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木 2015年03月17日修订版

BY wangyuan

心气虚,则脉细;肺气虚,则皮寒;肝气虚,则气少;肾气虚,则泄利前后;脾气虚,则饮食不入。
医学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医学知识库 + 健康测试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苏木

苏木

Lignum Sappan

(英)Sappan Wood.

别名 苏方木、红柴。

来源 为豆科植物苏木Caesalpinia sappan L.的心材。

植物形态 灌木或小乔木,树干有刺。二回羽状复叶互生,有锥刺状托叶,叶轴有棘刺;羽片9~12对,小叶10~15对,密生;小叶长方开长15~20mm,宽6~7mm,先端钝崦微缺,基部偏斜,两面近无毛,有腺点;无柄。圆锥花序顶生或腋生;花萼5裂,略不整齐;花瓣5,黄色,最下1片较小,雄蕊10,花丝下半部密被绵毛;子房线状披针形,密被短绒毛。荚果偏斜倒卵形,扁平,木质,顶端斜截形,有喙,红棕色,有光泽。花期6~9月,果期次年夏季。

生于高温多湿、阳光充足和肥沃的山坡、沟边及村旁。产于台湾、广东、广西、云南、四川。

采制 多于秋季采伐,除去白色边材,干燥。

性状 心材长圆棒状,长10~100cm,直径3~12cm。表面红黄色或棕黄色,具刀削痕和枝痕,常见纵向裂缝。横断面有光泽,年轮明显,有的可见暗棕色、质松、带亮星的髓部。质坚硬。无臭,味微涩。

化学成分 心材含巴苏木素(brasilin);另含挥发油。

性味 性平,味甘、咸。

功能主治 解血破瘀,消肿止痛。用于经闭痛经、产后瘀阻、胸腹刺痛、外伤肿痛。

苏木中毒

苏木又名苏枋、苏方、苏方木、棕木、赤木、红柴、柴钠、虹苏木、多邦、苏莫、佐莫兴等。本品为豆科植物苏木的心材。其心材含色素、巴西苏木素、苏木酚及水芹烯、罗勒烯、鞣质等。具有行血祛癣,消肿止痛之功效。本药内服煎剂用量3~9g。[参考资料] 张彧主编.急性中毒[M].西安: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2008:261.  

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

中毒可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呼吸困难等。[参考资料] 张彧主编.急性中毒[M].西安: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2008:261.  

治疗

苏木中毒的治疗要点为[参考资料] 张彧主编.急性中毒[M].西安: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2008:261.  :

对症治疗。

苏木药典标准

品名

苏木

Sumu

SAPPAN LIGNUM

来源

本品为豆科植物苏木Caesalpinia sappanL.的干燥心材。多于秋季采伐,除去白色边材,干燥。

性状

本品呈长圆柱形或对剖半圆柱形,长10~100cm,直径3~12cm。表面黄红色至棕红色,具刀削痕.常见纵向裂缝。质坚硬。断面略具光泽,年轮明显,有的可见暗棕色、质松、带亮星的髓部。气微,味微涩。

鉴别

(1)本品横切面:射线宽1~2列细胞。导管直径约至160μm,常含黄棕色或红棕色物。木纤维多角形,壁极厚。木薄壁细胞壁厚,木化,有的含草酸钙方晶。髓部薄壁细胞不规则多角形,大小不一,壁微木化,具纹孔。

(2)取本品粉末1g,加甲醇10ml,超声处理30分钟,滤过,取滤液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苏木对照药材1g,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参考资料] 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第一增补本[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0. 照薄层色谱法(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Ⅵ B)试验,吸取上述二种溶液各2μl[参考资料] 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第一增补本[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0. ,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F254薄层板上,以三氯甲烷-丙酮-甲酸(8:4: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立即置干燥器内放置12小时后置紫外光灯(254nm)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楣应的位置上[参考资料] 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第一增补本[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0. ,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检查

水分不得过12.0%(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Ⅸ H 第一法)。

浸出物

照醇溶性浸出物测定法(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Ⅹ A)项下的热浸法测定,用乙醇作溶剂,不得少于7.0%。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 第一增补本)删除原【含量测定】项[参考资料] 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第一增补本[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0. )。

苏木饮片

炮制

锯成长约3cm的段,再劈成片或碾成粗粉。

性味与妇经

甘、咸,平。归心、肝、脾经。

功能与主治

活血祛瘀,消肿止痛。用于跌打损伤,骨折筋伤,瘀滞肿痛,经闭痛经,产后瘀阻,胸腹刺痛,痈疽肿痛。

用法与用量

3~9g。

注意

孕妇慎用。

贮藏

置干燥处。

出处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