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诀

中医学 书籍 脉学术语 古籍

心气虚,则脉细;肺气虚,则皮寒;肝气虚,则气少;肾气虚,则泄利前后;脾气虚,则饮食不入。
医学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医学知识库 + 健康测试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mài jué

脉诀》为脉学著作。

2 宋·崔嘉彦撰《脉诀

宋·崔嘉彦所撰《脉诀》又名《崔氏脉诀》、《崔真人脉诀》、《紫虚脉诀》。一卷。撰年不详。作者鉴于脉理难明,“非言可传,非图可状。”遂以较通俗易晓的文笔,以四言歌诀的形式阐述脉学义理,便于习诵。崔氏论脉以“浮、沉、迟、数为宗”,对后世脉学有相当影响,明·李言闻曾予补订,改名《四言举要》,李时珍将其辑入《濒湖脉学》中 。

宋·崔嘉彦所撰《脉诀》全文在线阅读:/guji/283/maijue/index.html

3 王叔和脉诀》的简称

脉诀》为《王叔和脉诀》的简称。一卷[1]。旧题晋·王叔和撰。但一般认为是六朝·高阳生托名王叔和的作品[1]。本书特点在于以较通俗的歌诀形式阐述脉理,紧密联系临床实际[1]。书中不少内容是根据王叔和脉经》重新编撰的[1]。详细论述二十四脉,并立七表(浮、芤、滑、实、弦、紧、洪)、八里(微、沉、缓、涩、迟、伏、濡、弱)、九道(长、短、虚、促、结、代、牢、动、细)之名目。由于易于讲习,流传甚广,影响较大[1]。并由此而派生出不少的脉学著作。如本书后经明·熊宗立加注,改名《勿听子俗解脉诀》,张世贤在本书基础上撰成《图注脉诀》(又名《图注脉诀辨真》);还有不少医家对此《脉诀》做过订正,其中较有代表性的为元·戴起宗的《脉诀刊误》(又名(脉诀刊误集解》);清·李延昰的《脉诀汇辨》,等。但书中的观点,对脉义理解以及文字的鄙浅等方面,后世颇有微词[1]。明·吕复在《群经古方论》中批评高氏“谬立七表八里九道之目”[1]。本书后经明·熊宗立加注,改名《勿听子俗解脉诀[1]。又《文献通考》认为,本书不见于隋、唐《经籍志》,恐为宋熙宁以前人所托[1]。现存明、清刻本、抄本。

脉诀刊误》(元·戴起宗)全文在线阅读:/guji/292/maijuekanwu/index.html

脉诀汇辨》(清·李延昰)全文在线阅读:/guji/293/maijuehuibian/index.html

脉诀乳海》全文在线阅读:/guji/380/maijueruhai/index.html

脉诀考证》全文在线阅读:/guji/381/maijuekaozheng/index.html

4 南宋·刘开撰《脉诀

南宋·刘开所撰《脉诀》又名《刘三点脉诀》、《复真刘三点先生脉诀》。撰于1241年。本书将七表八里脉法总括为浮、沉、迟、数四类,分别就寸、关、尺三部四类脉的主病作了概述。

5 清代所撰《脉诀

清代刘璞叶盛董西园朱铭石、陈璞等分别曾撰《脉诀》,但流传不广。

6 参考资料

  1. ^ [1]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88.
编辑:banlang 审核:sun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