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 2015年10月31日修订版

BY fengchuile

心气虚,则脉细;肺气虚,则皮寒;肝气虚,则气少;肾气虚,则泄利前后;脾气虚,则饮食不入。
医学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医学知识库 + 健康测试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概述

中风:1.卒中;2.外感风邪的病证。

卒中·中风

中风(zhòng众)为病名[参考资料]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66. 。出《黄帝内经灵枢·邪气藏府病形》。亦称卒中[参考资料]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104. 。临床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或突然半身不遂、语言不利、口眼喁斜等为主要表现[参考资料]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104. 。中风的病因,历代医书论述不同[参考资料]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66. 。《医略十三篇》卷一以北宋前皆宗《灵》、《素》作外风论治;刘河间谓中风非外中于风,是由将息失宜,心火暴甚,肾水虚衰,不能制之;东垣以中风非外来风邪,乃本气自病;丹溪谓中风大率主血虚有痰;王安道则谓刘、李、朱三说是以类中风之病视为中风而立论,殊不知因于风者,真中风也,因于火、因于气、因于湿者,类中风而非中风[参考资料]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66. 。辨证可分中络、中经、中腑与中脏[参考资料]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66. 。《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入于腑,即不识人;邪入于脏,舌即难言,口吐涎。”对猝然昏仆,不省人事者,又有闭证和脱证之分[参考资料]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66. 。本病可见于脑血管意外及中毒性脑病等[参考资料]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66. 。多见于中老年人[参考资料]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104. 。多由素体肾阴不足、肝阳偏亢、痰热湿盛,又兼忧思、恼怒、嗜酒等诱因,导致阴阳失调、气机逆乱而发为中风[参考资料]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104. 。病发前多有眩晕、心悸、肢麻、舌强等先兆[参考资料]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104. 。其中,症发轻缓而病在经络者,称“中经络”[参考资料]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104. 。仅见半身不遂、肌肤不仁、口喁语涩等经络证候[参考资料]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104. 。而症发重急而病在脏腑者,称“中脏腑”[参考资料]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104. 。症见突然昏仆、神志不清、半身不遂、口喁语涩等[参考资料]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104. 。中脏腑又分闭证和脱证两类[参考资料]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104. 。闭证兼见牙关紧闭、两手紧握、面赤气粗、喉中痰鸣、二便不通等[参考资料]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104. 。此为气火冲逆、血菀于上、痰浊蒙闭清窍所致[参考资料]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104. 。脱证兼见目合口张、手撒遗尿、肢冷脉细弱等,此为真气衰微,元阳暴脱所致[参考资料]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104. 。如真阳外越,则出现汗出如油、两颧淡红、脉微欲绝或浮大无根等危象。现代医学中的脑血管意外等疾患多属本病范畴[参考资料]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104.

中风又称急性脑血管意外,以偏瘫、失语,甚则突然意识丧失为临床主症。本病起病急骤,往往在短时间内脑部损害症状达到高峰,如患者幸存,则神经功能恢复缓慢。其中以动脉硬化性脑梗崇最为常见。本病发病率高,病残率高,死亡率高,占我国自然死因的第一、二位。现代医学在本病急性期多采用药物或手术治疗,但目前尚无公认降低颅内压的药物,而在恢复期或后遗症期更乏特效措施。

在中医学中,本病又名卒中。《黄帝内经》对中风已有不少记载,当时在认识上以症状为主,描述为“偏枯”、“仆击”等,治疗则重针灸。至汉代《金匮要略》始定名为中风,将喁僻不遂、不识人、舌强难言等症统一于一个疾病。然而,从秦汉直至隋唐,始终认为本病病因以“虚中外风”为主,治疗多用驱风、扶正的方药,《备急千金要方》还倡用酒剂和灸法。宋、金、元时期,对中风病因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非风学说兴起,认为本病的发生与火气痰虚有关,非独外风所致。至明代,内风为主的病因说得到肯定,从而推动了治疗的改革,出现顺气化痰、健脾益气、养血活血、补肾滋阴等新的治法和相应的方剂,并开创闭脱救治。至清代,中风分类趋于精细,如分为真中风、类中风、阴中、阳中、热闭、寒闭等;辨证用药更为精当,创制了多种有效方剂,如王清任的补阳还五汤,迄今仍广泛用于临床。

中医治疗中风的现代临床报道,始见于1952年。50年代,以个案资料为主,亦有用针灸治疗急性脑出血的多病例观察。60年代,具有一定数量样本的临床文章逐渐增多,但辨治上,多继承传统方药。自70年代开始,中医药治疗中风进人了一个新的阶段,不少新的方药研制应用,一些新的穴位刺灸法(如头针)的发现,使得中风及其后遗症的治疗效果,有明显的提高。80~90年代,可以说是我圄中医研究中风的全盛时期。这一时期,所发表的临床文章及所积累的病例,临床和实验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上,都是前所未有的。着重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在中风基础理论研究上,应用大量客观资料,进行对中风病因、诱发因子、中风发病死亡与时间的关系以及中风复发病因等的探索;在中风诊断学的研究上,系统地探讨了中风的舌象、脉象的特征,中风病人脑CT与中医辨证的关系,中风微观辨证的规范化问题等;在临床治疗的研究上)一方面对中医治则进行了反复的验证,如有人对1002例缺血性中风分析,发现应用活血化瘀法则治疗,有效率优于其他中、西医药治疗的效果。另一方面,对方药进行了不断的探索、革新。近年来,对治疗中风有效方药进行了筛选和研究,包括水蛭、红花、川芎、山鸡椒、丹参等药物及温病三宝(安宫牛黄丸、局方至宝丹、紫雪丹)、苏合香丸等。同时,在药物研究、剂型改革等方面都做了大量工作。另外,针灸在治疗中风恢复期及后遗症,无论在穴位刺激的多样化,还是在临床疗效的客观化上,也都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在中医辨治中风的机理研究上,早期多基于传统理论的阐述,近10余年来,已普遍采用多种现代先进指标,对中风的中医微观辨证的具体特点,中药对中风病人的作用原理,针灸治疗中风的机理等,都作了比较系统和深入的考察。如脑CT发现中经络、中脏腑的脑部病理性改变有明显差异,从甲皱微循环中观察到,有典型微循环改变的中风病,可分四种类型。又如一些活血化瘀的中药,在治疗缺血性中风时,具有抗血小板聚集、解除血液流变性异常、改善微循环灌流、降低毛细血管脆性等作用。针灸也可明显提高中风患者的脑部血液循环,提高脑组织的氧分压,加强病灶周围的脑细胞营养,改善抑制的皮层状态,从而有利于瘫痪肢体及语言障碍的恢复。

中风的病因病机

中风的病因,通过现代医家的大量实践,已在传统的基础上有了较为深入的认识。目前比较一致的意见是,中风的发生与下列因素有关:1.体质因素:通过对中风病人体质调查显示,阴盛阳虚者多见;2.年龄因素:以50岁以上老年人多见;3.情志因素:心理因素是中风的重要诱因;4.时间气候因素:调查研究发现中风发病多见于春三月,且与气温气压关系密切,表明外风确能引动内风;5.饮食劳倦因素。中风病机则可归纳为痰、风、火、瘀、虚。风、火、痰是主因;病变涉及心、肝、脾、肾等脏。

痰 多因嗜食肥甘厚味,酒食无度,湿滞酿痰,或因劳倦、忧思,脾失健运,津液内停,聚湿成痰,痰阻经络而发为半身不遂。

风 素体阴虚,阳亢化风,或因七情过极,极而生风,内风旋转,气血随之上冲,可夹痰夹水,络破血溢,致成中风危候。

火 多为内生之火,或因将息失宜,或因喜怒过度,以致心火亢盛,肝阳暴张,气血上逆,心神昏冒,卒发昏仆。

虚 或因年迈力衰,肾元不固,或形体肥胖,气虚于中,或思虑烦劳,气血亏损。虚损不足,是导致中风的根本原因,以气虚、阴虚最常见。气虚可生痰,又可因气虚运行无力,而血行阻滞;阴虚则可使肝风动越,心火亢盛,而发生中风之病。

瘀 或因气血上逆于脑,络破血出,瘀积不散,或系气滞血不畅行,气虚运血无力,瘀阻经络、清窍,致肢体器官失养而出现半身不遂,失语诸症。

痰、风、火、虚、瘀,筏疾病演变过程中,并非是孤立的,而是互相影响,密切关联。临床上常见痰火互结,风火相煽,瘀痰阻滞等。

中风的辨证分型

中风先兆

症见眩晕,心悸,肢体麻木,手足乏力,舌强。

中经络

症见手足麻木,口角歪斜,语言不利,甚或舌强语蹇,半身不遂,病位浅,多无神志改变。

脉络空虚,风邪入中者苔薄白,脉弦滑或弦数;

肝肾阴虚,风阳上扰者头晕头痛,耳鸣目眩,舌红苔黄,脉弦细而数或弦滑。

中脏腑

症见突然昏仆,不省人事,病位较深,病情危重。

闭证:伴口,半身不遂,牙关紧闭,两手握固,面赤气粗,喉中痰鸣,二便不通,脉弦滑而数。

脱证:伴目合口张,鼻鼾息微,手撤肢冷,二便失禁,脉细弱;如见汗出如油,瞳孔散大或两侧不对称,脉微欲绝或浮大无根,为真阳外越之危候。

分型归纳

中风的中医辨证,各家意见不一,有按病位,有据症候,而从多数临床文献看,以后者多见。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在中风的舌象、脉象等诊断方面做了大量研究工作。如舌象调查发现,舌质以瘀者多见,舌苔以黄腻、白腻据多,表明本病多为瘀血、痰热。另外,出血性中风者多红绛舌厚苔,缺血性中风者多青紫舌。而脉图表明,中风病人极大多数为弦脉,包括弦滑、弦细、弦数、弦实等。综合各家分型,可归纳为以下四型:

1.肝阳暴张 头晕头痛,面红目赤,烦躁易怒,呕吐呃逆,半身不遂,语言不利,肢体震颤,筋脉拘急。舌红苔黄,脉弦数。

2.痰浊内阻 形体肥胖,胸腹痞满,神识昏蒙,半身不遂,口眼歪斜,四肢不温,喉中痰鸣。舌质暗淡,苔腻,脉弦滑。

3.气虚血瘀 头晕心悸,面黄神疲,气短乏力,半身不遂,舌强语蹇,偏身麻木。舌胖淡暗,或有瘀斑,苔薄白或白腻。

4.元气暴脱(亦称为正气暴脱) 其临床表现为突然昏仆,肢体瘫软,手撒肢冷汗多,重则周身湿冷,二便自遗。舌质暗紫,苔白腻,脉细弱。这是传统分型上的脱症,但中医证治的资料尚不多。

中风的治疗

疗效标准

(1)按照统一标准,采用计分法评定:①神志状态:清醒4分;恍惚(思睡、唤醒后能与人言)3分;迷蒙(嗜睡、呼之答不确切)2分;神昏1分;昏愦(神昏兼脱证)0分。②语言表达:正常4分;亠般表达、命名不能3分;说话成句而表达不清2分;不能说单词、词组1分;语言不能或基本不能0分。③上肢肩关节:正常4分;上举全而肌力差3分;上举平肩或略过肩2分;上举不到肩1分;不能动或前后略摆动0分。④上肢指关节:正常4分;手指分别动作有效而肌力差3分;握拳伸指2分;屈指、握不成拳、不会伸1分;不能动0分。⑤下肢髋关节:正常4分;抬高45度以上3分;不足45度者2分;摆动、能平移1分;不能动0分。⑥下肢趾关节:正常4分;伸屈自如、力弱3分;伸屈不全2分;略动1分;不会动0分。⑦综合功能:生活自理、自由交往4分;基本自理、尚有部分功能不全3分;部分自理、需人辅助、可行走2分;站立迈步、需人照料1分;臣卜床0分。

(2)疗效评定:满分为28分,起点分不超过18分。基本痊愈:积分>24分;显效:积分增加超过10分;有效:积分增加超过4分;无效:积分增加不足4分或反而减少者;死亡。

分型治疗

(1)肝阳暴张

治法:滋阴潜阳,平肝熄风。

处方:天麻10克,生地、赭石、草决明、右决明、丹参各30克,玄参、赤芍、全蝎、僵蚕各10克,牛膝、菊花各20克,蜈蚣2条。

加减:头痛眩晕加蔓荆子;恶心呕吐加竹茹、赭石;便秘加大黄、番泻叶。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常用成方:局方至宝丹、安宫牛黄丸、镇肝熄风汤等。

(2)痰浊内阻

治法:化痰通腑,通络熄风。

处方:半夏10克,橘红15克,茯苓15克,甘草5克,胆星、菖蒲各15克,白术12克。

加减:痰涎壅盛加竹沥、天竺黄;眩晕加钩藤、菊花;舌红烦躁加鲜生地、沙参、麦冬。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常用成方:半夏白术天麻汤、导痰汤、涤痰汤等。

(3)气虚血瘀

治法:益气活血,祛瘀通络。

处方:黄芪30~120克,当归、川芎、赤芍、桃仁、红花、地龙、牛膝各10克,鸡血藤30克。

加减:肢瘫重加桂枝、杜仲;语蹇加菖蒲、远志;纳呆加砂仁;痰多加瓜蒌、陈皮。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常用成方:补阳还五汤等。

(4)元气暴脱

治法:回阳固脱。

处方:人参10~15克,附子10~15克。

用法:急煎汤灌服或鼻饲。

常用成方:参附汤、四逆汤加人参等。

疗效:上述四型,共治疗2203例,基本痊愈680例,显效746例,有效692例,无效及死亡85例,总有效率为96.1%。

专方治疗

(1)脑脉复原汤

组成:黄芪20克,丹参15克,水蛭15艽,川芎12克,寄生15克,杜仲10克,五加皮10克,黄精10克,灵芝6克,青皮9克,葛根15克,石菖蒲10克,赤芍10克,珍珠3克(冲),茯苓15克,红花10克,菊花10克,地龙15克,全蝎6克,白花蛇1条,胆星10克,海藻10克,白附子10克,黄连10克。

加减:风痰上扰,痰火搏结,去黄芪,加牛膝、川军;气血虚弱,经脉失养,加白术、人参。

用法:水煎成500毫升,早晚两次服下,每日1剂;亦可共研细末,过100目筛,分装人胶囊,每日7.5~9克,分2~3次吞服。

疗效:本方主要用于缺血性中风,共治疗652例,基本痊愈256例,显效276例,有效102例,无效18例,总有效率97.2%。

(2)脑血康口服液

组成:由动物类活血化瘀药物提取制成,配方从略。用法:每日3次,每次10毫升。口服,昏迷者可鼻饲。大便干结可加服大黄粉3克;痰盛加服竹沥水。

疗效:共治疗180例,基本痊愈107例;壶效挽例,有效17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90%。脑血康具有增强吞噬细胞功能、促进血肿吸收、加速纤维蛋白溶解、改善脑部微循环等作用。

(3)清开灵注射液。

组成:配方从略。

用法:取清开灵注射液40~60毫升,兑人葡萄溏注射液500毫升,静脉滴注。每日1次,连用28天为一疗程。

疗效:本药主要用于邪热、痰浊、瘀血等标实症状突出的中风急性期,不宜用于气虚、阳虚、脱症等。治疗缺血性中风患者111例,基本痊愈32例,显效22例,有效36例,无效及死亡21例,总有效率为81.1%;治脑出血23例,基本痊愈7例,显效6例,有效8例,无效及死亡2例,总有效率为91.3%。

(4)红丹

组成:丹药(系水银、火硝、皂矾、食盐炼制而成)50克,石青(白砒、硫磺炼制而成)25克,银翠(银块、石青炼制而成)150克,麝香25克,牛黄5克,羚羊角5克,熊胆5克,冰片5克,枣泥250克。

用法:将上药共研为细末,充分混合,以枣泥为粘合剂,研匀搓丸,每丸0。5克。以朱砂为衣,装瓶密封备用。口服或鼻饲,每天2次,每次1丸,7天为一疗程。

疗效:除脑水肿加甘露醇外,以本药治疗371例,基本痊愈171例,显效84例,有效90例,无效26例,总有效率为93%。

(5)再生丸

组成:全蝎、麝香、鹿茸、白花蛇、当归、川芎、赤芍、杜仲、防风、木瓜、天麻、桂枝、高丽参、马钱子、全瓜蒌、枸杞等共30味。

用法:鹿茸切片油炸,马钱子沙炒去毛皮,余药按常规炮制。粉碎成细粉,过100目筛,炼蜜为丸,每丸为2.5克。每晚服3~5丸,最大量不超过7丸。如需白天服,以1~2丸为宜。妊娠、重感冒、腹泻及血压过高者禁用。2~3个月为一疗程。

疗效:共治疗300例,基本痊愈279例,显效8例,有效6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97.7%。

(6)血栓解

组成:水蛭、郁金、川芎。

用法:上药以1.5:2:3的比例进行粉碎、混合,加人赋形剂后压制成片,每片重0.3克。每日服3次,每次6片。

疗效:共治疗211例,基本痊愈97例,显效73例,进步5例,无效36例,总有效率为82.9%。

(7)参麝活络九

组成:系在大活络丸基础上减去21味药,增加三七等,共34味。配方从略。

用法:每丸重3克,1日3次,每次1丸,3个半月为一疗程。

疗效:共治疗173例,基本痊愈79例,显效32例,有效50例,无效12例,总有效率为93.1%。

(8)抗瘫灵

组成:制马钱子300克,水蛭30克,白花蛇30克,川芎30克,蜈蚣30克。

用法:马钱子按药材炮制规范加工。先将白花蛇和蜈蚣共研细饣粉(以减少毒副作用),再与研为细粉的其他三药合匀,装人胶囊,每粒含药粉3克,贮瓶备用。于每晚睡前开水送服1~5粒。服后即卧床,切忌活动。应从小剂量开始服,服后肢体有蚁行、灼热或麻

木感,均属正常反应。如无此反应,次日递增2粒,以后隔周递增1粒,连服90天,停服2~3月。

疗效:共治疗100例,基本痊愈31例,显效38例,有效24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93%。

老中医经验

何任医案

包××,女,64岁。1974年5月3日初诊。患者中风以后,半身不遂,口喁流涎,语言蹇涩,尿多不禁,脉缓。宜益气通络。

处方:黄芪30克,地龙4.5克,炒僵蚕9克,当归9克,川芎4.5克,山萸肉6克,桃仁6克,红花6克,石菖蒲6克,赤白芍各6克。7剂。

于5月10日复诊。服后流涎见少,尿略减,半身稍能活动。原方再续:黄芪30克,当归9克,川芎4.5克,地龙6克,桃仨6克,石菖蒲9克,熟地12克,白芍12克,红花9克,萸肉9克,钩藤12克910剂。上方服完已能扶持起立,言语大致清楚。

按:王清任补阳还五汤是治中风不语、半身不遂的有效方剂o本病属气虚血滞,脉络瘀阻的症候,系本方之适应症。以黄芪补气为主,配合当归、川芎、桃仨、红花、地龙等活血通络之品,使气足血行,脉络得通而获效。

用药规律

中风用药,古今有所不同,分述如下:

(1)对历代医家409首方中统计,中风用药333种,其中应用较为集中的药物如下表:

应用频度(次) 药   物
100~195

甘草、人参、当归、防风、茯苓。

50~96

白术、生姜、附子、川芎、白芍、半夏、熟地、肉桂、黄芪、羌活。

30~49

陈皮、麻黄、独活、辰砂、干姜、天麻、牛膝、麦冬、南星、生地、细辛、大黄、麝香、杏仁、薄荷、山萸肉。

(2)对民国初年以前部分著名医家共23位的56则医案(实际统计51则)统计表明;用得最多的是甘草,其次依次为茯苓、人参、半夏、白术、陈皮、当归、生姜、黄芪、牛膝、竹沥、麦冬、熟地(10次以上)。

(3)建国后部分医家统计77例医案,用药221种,用得最多的是当归(50次),其次为白芍、钩藤、茯苓、甘草、半夏、牛膝、生地、菖蒲、地龙、黄芪(30次以上)。

(4)对80年代发表的20首专方(治疗人数2656例)用药情况统计,归纳如下表:

应用频度(例) 报道文献(篇) 药  物
>1500 11~17

丹参、当归、地龙、川芎。

1001~1499 6~10

黄芪、红花、赤芍、水蛭。

≤1000

桃仁、全蝎。

101~1000 3~5

白花蛇、寄生、钩藤、牛膝、海藻、马钱子、葛根、胆南星、鸡血藤、蜈蚣。

50~100 2~3

大黄、柴胡、白附子、黄连、石菖蒲、郁金、杜仲、党参、山萸肉、肉苁蓉、枸杞子、全瓜蒌、甘草、淫羊霍、三七、防风、木瓜、天麻、桂枝、茯苓、枳实。

由上可以看出,古代用药以扶正祛邪、补益气血、祛风除痰为主。多用味甘之药,少用苦寒之品,与受内虚邪中学说影响有关。民国初以前用药品种及使用规律大致与古方剂类似,以扶正祛邪为主,但顺气祛痰、养血熄风药物增加。建国后,在用药上则重视养血益气、平肝熄风。近十余年来,活血化瘀药物的应用急剧增加。曾对黄芪、当归、川芎、红花、赤芍、桃仁中所含的微量元素进行测定,发现含有铁、锰、铜、铬、锝等,对中风患者的微量元素失常有明显的调节作用,表明活血益气的药物对治疗中风具有多方面的作用。

针灸治疗

体针

体针:中经络:半身不遂者取肩髃或极泉、手五里或曲池、外关或内关、合谷或阳池、环跳或居谬、阳陵泉或足三里、解溪或悬钟、昆仑或风市等。病程日久者,上肢宜配取大椎、肩外俞;下肢宜配取腰阳关、白环俞。也可配刺健侧穴,或加电针。语涩加廉泉、通里,肌肤不仁可用皮肤针轻叩局部。口眼歪斜取地仓、颊车、合谷、迎香、颧髎、下关等穴。流涎加承浆、地仓。中脏腑:闭证取人中、十二井、太冲、丰隆、劳宫等穴为主。牙关紧闭加颊车、下关;舌强不语加哑门、廉泉。脱证取神阙、关元等穴,用大艾炷多壮灸。虚汗不尽加阴郄;虚阳浮越者重灸命门、气海俞、肾俞等穴[参考资料]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104.

取穴:主穴:分二组。甲组:内关、水沟、极泉、委中、三阴交、尺泽;乙组:肩榭、曲池、外关、合谷、环跳、阳陵泉、足三里、太冲、悬钟。配穴:分二组。甲组:吞咽困难加风池、翳风;手指屈曲不能加合谷;失语加金津、玉液;乙组:肢瘫加肩贞、后溪、风市、秩边、昆仑、丰隆;面瘫加颊车、地仓;失语加哑门、廉泉。

操作:每次取一组,主、配穴对应选用。内关,直刺1~1.5寸,用提插捻转手法(泻法)1分钟;继刺人中,向鼻中隔下斜刺5分,用雀啄法(泻法),至流泪或眼球湿润为度。三阴交,成45度角进针1~1.5寸,采用提插补法,以病人下肢抽动为度。极泉,宜直刺进针1~1.5寸,提插泻法,至肢体连续抽动3次为度。尺泽、委中针法与极泉同。风池、翳风,快速捻转手法运针半分钟。合谷用提插泻法。金津、玉液以三棱针点刺。第2组穴,针刺得气后,持续捻转提插2分钟,留针15~20分钟。每5分钟运针一次。亦可接通电针仪,以断续波,强度以病人肢体抽动并感舒适为度。每日1次,10~15次为一疗程。

疗效:第一组针法称醒脑开窍法,适于脑出血恢复期及脑梗塞任何一期治疗,共治疗671例,其中脑出血患者54例,基本痊愈28例,显效15例,有效11例,总有效率100%;脑梗塞617例,基本痊愈366例,总有效率为99.4%。第二组穴共治疗中风后遗症1013例,总有效率在83%~96.9%之间。

下肢-环跳 阳陵泉 足三里 解溪 昆仑 方义

随证配穴:半身不遂—患侧井穴点刺出血以接续经气,上肢-肩髎 阳池 后溪,病程日久-大椎 肩外俞,下肢-风市、悬钟,病程日久-腰阳关 白环俞,经筋屈曲拘挛-肘部取曲泽,腕部取大陵,膝部取曲泉,踝部取太溪,阳病取阴,语言蹇涩-哑门 廉泉 通里,肌肤不仁-皮肤针叩刺患部。

操作:毫针刺,每日1次,每次留针20~30min,10次为一疗程。

方义 手足阳明和足厥阴经脉均上达头面,取地仓、颊车穴疏调局部经气,远取合谷、内庭、太冲乃循经取穴,以调本经经气。

随证配穴 按病位酌配牵正、水沟、下关等穴。

操作 毫针刺,平补平泻,每日1次,每次留针20~30min,10次为一疗程。

方义 肝阳化火生风,气血上逆,痰浊而升,蒙蔽清窍,取十二井穴,接逸十二经气,调和阴阳;水沟醒脑开窍;太冲潜阳降逆,平肝熄风;丰隆宣通脾胃气机,蠲化痰浊。

随证配穴 牙关紧闭-下关、颊车;两手握固配合谷;语言不利-哑门、上廉泉。

操作 十二井穴点刺放血,水沟向上斜刺泻法,太冲、丰隆泻法,每日1次,每次留针30min。

方义 关元为任脉和足三阴经交会穴,可扶助元阳;神阙为生命之根蒂,真气所系,以回阳固脱。

随证配穴 汗出不止-阴郄、复溜,小便失禁-三阴交。

操作 关元穴大炷艾灸,神阙隔盐艾灸,直至四肢转温为止。

头针

头针:选对侧运动区为主,配合足运感区。失语者加语言区。捻针时鼓励患者作患肢运动。适用于中经络半身不遂者。注:中风后遗症的治疗,可参照中经络的治疗[参考资料]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104.  。

取穴:

顶颞前斜线

顶旁1线

顶旁2线

操作:选28~30号长1.5~2.0寸毫针,针与头皮呈30。夹角快速刺入头皮下,快速捻转2~3min,每次留针30min,留针期间反复捻转2~3次。治疗时让患者活动肢体,隔日1次。

取穴:主穴:运动区、感觉区。配穴:晕听区、足运感区、语言2区

操作:以主穴为主,语言不利加语言2区;眩晕加晕听区;下肢瘫痪明显加足运感区。患肢对侧取穴,足运感区针双侧,沿头皮进针至规定深度后,以每分钟200~250次频率持续捻转3~5分钟,留针15分钟,或接电针仪,以500~700次/分频率连续波刺激15~20分钟,强度以患者可耐受为宜。每日1次,15~20次为一疗程。

疗效:以上法共治疗1805例,总有效率在93.4%~98.5%之间。

眼针

取穴:上焦、下焦。

操作:取患侧为主,可配合健侧。先在穴区用点眼棒或三棱针柄在眼周眶按压,寻得反应点(表现为酸、麻、胀、重或发热、发凉感),以左手指按压眼球,使眼眶皮肤绷紧,右手持32号5分针轻轻沿皮横刺或直刺,不用手法,留针5~15分钟。每日1次,15~20次为一疗程。

疗效:本法只限于缺血性中风的早期患者,肌肉肢体已变形者,疗效差。观察453例,总有效率为97%左右。

耳针

选穴

脑点 皮质下 肝 三焦

方法

毫针刺,中等刺激强度,每日1次;后遗症隔日刺1次,每次留针30min;亦可用王不留行籽贴压。

单方验方

①蝮蛇抗栓酶注射液

组成:蝮蛇抗栓酶,每支含量0.25单位。

用法:第一周,以0.25单位加250毫升生理盐水静脉滴注,每日1次;第二周增至0.5单位加250毫升生理盐水静脉滴注,亦每日1次,用药2~3周为一疗程。本药主要用于治疗脑梗塞病人。

疗效:共治疗缺血性中风病人325例,基本痊愈71例,显效128例,有效84例,无效42例,总有效率为87.1%。

②山鸡椒注射液

组成:山鸡椒,每毫升含生药2克。

用法:肌肉注射,每次5毫升,每日2次,20天为一疗程,或静脉注射,20毫升加等量10%葡萄糖注射液,每日1次,20天为一疗程。本药亦主要用于治疗脑梗塞病人。

疗效:共治疗缺血性中风病人118例,基本痊愈63例,显效25例,有效21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为92.4%。

③川芎嗪注射液

组成:磷酸川芎嗪,每支2毫升含40~50毫克。

用法:静脉滴注。每次以80~100毫克加5%葡萄糖注射液500毫升滴注,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5~7天。本药主要用于脑梗塞病人。

疗效:共治疗缺血性中风病人267例,基本痊愈82例,显效109例,有效55例,无效21例,总有效率为92.1%。

推拿

取穴:头部:感觉区、运动区、足运感区、语言区、百会;上肢:合谷、手三里、曲池、外关、养老、少海、肩贞、肩濡;下肢:足三里、丰隆、绝骨、殷门、委中、环跳、命门;腹部:气海、关元、神阙;背部:大椎。

操作:急性期以头穴为主,行揉、点、按、推等法,然后在肢端穴位点按,操作时间各为5分钟。恢复期,亦先以同法推按头穴,接着令患者取仰卧位,用揉、滚法对上、下肢进行放松,点按俞穴,放松关节;再令其取俯卧位,施术于督脉及两侧膀胱经线,用掌根从大椎穴平推至骶部3~5遍,点按俞穴,最后用拍打法从上至下拍打数遍,时间15分钟。上法每日1次,20~30日为一疗程,疗程间隔3~4天。

疗效:共治疗中风病人147例,基本痊愈57例,显效33例,有效47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为93.2%。

气功

功法:导引静坐法。导引用擦掌、熨目、按阳明、转耳轮、鸣天鼓、叩齿、鸣天鼓、擦肾腰、捶环跳、掌擦脸面、擦涌泉穴,共12法,视患者情况行之。静坐包括趺坐、立腰、垂廉、抵腭、咽津、调息、正念、内视八要点。导引每日上午行1~2次,静坐每日下午行1~2次,每次1小时。

疗效:以上法共治疗38例,基本痊愈22例,显效12例,有效3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7.4%。

其他措施

急性脑出血病人应保持安静,尽量减少移动,头部放置冰袋,随时吸出呕吐物,保持呼吸道通畅。中风病人急性期均应加强护理,更换体位,防止肺部感染和褥疮。症状稳定后应逐步加强肢体功能锻炼,包括被动运动和自主运动。同时要加强心理治疗,以增强患者康复的信心。危急患者需配合西医药物及手术治疗。

外感风邪的病证·中风

中风指外感风邪的病证,是太阳表证之一[参考资料]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66.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曰中风。”

参见伤寒、太阳中风:

伤寒为指感受寒邪的太阳表证[参考资料]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641.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曰伤寒。”《备急千金要方·伤寒》:“王叔和曰:……夫伤寒病者,起自风寒,入于腠理,与精气分争,荣卫否隔,周行不通。病一日至二日,气在孔窍、皮肤之间,故病者头痛,恶寒,腰背强重。此邪气在表,发汗则愈。”

太阳中风为病名,太阳经病之一,亦称太阳表虚证[参考资料]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48. 。中风是外感风邪之意,与猝然倒地、口眼㖞斜的中风不同[参考资料]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48. 。太阳中风的特征是发热恶风,汗出脉缓[参考资料]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48.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注解伤寒论》卷二:“风则伤卫,发热,汗出,恶风者,卫中风也。……以卫为阳,卫外者也,病则不能卫固其外,而皮腠疏,故汗出而恶风也。”《伤寒溯源集·中风正治》:“中风,风伤卫也。……感之则为中风矣。然非独春令为然也,四时皆有之,唯春时为当令耳。发热者,风邪客于卫而郁蒸也,汗出恶风者,风邪袭于毛孔,卫气不能司其开阖之常,玄府不闭,故汗自出,腠理疏而不克任受风寒,故恶风也。”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