15克,地肤子15克,茯苓皮15克,黄芩12克,赤芍12克,丹皮12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3次服。外用蛇黄软膏蛇床子黄柏寒水石炉甘石)。

疗效:共治疗酒渣鼻35例,痊愈32例,好转2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7.1%。

2.7.3.2 七叶

组成:枇杷叶10克,侧柏叶12克,桑叶6克,人参叶6克,荷叶6克,竹叶6克,大青叶15克。

加减:感染严重加银花、连翘七叶一枝花大便秘结玄明粉大黄皮脂溢出白花蛇舌草、生山楂结节鼻赘丹参夏枯草血瘀桃仁红花;热重加寒水石、生石膏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疗效:以本方七叶饮治疗酒渣鼻23例,并配合外敷药。结果:痊愈15例,显效4例,好转2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1.3%。

2.7.3.3 酒鼓饮

组成:枇杷叶10克,桑白皮10克,川芎10克,陈皮9克,黄芩10克,桃仁9克,红花9克,赤芍9克,栀子10克,生地15克,金银花30克,生石膏15克,甘草9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连服15天为一疗程。

疗效:以本方治疗酒渣鼻20例,未配合外敷治疗。结果:痊愈14例,显效3例饣好转1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0%。

2.7.3.4 凉血四物汤加减

组成:赤芍10克,当归10克,生地12克,川芎6克,五灵脂9克,红花10克,赤苓皮15克,桑白皮12克,白芷12克,辛荑花12克。

用法:以此方为基础,随证加减,每日1剂,水煎服,并配合外用颠倒散杏黄散

疗效:共治疗酒渣鼻90例,痊愈26例,显效31例,好转19例,无效14例,总有效率为84.4%。

2.7.3.5 酒鼓方(外用)

组成:水银4克,苦杏仁9克,枫子仁9克,柏子仁9克,木鳖子仁6克,胡桃肉3克,当归3克,樟脑2克,火麻仁8克。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用纱布包扎,每天在鼻部周围慢慢搽擦2遍,每遍20~30次。用后将药密封,以防药味外溢,影响疗效。药粉过干时可加人少许菜油或麻油拌匀,每包可用1个月。注意:本方有剧毒,切忌内服。配合内服龙胆泻肝丸,每日2次,每次6克。必要时改丸为汤,随证加减。

疗效:共治酒渣鼻3590例,总有效率为90%。

2.7.3.6 脱皮液(外用)

组成:斑蝥50克,蜈蚣20条,蟾酥10克,冰片15克,地肤子15克,硫黄50克,百部25克,雄黄25克,松香20克,蛇床子15克,烟胶30克,白藓皮50克,土槿皮150克,大枫子50克,镇江醋2.5公斤,90%酒精若干千克。

用法:将斑蝥蟾酥蜈蚣雄黄用布袋装好,其余10味先放入醋中浸泡10天,再将布袋装好的药放入,浸泡3~5天,然后取出布袋,将袋内药物捣碎后再放人酒精浸泡2~3星期,弃药取液,二液合并。使用时,用小毛笔蘸药液在皮损处连续涂抹,每次用量不超过8ml,每隔2星期涂一次。涂药后局部痛、麻、起疱、流水(注意不可让其流经好的皮肤,以免起疱),待其自然结痂,脱落后再行第二次治疗,直至痊愈

疗效:用脱皮液配方共治疗酒渣鼻1195例,痊愈488例,显效654例,无效53例,总有效率为95.6%。

2.7.3.7 颠倒散(外用)

组成:硫黄大黄等份。

用法:将上药研为细末,加凉水调至糊状。每晚临睡前涂鼻部,次晨洗去,2周为一疗程。或硫黄大黄粉各15克,加蒸馏水100毫升,拌匀密封1周后使用,每日早、中、晚各搽1次。

疗效:用颠倒散治疗酒渣鼻27例,痊愈17例,显效,例,好转2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达96.3%。

2.7.3.8 灭螨方(外用)

组成:百部15克,苦参15克,蛇床子15克,土槿皮15克,黄柏15克,乌梅15克,野菊花15克,土茯苓15克。

用法:上药加水1公斤,每日1剂,煎水作冷湿敷。早、晚各1次,每次15~20分钟。

疗效:用灭螨方治疗酒渣鼻30例,痊愈ˉ8例,显效17例,好转5例,总有效率达100%c另有20例用西药灭螨酊(灭滴灵氯霉素)作为对照组。两组比较,毛囊螨虫检查阴转率无明显差异,但中药组见效快,副作用较小。

2.7.3.9 大枫子膏(外用)

组成:大枫子仁9克,木鳖子仁6克,火麻仁9克,核桃仁9克,樟脑6克,水银花9克。

用法:前四味捣烂成极细糊膏状,再将研为细末的樟脑捣人合匀,最后将水银捣人直至均匀不见水银珠为止,装瓶备用。用药前先洗净手及患部,用纱布包药缠紧,然后涂擦患处约1~2分钟,或将药膏薄薄涂上一层,每日3次。用后将手洗净。本药有毒,切忌入口。

疗效:本方大枫子膏共治疗酒渣鼻143例,痊愈85例,显效36例,好转6例,无效16例,总有效率为88.8%。

2.7.3.10 蛤粉膏

组成:蛤粉15克,轻粉7.5克,青黛4.5克,黄柏7.5克,熟石膏15克。

用法:上药研极细末,与50毫升芝麻油混合调匀,备用。用前先将面部清洗干净,然后将药膏加冷水稀释,加人之量以涂在皮肤上不往下流为度,每日早晚各1次。

疗效:用本方或本方加味,共治疗酒渣鼻45例,部分配合内服加减清肺饮痊愈17例,显效27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7.78%。

2.7.3.11 博落回

组成:博落回茎50克,95%酒精100毫升。

用法:将博落回洗净,切碎晒干,人酒精浸泡1周备用。每日蘸液涂患处2~3次,每次1分钟,15天为一疗程。

疗效:共治疗酒渣鼻30例,痊愈15例,显效10例,好转3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3.33%。

2.7.4 中医治疗酒渣鼻经验

高仲山医案

余×,男,年近60岁。1978年3月,其鼻头肿大如胆,皮色紫红,上面密集脓疱,两颊亦满布红点,甚为苦恼;因患者即将出国考察,特请诊治。处方:净水银50克,大枫子仁50克,核桃仁50克。将大枫子仁与核桃仁一并捣烂,入乳钵内,加水银研至不见银星为度,即成褐色药膏,贮瓶中备用。用时取药膏一小块,裹在纱布内拧至出油,轻擦患处,每日数次,不要洗脸。3日后,见脓疱渐退,紫红色变浅,面颊红点消失。6日后,脓疱完全平复,肿胀消退,仅皮色稍暗。3个月后,鼻头及面颊光滑如常人,仅鼻准头皮色稍暗,未再复发。

按:酒渣鼻成因,多为脾胃湿热上熏于脾肺之窍,热结血瘀,甚则腐化而为脓疱。多见于长期嗜酒,或消化不良,大便秘结,或妇女血分郁热而月事愆期之人。上述药膏,屡试屡验,效果极佳。且擦此药膏无刺激性,愈后无瘢痕。个别人用药后,面部可有轻度浮肿,需暂停数日,待浮肿消后,再用则无虞。在治疗过程中,如能配合服用清利湿热或调理脾胃之剂,其效尤佳。

2.7.5 中医治疗酒渣鼻用药规律

2.7.5.1 内服方用药规律

从近40年国内发表的50余篇文章中,选出12首疗效在80%以上的内服方剂,统计出这些方剂中每味药的使用情况(人次/数)和每味药出现的篇数多少,从而反映治疗酒渣鼻的用药规律。现列表如下:

应用频度(例)报道文献(篇)药   物
>20075赤芍山栀红花
100~200>5生地、川芎黄芩甘草桑白皮大黄野菊花、生山楂
50~991~4黄连葛根枇杷当归茵陈凌霄花乌梅桔梗苍术连翘干姜
<491~4苡仁五灵脂、赤苓皮、辛荑花、白芷百部白花蛇舌草夏枯草玄参、白藓皮、地肤子丹皮桑叶陈皮侧柏叶人参叶荷花竹叶大青叶石膏金银花桃仁防风荆芥枳壳花粉丹参

从表中可以看出,治疗酒渣鼻的内服方药以清热和活血二类药物应用例数较多。其他如利湿行气杀虫、驱风药应用就相对较少,这与清热解毒凉血活血的治则是一致的。

2.7.5.2 外用方用药规律

外用药是治疗酒渣鼻的主要方法。我们从32篇载有外治方剂,且疗效在80%以上的临床报道中,统计外用药的使用情况,如下表:

应用频度(例)报道文献(篇)药  物
>1000≥5硫黄水银轻粉)、杏仁大枫子核桃仁樟脑
<5火麻仁木鳖子仁、柏子仁当归蛇床子冰片百部土槿皮雄黄斑蝥蜈蚣蟾酥地肤子、白藓皮、松香烟胶
89~1000≥5黄柏大黄
<88<5青黛珍珠寒水石炉甘石、广丹、苦参乌梅野菊花土茯苓博落回红粉密陀僧腊梅花、官粉、川连儿茶、蛤粉、石膏血竭枯矾麝香

从表中可见,用药相对集中治疗人次较多,在千例以上的药物大多为有毒甚至有剧毒的杀虫药,其中硫黄水银杏仁大枫子等药重复性较强,说明这些药物对本病的疗效比较确切。但使用时应注意,切不可人口。

2.7.6 外治法

(一)鼻部有红斑、丘疹者,可选用一扫光颠倒散洗剂外搽,每天3次。

(二)鼻部有脓疱者,可选用四黄膏或皮癣灵外涂,每天2—3次。

(三)鼻赘形成者,可先用三棱针刺破放血,颠倒散外敷。

2.7.7 刺血疗法

取穴阿是穴迎香印堂

阿是穴位置:皮损区。

操作:先以1寸毫针点刺鼻部皮损处,以微量出血为宜,密度以每平方厘米约20个刺点,针毕拭去血点。然后迎香印堂,并留针30分钟。7次为一个疗程,疗程间隔7日。

疗效:以此法治疗酒渣鼻37例,2~4个疗程以后,痊愈26例,有效8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1.89%。

2.7.8 针灸治疗

取穴主穴印堂素髎迎香地仓承浆颧髎配穴禾髎大迎合谷曲池等。

操作:患者坐位,采取轻度捻转进针方法,以有酸麻感觉为度,留针20~30分钟,每2~3日针刺1次。

疔效:以此法治疗酒渣鼻21例,痊愈7例,显效7例,好转6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5.24%。

2.7.9 耳针疗法

耳针常选用肾上腺内分泌神门皮质下穴位,每次取2~3穴,留针30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10次为一疗程。

2.7.10 穴住注射疗法

取穴合谷(双)、迎香(双)、印堂

操作:维生素B1维生素B12扑尔敏普鲁卡因针剂各2毫升,用5号注射针头吸取药液,注入合谷穴各1毫升迎香穴各0.5毫升印堂穴0.5毫升(自上向下,取45度角斜进针),隔日1次,忌食辛辣。

疗效:以本法治疗酒渣鼻5例,有一定效果。

2.7.11 七星针疗法

七星针轻叩患部,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

2.8 酒渣鼻患者日常保健

1.避免过冷、过热刺激精神紧张。

2.忌食辛辣、酒类等刺激性食物。

3.保持大便通畅。

4.平时洗脸水温要适宜,避免冷、热水及不沽物等刺激

3 西医·酒渣鼻

酒渣鼻(Rosacea)又叫酒渣性痤疮,玫瑰痤疮(Acne Rosacea)是一种发生于面部尤其是面中央的弥漫性潮红,伴发丘疹脓疱毛细血管扩张。多见于中年人有皮脂溢出者。虽然本病一般对人体健康无严重危害,自觉症状也较轻微,但由于本病妨碍了面容的美观,往往给患者心理上带来痛苦和烦恼。现代西医学尚缺乏根治方法,一般采用抗菌消炎、镇静,补充维生素B族等对症治疗,疗效不确切,且容易复发。少数酒渣鼻病人可并发眼睑炎、结膜炎虹膜睫状体炎

3.1 疾病名称

酒渣鼻

3.2 英文名称

rosacea

3.3 别名

红斑痤疮酒齄鼻

3.4 分类

1.皮肤科 > 皮肤腺疾病 > 皮脂腺

2.耳鼻喉 > 鼻及鼻窦疾病

3.5 ICD号

L71.9

3.6 流行病学

酒渣鼻多见于中老年,绝经期妇女,男性在青春期较多。

蠕形螨在人群中感染率平均为60%左右,其中因螨感染度所致发生酒渣鼻占人群2.44%,青春痘患病患率10.04%。

3.7 酒渣鼻病因

酒渣鼻的明确病因尚不清楚。可能是在皮脂溢出的基础上,由于体内外各种有害因子的作用,使患部血管舒缩神经功能失调,毛细血管长期扩张所致。嗜酒、吸烟、刺激性饮食、消化功能紊乱、内分泌功能失调(尤其绝经期)、精神因素、病灶感染心血管疾患、肠寄生虫、长期作用皮肤的冷热因素如高温工作、日晒、寒冷、风吹等均可诱发和加重酒渣鼻

国内有人提出酒渣鼻的发病原因100%是由毛囊虫感染引起,建议把酒渣鼻改名为“毛囊虫皮炎”。目前这个论点尽管尚有争议,需进一步证实,但我们认为毛囊虫酒渣鼻病因之一,对若干病例甚至是唯一的病因。因毛囊虫常存在于面部扩大的毛囊内,数条毛囊虫可以聚集在一起,尤其红斑丘疹性或脓疱丘疹性损害内容易找到毛囊虫,国内也常有人用灭滴灵治疗酒渣鼻,认为灭滴灵有杀毛囊虫作用,笔者也曾试治若干例,红斑丘疹丘疹脓胞可在数日内减轻或痊愈

多种疾病可影响酒渣鼻发病:遗传倾向,嗜酒、烟及辛辣刺激性食物,胃肠道功能紊乱习惯便秘胃酸减少引起消化不良,幽门螺旋杆菌所致的感染高血压心理因素,心血管疾病内分泌障碍、鼻腔内疾病、体内其他部位有感染病灶等,月经不调,以及阳光和热均有助于发病,寄生皮脂腺内的蠕形螨刺激也是发病的一个原因。

3.8 病机

酒渣鼻的发病机制还不清楚。多种疾病可影响其发病,可考虑与下情况。

3.8.1 高血压心理因素

高血压心理因素所致的酒渣鼻人中周期微循环障碍的偏头痛比正常同龄组和同性别组高2~3倍。实验表明:正常的皮肤可对多种血管舒缩活性物质有反应,并可保持舒缩功能,但酒渣鼻颜面扩张的血管静脉微循环受阻。该情况是本病的后果还是发病原因还需进一步研究。

3.8.2 遗传

以往认为酒渣鼻是一种皮脂腺疾病,但大部分的酒渣鼻病人无皮脂分泌过多迹象,也无痤疮,起始发病也与毛囊无关,家族中有同患者倾向。

3.8.3 精神因素

情绪紧张与疲劳可以加重酒渣鼻,但神经过敏和忧郁也是本病的结果而非原因。

3.8.4 感染

研究表明酒渣鼻患者蠕形螨较正常皮肤多,故蠕形螨感染酒渣鼻发病的原因之一。

3.8.5 阳光和热

就诊的酒渣鼻患者80%主诉阳光、洗澡和受热后加重或复发,这说明外界温度刺激使血管扩张,使周围血管渗出,潜在致炎物质导致弹力纤维退行性改变。

3.8.6 其他

酒渣鼻多见于绝经期妇女,男性在青春期较多,可能与内分泌变化有关,嗜酒和辛辣食物等都可加重本病或引起复发。

3.9 酒渣鼻的病理改变

酒渣鼻的主要病理过程可分4个阶段:表浅的血管充血期;真皮上血管扩张期;皮下表浅血管扩张期;真皮和皮下组织增生期。这些改变导致皮脂腺增生,而皮肤腺的慢性炎症又加剧了以上的病变,终致腺体异常增生。

3.9.1 红斑期

皮毛血管扩张,血管周围有非特异性炎症浸润

3.9.2 丘疹脓疱

丘疹组织病理为非特异性慢性炎症浸润,常在浸润中央可见有成团集簇的上皮样细胞脓疱组织象为嗜中性粒细胞聚集于毛囊内。

3.9.3 肥大期(鼻赘期)

肥大期的病理变化为表皮增殖,皮脂腺增多且极度肥大。真皮的大部分由皮脂腺占据。结缔组织增生肥厚,毛细血管扩张并有轻度炎性反应

3.10 酒渣鼻的临床表现

酒渣鼻好发于颜面中部,以鼻尖鼻翼为主,其次为颊部、颏部、前额,常对称分布,多发于中年人,妇女较多。患者多并发皮脂溢,颜面犹如涂脂。皮损表现为红斑、毛细血管扩张和有炎症的毛囊丘疹脓疱等。病程缓慢,可分为三期,但无明显界限。

3.10.1 红斑期

颜面中部,特别是鼻、两颊、眉间及颏部出现弥漫性潮红或散布的红斑(图1,2),对称分布,红斑初为暂时性,时现时退,在进食辛辣食物或热饮、环境温度升高、感情冲动时面部潮红充血,自觉灼热,以后屡次发生而长期存在,终于永久不退。局部皮肤油腻,反复发作后鼻翼鼻尖面颊处出现浅表树枝状毛细血管扩张,出现局部持久性发红,部分患者伴有皮脂溢出

3.10.2 丘疹脓疱

病情继续发展,在红斑的基础上,出现多数散存的红色丘疹,有时形成脓疱,但无粉刺形成。损害较深较大时形成疖肿,鼻部、面颊部毛囊口扩大,尤以鼻尖为重,此时毛细血管扩张更为明显,纵横交错呈蛛网状。可在数年内此起彼伏,时轻时重,少数病人可并发眼睑炎、结膜炎虹膜睫状体炎中年女性患者皮疹常在经前加重。

3.10.3 肥大期(鼻赘期)

肥大期又称鼻赘期,仅见于少数患者,多发生40岁以上男性。病期长久者,鼻部结缔组织增生,皮脂腺异常增大,血管扩张,鼻端肥大,呈暗红色或紫红色。鼻部有增大结节,表而凹凸不平,形成赘瘤状称为鼻赘(图3)。其皮脂腺口明显扩大,挤压时有白色粘稠的皮脂分泌物溢出,毛细血管显着扩张。

除上述症状外尚有一些特殊类型酒渣鼻,如类固醇酒渣鼻,是由于局部长期使用皮质类固醇激素,导致皮肤变薄,毛细血管扩张加重,表面镶嵌囊样、圆形、位置较深的丘疹脓疱、硬结,皮肤呈黑红色,自觉不适和疼痛。狼疮样和颗粒状酒渣鼻,临床上可见许多棕红色丘疹或小结节,局部皮肤变厚发红,常在眼睑下。组织病理检查见毛囊周围和血管的上皮样细胞肉芽肿性酒渣鼻(granulomatous rosacea)是一种特殊性酒渣鼻,常发生在面部口周形成蝶状,玻片压诊呈黄褐色或果酱色样小结节

3.11 酒渣鼻的并发症

少数酒渣鼻病人可并发眼睑炎、结膜炎虹膜睫状体炎

3.12 酒渣鼻的诊断

根据发生在面中部的充血性红斑、毛细血管扩张,病程慢性,无明显自觉症状中年发病,复发性丘疹脓疱即可诊断。

鼻部灼热感,继发感染时可有疼痛,病程进展可分三期:Ⅰ期:鼻尖鼻翼皮肤弥漫充血,常因饮酒、进餐、冷热刺激情绪紧张而加重,鼻部皮肤明显发亮或片状红斑,皮脂腺开口扩大;Ⅱ期:鼻部发红,持久不退,渐显微血管扩张,常并发丘疹脓疱疮;Ⅲ期:微血管扩张更明显,皮脂腺结缔组织增生,终使鼻外部呈分叶肿大,形成结节状隆起,称之为“鼻赘疣”。

3.12.1 辅助检查

组织病理:毛细血管扩张,皮脂腺增生,肥大期真皮结缔组织增生与皮脂腺增大。肉芽肿损害中可见非干酪样上皮细胞样肉芽肿,与结节病狼疮样酒渣鼻、颜面播散粟粒性狼疮等相似

3.13 需要酒渣鼻鉴别的疾病

酒渣鼻需与以下疾病鉴别:

3.13.1 盘状红斑狼疮

盘状红斑狼疮为境界清楚的鲜红或淡红斑,中央凹陷萎缩,有毛囊角栓,表面常覆有黏着性钉板样鳞屑,皮损呈蝶状分布,多见于青年女性。

3.13.2 寻常性痤疮

寻常性痤疮主要见于青春期,损害为毛囊性丘疹,用手挤压可有皮脂排出,倾向化脓,常伴有黑头粉刺,除颜面外,胸背部也可发生,鼻部常不受侵犯。

3.13.3 面部湿疹

面部湿疹为多形皮损,剧烈瘙痒,搔抓后可有渗出浸润,无毛细血管和毛囊口扩张现象,颜面以外的部位也常有湿疹损害。

3.14 酒渣鼻的治疗

3.14.1 全身治疗

①由于病因不明,治疗多为对症性,尽量防止加重酒渣鼻的因素,调整内分泌,纠正胃肠道功能紊乱,禁烟、咖啡、辛辣刺激性食物,勿暴饮暴食保持大便通畅,避免使用刺激皮肤的碱性肥皂、酒精、洗洁剂、染色剂、收敛剂等。避免容易使面部血管扩张的各种因素,如热水浴、蒸汽浴、桑拿浴、长时间受冷或烈日曝晒等。碘可能会使病情加重,故应避免各种含碘的药物碘化钾)和含碘的食物(如海带和贝类等)等。

抗生素:使用同寻常性痤疮。或用甲硝唑0.2g,3次/d,连服两周后改为2次/d,共用1个月。因长期使用有全身副作用毒性,该药为二线药,在其他方法无效时使用。或用替硝唑砜硝唑甲硝磺酰咪唑)0.5g,2次/d,首次2g,7天为1疗程。

③维A酸凝凝胶异维甲酸):通常用于抗生素敏感的异型,如狼疮样酒渣鼻、Ⅲ期酒渣鼻、革兰阴性酒渣鼻等,0.5mg/(kg·d),为酒渣鼻的标准剂量,也可用0.1~0.2mg/(kg·d)或2.5~5.0mg/d,治疗6个月。适用于各期酒渣鼻及持续水肿酒渣鼻本药可导致畸胎,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禁用。

④内服氯喹烟酸维生素B1、B6等。磷酸氯喹0.25/次,2次/d,连服2~4周,以后为0.125g/次,2~3次/d,共服1~2月。用药期间注意副作用,如精神紧张给予镇静剂。绝经期可用己烯雌酚1mg/d,连服2周,或甲状腺粉(片)。胃酸缺乏者而不伴有浅表胃炎者,给予稀盐酸合剂,10ml,每天3次,并补充维生素A、B及C。胃酸增多时,可给氢氧化化铝、碳酸氢钠等。

⑤内用药:四环素内服对酒渣鼻丘疹脓疱结节以及红斑性病变有明显疗效,对伴发的眼部症状也有一定作用。起始量为0.5~1.0g/d,分次口服。1个月后,逐渐减至0.25~0.5g/d。疗程3~6个月。其他抗生素,如红霉素土霉素氨苄西林氨苄青霉素)等也可使用。维A酸(维甲酸)和甲硝唑可用于对常规疗法无效者。维生素B2和B6可作为辅助性治疗。

⑥外用药:常用局部药物有5%甲硝唑霜剂、1%~5%硫磺洗剂、霜剂或凝胶剂、5%~10%硫磺软膏成方灰色洗剂等。每次涂药前先用温水或肥皂水洗净患处,涂药后用手指按摩15min(使药物渗入皮内),每天早晚各1次。

3.14.2 局部治疗

局部治疗原则为抑制充血、消炎杀虫、剥脱、去脂等。用药基本同寻常性痤疮。常用药如下:

①初期可选用5%~10%硫黄洗剂、5%~10%复方硫黄洗剂、1%甲硝唑霜、1%复方甲硝唑霜、5%过氧苯甲苯甲酰乳剂等。

丘疹脓疱期,可用硫黄鱼石脂软膏间苯二酚雷琐辛)霜或1%复方甲硝唑霜

鼻赘期,可用含有肝素钠成分的药物,商品名康瑞宝、肤原、美德喜、海普林、贝复曼霜等外用。

3.14.3 物理治疗

鼻赘期可用高频电作破坏治疗,也可冷冻、激光治疗,但要注意破坏应表浅,以免遗留瘢痕冷冻疗法毛细血管扩张显著者,可用液氮冷冻治疗

丘疹脓疱型可做紫外线照射。

鼻赘期也可手术划割治疗,术后用浅层X线照射,也可90锶β射线敷贴治疗

3.15 酒渣鼻的预后

酒渣鼻可在数年内此起彼伏,时轻时重。预后一般良好,经过适当治疗后可恢复正常肤色。

3.16 酒渣鼻的预防

尽量防止加重酒渣鼻的因素,调整内分泌,纠正胃肠道功能紊乱,禁烟、咖啡、辛辣刺激性食物,勿暴饮暴食保持大便通畅,避免使用刺激皮肤的碱性肥皂、酒精、洗洁剂、染色剂、收敛剂等,以及避免日光照射。

3.17 相关药品

甲硝唑替硝唑、维A酸、维A酸凝胶氯喹烟酸己烯雌酚稀盐酸维生素A、氧、氢氧化铝碳酸氢钠过氧苯甲酰鱼石脂间苯二酚肝素肝素钠碘化钾硫磺四环素红霉素土霉素氨苄西林青霉素维生素B2、三氯醋酸醋酸颠倒散五苓散防风通圣丸大黄小活络丹拔毒膏

3.18 相关检查

烟酸维生素A

4 参考资料

  1. ^ [1]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484.
  2. ^ [2]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3)[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
编辑:banlang 审核:sun

治疗鼻齄的穴位

以下内容自动匹配而来,非人工筛,请自行鉴别

查看更多

治疗鼻齄的方剂

以下内容自动匹配而来,非人工筛,请自行鉴别

查看更多

治疗鼻齄的中成药

以下内容自动匹配而来,非人工筛,请自行鉴别

查看更多

鼻齄相关药物

以下内容自动匹配而来,非人工筛,请自行鉴别

查看更多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