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书籍 针灸学 中医学

目录

心气虚,则脉细;肺气虚,则皮寒;肝气虚,则气少;肾气虚,则泄利前后;脾气虚,则饮食不入。
医学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医学知识库 + 健康测试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tóng rén shù xué zhēn jiǔ tú jīng

2 注解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为书名。宋·王惟一撰。三卷。成书于天圣四年(1206年),后人因称《天圣针经》。次年,王惟一又铸成“铜人”二座,与书配合,故全称《新铸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书中内容主要以十四经为纲,354穴为目,论述了各穴的部位、主治、针刺深浅、艾灸壮数等。本书除刊行之外,又刻石流传。图经残石五块,于1965~1971年陆续在北京出土。[1]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又名《新铸铜人腧穴针灸图经》,简称《铜人经》或《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三卷。宋·王惟一撰。原书在1027年由宋医官院木板刊行,并刻于四壁石碑上,同时补入《穴腧都数》一卷。书名“铜人”,系在编此书的同时,由王惟一等铸制了我国最早的一具针灸铜人型而得名。书中详述手足三阴三阳经脉和督、任二脉的循行路线和腧穴,参考名家学说予以订正,并绘制经脉腧穴图。此书还对《黄帝内经灵枢·经脉》的原文作了注释。由于内容简明扼要,颇为后世医家所重视。原刊本及石刻碑早佚,现存系经明人重刊的三卷本和经金人闭邪瞆叟于大定二十六年(1186年)改编的五卷本。后者曾补入了一篇“针灸避忌太一之图”,并改名《新刊补注铜人腧穴针灸图经》。现存明刻本、清刻本。1949年后有影印本。

3 参考资料

  1. ^ [1]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632.
编辑:fengchuile、banlang 审核:sun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