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鼻科 人体解剖学 中医耳鼻喉科学 中医学 人体器官名 解剖学 生物学 五官 中医基础理论 人体部位名

心气虚,则脉细;肺气虚,则皮寒;肝气虚,则气少;肾气虚,则泄利前后;脾气虚,则饮食不入。
医学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医学知识库 + 健康测试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nose[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国家基本药物

与鼻有关的国家基本药物零售指导价格信息

序号基本药物目录序号药品名称剂型规格单位零售指导价格类别备注
105892鼻炎康片片剂50片(糖衣)盒(瓶)10.3元中成药部分*(指用量为一次4片,一日3次的品规)
105992鼻炎康片片剂36片(糖衣)盒(瓶)7.5元中成药部分
106092鼻炎康片片剂60片(糖衣)盒(瓶)12.2元中成药部分
106192鼻炎康片片剂12片(薄膜衣)盒(瓶)2.9元中成药部分
106292鼻炎康片片剂36片(薄膜衣)盒(瓶)8.2元中成药部分
106392鼻炎康片片剂50片(薄膜衣)盒(瓶)11.3元中成药部分
106492鼻炎康片片剂60片(薄膜衣)盒(瓶)13.5元中成药部分

注(化学药品和生物制品部分):

1、表中备注栏标注“*”的为代表品。

2、表中代表剂型规格在备注栏中加注“△”的,该代表剂型规格及与其有明确差比价关系的相关规格的价格为临时价格。

注(中成药部分):

1、表中备注栏标注“*”的剂型规格为代表品。

2、表中备注栏加注“△”的剂型规格,及同剂型的其他规格为临时价格。

3、备注栏中标示用法用量的剂型规格,该剂型中其他规格的价格是基于相同用法用量,按《药品差比价规则》计算的。

4、表中剂型栏中标注的“蜜丸”,包括小蜜丸和大蜜丸

4 中医学·鼻

鼻(nose)为五官之一。又称明堂。是隆起于面部正中的呼吸、嗅觉器官[1][2][3]。鼻上端连于额部,名为頞,又名山根下极王宫[3]。前面下端尖部高处,名为鼻准,又名准头面王鼻尖鼻准两旁圆形隆起部分,名为鼻翼[3]。鼻之下部有两孔,名为鼻孔[3]。頞以下至鼻准,有鼻柱骨突起,又名鼻梁天柱[3]鼻孔内有鼻毛鼻孔深处称为鼻隧[3]。鼻为呼吸出入之门户,为肺之窍[3]。司嗅觉、助发音,为肺系之所属。头面为诸阳所聚,鼻居面中为阳中之阳,是清阳交会之处。鼻病多与肺脏有关,也与脾、胆等脏器有涉[3]。鼻有“明堂”之称,清阳之气从鼻窍出入,故又属“清窍”。

黄帝内经素问·金匮真言论》:“西方白色,入通于肺,开窍于鼻。”

4.1 鼻与脏腑经络的关系

鼻通过经络与五脏六腑紧密地联系着,其中与肺、脾、胆、肾的生理病理的关系更为密切[4]

4.1.1 鼻与肺的关系

鼻为肺之外窍。《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肺主鼻……在窍为鼻”,指出了肺与鼻的关系。鼻在上,下连于喉,直贯于肺,助肺而行呼吸,鼻之所以能知香臭,依赖肺气的通调,故《灵枢·脉度》说;“肺气通于鼻,肺和则鼻能知香臭矣。”可见肺与鼻在生理功能上是互相配合,二者相互协调,则肺气宣畅,呼吸平和,鼻窍通利,能知香臭。若肺气虚,或外邪犯肺,可致鼻窍发生病变。《灵枢·本神》说“肺气虚鼻塞不利”,《外台秘要》卷二十二又说“肺藏为风冷所乘,则鼻气不和,津液壅塞,而为鼻齆”,指出了肺与鼻的病理关系。[4]

4.1.2 鼻与脾的关系

脾统血,鼻为血脉多聚之处,鼻的健旺,有赖脾气的滋养,它们之间的生理关系是密切的。当脾有病变时,常影响于鼻窍,《素问·刺热》有“脾热病者,鼻先赤”之说。在临床上常有用鼻来侯脾病的,如“脾风鼻黄,脾热鼻赤”,可见脾的生理和病理与鼻是有着紧密关系。[4]

4.1.3 鼻与胆的关系

胆为中请之腑,其清气上通于脑。胆之经脉曲折布于脑后。脑下通于頞,頞之下为鼻。胆之经气平和,则脑、頞、鼻俱得健康。反之,胆经有热,热气循经上行,移于脑而犯于頞和鼻,则可致辛頞鼻渊,如《素问·气厥论》说:“胆移热于脑,则辛頞鼻渊鼻渊者,浊涕下不止也。”临床上,实证热证鼻病,多与胆经火热有关。[4]

4.1.4 鼻与肾的关系

肾藏精,主纳气,鼻的生理功能健旺,有赖肾之精气供养。鼻为肺窍,是气体出入门户,肺要完成其司呼呼之功能,要依靠肾之纳气作用来协助,肾气充沛,摄纳正常,肺与鼻才得通畅,故它们之间的生理关系是密切的。如肾虚阳气之根不同,则易于发生鼻病,在《素问·宣明五气论》说“五气所病……肾为欠为嚏”,指出了肾脏虚损引起的嚏证。[4]

4.1.5 鼻与心的关系

心与鼻赤有一定关系。《难经·四十难》说:“心主嗅,故令鼻知香臭。”《素问·五藏别论》说:“心肺有病,而鼻为之不利。”可见心与鼻在生理和病理上的关系。[4]

4.1.6 鼻部经络

足阳明胃经,起于鼻外侧,上行至鼻根部,向下沿鼻外侧进入上齿龈[4]

足阳明胃经,“起于鼻,交頞中,下循鼻外”[4]

手阳明大肠经,“上挟鼻孔[4]。其支者左右交叉于人中分布鼻孔两侧[4]

足太阳膀胱经,起于耳内眦上额,交于巅顶[4]

手太阳小肠经,其支者从颊抵鼻旁到内眦[4]。支者“抵鼻”[4]

督脉沿额正中下行到鼻柱鼻尖端至上唇[4]

任脉阳蹻都是直接循经鼻旁[4]

足阳明之筋,“下结于鼻”[4]

足太阳之筋,“结于鼻”[4]

4.2 鼻病病因病理

鼻病多与肺脏有关,也与脾、胆等脏器有涉[4]。《黄帝内经灵枢·脉度》:“肺气通于鼻,肺和则鼻能知香臭矣。”《黄帝内经素问·刺热论》:“脾热病者鼻先赤。”《黄帝内经素问·气厥论》:“胆移热于脑,则辛頞鼻渊。”

鼻病发生耳病一样,由于外邪入侵,正邪相争,邪盛正虚,造成阴阳失调面为病。致病的外邪,多为风、热、寒、湿。脏腑的病变,多为肺、脾、胆、肾。不同外邪、不同脏腑耗伤,产生不同病理变化。一般来说,实证热证的急性病,多见于肺、胆、脾三经;虚证寒证的慢性病,多见于肺、脾、肾三经。[4]

4.2.1 邪毒侵袭

[4]

邪毒外侵,首先犯肺,外侵邪毒有风热风寒之不同。风热邪毒侵犯鼻窍,内传于肺,肺经受热,清肃失常,内外邪热交结鼻窍,以致气血滞留,阻滞脉络,出现鼻塞、喷嚏、流涕、鼻内肌膜红肿、头痛发热恶寒风热表证

风寒邪毒侵袭,肺受风寒,郁闭不宣,寒邪凝聚,清窍不利,出现鼻塞、流清涕、鼻内肌膜淡红微肿,并有恶寒发热风寒表证

内外邪毒郁而化火,迫血外溢,血不循经,可致鼻衄

4.2.2 胆经热盛

[4]

胆为中清之腑,性刚强,其病理变化多为火热上亢。若邪热壅盛内犯胆腑,胆腑火热循经上熏,蒸灼鼻窍肌膜,煎熬津液,以致发生鼻病。证见鼻塞嗅觉减退、流黄稠涕、鼻内肌膜红肿加重、头痛较剧、头胀目眩胸闷耳聋等。

4.2.3 脾胃湿热

[4]

脾胃素有蕴热,复为邪毒所伤,失去升清降浊之功,以致湿热内蕴,随经脉上壅鼻窍,蒸灼肌膜而为病。从其病理变化,有偏于热和偏于湿。偏于热者,邪热壅滞血脉,蒸灼肌膜,气血凝聚,证见鼻内肌膜红赤较甚、涕稠黄,或鼻头肌肤红赤、肿胀成脓。偏于湿者,湿热郁蒸,湿毒停滞,鼻内肌膜肿胀较甚、光滑色淡,涕白量多,或鼻窍湿烂潮红等。

4.2.4 肺脏虚弱

[4]

肺气不足,不能宣发卫生,输布精气于肌表,故易为邪毒侵袭而不散;或因久病耗伤肺气,宣发与肃降功能失调,以致病后余邪未清,滞留鼻窍,发生各种虚性慢性鼻病

肺气虚,则寒邪凝聚,津液内停,出现鼻内肌膜肿胀色淡,阵发性喷嚏、涕清稀。

肺阴虚,则津液干涸,鼻失濡养,兼以邪毒困结,侵蚀肌膜,以致鼻内肌膜干枯萎缩、结痴。

4.2.5 脾虚湿聚

[4]

脾虚则运化功能失健,湿浊滞留停聚鼻窍,出现鼻内肌膜肿胀较甚,鼻塞、涕多,体倦无力等症。若湿浊久郁化火湿热邪毒上壅鼻窍,则涕多而粘、鼻内肌膜肿胀而红。

脾气虚弱,脾不统血血不循经,则可引起鼻衄。量多色淡,或渗渗而出。

4.2.6 肾元亏损

[4]

肾元亏则气之根不固,摄纳无权,精气不能输布,鼻之功能失调,易为邪毒所犯。当风寒侵犯,阻滞气道,气不宣畅,津液停聚,以致鼻内肌膜肿胀色淡,喷嚏流清涕

阴精亏损,水不济火,虚火作祟,伤及鼻之脉络,可见鼻血色淡,时出时止。

4.3 鼻病辨证

鼻病辨证,同耳科一样,也是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把局部和全身证候结合起来,辨其寒、热、虚、实、表、里、阴、阳,属何脏腑经络病变,及何邪所犯,以此作为依据进行施治[4]

4.3.1 鼻塞

[4]

(1)鼻塞初起,鼻内肌膜红肿,流涕色黄,并见全身恶寒轻、发热重、头痛、脉浮数,此为风热外邪侵袭。

(2)鼻塞初起,鼻内肌膜淡白水肿,流清涕,并见恶寒重、发热轻、头痛、脉浮紧,此为风寒外邪侵袭。

(3)鼻塞已久,时重时轻,鼻内肌膜肿胀而色淡,多为肺气虚寒或脾气虚弱之证。

(4)鼻塞持续不减,鼻内肌膜肿胀暗红,鼻甲凹凸不平,多为气血凝滞所致。

(5)阵发性鼻塞鼻痒,喷嚏频作,流涕清稀,肌膜苍白,为肺气虚肾阳虚寒邪凝聚。

(6)间歇鼻塞,肌膜红肿较甚,流涕稠黄,量多,口苦咽干,为胆经火热。

(7)鼻有堵塞感,或干痛,肌膜干燥萎缩,涕痂积留,为肺虚脾虚津液干枯,邪蚀肌膜,肌膜失养而致。

4.3.2 鼻涕

[4]

(1)鼻涕多而清稀,新病者多为风寒之邪侵犯。久病多属肺脾气虚,或肾阳虚

(2)鼻涕稠黄,多为胆经火热上蒸,涕黄量多,多为胆脾二经湿热熏蒸

(3)涕白稠粘量多,多属脾虚不运,痰浊上渍

(4)久病涕黄绿,胶结成块,或有臭气,多为肺脾虚损,虚火燔灼,邪毒滞留。

4.3.3 鼻衄

[4]

(1)血色鲜红量少,点滴而出,多为风热之邪壅滞鼻窍。

(2)血色鲜红而量多,多为胃腑热盛,或肝阳亢盛,灼伤血脉的实热证

(3)血色淡红量不多,时出时止,多为肝肾阴虚虚火上炎,或因脾气虚,脾不摄血。

(4)夜间鼻衄,多为虚证

4.3.4 嗅觉异常

[4]

(1)鼻病初起,鼻塞不闻香臭,鼻内肌膜红肿,多属风热邪毒塞盛之证。

(2)鼻内肌膜淡白肿胀,嗅觉迟钝,多属脾肺气虚之证。

(3)不闻香臭,而鼻内有臭气,是为肺脾虚损,邪犯肌膜,肌膜萎缩之证。

(4)鼻塞不闻香臭,鼻内肌膜肿胀,其色暗红,多为邪滞脉络,气血凝滞。

(5)嗅觉失灵,鼻内有肿物堵塞多为湿浊上结,脉络被阻,气血凝滞而致。

4.3.5 头痛

[4]

(1)头痛初起,鼻塞、流涕、为外感风邪

(2)头痛剧烈,鼻塞,涕稠黄,鼻内肌膜红肿甚,多为胆经热盛。

(3)头痛头昏头胀、涕黄量多,持续鼻塞,为脾经有热,湿热上蒸。

(4)鼻病已久,头痛绵绵,过劳则甚,或健忘失眠,梦多,为气血亏虚。

4.4 鼻病的治疗

鼻病的治疗方法很多,根据不同脏腑的病理变化和症状表现,分别采用各种不同治疗方法

4.4.1 内治法

4.4.2 芳香通窍

芳香通窍法用轻清芳香通散药物,祛散壅阻鼻窍之邪,以通刺清窍。常用方剂苍耳子散,药物苍耳子辛夷花、石菖蒲藿香、杭菊花白芷薄荷等。鼻病多属邪毒滞留清窍,在各种治法中,多以本法配合使用。[4]

4.4.3 疏风解表

疏风解表法用于鼻病初起,邪在卫表。用辛散解表药物,使邪从表解。如属风热之邪,用辛凉解表方剂银翘散药物如杭菊花连翘桑叶牛蒡子蔓荆子等。如风寒,用辛温解表方剂荆防败毒散药物荆芥防风生姜、苏叶、葱白香薷等。[4]

4.4.4 清热解毒

清热解毒法用于火热邪毒壅盛,鼻窍肌膜红肿较甚,或肿甚成脓,疼痛较剧。用寒凉药物清里热,解邪毒。常用方剂黄连解毒汤药物金银花连翘地丁蒲公英栀子龙胆草。病初起,邪在表,常与疏风解表药同用。[4]

4.4.5 清热利湿

清热利湿法用于湿热之邪上蒸鼻窍,出现鼻塞、肌膜肿胀,涕多稠黄之症。以甘淡渗湿清热药物,清利湿热邪毒。常用方剂加味四苓散药物车前子泽泻木通冬瓜仁等。[4]

4.4.6 行气活血

行气活血法用于气血滞留、经络壅塞的鼻病,证见鼻内肌膜肿胀而硬实、紫赤凹凸不平、持续鼻塞。用行气通络、活血祛瘀药物以达消肿散结的目的。常用方剂当归芍药汤药物桃仁红花泽兰路路通香附等。[4]

4.4.7 温肺补脾

温肺补脾法用于肺脾气虚而致的鼻病,证见鼻内肌膜苍白、喷嚏、流清涕。若以肺气虚为主,伴有声音低弱、短气自汗等,宜温补肺气驱散寒邪,用温肺止流丹。若以脾虚为主,面色㿠白、怕冷、神疲倦怠、小便清白、大便溏泄等,宜健脾补气温中散寒,用四君子汤附子川芎黄芪等。[4]

4.4.8 滋补肾阴

滋补肾阴法用于肾阴不足的慢性鼻病,证见鼻内肌膜微红或干燥萎缩、涕痂成块或涕稀、嗅觉减退、头晕、腰痠、耳鸣、耳聋鼻衄等,宜滋养肾阴,常用方如六味地黄汤药物熟地黄淮山药、丹皮山萸肉女贞子菟丝子枸杞子五味子桑椹子等。[4]

4.4.9 补益托毒

补益托毒法用于涕脓经久不止的虚性鼻病,如鼻渊的脓涕多,鼻塞头胀,用补益气血和排脓解毒药物,以扶助正气,托毒外出,方如托里消毒散[4]

4.4.10 外治法

(1)吹药:将药粉吹入鼻腔,达到治疗目的。有以疏风清热通窍为主的,如冰连散,治疗风热邪毒侵犯的鼻病;有以祛风散寒通窍为主的,如碧云散,治疗风寒而致的虚性鼻病。治疗时,用喷粉器或纸筒将药粉轻轻吹入鼻腔,每天3~4次。吹药时,暂停呼吸,以免将药粉喷出或吸入咽喉,引起咳嗽[4]

(2)滴鼻;将药物制成药液,滴入鼻内。有以辛散风邪通窍为主的,如滴鼻灵葱白滴鼻液,用以治疗外邪而致的鼻内肌膜红肿,鼻塞流涕;有以扶正祛邪、滋润肌膜为主的,如苁蓉滴鼻液、生蜂蜜等,用以治疗慢性虚性鼻病[4]

(3)外敷:将药物敷于患部,起到直接治疗作用。如鼻头红赤或鼻孔糜烂,用清热解毒消肿药物涂敷,常用的有四黄散紫金锭等;又如鼻息肉,用干枯收敛、除湿消肿药物涂敷,常用的如明矾散硇砂散[4]

(4)蒸气吸入;根据病情,选用合适的药物,加水煎煮,用鼻吸入药液蒸气,以达到治疗目的,如鼻塞不闻香臭等,用芳香通窍药物,如苍耳子散。[4]

4.4.11 针灸疗法

针灸疗法有解除表邪,疏通经作用,对急、慢性鼻病有一定疗效,多与其他疗法配合使用[4]

4.4.12 体针

常用穴有迎香禾髎合谷印堂上星列缺,每次选2~3穴,捻转,中强度刺激,以达到疏风、清热、通窍作用头痛多配用太阳风池攒竹解溪等穴。[4]

4.4.13 悬灸

悬灸可用于治疗虚寒鼻病,如悬灸迎香印堂百会等穴[4]

4.4.14 耳针

常选用的有内鼻、额、肺等,捻转留针20~30 min,或埋针1星期。[4]

4.4.15 穴位注射

穴位注射可在迎香禾髎合谷印堂上星列缺穴中选1~2穴,根据病情,注入不同药液,如属热性病,注入鱼腥草液红花液等;如属虚性病,注入当归川芎维生素B1注射液,每次每穴注入0.2~0.5 ml。[4]

4.4.16 埋线

埋线可用于虚性鼻病,如鼻内肌膜萎缩性病变。[4]

迎香穴埋线方法:鼻部周围按一般外科原则消毒,铺小孔巾,在迎香穴位外局部注射1%普鲁卡因,每侧1~2 ml,用带有肠线的三角缝合针穿过穴位内,剪去露出皮肤外面的线头。如有出血,可稍压迫止血,不必包扎。如有线头露出,容易引起感染,或使整条肠线脱落。[5]

4.4.17 按摩

经常鼻塞、流涕,或多喷嚏等症状患者可自行按摩。先将双手鱼际互相摩擦至发热然后以双手鱼际按于鼻两侧,沿鼻根至迎香,往返摩擦至局部有热感为止。此后再由攒竹太阳穴推,至局部有热。每天2~3次。亦有常用两手中指鼻梁两边擦20~30次,令表里俱热。通过鼻部按摩,使面部经络疏通、气血畅流、邪气得以宣泄。[5]

5 生物学·鼻

鼻是脊椎动物的嗅觉感受器,其原始型是体部最前端一部分上皮内陷形成嗅窝,由嗅细胞(olfactorycell)及其支持组织组成的嗅上皮(olfactory epi-thelium),有嗅神经分布。在嗅窝形成广阔陷腔的动物,此腔称为鼻腔文昌鱼嗅窝是单一的,位于头部背面稍近左侧。在圆口类进一步加深,称为鼻管。板鳃类的鼻位于吻的下面,与口腔相通连。在其他鱼类,两侧均有鼻孔,但不与口腔通连而只具外鼻孔(external nares)。鱼类的鼻与眼的发达成反比例,可认为对集群、捕食、回游及重返河川有用处。

在两栖类以上的脊椎动物,外鼻孔始以内鼻孔(inter-nal nares)与口腔或咽相通。在爬行类以上的动物,鼻孔长而复杂,分成多个小室,形成颇为发达的鼻腔,扩大嗅上皮的面积使作用更为有效。可是到了鸟类和灵长类反而有退化倾向。哺乳类的鼻分为外部及其后方的内部,外鼻视种类而有延长成吻的。在鼻腔的内壁有为粘膜所包被、借软骨或骨支持的水平褶襞,以增大鼻腔面积,称为鼻甲(nasal concha)。

鼻甲嗅觉灵敏的有蹄类和食肉类显著发达。灵长类的嗅觉较差,鼻甲数目亦少,嗅神经也只分布于其上部一小部分即嗅部(regio olfactoria);其余部分称为呼吸部(regio respiratoria)。鼻甲根据其所属骨块,可区分为颚骨甲、鼻骨甲和筛骨甲。在以哺乳类为主包括某些鸟类和爬行类,其包围鼻腔的骨块内有鼻窦鼻腔相通连。又鼻腔的中央有由部分筛骨及软骨板(septal cartilage)形成的鼻中隔(nasalsepturn)。在鼻腔内还有两种腺体,即散在的小腺(嗅腺,Bowman gland)和位于鼻底外侧的大腺(Stenson gland);但在哺乳类多有退化倾问。鼻同时是呼吸气的出入孔道,有温暖吸气、防止尘埃的作用,作为呼吸器起始部具有重要意义。

6 西医·鼻

鼻(nose)是呼吸道的起始部分,能净化吸入的空气并调节其温度和湿度,它也是嗅觉器官,还可辅助发音。鼻包括外鼻鼻腔鼻旁窦三部分。

6.1 外鼻

外鼻(external nose[6])是指突出于面部的部分,以鼻骨和鼻软骨为支架,外被皮肤、内覆黏膜,位于面部中央的呼吸器[6]。分为骨部和软骨部[6]。软骨部的皮肤因其富含皮脂腺汗腺,成为痤疮酒渣鼻和疖肿的好发部位[6]外鼻上端较窄,与额相连的狭窄部称鼻根,鼻根与鼻尖之间为鼻背,外鼻前下端的隆起部位为鼻尖,鼻两侧半圆形隆起部称鼻翼(nasal ala),呼吸困难的病人有鼻翼扇动症状[6]

鼻尖鼻翼处的皮肤较厚,富含皮脂腺汗腺,与深部皮下组织和软骨膜连接紧密,容易发生疖肿,故发炎时,局部肿胀压迫神经末梢,可引起较剧烈疼痛

外鼻软骨

6.2 鼻腔

鼻腔(nasal cavity)是呼吸道的起始部,顶部窄,底部宽,为前后狭长的腔隙[7]鼻腔以骨性鼻腔和软骨为基础,表面衬以粘膜和皮肤而构成。鼻腔内衬黏膜并被鼻中隔分为左、右两半,向前借鼻孔(nostril)通外界,向后借鼻后孔(choanae)通鼻咽部[7]。每侧鼻腔又借鼻阈(nasal limen)分为鼻前庭(nasal vestibule)和固有鼻腔(nasal cavity proper)[7]鼻阈鼻前庭上方的弧形隆起,是皮肤和黏膜的交界处[7]

固有鼻腔.jpg

6.2.1 鼻前庭

鼻前庭(nasal vestibule)位于鼻腔内,是由鼻翼所围成的扩大的空间。鼻腔鼻阈(nasal limen)分为鼻前庭(nasal vestibule)和固有鼻腔(nasal cavity proper)两部分[7]鼻前庭皮肤覆盖,鼻前庭富有皮脂腺汗腺生有鼻毛[7]鼻前庭有滤过和净化空气的功能[7]。可以滞留吸入的尘埃。鼻前庭皮肤与软骨膜紧密相贴,为疖肿的好发部位,且因其缺少皮下组织,故在发生疖肿时疼痛剧烈[7]

6.2.2 固有鼻腔

固有鼻腔(nasal cavity proper[7])是指鼻阈以后的部分,后借鼻后孔(choanae)通咽。固有鼻腔形态与骨性鼻腔基本一致,由骨和软骨覆以粘膜而成。每侧鼻腔有上、下、内、外四个壁。上壁(顶)较狭窄,与颅前窝相邻,由鼻骨、额骨、筛骨筛板和蝶骨构成,筛板的筛孔有嗅神经穿过,下壁(底)即口腔顶,由硬腭构成。

固有鼻腔上壁为筛板,邻颅前窝,下壁借硬腭口腔相隔,内侧壁为鼻中隔,外侧壁自上而下有上、中、下三个鼻甲

6.2.2.1 鼻中隔

鼻中隔(nasal septum)位于鼻腔的内侧壁,由筛骨垂直板、犁骨和鼻中隔软骨构成支架,表面被覆黏膜而成[7]。分为骨部、软骨部和膜部,位置通常偏向一侧[7]。偏向左侧者多见。其前下方血管丰富、位置浅表,外伤干燥刺激均易引起出血,因90%左右的鼻出血发生于此区,故称易出血区(Little area 或 Kies-selbach area)[7]

鼻中隔

6.2.2.2 鼻甲鼻道

鼻腔外侧壁自上而下可见上、中、下三个突出的鼻甲(nasal concha),上鼻甲与中鼻甲筛骨迷路内侧壁向下卷曲的薄骨片覆以黏膜构成,二者之间为上鼻道,中鼻甲与下鼻甲之间为中鼻道,下鼻甲下方称下鼻道[7]。多数人上鼻甲的后上方有最上鼻甲(supreme nasal concha)[7]。最上鼻甲或上鼻甲后上方与蝶骨体之间的窝称蝶筛隐窝(sphenoethmoidal recess)[7]。切除中鼻甲,在中鼻道中部凹向上方的弧形裂隙称半月裂孔(semilunar hiatus),其前端漏斗状管道为筛漏斗(ethmoidal infundibulum)通额窦和前筛窦,上方圆形隆起为筛泡(ethmoidal bulb),其内有中筛窦[7]鼻泪管开口于下鼻道的前上方[7]

鼻腔.jpg

鼻腔

6.2.3 鼻黏膜

鼻黏膜按其性质可分为两部分,位于上鼻甲与其相对的鼻中隔及二者上方鼻腔顶部者称为嗅区(olfactory region),富含接受嗅觉刺激的嗅细胞,其余部分则富含鼻腺(nasalgland)称为呼吸区[7]

嗅部粘膜覆于上鼻甲以上及其相对的鼻中隔部分,呈淡黄色或苍白色,内含嗅细胞,能感受气味的刺激

其余部分覆以粉红色的呼吸部粘膜,粘膜内含丰富的毛细血管和粘液腺,上皮有纤毛,可净化空气并提高吸入空气的温度和湿度。

6.3 鼻旁窦

鼻旁窦由骨性鼻旁窦表面衬以粘膜构成,鼻旁窦粘膜通过各窦开口与鼻腔粘膜相续。鼻旁窦对发音有共鸣作用,也能协助调节吸入空气的温度和湿度。由于鼻腔鼻旁窦的粘膜相延续,鼻腔炎症可引起鼻旁窦发炎。

四对鼻旁窦中上颌窦最大,位于上颌骨体内,上壁是眶下壁,较薄,当上颌窦炎或肿瘤时,常可破坏骨质侵入眶内;下壁邻近上颌磨牙,紧邻骨质菲薄的牙根,故牙根感染常波及上颌窦;前壁在眶下孔下方处较薄,进行上颌窦手术时即由此处凿开;内侧壁为鼻腔外侧壁,邻近中、下鼻道,在下鼻道前上部骨质较薄,上颌窦穿刺即由此处刺入。上颌窦开口于半月裂孔的后部,由于开口位置较高,所以上颌窦发炎化脓时引流不畅,易造成窦内积脓。额窦开口于半月裂孔前端。筛窦开口于中鼻道和上鼻道。蝶窦开口于蝶筛隐窝。

7 参考资料

  1. ^ [1]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3)[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
  2. ^ [2]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3. ^ [3]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731.
  4. ^ [4] 王德鑑主编.中医耳鼻喉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34-38.
  5. ^ [5] 王德鑑主编.中医耳鼻喉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46.
  6. ^ [6] 柏树令,应大君主编.系统解剖学.—8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127.
  7. ^ [7] 柏树令,应大君主编.系统解剖学.—8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127-128.
编辑:fengchuile、banlang 审核:sun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